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回顾总结前人学说和相关文献中有关毒邪的涵义、分类、致病机理等理论,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病因病机及中医临床证治特点,阐述MDS的发生与“内毒”和“外毒”的关系,指出毒邪既是MDS的重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在MDS不同阶段必须权衡毒邪内停之轻重,适时、得当地采用清解邪毒法治疗,可以抑制骨髓异常增生,诱导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促进MDS骨髓的正常造血。  相似文献   

2.
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指一组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成熟异常,无效造血,或造血功能衰竭,以及因遗传不稳定而导致的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出血、发热、脾大等。MDS属中医"虚劳"、"血证"、"癥积"等范畴。为便于临床规范,目前专家已达成共识[1],将MDS的中医病名定为"髓毒劳",其中"髓"代表病位,"毒"  相似文献   

3.
急性白血病主要病因为"胎毒"内伏、邪毒引触、毒伤本元,"毒损髓络"是其主要病理改变,络脉载毒游于周身、败伤气血,形成痰瘀进一步损伤髓络,导致发热、血证、虚劳、积聚等。毒邪积聚与人体本元的对立消长决定了病势转归。毒损髓络的生物学基础是多种诱发因素使得造血干/祖细胞发生遗传学累积变异,毒性物质蓄积、骨髓微环境改变从而影响正常造血功能。毒损髓络贯穿急性白血病病程始终。临床治疗过程中以扶正祛邪作为基本治则,逆转血源枯涸之危象。  相似文献   

4.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起源于造血系干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器官、组织,正常的造血受抑制而表现为贫血、出血等症.由于近代医学的发展,抗白血病药物的合理应用、新药的不断发现、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的不断改进,急性白血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如今,60%~8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诱导治疗后可以获完全缓解,其中部分患者能长期无病生存,但仍有50%~80%的患者缓解后可复发.不能获得完全缓解和缓解后复发的患者,有可能成为难治性白血病.笔者近年临床实践体会,毒瘀在难治性白血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在诱导化疗的同时,加用解毒化瘀药具有一定的解毒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毒邪的有关理论,在总结前人学说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中医论治,分析外毒和内毒与再障的联系:认为毒邪在再障的发病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提出解毒祛邪是治疗再障的重要法则之一,解毒可以祛邪安正,解除毒邪对脏腑的伤害,恢复亏损脏腑的功能,清除体内的毒邪,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王茂生  李君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69-1970
<正>髓毒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白血病,其特征为骨髓及造血组织中某型白血病细胞的弥漫性增生,浸润全身各种组织及脏器。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出血、胸骨压痛、肝脾及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外周血中也有白细胞量和质的改变等。廊坊市中医医院  相似文献   

7.
骨髓增生发育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简称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性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或(和)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与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造血干细胞凋亡异常,骨髓微环境改变,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异常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以出血、血亏、易感染邪毒为主要临床特征,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笔者试从任、督二脉进行论治,采用调补任督,补益肝肾之法,以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马传宝  刘清池  吴维海 《河北中医》2011,33(10):1489-1490
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是由于骨髓造血组织中胶原增生,其纤维组织严重影响造血功能所引起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根据其起病急缓和病程长短,  相似文献   

10.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骨髓抑制是其主要毒副反应,目前,其治疗手段主要由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分输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成,效果尚佳,然而费用昂贵,且毒副反应较多。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理论、临床以及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缓解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症、脾胃功能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差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引发的恶性克隆性疾病。西医对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联合化疗。但化疗药物不仅作用于白血病细胞,也作用于正常细胞,易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损害肝肾功能,引起胃肠道反应并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三氧化二砷、冬凌草、青黄散等中药单味及复方制剂具有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凋亡、抗耐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造血功能的作用,并能缓解放化疗引起的一系列毒副反应,可成为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新药物。  相似文献   

12.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毒性作用明显,骨髓抑制是化疗常见的毒性反应之一。骨髓抑制可引起骨髓微环境、造血干细胞、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等损伤,中医学认为骨髓抑制主要与正气虚损、气血亏虚、肾精亏损等有关。田卫卫等认为肿瘤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其根本是由于化疗药毒所致的气血损伤、脾肾虚损,而残余癌毒、瘀血、化疗药药毒以及化疗所致肿瘤组织坏死、裂解之产物等蕴结壅滞则加剧了正气的耗损。  相似文献   

13.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治则理论滥觞于《黄帝内经》,并得到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医家的丰富和发展,在临证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机为“正虚毒蕴”,“虚”“毒”“瘀”为核心病理因素,推动病情转变。基于此,笔者试从“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理论出发,结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现代分型、分期论治,初期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中期扶正补虚并重,末期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注重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方”“证”对照,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高敏  符思  张喆  王微 《北京中医》2011,(6):444-445
放化疗直接损伤脾胃,以脾胃受损、气血不足为主要病理改变,一方面导致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的骨髓抑制反应;另一方面因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胃肠道反应。虽然中枢性的止呕药和刺激造血的西药有一定的疗效,但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仍有上述不适,有些患者甚至因此被迫中断治疗。在放化疗的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中药治疗,使脾胃升降运化正常,气血得以生化,可以有效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源于造血干 /祖细胞水平损伤而产生的克隆性疾病 ,临床以骨髓病态造血 ,同时或先后累及红系、白系、巨核系任一系或一系以上 ,从而引起周围血细胞减少 ,并由此导致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特征。MDS常呈多态性变化及延续性发展过程 ,因其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殖 ,并有不成熟细胞生长 ,其发展及预后与白血病关系密切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为骨髓肿瘤性疾病。目前MDS主要依赖于骨髓细胞形态学与组织病理学确诊。其中 ,最有意义的诊断指标是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数增多。支持疗法、诱导分化、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刺激造血组织药物及骨髓移植等可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分别选用。但到目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毒副反应的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琴  张红莺 《中草药》1997,28(3):181-183
简介近年来雷公藤在消化、泌尿、生殖、骨髓及血液、心血管和免疫等系统毒副反应的病理学研究概况,为治疗学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殖性疾病属于造血干细胞增生性疾病,在骨髓细胞增生时出现系列的细胞突出现象,且持续增殖。目前,因增殖细胞系列的不同,将骨髓增殖性疾病分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下面,本文从以下几点综述活血化瘀解毒法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浊毒略论     
赵伟 《四川中医》2010,(1):34-35
通过分析古今文献对浊毒的认识,结合解毒化浊药物的临床应用体会,论述浊毒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浊毒与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密切相关,浊毒已成为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对浊毒致病及防治浊毒致病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许鸣  许勇钢  胡晓梅  陆嘉惠 《新中医》2018,50(12):252-255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能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整体系统,病机学说侧重从动态功能和整体结构研究疾病的生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不同危度分层间具有极大差异,易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一般认为,MDS疾病初期或低危型MDS以"正虚"证型为主间或夹有"瘀毒"症状;MDS疾病后期或高危型MDS以"瘀毒"证型为主,同时表现出正气受损甚或衰极现象。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逐渐被揭示与阐明,不同危度MDS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和自噬水平的差异性表达与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低危MDS凋亡过度和(或)自噬减少均符合正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及病机特点,而低危向高危转化的过程中凋亡减少及自噬进一步受抑制则与瘀毒型患者证候表现及病机特点相符。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中医学毒与热的含义、毒热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毒热物理、生物、化学的演变过程,探讨毒热的来源、病因病机。毒热比热毒的范围更广,毒、热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其病因为因毒而热,病机或为玄府闭塞,寒郁化热;或伏邪蕴蓄,化毒生热;或杂气瘟疫,感毒化热;或毒邪内生,热发于外。中医"毒热"理论与毒热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彼此深度融合,毒热理论可用于理解指导治疗现代临床疾病。临床实践中,不应将西医炎性疾病同中医的"热毒"相等同,可将其放在中医"毒热"的理论体系框架中,根据毒热具体的病因病机,审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