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于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校大学生1500人,采用网络成瘾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感觉寻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成瘾组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精神质、神经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掩饰维度得分显著低于非网络成瘾组(P〈0.05)。网络成瘾组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得分与总分都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精神质、内外倾、神经质和掩饰性4个人格特质均与网络成瘾关系密切,并且达到显著性水平(P〈0.01)。感觉寻求总分及兴奋与冒险寻求因子、去抑制因子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中,应关注其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军校医学生网络成瘾特点及其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方法 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400名军校医学生为被试,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CIAS-R)和情绪调节问卷(ERQ-Huang&Guo)进行调查,进行组间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 ①网络成瘾各因子得分和总分未发现显著的性别、专业和子女结构差异.②强迫症状、耐受症状、时间管理问题、人际和健康问题以及网络成瘾总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 <0.05,P<0.01),三年级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一、二年级(P <0.05,P <0.01),一年级强迫症状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二年级(P<0.01).③网瘾量表总分及各症状分与情绪抑制调节和情绪宣泄调节均存在显著相关(P<0.05,P<0.01).④不同程度情绪调节组之间在网瘾量表各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组网瘾量表各症状因子分均高于低分组,且情绪抑制调节高分组与低分组差异更显著.结论 高频率使用宣泄或抑制情绪调节方式可能更加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 要: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并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存质量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Young’s网络成瘾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3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363名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1.8%;55.9%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感到自己“上网时间比预期的要长”,38.6%的大学生“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25.3%的大学生感到自己“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网络成瘾大学生在生存质量的生理(t=4.525,P<0.001)和心理(t=3.263,P<0.01)两个领域的得分明显低于无网瘾者。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领域存在显著负相关(r=-0.112~-0.224, P<0.05)。结论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生存质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负性情绪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疲劳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陈淑惠中文网络量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scale,FAI)和正性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对8371名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正性情绪得分均呈负相关(r=-0.337^-0.269;均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负性情绪得分均呈正相关(r=0.338~0.417;均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疲劳严重程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029~0.040;均P<0.01),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与疲劳的环境特异性得分、疲劳的结果得分部分呈正相关(r=0.021~0.028;均P<0.05)。大学生情绪和疲劳对网络成瘾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解释网络成瘾总分36.9%的变异量(F=979.336,P<0.01),在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之间,疲劳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负性情绪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还可以通过疲劳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中医五态人格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和中医五态人格测验表对250例中医院校在读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中医院校大学生太阳人格与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呈显著正相关(P<0.05);阴阳和平人格与担心错误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条理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少阴人格与条理性呈显著正相关 (P<0.05);太阴人格与担心错误、行动的疑虑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条理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完美主义总分与太阴人格呈显著正相关 (P<0.05)。结论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中医五态人格有关。  相似文献   

6.
马丽  姚丽  张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57-1159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应对方式问卷(CSS)、自尊量表(SES)、抑郁量表(SDS)及艾森克(成人)人格问卷(EPQ)对宁夏两所高校的402名回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回族大学生中,女生求助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贫困学生的解决问题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0.05),不同信仰程度的回族大学生在求助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应对方式与自尊呈正相关,与抑郁、人格精神质维度呈负相关;自责与抑郁、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幻想与抑郁、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退避与神经质呈正相关;合理化与抑郁、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与自尊呈负相关.结论 宁夏回族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性别、家庭状况、信仰程度、抑郁、焦虑、人格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网络游戏成瘾玩家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网络游戏魔兽世界79名玩家进行测试.结果在心理症状方面,除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外,网络游戏成瘾玩家的SCL-90其余因子和总分均高于网络游戏未成瘾玩家(P〈0.01).在人格特质方面,网络游戏成瘾玩家在外向性维度上得分低于网络游戏未成瘾玩家(P〈O.01),网络游戏成瘾玩家在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三个维度上得分高于网络游戏未成瘾玩家(P〈0.01).结论网络游戏成瘾玩家存在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现象并具有明显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心理认知护理对戒治网瘾完善性格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认知护理对戒治网瘾完善性格的疗效。方法:将126例网络成瘾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心理认知护理,于入组前及6周后进行网络成瘾自评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定网络成瘾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网络成瘾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Hamilton评分治疗前后分别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治疗后积极应对因子(PC)分高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因子(NC)分低于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施心理认知护理对网络成瘾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地戒除网瘾,纠正患者的认知偏差,重塑和完善患者的性格。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研究内蒙古地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网络成瘾对其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方法从我区5所高等学校中随机抽取5 000名学生填写SCL-90自评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并对量表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网络成瘾大学生SCL-90总分高于正常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网络成瘾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恐怖因子、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正常大学生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大学生家庭实际亲密度、家庭理想亲密度、家庭实际适应性、家庭理想适应性均低于正常大学生,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应该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因素可能与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网瘾患者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方法 120例网瘾患者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临沂市精神卫生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戒治中心常规的综合干预,试验组还进行萨提亚家庭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活动.采用网瘾自测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作干预前和干预后5个月情况的测查,比较两组得分的差异,同时给予pearson相关.结果 试验组萨提亚家庭治疗后IAD评分[(54.28±4.69)分]和家庭理想亲密度[(74.64±3.22)分]、现实亲密度[(70.42±3.66)分]、理想适应性[(54.08±5.78)分]、亲密度不满意度[(5.07±1.64)分]及适应性不满意度[(2.23±0.85)分]得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治疗前后的网瘾自测评分、理想亲密度、现实亲密度、理想适应性及现实适应性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较常规的综合干预,更能提高网络成瘾患者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对IAD的戒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网络成瘾住院患者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以及经过综合性网瘾戒治后转归情况.方法 采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Buss行为攻击问卷(B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58例网络成瘾住院患者在入院1周内和综合性网瘾戒治3月后进行评估,并与54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 ①IAD组治疗前冲动、攻击量表各因子分以及总分均比正常对照组高[BIS评分(99.3±15.1)分,(75.0±15.4)分,t=8.47,P<0.01;BAS评分(78.3±24.4)分,(54.8±17.7)分,t=5.87,P<0.01];治疗后冲动、攻击量表除躯体攻击外,其余各因子分以及总分明显降低但仍比正常对照高[BIS评分(86.3±16.6)分,(75.0±15.4)分,t=4.98,P<0.01;BAS评分(66.2±22.6)分,(54.8±17.7)分,t=3.65,P<0.01];②IAD组SCL-90总分与BAS量表总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0.376,P<0.01),治疗后SCL-90总分降低值与BAS降低值亦存在相关(r=0.508,P<0.01).结论 网络成瘾组冲动、攻击性比正常对照组高,经治疗后其冲动、攻击性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ulsivity and aggressivity,and its treatment outcomes of the inpatients with 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 by intergration interview. Methods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 BIS), Buss Aggressive Scale (BA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impulsiveness and aggressivity in 58 IAD patients, at the first week and after the point of intergration interview 3 months,54 normal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conducted by BIS and BAS only when they were recruited. Results ①The intemet addic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the BIS and BAS total scor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first week ( BIS score 99.3 ±15. 1vs 75.0 ± 15.4, t=8.47, P<0. 01; BAS score 78.3 ±24.4 vs 54.8 ± 17.7, t=5.87 , P<0. 01 ). IAD group had lower scores on the total scores of BIS-Ⅱ and BAS after intergration interview than before, but the subscales and total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 BIS score 86.3 ± 16.6 vs 75.0 ± 15.4, t =4.98, P < 0.01 ;BAS score 66.2 ± 22.6 vs 54.8 ± 17.7, t = 3.65, P < 0. 01 ). ②Total score of SCL-90 in IA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BAS total score ( r=0. 376, P<0. 01 ) ,and the decreased SCL-90 total score was also related with the decreased BAS score ( r= 0.508, P< 0. 01 ).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AD group exhibit more impulsivity and aggressivity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iew, their impulsivity and aggressivity a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ut are still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及成瘾程度与家庭环境、依恋的关系,以及探讨家庭环境与依恋的关系.方法 490名大学牛被试完成青少年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依恋问卷.结果 被试总体中37名有网瘾;网络成瘾组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成瘾组被试在母爱缺失、父爱缺失、父亲拒绝、母亲消极纠缠、父亲消极纠缠、对母亲愤怒、对父亲愤怒上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成瘾组分别为(13.16±4.62)分,(14.18±5.42)分,(14.41±5.44)分,(19.10±4.59)分,(18.89 ±4.42)分,(12.37±4.80)分,(11.35±4.17)分;正常组分别为(11.77±4.06)分,(11.59±4.02)分,(16.56±4.99)分,(15.78±4.91)分,(9.87±4.52)分,(9.65±4.25)分,P<0.05,0.01].除家庭环境中的独立性与依恋各因子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与依恋因子存在有一定相关(P<0.05,0.01),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只与母爱缺失有显著负相关(r=-0.360).结论 家庭环境与依恋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和消极的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及其父母的个性特征、父母教养方式.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64名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56名健康青少年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测试.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完成.结果 1.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显示,研究组的精神质[(55.67±8.63)分]、神经质[(55.62±12.55)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2.38±6.79)分,(46.58±14.12)分]得分(P<0.01),外向性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42.82±10.28)分,(48.52±10.44)分](P<0.05);研究组母亲的神经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3.66±11.06)分,(47.98±8.36)分](P<0.01).研究组在孤独、羞涩、自尊、抑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父母教养方式评定显示,研究组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病有一定的人格基础.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母亲的人格存在缺陷,对网络成瘾者的个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职生网络成瘾状况,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中文网络成瘾修订版(CIAS-R)、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孤独感量表(UCLA)对广州三所高职院校共l602名高职生进行研究。结果网络成瘾率为9.87%,网络依赖率为24.78%。其中男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高于女生(χ2=19.775,P〈0.01)。高职生低领悟社会支持组与处于严重孤独水平组在网络成瘾倾向上得分均高于其他水平各组(P〈0.01)。网络成瘾倾向总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呈负相关(r=-0.183,P〈0.01);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243,P〈0.01)。孤独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率为69.63%。结论高职生网络成瘾倾向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问题均可能增加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孤独感对网络成瘾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齐玉龙  王岚  马嬿  高恒  赵静  薛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7(11):1461-1465
目的:建立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生网络成瘾(IAD)行为综合干预模式,评价其对大学生IAD行为、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A校大学生216名(干预组)、B校大学生200名(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同伴教育及个体化辅导的综合干预,为期1年;对照组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分别比较2组干预前后的IAD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状况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大学生IAD倾向的发生率为4.6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AD的发生率为3.24%,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每次上网时间2 h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4 h以上的人数减少(P0.01),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健康促进理论制定以学校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减少大学生IAD及IAD倾向的发生率,改善IAD症状及个体对网络使用的认知,优化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正念水平、抑郁情绪与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五因素正念问卷和智能手机成瘾问卷对8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SPSS26.0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使用SPSSPROCESS3.5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被试抑郁平均分46.35±9.14,正念平均分121.07±11.49,智能手机成瘾平均分59.96±11.41。(2)正念水平与智能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r=-0.44,P<0.01),抑郁与智能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r=0.39,P<0.01),被试的正念水平和抑郁显著负相关(r=-0.43,P<0.01)。(3)正念水平负向预测抑郁(β=-0.34,P<0.001)和智能手机成瘾(β=-0.32,P<0.001);抑郁正向预测智能手机成瘾(β=0.28,P<0.001)。抑郁在正念与智能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0,占总效应量的23.81%。结论:抑郁情绪在正念水平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感量表(UCL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98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年级和恋爱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4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4个维度得分均高于低孤独感水平的大学生(P < 0.0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正相关(P < 0.01),与社会支持总分及其他支持因子呈负相关(P < 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P < 0.01)。结论孤独感是导致手机依赖的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水平,从而降低手机依赖程度,社会和家庭应该给予大学生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群体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辅导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作用。方法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16PF)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观察了心理辅导前后在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结果经过为期6个月的群体心理辅导,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有所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心理辅导前相比较,心理辅导后的成瘾学生在16PF中的乐群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得分增高,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得分降低;在SCL-90中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敌对性得分降低,而且前后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心理辅导能不同程度改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减轻其网络成瘾自觉症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评定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某高校3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运用x2检验、t检验和直线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18.8%的学生有自杀意念,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学生;男女分布、年级差异及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无显著性;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r=-0.53,P<0.01)、情感表达(r=-0.42,P<0.01)、知识性(r=-0.48,P<0.01)、娱乐性(r=-0.33,P<0.01)和组织性(r=-0.50,P<0.01)因子呈负相关,与矛盾性(r=0.57,P<0.01)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加强家庭干预,以确保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应用与网络成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应用特点,对网络成瘾现象及其原因进行研究。方法294名大学生参加本研究,其中男生112名,女生182名,平均年龄21.43岁。使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16PF),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所有被试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上网人群中网络成瘾者占9.5%。上网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上网参与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16PF的推理能力(B)、支配性(E)与非成瘾者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