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不同中医证型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分析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粪便多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183例,按相关标准将其分为湿热内蕴、瘀毒内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和脾虚气滞5种证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等信息。统计分析结直肠癌的中医证型特点,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分析中医证型与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1)18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湿热内蕴证51例(27.87%)、脾肾阳虚证49例(26.78%)、脾虚气滞证36例(19.67%)、瘀毒内阻证27例(14.75%)、气血两虚证20例(10.93%),各证型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患者在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中占比均高于湿热内蕴证(P<0.05)。(2)18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9.78%,脾肾阳虚证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阳性率高于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气滞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毒内阻证中,不...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阅了近5年来有关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方面的相关文献,从中医病因病机、体质辨识、辨证论治、临床研究、药理研究等方面对结直肠腺瘤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结直肠腺瘤的主要病机为脾气亏虚,湿热痰瘀互结,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人群易感,临床主要证型为湿郁肠腑证、脾虚湿热证、痰湿瘀阻证、痰湿瘀毒证、肝郁脾虚证等。中医药在防治腺瘤复发和癌变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如何规范地运用中医药防治结直肠腺瘤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宫颈炎变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的研究方法.方法: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表,Epidata3.1软件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特点,SPSS13.0软件和AMOS 6.0软件做最后的数据分析处理.结果:宫颈炎变的证型可归为脾虚湿困证、湿热下注证、湿毒蕴结证、肾阴亏虚证和肾阳不足证.脾虚湿困型和湿热下注型对宫颈炎变的影响最大,脾虚湿困型和肾阳不足型及湿热下注型和湿毒蕴结型关系密切.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宫颈炎变的证候类别及辨证标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构方程模型理论适用于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中医辨证,将112例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分为5型:湿热内蕴、瘀毒结阻、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型,收集术中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分析患者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湿热内蕴型患者肠管或肿块以红色为主;瘀毒结阻型患者以紫暗色泽为主;气血两虚型患者多以淡红为主;脾肾阳虚型患者表现以苍白为主;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浅白或红白相间为主。肠管水肿,与脾肾阳虚型相关;腹盆腔积液以湿热内蕴患者多见,多为淡黄色,量少;腹盆腔内粘连以瘀毒结阻患者多见;肿块最大径与各证型无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腹盆腔内活体征象与中医证型分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宇  王晞星 《吉林中医药》2013,(10):978-979
中医认为,肾癌病位在肾,与脾胃、肝相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因虚致实,虚实相兼,整体虚与局部实互见。肾元亏虚是发生肾癌的主要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重要病机,痰瘀毒互结是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外受湿邪,湿热下注是肾癌发病的决定外因,劳累过度是肾癌发生发展的基本因素。治疗上根据病患具体情况及所处阶段常常运用温补脾肾法、滋肾柔肝法、软坚散结法、抗癌解毒法等。早期正气充足,血瘀痰凝,瘤毒轻浅,以祛邪为要;中期痰湿结聚,邪毒日盛,脾肾不足,正气益虚,则祛邪兼顾扶正;晚期常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衰弱,邪气壅盛,瘤毒走窜,故宜扶正祛邪并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检索1979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中医(含中西医)诊治高脂血症文献,对所选文献的证型、症状、方剂及中药进行录入和标准化整理,分析频数、证候要素及药物归经,并进行系统聚类,得出高脂血症常见证型、症状及方药。结果:录入文献140篇。得证型17个,其中脾虚痰湿、痰瘀互结、肝肾阴虚、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频次较高的55个症状聚类得5大类证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肝郁化火、湿热蕴结型,痰瘀互结型,肝肾阴虚型。证候要素分实性(痰浊、血瘀、气滞、内热)及虚性(气虚、阴虚、阳虚、精亏、血虚)。得方剂179首,其中成方56首,以补益、祛痰、祛湿、理血及和解为主。涉及中药231味,按功能归为22类,补虛、活血化瘀、利水渗湿、清热、消食、化痰止咳平喘及理气类为常用中药类别;药物主要归经为肝、脾、胃、肺、心、肾;频次较高的65味药物聚类分析得6个聚类方,分别适合高脂血症的肝肾阴虚伴阳亢型、肝郁气滞兼血瘀型、痰瘀互结兼阴虚型、脾虚痰湿(偏于虚)型、脾虚痰湿(偏于湿)型、湿热蕴结型。结论: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应以补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通络、滋养肝肾、清热利湿及调畅气机为原则,组方上应虚实兼顾,方可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探讨晚期宫颈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病例,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及临床证型诊断标准,归纳证型,将调查表数据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99例晚期宫颈癌病例,其中36例存在复合证型,总计235个证候。各证型构成如下:气滞血瘀证72例(30.6%)所占比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证,60例(25.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气血亏虚证46例(19.6%),与湿热结毒证、痰湿下注证、肝肾阴虚证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期宫颈癌的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脾肾两虚为主,其次为气血两虚。宫颈癌的证型分布与临床分期有关,与病理类型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医证候演变及影响因素。方法设计围手术期常见证候学的调查表,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宫颈癌手术患者93例,分别采集术前2天、术后第2天、术后第7天的证候学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及χ~2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处理,得出宫颈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常见中医证型及演变规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术前2天:湿毒蕴结证31.1%;湿热下注证占29.0%;脾虚湿困证占20.4%;阴虚挟湿证占9.7%;肾阳亏虚证占7.5%。(2)术后2天:气虚血瘀证占41.9%,湿瘀互结占22.6%,气阴两虚占19.4%,脾肾两虚占16.1%。术后第2天中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为主,术后第7天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证为主。结论术前到术后中医证型变化总体趋势是由实走向虚证,由术前的湿、热、瘀等标实之证走向术后的脾肾两虚、气阴两虚。年龄和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中医证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中医体质与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OSAHS患者纳入研究,填写病历调查表,收集资料信息,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统计。结果:201例OSAHS患者中,中医体质分布结果: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痰湿内阻证>痰热内蕴证>痰瘀互结证>气虚痰瘀证>肺脾气虚证>脾肾两虚证>其他证型;主要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痰湿质患者易出现痰湿内阻证(P=0.000);气虚质患者易出现气虚痰瘀证(P=0.000)、脾肾两虚证(P=0.000),其次是肺脾气虚证(P=0.001)、痰瘀互结证(P=0.048);湿热质患者易出现痰热内蕴证(P=0.000);血瘀体质患者易出现气虚痰瘀证(P=0.002)、痰瘀互结证(P=0.023)。结论:OSAHS的发病与中医体质类型有一定的联系,且其主...  相似文献   

11.
周国英教授分期论治2型糖尿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彬华 《光明中医》2011,26(12):2417-2418
周国英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2型糖尿病分为消渴前期,消渴早期,消渴中期,消渴晚期;消渴前期常见证型为湿热内蕴和阴津亏虚,消渴早期常见证型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和脾虚湿热内蕴;消渴中期常见气阴两虚,夹痰夹瘀;消渴晚期阴阳气血俱虚,痰瘀互结、湿毒内蕴。临床应谨察病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结合临床分期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及预后标志物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80例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早期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术后预后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证型中,湿热瘀毒型及肝肾阴虚型分别占30%及31.25%,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瘀毒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_(125))水平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Karnofsky评分≤70分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瘀毒及肝肾功能的变化预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2种不同的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并对比,为寻找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专家经验辨证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通过聚类分析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通过专家经验归纳出脾肾两虚;脾肾两虚、痰瘀毒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脾肾阴虚、湿热蕴毒;脾肾阴虚、痰瘀互结5种类型。结论聚类分析能画龙点睛地阐明辨证要素,专家的意见贴合临床实际,符合临床需要。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内在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肿瘤相关抗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湿热瘀毒型、肝肾阴虚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SFe水平较脾肾两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虚湿毒型的水平高(P〈0.05)。湿热瘀毒型与病灶在直肠乙状结肠、男性、未行手术治疗高度相关(P〈0.01);肝肾阴虚与大于60岁、肝脏转移高度相关(P〈0.01),与术后复发、肝脏以外的转移相关(P〈0.05)。结论根据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变化,配合中医辨证分型,可对结直肠癌的病情演变做出判断,并做出积极的干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证型、证素在临床中的常见规律,为临床辨证治疗NAFLD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近5年与临床证型、证素的相关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分析,并进行中医理论分析。结果:NAFLD的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脾虚湿蕴、湿浊内停、肝肾亏虚。NAFLD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病性证素为湿、气虚、气滞、痰、热、血瘀、阴虚。结论:NAFLD的证型分布呈虚实夹杂的特点,其中以实证为主,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肾,湿、气虚、气滞、痰、热是NAFLD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芳香消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疗效,找出芳香消脂方治疗NASH的最有效的中医证型,指导其辨证用药.方法:对符合诊断的220例NASH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5个证型组:痰湿内阻证组(65例)、肝郁脾虚证组(60例)、肝郁气滞证组(30例)、湿热蕴结证组(35例)、痰瘀互结证组(30例).5组均给予芳香消脂方口服治疗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血脂等变化.结果:痰湿内阻证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各治疗组,肝郁脾虚证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湿热蕴结证组和痰瘀互结证组.治疗后各证型组的肝功能(ALT、AST)和血脂(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后痰湿内阻证组的ALT、AST、TC明显低于其他4组,痰湿内阻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的TG、LDL-C明显低于其他3组.结论:芳香消脂方可明显降低痰湿内阻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NASH患者的血脂、肝功能水平,其中痰湿内阻型是芳香消脂方治疗的最有效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7.
首届全国名中医张之文教授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疾病。本虚从寒热来看,分虚热与虚寒两类,病位在肺,主要涉及脾、胃、肾等脏腑;标实早期以肺络瘀阻为主,继续发展则表现为痰瘀阻滞证候,晚期出现瘀毒内盛证候;瘀血为患贯穿本病始终,化瘀宜早不宜迟。本病早期可见肺胃两虚兼络脉受损证型,继续发展可见肺脾气虚兼痰瘀互结证型,晚期多见肺肾虚衰兼瘀毒为患证型。文章总结张教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证经验及用药特色,通过典型病案分析张教授的证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克罗恩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体质分类关系的研究。方法收集该院克罗恩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研究探讨。并选出其中病例资料齐全的病例,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重点研究克罗恩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与体质分类之间相关性。结果在克罗恩病分析研究中,发现体质特禀质最少,而湿热质、痰湿质及血瘀质的例数在克罗恩病中出现频率高,证型与中医体质有一定的关联,如湿热质、痰湿质与湿热蕴脾证、脾虚痰湿证有关联。结论通过研究,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出发,认为克罗恩病的中医证型大致可分为湿热蕴脾、脾虚痰湿、气滞血瘀、肝郁乘脾、寒湿困脾、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气血亏虚8种,其中内有湿邪为其标实,脾、胃、肾三脏亏虚为其本虚,在湿、痰、瘀等病理因素作用下,单独或兼夹致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NAFID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ID患者的证型包括肝郁气滞证、肝郁脾虚证、痰湿内阻证、湿热内阻证、痰瘀互结证。痰湿内阻证组、湿热内阻证组T3、rT3、FT3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痰瘀互结证最少;NAFID中医证型与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外感疫毒湿热之邪侵袭肝胆脾胃是慢性丙型肝炎发病的外因,内因乃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失调;其病机关键在于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在此基础上发生种种病理变化。文中对正虚毒瘀、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临床表现、立法、选方、用药等进行了探讨,并强调指出,虽然慢性丙型肝炎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型,但均可由热毒瘀结、肝脾损伤发展而来,所以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凉血解毒、调养肝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