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对我省 2 0 0 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中 0~ 6岁儿童体格检查结果进行了评估 .方法 :采用儿童体格发育状况Z评分法[1] .结果 :我省 0~ 6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较 1992年有所改善 .0~ 6岁儿童全省平均生长迟缓患病率为 2 6 7% ,下降 2 4 5 0个百分点 ;低体重患病率为 12 % ,下降 2 0 10个百分点 ;消瘦患病率为 3 7% ,下降 1 70个百分点 .但城乡差距仍然很严重 ,生长迟缓患病率城市点玉溪仅有 4 4 6 % ,而贫困农村威信及西畴分别达到 4 7 2 5 %及 4 2 4 0 % .结论 :营养因素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而分析结果表明 ,长期的营养不良造成的生长迟缓是我省儿童体格发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 ,定期开展儿童营养监测 ,发现存在的营养问题 ,寻求影响儿童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对于改善我省儿童的营养 ,促进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南京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实施方案>,采用按年龄组距要求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城、郊及男、女各22个年龄组,共调查16 106名7岁以下健康儿童体格发育的5项指标(体重、身高、头围、坐高、胸围)进行城郊比较,并与1985年、1995年我国九市标准及2006年WHO推荐标准比较.结果:体重、身高随年龄增长其增长速度呈下降的趋势.第1年增长最快,3月龄的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2.1倍,出生第2年体重增加仅为2.5~3.0 kg.身高第1年增长25~28 cm,第2年增长12~13 cm,学龄前期平均每年增长7 cm.5项体格发育指标均存在性别差异;城郊各年龄组各项指标差异各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城区儿童体格生长超过郊区;儿童体格发育指标显著超出1995年九市标准,且大多已超过2006年WHO标准.结论:南京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呈快速增长趋势,城乡差异依然存在,儿童保健的工作重心应相应作出调整,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儿童的营养指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海南农村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进行现状分析,为制定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干预政策和干预重点提拱依据。方法利用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海南省儿童"六·一"体检项目,通过建立全省儿童营养评价网络平台,收集15个市县农村34097名0~60个月儿童体检信息,对儿童营养不良分类、地区分布特点、年龄、性别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海南15个市县农村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体重低下患病率为12.4%,发育迟缓患病率为18.7%,消瘦患病率为10.0%,其中海南西部地区和经济较贫困县发病率更高;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高发年龄为1~2岁和4~5岁;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结论海南农村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仍是近期公共卫生领域干预的重点,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郴州市 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方法 按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样本。以WHO推荐的儿童体格发育标准进行体格发育评价。结果 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 ,农村高于城市 ,女孩高于男孩 ,1~ 3岁儿童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 加强 7岁以下儿童的监测管理 ,防治结合 ,才能降低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儿童营养不良18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品芳  李琳  王亚辉 《医学争鸣》2001,22(20):F003-F003
0 引言 营养不良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多发病 ,营养不良儿童的身高 [1 ]、体质量、智力、免疫力均低于正常儿童 . 1990年全国 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 2 1% ,农村高达 30 %~ 40 % ,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 6 mo~ 2 a的断奶期间 .我们通过对 188例儿童营养不良病因进行分析 ,为制定防治儿童营养不良的有效措施 ,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病率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997/ 2 0 0 0年本院儿童保健门诊接诊的 0~5岁的儿童 1142例 .体格发育标准按照 1985年九市城区、郊区正常儿童体格发育衡量值进行评定 ,对每位母亲询问小儿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0~4岁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水平、贫血营养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河池市某县9个乡镇1 804名0~4岁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并与河池市2040名0~4岁城镇儿童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根据WHO/NCHS推荐的身高、体重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城镇和农村儿童均随着年龄增长,低体重率、发育迟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在12~月龄后增高明显,与0~组和6~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农村和城区比较,同龄儿童低体重和发育迟缓发生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和农村儿童贫血的发生率均在6~月龄时最高,分别为15%和25%,与其他月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和城镇比较,同月龄儿童除0~组外,贫血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河池市0~4岁儿童存在明显的发育迟缓和营养不良,尤以农村为重,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消除不利因素,降低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杭锦后旗陕坝镇城区幼儿园3-6岁儿童2014—2016年膳食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分析托幼机构膳食营养与儿童体格发育的关系。方法: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对陕坝镇各城区幼儿园2014—2016年度体检的体格发育指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分析膳食营养与儿童体格发育的关系。结果:身高、体重达标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龋齿、贫血、营养不良率呈下降趋势,单纯性肥胖与视力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骨密度测定严重不足占比较高,且居高不下。结论:杭锦后旗陕坝镇城区幼儿园仍存在部分营养素含量不合理,如脂肪摄入量较高,钙摄入不足。所以,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提高保教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保证儿童膳食营养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合肥市0-6岁集居儿童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并制定干预措施。方法:对2005-2009年240 771名合肥市0~6岁集居儿童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集居儿童身高、体重、营养不良、肥胖、贫血、视力和龋齿的变化趋势。结果:合肥市集居儿童的身高、体重处于50百分位以上呈上升趋势(P〈0.01),营养不良患病率逐年下降(P〈0.01),肥胖患病率逐年上升(P〈0.01),贫血患病率逐年下降(P〈0.01),视力不良患病率呈下降趋势(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龋齿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合肥市集居儿童健康状况良好,营养不良患病率呈逐年下降的同时,肥胖发生率逐年上升;儿童的视力不良和龋齿也不容忽视;托幼机构集居儿童的肥胖和相关五官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是当前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和掌握濮阳市0~6岁城区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并提供0~6岁儿童的体格发育参考数据。方法:对我院儿保科2006~2010年儿童健康体检底册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濮阳市区内6岁以下儿童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5项指标;将5 326名儿童分为男、女各12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500~600名儿童。结果:2010年我市儿童的体重、身高和坐高值与2005年《中国九市城区0~7岁儿童体格发育的衡量数字》相比增长明显,且随年龄增长,增幅逐渐增大;头围、胸围值也有一定增长。5年间我市0~6岁儿童的体重、身高值呈快速增长趋势。结论:我市城区6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生长水平及营养状况较4年前有明显改善,儿童的平均生长水平基本达到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儿童生长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茂名市3~6岁集体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情况,为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由儿保科专职护士按统一方法测量儿童体重身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0~6岁儿童体重身高为标准值,采用WHO制定的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对2010年茂名市3~6岁集体儿童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生长发育评价.结果:体重低下4.16%,发育迟缓5.03%,消瘦1.43%,发育迟缓在3~4岁组患病率较高(P<0.05),体重低下及消瘦患病率在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男童与女童消瘦之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体重低下及发育迟缓不同性别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茂名市集体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较高,应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动员全社会参与儿童健康促进活动,以降低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6年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贡山县460名6~80岁独龙族,通过询问调查和膳食调查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采用BMI进行营养状况评价,计算营养不良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  20016年云南贡山县6~14岁独龙族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率为16.1%,消瘦率为1.8%。18~80岁成人低体重率为5.9%。排除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显示,过去12个月内吃过草鱼(β:-1.116,OR = 0.328,95%CI:0.142~0.755)和茶叶(β:-0.899,OR = 0.407,95%CI:0.184~0.902)较未吃过的更不容易患营养不良,过去12个月内吃过低脂脱脂液体奶(β:1.973,OR = 7.192,95%CI:1.392~37.179)较未吃过者更容易患营养不良。  结论  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患病状况不容忽视。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进食奶类、鱼类和茶叶等食物。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发生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乐山  何国平  彭月娥 《广东医学》2008,29(11):1890-1891
目的 了解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发生情况,为加强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长沙市10所幼儿园。对10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用统一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评分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发生率进行评价和判断;肥胖的确定采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中位数的10%为超体重,超过20%为肥胖,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结果 2 530名学龄前儿童的低体重检出率为0.24%,生长迟缓检出率为率为0.83%,消瘦检出率为0.28%;发现超重儿童208人,超重发生率为8.22%,发现肥胖儿童共190人,肥胖发生率为7.51%;轻度肥胖134人,中重度肥胖56人。男孩肥胖发生率高于女孩,女孩中则以4~5岁肥胖发生率最高。结论 ①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较好,低体重率、生长发育迟缓率、消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长沙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全国水平,男孩肥胖发生率高于女孩,4~5岁儿童肥胖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儿童。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营养不良 肥胖  相似文献   

13.
云南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20年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目前我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 ,为我省制定相关营养改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 :采用称重法和记帐法收集 3d内住户的食物消费数据 ;用 2 4h回顾法进行连续 3d个人食物摄入量调查 ;用食物频率法收集各种食物消费频率及消费量 .采用EPI2 0 0 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与 1982年、 1992年营养调查进行比较 .结果 :改革开放 2 0a ,我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已发生明显改变 ,各种食物的每日标准摄入量较 1982年及 1992年有明显提高 ,能量及各种营养素摄入基本达到推荐摄入量的要求 .但膳食结构仍存在严重问题 ,农村地区蛋白质食物 (蛋类、奶类、水产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摄入严重不足 ;而城市膳食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畜肉类制品、植物油消费摄入增长过快 ,脂肪供热比已经超过WHO标准 .城乡居民膳食中钙、VitB2 均明显摄入不足 .结论 :我省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与 1982年、 1992年营养调查相比较 ,有一定改善 ,目前我省城乡居民中由于膳食结构的变化已形成诸多严重营养不平衡和慢性病 ,正成为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口市市区幼儿园儿童营养不良及贫血发病情况。方法对2012和2013年海口市市区20所幼儿园儿童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2%,生长迟缓率为2.8%,低体重率为2.0%,消瘦率为0.8%;2013年营养不良发生率为5.5%,生长迟缓率为3.3%,低体重率为3.2%,消瘦率为1.5%。2012年营养不良率、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率高于2013年。2012年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均是5~岁年龄组最高;2013年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均是4~岁年龄组最高;两年不同年龄段消瘦率变化相对比较稳定。2013年海口市幼儿园儿童的贫血患病率为4.3%,367人为轻度贫血,17人中度贫血,2人重度贫血,6~7岁年龄组儿童贫血患病率最高,为7.6%。结论应建立幼儿园儿童膳食营养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儿童的营养状况,及早发现营养不良和贫血患儿,并进行重点干预和治疗,从而降低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5年至2014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的流行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年、 2010年和2014年3次“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按照2014年颁布的国家卫生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WS/T456-2014), 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性别、分年龄、分地区和省市自治区以及年份进行分析,西藏自治区为藏族学生,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均为汉族学生。结果:2014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0.0%,其中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分别为0.8%、 3.7%、 5.5%,较2005和2010年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下降了5.0和2.6个百分点,其中生长迟缓、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分别下降1.0、 1.8、 2.2个百分点和0.4、 1.1、 1.2个百分点;2014年7~18岁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高于女生(11.1% vs. 8.9%),乡村高于城市(11.0% vs. 9.1%),7~9岁、10~12岁、13~15岁和16~18岁4个年龄段的检出率分别为10.5%、 9.0%、 9.1%、 11.5%,东、中、西部分别为9.0%、 9.2%和11.7%;我国学生营养不良主要以轻度消瘦为主,汉族和藏族学生的生长迟缓检出在营养不良中仅占到8.0%和7.5%; 2005年至2014年的3次调查中,中国7~18岁汉族和藏族学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均逐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005年至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男女生的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多集中在西南地区,东部省市自治区营养不良检出率较低;与2005年和2010年相比,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营养不良检出率均出现下降,且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的地区逐渐减少,检出率较低的地区逐渐增多。结论:2005年至2014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7~18岁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总体检出率仍然较高,以消瘦型营养不良为主,生长迟缓检出率低,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西汉、壮、瑶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现状及20年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WHO(2006)的儿童营养标准,即年龄别身高筛查生长迟滞,年龄别体质指数筛查消瘦,并比较各城乡、性别、民族、年份组年度间两类营养不良率的差异。结果汉族学生近20年来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两类营养不良检出率大幅下降,男女生生长迟滞率和消瘦率分别由20.30%、18.60%和21.00%、16.60%下降至6.30%、6.20%和13.40%、10.30%。壮族城市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以"消瘦"为主,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则是"生长迟滞"与"消瘦"均表现为较高检出率。壮族学生的两类营养不良率在由1991~2005年的15年间持续下降后,在2005~2010年的5年间都有回升现象。瑶族学生的营养不良主要以"生长迟滞"为核心,并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男女生的"生长迟滞"率由1995年的23.20%和18.30%上升至2010年的38.00%和35.90%。结论广西汉、壮、瑶族学生的"生长迟滞"和"消瘦"两类营养不良情况依然严峻,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瑶族和壮族农村学生的营养问题尤为突出,营养改善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2002年与2007年陕西省农村6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为政府有关部门制订儿童营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2002、2007年陕西省农村668名6岁以下儿童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根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2年检测到的6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5.2%,生长迟缓率为10.8%,消瘦率为5.2%;2007年6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1.4%,生长迟缓率为2.8%,消瘦率为0.6%。2007年6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较2002年分别下降了73.1%、72.8%和88.5%。结论 2007年6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消瘦率比2002年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昆明城区及大理农村 7月~ 7岁儿童目前的铁缺乏水平 ,进一步展开对儿童铁缺乏症的防治 ,降低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 .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两地 7月~ 7岁儿童共 96 9名进行血清铁蛋白 (SF)、锌原卟啉 (ZPP)、血红蛋白 (Hb)实验室检查 .结果 :7月~ 7岁儿童的总铁缺乏检出率为 2 5 1% ,铁减少检出率为 19 0 % ,贫血患病率为 6 1% ;男女童患病率在 1岁以前差别较大 ,1岁以后差别不明显 ;各年龄组患病率以 7月~ 1岁组最高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童患病率相对较高 ;铁缺乏的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儿童 .结论 :儿童缺铁性贫血仍要引起重视 .在防治中要抓重点人群 ,除改变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对目标人群要适当补充铁剂预防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from one side and physical grow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from the other side, in infants versus adolescents in Egyptians. Methods: Three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a) A sample of 605 infants aged 6 months + 1 week (287 girls and 318 boys), b) A sample of 992 infants of age 4 - 24 months (465 girls and 527 boys), c) A sample of 1864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ged 6 -14 years of (744 girls and 1120 boys). All samples are from Big Cairo area of both urban and rural localities and of various socioeconomic strata. Body weight and length/ height had been measured and body mass index (BMI) had been calculated for every subject.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locality and number of sibs, on growth and nutrition as indicated by BMI was attempted. Results: a) Breastfed infants (6 months + 1 week) grow bigger in low socioeconomic strata and in rural areas than artificially fed infants. The practice of breast feeding was more common and lasted longer in low socioeconomic stratum than in middle and high one. b) A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of infants (4 - 24 months) and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particularly level of father education reflecting family income) was proved, c) The socioeconomic factors had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BMI of school children aged 6 -9 years, but it show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period 10 - 14 years. After the age of 9 years, children started the pubertal stage earlier and had higher BMI in the high socioeconomic strata as compared to those of low socioeconomic strata, d) In the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breast feeding compensates the deleterious influences of the environment on growth and physique of infants. Conclusion: children of educated parents have significantly low number of siblings" size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uneducated parents. Also children of educated parent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in number in urban 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