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通过医教协同、院校合作培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方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院校双方达成共识,制订具体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总结完善。结果: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升。结论:医教协同、院校深入合作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3.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明显改善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但临床上对于单侧入路还是双侧入路还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Meta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文献,241例患者。在止痛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种脊柱入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9,P=0.56);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双侧入路优于单侧入路(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P < 0.000 01)。表明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均能明显减轻疼痛,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侧入路可更好地改善脊柱后凸角度,但手术时间较长;鉴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垂体腺瘤在颅内肿瘤中占的比例约在10%左右。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内分泌改变的逐渐重视,以及检查手段的逐步提高,垂体瘤的发生率和检出率有所提高。垂体腺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是部分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表现为侵袭性生长的特性。作者对35例手术切除的垂体腺瘤组织进行流式细胞学细胞周期和DNA监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两者的对比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 目的:对比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照研究,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728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9,0.35);在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 < 0.000 01,0.000 1)。在新发邻椎骨折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提示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二者间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关于新发邻椎骨折,还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刺激延髓网状结构对外伤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自制家兔局限性脑挫裂伤模型,伤后23 h电刺激双侧延髓网状结构,取距离挫伤灶不同部位脑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结果:脑损伤后挫伤灶周边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距离挫伤灶越远含水量增加越不明显,刺激延髓网状结构引起伤侧大脑半球脑水肿基础上含水量明显增加。结论:延髓网状结构的过度兴奋在外伤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8例)或血管内治疗(7例)后出现CVS 1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患者均进行全脑DSA,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痉挛的动脉并灌注维拉帕米(11.1±3.4)mg,对照治疗前后全脑DSA表现,搜集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记录灌注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随访6个月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1)对15例患者共实施了20支动脉内的灌注治疗,灌注前后比较,DSA上CVS改善14例,无明显变化1例。(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脑血流速度(mBFV),由超选择灌注术治疗前的(181±4)cm/s降至治疗后1 h内的(126±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1),无一例发生使用微导管所导致的并发症。(3)灌注过程中监测患者右上臂血压,灌注开始时收缩压为(138±8)mmHg,灌注结束时为(135±10)mmHg,术后1 h为(137±7)mmHg;手术开始时心率为(83±6)次/min,手术结束时为(79±8)次/min,至术后1 h为(80±5)次/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6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度病残但能生活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例。无一例植物生存或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能有效改善动脉瘤性SAH造成的CVS,同时对心率及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气管内吸引术(ETS)对急性期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急性期因病情需要均接受药物镇静和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观察并记录ETS前后病人ICP、MAP、CPP、PbtO2、血气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共接受156次ETS,其中59次ETS中病人因为未达到完全的药物镇静状态而出现呛咳、躁动等反应,另外97次ETS中病人均保持完全镇静状态。与ETS前相比,ETS中呈完全镇静状态的病人和未完全镇静的病人ICP变化值分别为(2.2±3.9)mmHg和(12.3±4.5)mmHg(P〈0.01),CPP变化值分别为(6.3±7.1)mmHg和(-5.5±8.0)mmHg(P〈0.01),PbtO2变化值分别为(2.3±2.4)mmHg和(-4.2±3.3)mmHg(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行ETS时,因镇静深度不够而呈现呛咳、躁动者,可发生明显的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的继发性损伤,因此让病人处于完全镇静状态后再行ETS可以有效避免ETS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2011年01月~2011年08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15例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43~72岁,平均48.3岁。发病至手术时间4~12 h,平均8.5 h;术前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6~8分5例,5分3例;>8分7例,单侧瞳孔散大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均有高血压病史,排除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虽然绝大多数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但其中部分具有恶性行为,向下丘脑、鞍底、硬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浸润,破坏正常结构,难以手术全切且术后复发率高,临床上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其生物学性质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治疗效果较差,是神经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现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