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制睾酮冰冻人血清国家标准品,用于血清睾酮检测的正确度评价和标准化。方法收集含不同浓度睾酮的无脂血、黄疸和溶血的血清,经多重过滤及除菌后分装,制备成2个水平的候选品,-70℃保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候选品的均匀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候选品的稳定性。采用参考方法定值,并分析不确定度。评估候选品的互通性。结果均匀性评估中,候选品Ⅰ、Ⅱ的F值分别为1.448 5和1.569 6,均F_(0.05);候选品Ⅰ、Ⅱ在-20℃条件下,至少可稳定30 d。候选品Ⅰ、Ⅱ定值结果分别为(0.22±0.05)ng/mL(k=2)、(3.67±0.16) ng/mL(k=2)。候选品Ⅰ、Ⅱ测定值均在新鲜血清样本测定值所建立的拟合回归直线95%可信区间内,互通性良好。结论制备的候选品均匀、稳定,且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可作为国家标准品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总胆红素冰冻人血清国家标准品,用于血清总胆红素测定的正确度评价和标准化。方法收集含不同浓度总胆红素的无溶血、黄疸和脂血的血清,经多重过滤除菌后分装,制备成2个水平候选品(Ⅰ、Ⅱ),-70℃保存。采用单因素方差法评价候选品的均匀性,采用线性回归评价候选品的稳定性,采用参考方法定值,并计算不确定度。对候选品的互通性进行评估。结果经统计分析,候选品Ⅰ、Ⅱ的均匀性检验F值分别为0.801 1和1.234 1,均F0.05;候选品Ⅰ、Ⅱ在-20℃条件下,分别可至少稳定30和5 d。候选品Ⅰ定值结果为(7.01±0.28)μmol/L(k=2),候选品Ⅱ定值结果为(27.10±0.54)μmol/L(k=2)。候选品测定结果均在新鲜血清样本测定值所建立的拟合回归直线95%可信区间内。结论研制的候选品均匀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可靠,稳定性满足要求,可作为国家标准品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复合冰冻人血清国家标准品,用于校准和评价常规方法,促进尿素、尿酸和总蛋白测定的标准化。方法收集含不同浓度尿素、尿酸和总蛋白的血清(无溶血、脂血和黄疸)样本,过滤除菌后分装,于-70℃保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候选品的均匀性。通过线性回归方差分析进行稳定性研究。采用参考方法或经验证的方法定值,计算不确定度。对候选品及25份新鲜血清样本在参考方法(或经验证的方法)及3个常规检测系统间的互通性进行评估。结果候选品中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均匀性检验F值分别为1.071 4、1.339 9和1.275 0,均F0.05。在-20℃条件下,候选品中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均至少可稳定37 d;在2~8℃条件下,尿素可稳定27 d,尿酸及总蛋白至少可稳定37 d;在20~25℃条件下,尿素仅能稳定3 d,尿酸可稳定8 d,总蛋白可稳定27 d。定值结果分别为:尿素(5.68±0.17)mmol/L(k=2)、尿酸(288.68±3.96)μmol/L(k=2)、总蛋白(67.03±3.46)g/L(k=2)。尿素、尿酸和总蛋白浓度全部在25份血清样本的回归直线95%可信区间范围内。结论研制的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复合冰冻人血清国家标准品候选品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制5水平尿酸(UA)冰冻混合人血清候选二级标准物质,为UA常规检测方法的准确度验证提供稳定和互通性良好的真实值控制品。方法收集无肉眼可见脂血、溶血和黄疸的5个UA浓度混合血清,过滤并分装后,-70℃保存。参照《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简称ISO Guide 35)用常规方法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研究。3家UA候选参考实验室对血清物质进行定值,定值结果用“靶值±总不确定度(uCRM)”表示。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EP14-A2文件要求评价互通性。结果血清物质均匀性良好(P>0.05),瓶间变异均<1%。室温和4℃UA浓度的稳定性能满足日常使用需要,-20℃至少可稳定115 d,-70℃至少可稳定15个月。5水平物质的定值结果分别为(70.00±3.12)、(281.67±4.69)、(383.00±6.46)、(431.00±9.95)和(520.00±12.10)μmol/L。冰冻混合血清物质在15套UA常规检测系统中的互通性良好。结论研制的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UA候选二级标准物质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冰冻人血清α-淀粉酶催化活性浓度候选二级标准物质,作为量值传递的标准。方法参照JJF 1343—2012《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和JJF 1644—2017《临床酶学标准物质的研制》要求进行均匀性、稳定性、互换性评价;联合6家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校准实验室对标准物质进行定值,评定其均匀性、稳定性和定值引入的不确定度,计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标准物质均匀性和稳定性均良好,互通性评价结果显示,4个常规检测系统的测量值均位于95%可信区间内。定值结果:水平1为(106.3±4.3)U/L(k=2),水平2为(268.1±7.9)U/L(k=2)。结论研制的冰冻人血清α-淀粉酶催化活性浓度候选二级标准物质标示值可靠,均匀性、稳定性较好,具有互换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离子色谱技术的血清电解质(钾、钠、钙、镁)候选参考测量程序并评价其性能。方法采用一种简单的湿法消化方法对血清样本进行前处理,然后采用离子色谱仪检测。以患者新鲜血清及国际临床化学和检验医学联合会参考实验室外部质量评价计划(RELA)样本作为检测样本,对候选参考测量程序的正确度和不精密度进行评估,同时与决定性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比较。结果2 m L硝酸可将1.0 m L血清样本中的蛋白完全去除。32 mmol/L甲基磺酸淋洗液能将钾、钠、钙、镁实现基线分离。建立的候选参考测量程序的正确度和不精密度均在1.0%以内,与ICP-MS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离子色谱技术的检测血清钾、钠、钙、镁的候选参考测量程序,相对于ICP-MS,具有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正确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检验的量值溯源中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制与临床标本基质相似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TTG)、游离甘油(FG)和甘油三酯(TG)标准物质.方法 按国家标准物质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备4种血脂浓度的健康人新鲜混合血清,用酶法测定TC检测均匀性,用HPLC法检测稳定性并定值,评估不确定度.结果 4种血清均匀性检验数据方差分析P值分别为0.339、0.212、0.275、0.196(均>0.05),说明均匀性良好;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4种血清TC和TG在-20℃保存至少可稳定4年;4种血清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TC分别为(5.110±0.064)mmol/L、(4.761±0.062)mmol/L、(3.941±0.050)mmol/L和(3.158±0.041)mmol/L;TTG分别为(2.212±0.043)mmol/L、(1.679±0.033)mmol/L、(1.275±0.027)mmol/L和(1.067±0.023)mmol/L;FG分别为(0.142±0.005)mmol/L、(0.149±0.004)mmol/L、(0.146±0.003)mmol/L和(0.122±0.003)mmol/L;TG分别为(2.069±0.043)mmol/L、(1.530±0.033)mmol/L、(1.129±0.027)mmol/L和(0.945±0.023)mmol/L.结论 研制的血清总胆固醇、总甘油、游离甘油和甘油三酯标准物质均匀性和稳定性良好,定值可靠,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09145、GBW 09146、GBW 09147、GBW 09148).  相似文献   

8.
固体抗凝剂对动脉血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固体钙平衡肝素锂抗凝剂对动脉血电解质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42例肝素稀释液抗凝的动脉血(A组)、固体钙平衡肝素锂抗凝的动脉血(B组)及静脉凝固血(C组),同时测定钾离子(K )、钠离子(Na )、氯离子(Cl—)的浓度,对各组间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K 浓度A组(3.59±0.76)mmol/L、B组(3.82±0.76)mmol/L、C组(3.99±0.84)mmol/L;A、C两组间比较,A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05);Na 浓度A组(143.46±11.18)mmol/L、B组(138.30±11.87)mmol/L、C组(139.06±11.60)mmol/L,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05),B组与C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6>0.05);Cl-浓度A组(107.50±9.90)mmol/L、B组(101.49±10.42)mmol/L、C组(102.62±11.30)mmol/L,A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5),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05)。结论经固体钙平衡肝素锂抗凝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的同时测定电解质,既不影响电解质的测定结果,又避免多次抽血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减少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硫酸镁对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和红细胞内钙、镁离子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方法选择妊娠高血压患者93例(观察组),轻度33例,中度39例,重度21例,应用硫酸镁治疗。另外选取同期正常孕妇93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疗前后血清和红细胞钙、镁离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钙离子和镁离子水平分别为1.84±0.21 mmol/L和0.76±0.28 mmol/L,均低于对照组(2.53±0.29 mmol/L,1.08±0.23 mmol/L),且随着病情加重呈现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钙离子和镁离子水平(0.35±0.14 mmol/L,2.13±0.52 mmol/L)均高于对照组(0.23±0.11 mmol/L,1.94±0.41 mmol/L),且重度患者红细胞钙离子、镁离子水平均高于轻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钙离子和镁离子水平分别为2.36±0.24 mmol/L和0.94±0.30mmol/L,均高于治疗前,红细胞钙离子和镁离子水平(0.21±0.19 mmol/L,2.06±0.58 mmol/L)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清钙、镁离子水平明显降低,红细胞内的水平呈上升趋势,经硫酸镁治疗后血清和红细胞内钙、镁离子水平显著好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血清镁的变化情况和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预防性口服补钙后其钙、镁和血清甲状旁腺素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本中心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9人,随机分为口服补钙组(n=20):采集血小板前口服葡萄糖酸钙20 m L(含钙共180 mg);未补钙组(n=29):采集血小板前未口服葡萄糖酸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0、30、60、90 min留取的血液标本中的血清钙、镁和甲状旁腺素含量,比较2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这3项指标的差异。结果机器采集血小板0、30、60、90 min时,补钙组和与未补钙组献血者的血清钙(mmol/L)分别为2.44±0.25 vs 2.39±0.21、2.31±0.18 vs 2.19±0.20、2.35±0.27 vs 2.25±0.22、2.33±0.27 vs 2.24±0.20;血清镁(mmol/L)分别为0.76±0.19 vs 0.74±0.19、0.72±0.16 vs 0.69±0.20、0.73±0.18 vs 0.71±0.19、0.73±0.16 vs 0.71±0.18;甲状旁腺素(pg/m L)分别为43.43±20.78 vs 48.16±42.31、166.26±88.77 vs 154.22±71.98、137.79±64.73 vs 138.77±62.99、104.09±76.16 vs 99.83±62.20。2组之间只有血清钙水平在30 min时补钙组明显高于未补钙组(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存在血清镁的降低,预防性口服葡萄糖酸钙能缓解低钙血症,但对低镁血症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数据实时质量控制(PBRTQC)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在血清离子项目室内质量控制(IQ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清离子项目检测结果,基于PBRTQC专业智能软件系统进行检验数据正态分布检验、参数设置、程序建立、实时运行及性能验证。统计纳入分析的患者群体的每个检测结果的EWMA估计值,统计12个月的累积变异系数(CV),并比较累积CV与精密度质量标准和IQC的CV;统计EWMA质控程序在血清离子检测中的预警情况,并分析预警原因。结果患者血清离子总体截断浓度范围为:钾3.40~5.00 mmol/L、钠135~145 mmol/L、氯99~110mmol/L、钙2.10~2.36mmol/L、镁0.74~0.98 mmol/L、磷0.90~1.31 mmol/L。钾、钠、氯最适加权系数为0.02,钙、镁、磷最适加权系数为0.05;12个月内6个项目EWMA实际累积精密度(CV)均小于精密度质量目标。EWMA质控程序失控报警13次,钾、钠、氯、钙、镁、磷报警数分别为3、1、2、2、3、2次;其中血清钾、镁和磷各有1次假报警。结论基于PBRTQC专业智能软件工具建立的患者数据EWMA程序可作为日常质控品质量控制的补充,能较早提示离子项目分析性能的微小变化,并早期预警,避免潜在质量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3个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甲胎蛋白(AFP)候选标准物质。方法使用体检健康者肉眼无溶血、脂血和黄疸的混合血清作为稀释血清,将AFP高值血清稀释成3个浓度水平,通过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分装于冻存管中。按照ISO Guide35的要求,对人血清AFP候选标准物质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将制备的AFP候选标准物质与WHO标准物质(72/225)同批检测,将结果进行比较,对候选标准物质定值。将3个水平候选标准物质发放到北京市34家实验室用不同常规分析系统测定。结果均匀性检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候选标准物质均匀性良好。在室温18~25℃保存可稳定5d;2~8℃可稳定10 d;-15~-20℃可稳定6个月;-80℃保存在已监测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长期稳定性计划监测2年。3个水平的AFP候选标准物质定值为(26.37±1.81)ng/m L、(123.52±7.54)ng/m L、(3 614.70±340.31)ng/m L。34家实验室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品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均值与定值偏倚均12.5%(1/2 CLIA'88 TEa)。结论 3个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AFP候选标准物质均匀性、稳定性良好。定值可靠,在常规分析系统中互通性良好。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方法的校准/校准验证、试剂厂家常规校准品的定值、室间质量评价及正确度验证计划。对申报为人血清AFP国家二级标准物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火焰光度法测定血清(浆)锂,在锂标准液中加入与血清标本中相当的K、Na 等离子来消除共存离子对锂测定的影响。探讨了锂测定的实验条件。Ca 对锂无干扰,5mmol/L 的钾可使锂升高0.19 mmol/L,140 mmol/L 的钠使锂升高0.50mmol/L。干扰作用主要是滤光片质量差所致的光谱干扰。在锂标准液中加入5mmol/L 的钾、140 mmol/L 的钠,可基本消除由此引起的干扰。锂浓度在0.2~2mmol/L 内呈线性,OCV1.5~3.4%,平均回收率98.6%。血标本以稀释10倍为佳,不需无锂血清作空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与静脉血电解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呼吸内科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建立血气分析电解质与静脉血电解质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静脉血钾与动脉血钾的差值为(0.83±0.32)mmol/L(P0.01),线性回归方程为静脉血钾=1.23+0.89×动脉血钾;静脉血钠与动脉血钠的差值为(0.47±2.19)mmol/L(P0.05);静脉血氯与动脉血氯的差值为(2.72±2.85)mmol/L(P0.01),线性回归方程为静脉血氯=5.78+0.97×动脉血氯;静脉血钙与动脉血钙的差值为(0.96±0.13)mmol/L(P0.01),线性回归方程为静脉血钙=0.89+1.07×动脉血钙。[结论]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血钠与静脉血钠差异不明显,血钾、血氯、血钙明显低于静脉血,且与静脉血呈正相关,可通过线性回归方程估算,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钙、镁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49例肝硬化代偿期、60例失代偿期患者和80例正常人血清钙、镁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血清钙浓度为(2.19±0.18)mmol/L、失代偿期为(2.00±0.26)mmol/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37±0.10)m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分别为7.203、11.594,P<0.001),而肝硬化失代偿期又明显低于肝硬化代偿期(t=4.306,P<0.01).血清镁浓度肝硬化失代偿期为(0.82±0.13)mmol/L,低于正常对照组(0.87±0.06)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56,P<0.01).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肝硬化失代偿期(68.3%)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44.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6.073,P<0.05),但不同年龄段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234,P>0.05),肝硬化患者低镁血症的发生率较低.肝硬化患者血清钙水平的下降与白蛋白水平下降呈显著正相关(r=0.578 4,P<0.01),而血清镁下降与白蛋白无明显相关性(r=0.036,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着明显的低钙血症,且低钙血症的发生与肝功能损害相关,血钙浓度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钾、钠、氯离子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00例,采集肝素锂抗凝动脉全血标本及静脉血浆标本,采用罗氏公司AVL 9180型电解质分析仪检测动脉全血、动脉血浆、静脉血浆标本钾、钠、氯离子水平。结果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钠、氯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钾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全血与静脉血浆钠、氯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全血与静脉血浆钾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钠、氯离子浓度存在差异,而动脉全血与动脉血浆、静脉血浆钾离子浓度可互为参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制与临床样品基质相似的冰冻人血清HDL-C和LDL-C标准物质.方法 按国家标准物质技术规范,选择身体健康、年龄和性别适当、无传染病的志愿者采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以不同胆固醇水平分成3组,分别混合、除菌过滤和分装.检验血清HDL-C和LDL-C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分别用DCM法和UC/HPLC法为HDL-C和LDL-C定值.评估不确定度.应用不同分析系统测定三种血清的HDL-C和LDL-C.结果 ①三种血清HDL-C和LDL-C均匀性检验方差分析P值均>0.05,说明均匀性良好.②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血清HDL-C和LDL-C在-80℃保存至少可稳定1年.③三种血清HDL-C和LDL-C的定值±不确定度(mmol/L)分别为1.640±0.028,1.652±0.027,1.184±0.022和4.577±0.097,2.492±0.072,1.788±0.041.④16家临床实验室以各自分析系统测定3种冰冻血清与新鲜血清反应趋势基本一致,HDL-C和 LDL-C均值与定值偏差分别为3.24%,2.7%,4.63%和-2.64%,0.64%,1.08%.结论 3种冰冻人血清均匀、稳定,定值可靠,在常规分析系统中互通性良好,已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 09178,GBW 09179,GBW 0918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制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葡萄糖标准物质,为葡萄糖常规方法的准确度验证,提供稳定和互通性良好的真实值控制品。方法收集足量正常体检人群无肉眼溶血、脂血和黄疸的血清标本,依次采用Sartorius公司的0.8、0.45、0.2μm过滤微膜过滤除菌后分装于冻存管中。按《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能力认可准则》[1]的要求,对冰冻混合人血清进行均匀性研究,短期稳定性(室温、4℃、-20℃)和长期稳定性(-80℃)研究,定值结果用"靶值±不确定度"表示,2家候选葡萄糖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均值作为靶值,不确定度包括测定变异和测定系统偏差、瓶间差及稳定性所带来的不确定度。并对冰冻混合人血清在6种进口配套检测系统中的互通性进行观察。结果共制备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C1、C2、C3、C4、C5)。C4水平血清瓶间标准偏差为0.018 mmol/L,其余4水平瓶间偏差为零,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后P值全部大于0.05。稳定性研究经线性回归方差分析P值全部大于0.05。2家候选葡萄糖参考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均值为3.08、5.92、13.60、9.311、8.71 mmol/L,不确定度相应为0.09、0.17、0.36、0.230、.55 mmol/L。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的坐标点全部位于40份人血清标本的直线回归95%可信区间范围内,该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与血清的反应性相同。结论 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5个浓度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二级标准品,为常规检测ALT、AST提供稳定性和互通性良好的准确度验证材料和校准品。 方法:收集无脂血、溶血的含ALT和AST 的5个浓度水平的混合人血清,滤菌后分装于冻存管中,(-70±2) ℃保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该标准品的均匀性,并观察其在15~25 ℃(室温)、2~8 ℃和-70 ℃的稳定性。4家实验室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含和不含磷酸吡哆醛(PLP)参考方法对标准物质定值,并评定不确定度。观察血清物质在7种进口配套检测系统的互通性,并用直线回归分析进行评价。 结果:血清物质均匀性良好(P>0.05),稳定性在15~25 ℃和2~8 ℃时能满足使用要求,-70 ℃保存至少稳定1年。4家实验室对该标准品的定值结果具有一致性,总体不确定度较小。血清物质的互通性良好,仅浓度4和5在含PLP的方法间互通性稍差。 结论:研制的5水平冰冻混合人血清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可用作ALT、AST的二级标准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0年12月儿科住院的呼吸道感染并发热性惊厥患儿38例和呼吸道感染无惊厥患儿42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测定和比较两组患儿血清电解质和血糖值。结果观察组血清钠离子浓度为(133.05±1.74)mmol/L、氯离子浓度为(100.37±1.79)mmol/L;对照组血清钠离子浓度为(142.19±1.85)mmol/L、氯离子浓度为(104.57±1.5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血糖浓度依次为(6.93±0.87)、(5.12±0.5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血清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分别为(140.89±2.68)、(103.29±1.94)mmol/L,均高于发生惊厥时的浓度(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血糖浓度为(5.31±0.68)mmol/L,明显低于发生惊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发生热性惊厥时存在血钠、血氯水平降低和血糖升高,在热性惊厥患儿的治疗中应纠正血钠水平和高血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