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幕上胶质瘤致癫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幕上胶质瘤致癫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幕上胶质瘤患者的病理和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人都经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结果74.6%的额叶胶质瘤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具有钙化、肿瘤累及皮层和没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胶质瘤容易产生癫痫,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少枝突胶质瘤癫痫发病率较高。结论胶质瘤致癫不仅与其病理类型有关,肿瘤生长特征及部位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肿瘤,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有关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病例来自于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0日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患者,收集的连续的全部病例。记录下列临床数据:性别、就诊年龄、职业、居住地、首发症状、原发部位、病理诊断、WHO病理分级等资料。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收集病例2670例,其中男性1599例(59.9%),女性1071例(40.1%),男女比例为1.49:1。发病年龄4个月至75岁(中位数年龄为42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瘤1392例、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44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84例、室管膜瘤243例、髓母细胞瘤111例、神经节细胞胶质瘤42例、脉络丛肿瘤33例、松果体区肿瘤21例。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以20~69岁居多,男性患者较多。不同类型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的构成比以及好发部位与患者年龄有一定关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是所有神经上皮细胞肿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而癫痫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有一定关系。结论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类型,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构成比最高;不同肿瘤类型的构成比、好发部位、病理级别与患者年龄有关;各类型神经上皮细胞肿瘤的构成比无性别差异;癫痫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幕上胶质瘤致癫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幕上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伴发癫51例(29.1%);并对肿瘤部位、影像学特点、侵犯皮质及病理类型等致癫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额叶胶质瘤癫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胶质瘤(P0.01),少枝胶质细胞瘤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易于发生癫(P0.017),肿瘤侵犯皮质病人癫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侵犯皮质者(P=0.01)。结论幕上胶质瘤伴发癫与肿瘤所在部位、病理类型及侵犯皮质相关。对于此类病人不仅需手术切除肿瘤,还应控制癫发作,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组织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1(TK1)的表达和意义,以及其与细胞增殖抗原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 202例脑胶质瘤患者,经病理检查进行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及组织类型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胶质瘤组织中TK1和Ki67的表达.比较不同级别及类型患者脑胶质瘤组织中TK1表达的阳性率;分析TK1与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 本组患者脑胶质瘤按WHO分级:Ⅰ级12例,Ⅱ级85例,Ⅲ级60例,Ⅳ级45例;组织类型分型:少突胶质细胞瘤28例,星形胶质细胞瘤174例.本组患者TK1阳性119例(58.9%);其中良性组(WHO Ⅰ级)患者无TK1阳性,低度恶性组(WHO Ⅱ级)阳性31例(36.5%),高度恶性组(WHO Ⅲ、Ⅳ级)阳性88例(83.8%);三组间TK1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01).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患者的TK1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初发的患者(均P<0.05).TK1与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1,P<0.01).结论 恶性程度高、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复发的脑胶质瘤患者瘤组织中TK1的表达增高;提示TK1表达可作为脑胶质瘤病理分级、分型及复发的重要参考指标.TK1与Ki67正相关,提示TK1亦可反映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从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的3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术前CT和MR影像学报告初步考虑为低级别胶质瘤,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的WHOⅠ级星形细胞瘤2例,WHOⅠ-Ⅱ级的星形细胞瘤的4例,WHOⅡ级的星形细胞瘤12例,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7例,WHOⅡ-Ⅲ的星形细胞瘤4例,仅有胶质细胞增生的2例。结论①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低级别胶质瘤应诊断明确,注意鉴别诊断。②早期显微手术治疗控制癫痫症状效果较好。③术后给予抗癫痫药物可预防和较少再发作。  相似文献   

6.
NF-κB与Survivin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核因子κB和Survivin基因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和10例正常脑组织Survivin mRNA和NF-κB的表达,用末端转移标记法(TUNEL)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并计算其凋亡指数(AI).结果 星形细胞瘤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度恶性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度恶性组(P<0.01);AI在星形细胞瘤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Survivin mRNA阳性组低于阴性组(P<0.01);NF-κB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Survivin mRNA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NF-κB与Survivin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密切相关,NF-κB的过表达可能通过上调Survivin mRNA的表达抑制星形细胞瘤细胞的凋亡,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仅有继发性癫痫表现的幕上胶质瘤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手术治疗、仅有继发性癫痫表现的65例幕上胶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性别、年龄、术前癫痫病程、癫痫发作类型、肿瘤部位、手术切除程度等对癫痫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男性3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5.3岁,首次发作癫痫的平均年龄31.5岁,术前癫痫病史平均36.4个月.56例( 86.2% )为高分化型(low-grade)胶质瘤,9例(13.8%)为低分化型(high-grade)胶质瘤.开颅脑肿瘤切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20.3%.术后癫痫控制有效率为66.2%.性别、年龄和术前癫痫病程与癫痫预后无关.部分性发作者癫痫预后较全身性发作者好( P <0.05).额叶和顶叶肿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颞叶肿瘤高( P <0.05),而颞叶肿瘤术后癫痫控制效果较额叶和顶叶肿瘤好( P <0.05).肿瘤全切除和次全切除者的癫痫控制效果比部分切除和单纯活检病例的癫痫控制效果显著好( P <0.001).该组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预后较好,长期生存率高.结论仅有继发性癫痫表现的幕上胶质瘤多为高分化型,是胶质瘤中预后相对较好的特殊类型,癫痫发作类型、肿瘤部位和手术切除程度具有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胶质瘤中1p/19q联合缺失与患者临床特征及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表达的关系.方法 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的63例手术确诊胶质瘤标本进行1p/19q联合缺失检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1p/19q联合缺失患者与无联合缺失患者在性别、年龄、部位、病理类型及MGMT表达状态是否有差异.结果 全组63例患者,男38例,女25例,年龄(41.7 ± 15.3)岁.其中,16例(25.4%)存在1p/19q联合缺失.1p/19q联合缺失患者与无联合缺失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病理类型1p/19q联合缺失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少突胶质细胞瘤(9/16)、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3/8)、星形细胞瘤(2/10)、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6)及胶质母细胞瘤(1/2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在全组63例胶质瘤及25例含少突成分胶质瘤中,MGMT阳性肿瘤1p/19q联合缺失比例与MGMT阴性组间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p/19q联合缺失主要与胶质瘤的病理类型有关,含少突成分胶质瘤中1p/19q联合缺失比例较高.1p/19q联合缺失可作为少突胶质细胞瘤病理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星形细胞瘤组织中LGI1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和12例来自于脑外伤内减压手术、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管畸形手术中所取的正常脑组织中LGI1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肿瘤组与正常组LGI1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28.3±27.1)%/vs(57.3±22.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中LGI1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39.56±28.0)% vs(141±18.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肿瘤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LGI1蛋白表达阳性比率(8/27 vs 18/2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组与未死亡组的LGI1蛋白表达阳性比率(4/21 vs 22/2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LGI1蛋白表达阳性组与表达阴性组GOS评分(1.846±1.461 vs 3.917±1.64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存在LGI1蛋白分子低表达,推测LGI1蛋白缺失率有可能成为预测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中PTEN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星形细胞瘤组(n=60)和对照组非肿瘤组织(n=20)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记数相应的MVD.结果 PTEN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胞浆,在对照组中均呈阳性表达,在肿瘤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Ⅲ~Ⅳ级肿瘤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Ⅱ级肿瘤(P<0.05).Ⅲ~Ⅳ级的MVD平均值明显高于Ⅱ级(P<0.05).PTEN蛋白阳性表达组的MVD平均值显著低于PTEN蛋白阴性表达组(P<0.05).结论 PTEN基因的缺失与突变在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TEN可能通过某些途径抑制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持续状态后颞叶癫痫(SE)模型海马区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未刺激组、未发作组和发作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极;未刺激组:植入电极未行电刺激;发作组:植入电极电刺激后15d内、30 d内能观察到稳定的自发性反复发作(SRS)的大鼠归为发作组,其余归为未发作组.分别在15d、30 d时,将标本应用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大鼠海马GAP-43的表达.结果 致痫15d,发作组、未发作组和未刺激组的GAP-43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并依次降低(P<0.05).致痫30 d,发作组和未发作组GAP-43表达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水平相当,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P-43参与了神经元损伤修复和突触重塑,其可能是颞叶癫痫的病理基础——突触重塑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脑胶质瘤致癫痫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致癫痫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137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37例脑胶质瘤中51例(37.23%)伴发癫痫。肿瘤主体位于额叶、颞叶部位者癫痫发病率高,具有钙化、肿瘤累及皮层和没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胶质瘤容易引发癫痫,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癫痫发病率明显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P<0.05)。结论胶质瘤伴发癫痫与其病理类型、肿瘤生长部位及特征有关;癫痫发作类型与肿瘤所在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自体颅骨修补术后骨吸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经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自体颅骨修补的患者178例,含201块自体骨瓣,根据术后CT特点对骨吸收进行分级,探讨各危险因素与骨吸收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骨吸收分级在性别、修补时间和骨瓣面积间的差异无意义(P0.05),患者平均年龄随骨吸收分级上升呈下降趋势,但骨吸收各分级间的平均年龄之间差异无意义(P0.05)。骨吸收分级与缺损位置有关(P0.05),重度骨吸收多发生于额颞部和颞部。伴有骨折的骨瓣重度骨吸收发生率高于骨瓣完整者(P0.05)。伴发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与未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患者相比,前者术后骨瓣塌陷的发生率高于后者(P0.05)。结论自体颅骨修补术后骨吸收分级与患者性别、年龄、修补时间和骨瓣面积无关。骨吸收分级与缺损位置有关,重度骨吸收多发生于额颞部和颞部。伴有骨折的骨瓣重度骨吸收发生率高于骨瓣完整者。伴发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容易发生骨瓣塌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癫痫患儿共患学习障碍(LD)的现状以及分型并探讨癫痫的各种因素与LD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修订版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对110例癫痫儿童(癫痫组)进行测评,与1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癫痫组LD检出率为36.4%,对照组为10.0%,两组相比较癫痫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癫痫组儿童LD中非言语型学习障碍(NLD)占70.0%.回归分析可见癫痫控制与否、发病年龄和性别是癫痫患儿共患LD的相关因素.结论 癫痫儿童LD的发生率高,以NLD为常见;癫痫控制与否、发病年龄和性别与其共患LD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角嘴社区颈动脉超声应用筛查颈动脉狭窄结果及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角嘴社区5789名居民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统计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及脑卒中高危因素。结果调查的5789名居民中,≥60岁居民内膜增厚发生率26.65%,斑块形成率为13.67%;40~60岁居民内膜增厚发生率9.20%,斑块形成率为4.42%。≥60岁居民的内膜增厚发生率和斑块发生率均比40~60岁居民高(P0.05)。男性内膜增厚发生率27.89%,斑块形成率为11.38%,女性内膜增厚发生率8.06%,斑块形成率为7.37%。男性内膜增厚发生率和斑块发生率均比女性居民高(P0.05)。居民的脑卒中高危因素分析表明,吸烟史、高血压病、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所占比例高,分别为14.32%、16.02%、16.02%、35.13%,与其他因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明显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与脑卒中的发生关联较大(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角嘴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干预的重点方向应为降低血压、控制饮食和多运动。通过开展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实现居民脑卒中前期患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河北邯郸解放军第285医院进行诊治的98例HICH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抽签结果随机分为软通道组、硬通道组各49例,两组的其余基础治疗方法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预后及生存质量(QOL)。结果软通道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硬通道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的硬膜下血肿发生率2.04%显著地低于硬通道组的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软通道组患者的愈显率(痊愈+显效)73.47%显著的高于硬通道组的53.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通道组的总有效率97.96%高于硬通道组的95.9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软通道组患者的BI指数、QOL评分均显著地高于同期硬通道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CH患者采用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较硬通道手术可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Seizure》2014,23(3):191-195
Purpose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postictal headache (PIH) and the factor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PIH in a Chinese epileptic center.MethodsConsecutive adult patients with epilepsy, referred to the outpatient clinic of the Epilepsy Center of th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tween February 01, 2012, and May 10, 2013, were recruited to this study. 854 patients with partial epilepsy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regarding headache, 466 patients with 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 82 patients with occipital lobe epilepsy (OLE) and 306 patients with frontal lobe epilepsy (FLE).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performed in those who confirmed headache.ResultsPIH occurred in 328 (38.41%) of the subjects. By type of epilepsy, PIH was found in 164 (35.19%) of the patients with TLE, 46 (56.01%) of the patients with OLE, and 118 (38.56%) of the patients with FLE. The incidence of PIH in O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LE and FLE (P < 0.05). It occurs more frequently after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s than other seizure typ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ge at onset, type of seiz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epilepsy were each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PIH.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our study revealed possibl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IH and the region of epileptic focus and area of spread of epileptic discharg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0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qn,连服14 d)。于发病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分析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及血清中内皮素血管肽-1(ET-1)、一氧化氮(NO)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率、迟发型脑梗死和复发出血的发生率以及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量表(mRS)评分。结果在第7天、第14天研究组的VMCA、ET-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3天、第7天、第14天,研究组NO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36.36%vs.6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RS评分≤2分所占比例较对照组高(75.76%vs.4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型脑梗死和再发出血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够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舒缩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