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归因偏差的影响因素,为纠正护士归因偏差、降低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基于三维归因理论对10组共30名护士进行配对式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提炼出3个主题,包括内部因素(工作年限、教育背景、性格特征、暴力遭受史)、外部因素(科室、班次、社会支持)和心理因素(心理弹性、职业倦怠、同理心)。结论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归因偏差受内部、外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优化护士职业环境和科室氛围,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会和相关培训,给予护士正性支持;护士也应在此基础上积极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步提升心理素质,合理进行暴力归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对护理人员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抽取上海市宝山区3所二级以上医院护理人员904人,应用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问卷、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69.91%的护理人员曾遭受暴力,其中遭受躯体暴力8.41%,心理暴力61.50%。遭受心理暴力组护士情绪疲倦感、工作冷漠感及成就感低落程度显著高于未遭受心理暴力组,遭受躯体暴力组护士情绪疲倦感及工作冷漠感程度显著高于未遭受躯体暴力组(P0.0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场所暴力是护士情绪疲倦感和工作冷漠感的影响因素,领悟社会支持是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护理人员遭受医院场所暴力的发生率高,工作场所暴力加剧工作倦怠感;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暴力事件,提高护士的社会支持度等,维护其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3.
介绍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概念、测量工具、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以期为医院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不文明行为和保障患者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情绪调节策略在应对方式与抗逆力之间的调节作用,为护理管理者实施针对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市三甲医院239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抗逆力简表、情绪调节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39名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的抗逆力得分为(27.42±7.44)分。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积极应对与急诊护士抗逆力呈正相关(均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抗逆力呈负相关(P<0.05);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直接预测抗逆力,认知重评(β=-0.022,P<0.05)和表达抑制(β=-0.031,P<0.05)在积极应对方式与抗逆力间起调节作用。结论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的抗逆力得分处于较低水平,情绪调节策略能够增强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对抗逆力的影响。提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的积极应对方式,同时帮助他们增强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能够有助于提高急诊护士的抗逆力,减少工作场所暴力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持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张敏  陈庆红 《护理学杂志》2023,28(10):50-53
目的 了解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心理资本问卷和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对311名麻醉科护士进行调查,对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感总分为(82.57±13.17)分,心理资本总分为(78.16±14.58)分。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工作满意度和是否参与患者转运是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麻醉科护士职业认同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引导护士,提升其心理资本水平,并通过优化工作内容和增强护士满意度等措施,提高麻醉科护士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护士工作繁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合肥市4所三甲医院26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繁荣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工作重塑量表、上级发展性反馈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的工作繁荣条目总分为(51.65±10.24)分,工作繁荣与心理资本、工作重塑、上级发展性反馈呈正相关(均P<0.05)。上级发展性反馈可直接影响工作繁荣(β=0.287),亦可通过工作重塑、心理资本间接影响工作繁荣(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61.32%)。结论 护士工作繁荣处于中等水平,医院管理者可以考虑从促进上级发展性反馈、提升护士工作重塑和心理资本水平方面着手,提高护士的工作繁荣水平。  相似文献   

7.
运用SWOT方法对急诊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即建立预防工作场所暴力指南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系统;加强对急诊护士培训,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优化医院环境和流程,以及以社区医院为依托,急诊专科护士为主导,提高居民院前急救技能和医学基本知识;对降低急诊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欺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探究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方法 便利选取新疆8所医院的5331名护士,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文版负性行为量表、情绪智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工作场所欺凌总分中位数为25.00分,情绪智力总分为(69.06±13.58)分,护士工作场所欺凌的发生率为31.83%,严重欺凌发生率为14.37%;护士工作场所欺凌总得分与情绪智力总得分呈负相关(r=-0.693,P<0.0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工作年限、工作科室和情绪智力各维度为护士工作场所欺凌的影响因素(P<0.05,P<0.01),共解释工作场所欺凌总变异度的45.4%.结论 护士工作场所欺凌发生率较高,护理管理者应借鉴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管理经验,提高护士情绪智力,降低工作场所欺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护士对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现状,为有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以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量表对荆州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997名在岗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总分(97.11±23.74)分,组织管理维度得分率(71.30%)高于暴力事件处理(70.49%)、暴力预防(66.61%).不同年龄、工作年限、科室、医院级别、暴力事件经历的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氛围感知处于中等水平,需注重暴力防范与处理,为护士创造安全的执业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遭遇工作场所欺凌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防范管理与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负性行为问卷对北京市5所医院543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工作场所欺凌得分为(31.24±10.73)分;215人(39.59%)在过去6个月中遭遇工作场所欺凌,其中12人(2.21%)遭遇严重欺凌。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聘用方式、医院级别是工作场所欺凌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工作场所欺凌在临床护士中普遍存在,工作于三级医院的高学历、合同制、护龄11~15年的护士更容易遭受工作场所欺凌。护理管理者、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实施有效防范措施和针对性教育,以降低临床护士工作场所遭遇欺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提出有效地应对策略.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护士进行一般资料的调查,并详细询问2011年1月~2012年8月所遭受的工作场所的暴力.结果:在此期间急诊科护士均遭受过工作场所的暴力,在护士自身、急诊科环境、患者的宣教等方面都要积极地做出应对策略.结论:工作场所的暴力时刻威胁着急诊科护士身心的健康,医院管理部门应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急诊科护士的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等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为针对性开展WPV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苏州市2所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护士1 305人和63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二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69.94%)显著高于三级医院(62.61%),且语言攻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二级医院护士听说过工作场所暴力等4个条目认知率显著低于三级医院护士,对医院鼓励上报、有处理工作场所暴力科室等4个条目选择率低于三级医院护士(P0.05,P0.01)。结论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较普遍;二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高于三级医院护士,但暴力认知(及对所在医院暴力事件处理方式的评价)低于三级医院护士。应加强对二级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关注,加强暴力应对培训,提升医院管理部门对暴力事件的重视,从而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问题调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设计调查表,对广州市16所医院273名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273名急诊科在职护士心理暴力发生率为87.91%,其中78.75%的受害者多次遭受暴力。辱骂与威胁是心理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心理暴力更容易在小医院发生。护士站是急诊科发生心理暴力的常见工作场所;60.42%的急诊心理暴力事件发生在晚/夜班。急诊科护士处理心理暴力的主要方式是耐心解释(64.58%)和忍让回避(45,42%);27.50%的受害者未将暴力遭遇告诉别人。心理暴力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病人(或其陪同者、探视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肇事者酗酒或药物滥用、候诊时间过长等。病人亲属和病人本人是主要肇事者。结论心理暴力以极高发生率存在于急诊科护士人群。需针对医院特点开展工作场所暴力防范与应对措施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防范心理暴力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遭遇工作场所欺负的现状,为防范管理与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中文版负性行为问卷(NAQ-R)对山东省6所医院24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242名护士NAQ-R得分为31.98±9.48,85人(35.12%)在过去6个月中遭遇工作场所欺负,其中9人遭遇严重欺负.不同年龄、婚姻状况、职称、护龄、用工性质、学历的护士NAQ-R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工作场所欺负在临床护士中普遍存在,低年资、已婚、合同、高学历及低职称护士遭遇工作场所欺负程度较高.护理管理者、教育者应高度重视,实施有效防范措施和针对性教育,提高护士防范意识与技巧,以降低护士工作场所遭遇欺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系统介绍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层次、类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的作用,并结合社会资本的三个层次和四种类型探讨社区护士如何帮助老年人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本以促进健康,为社区护士完善健康保健策略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系统介绍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层次、类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健康促进的作用,并结合社会资本的三个层次和四种类型探讨社区护士如何帮助老年人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本以促进健康,为社区护士完善健康保健策略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三甲医院住院部临床护士留职意愿的现况、探究影响护士留职意愿的因素,为优化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工作场所暴力频度测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留职意愿量表,对上海5所三甲医院的1 035名护士进行调查。 结果 护士的留职意愿量表得分为(16.98±4.02)分,仅有63.19%护士愿意留在原单位。不同科室、工作年限、技术职称、临床护理角色、工作压力、工作场所暴力和心理弹性护士留职意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护士角色、工作压力、工作场所暴力及心理弹性是护士留职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 结论 上海三甲医院住院部护士留职意愿不高,工作5~16年、承担普通护士角色、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经历工作场所暴力和低心理弹性护士应成为关注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沈阳市血液透析护士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投入、心理资本状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及心理资本量表对沈阳市238名三甲医院的血透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工作家庭冲突(24.24±6.42)分,心理资本(98.02±16.09)分,工作投入(56.69±11.50)分。工作家庭冲突各维度与工作投入、心理资本各维度呈负相关,心理资本各维度与工作投入各维度呈正相关(均P0.05)。心理资本在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投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工作家庭冲突既可以直接影响血透护士工作投入水平,也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工作投入。护理管理者应重视血透护士心理资本的培养,以利于其在工作与家庭间的角色切换,降低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负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机构中暴力事件以护理人员发生的概率最高。介绍国内外护患暴力、护士间暴力研究的现状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出现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异常。提出应分别从加强沟通、护士自身、政策、医院管理寻找对策,以期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抗逆力现状,并分析应对方式和组织支持对其抗逆力的影响。方法 以上海市6所三甲医院急诊护士1 24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暴力频度量表筛选出近1个月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护士,并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组织支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以及中文版医护人员抗逆力评价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749名急诊护士近1个月在工作场所中曾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其中以语言暴力为主。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的抗逆力得分为(69.84±12.68)分。相关性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方式、组织支持与抗逆力总分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抗逆力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组织支持是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抗逆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急诊护士的抗逆力水平有待提高,积极应对方式、组织支持对其有正向预测作用,需制订干预方案以提升急诊护士抗逆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