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是识别率和诊治率较低。目前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学说、血小板活化、内皮损伤等相关;中医认为气血阴阳亏损以及气滞、血瘀、痰浊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方式主要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上,联合中西医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焦虑抑郁,有效控制其危险因素。现主要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快感缺失和绝望行为两种核心症状的神经基础。近年来影像学和神经环路研究揭示了针灸能够相对特异地调节抑郁症患者和动物模型的大脑奖赏和动机相关神经环路的活动,然而奖赏和反奖赏神经环路参与针灸改善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尚不充分。系统综述了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功能在抑郁症发病和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奖赏与反奖赏神经环路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关系在针灸抗抑郁治疗中的重要科学意义,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河北中医》2021,43(6)
原发性高血压与焦虑抑郁障碍共病具有普遍性。整理、归纳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现代医学发病机制、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从肝、肝肾、肝脾、心脾论治,针刺干预、情志疏导等非药物治疗,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精神综合征,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抑郁症神经环路的研究是国外研究热点,用以揭示抑郁症发病机制。通过近年国内外文献检索对比发现,国内对抑郁症神经环路的研究缺乏重视,文章介绍了中医关于抑郁症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指出中医抑郁症病因病机缺乏神经生物学依据,未来应研究中医抑郁症相关脏腑心、脾、肾与脑中枢的关系;西医学关于抑郁症神经环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以塞斯的认知神经生物学模型为基础的神经环路、帕佩兹环路和单胺-非单胺长反馈神经环路,提出抑郁症神经环路存在抑郁症相关脑区说法不一及未来研究应抓住关键脑区与回路。  相似文献   

5.
抑郁与疼痛是严重困扰人类的两大类疾病,临床上抑郁和慢性疼痛常常相伴随发生,两者存在复杂的相互促进关系,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制与验证干预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就目前常用且得到广泛认同的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抑郁与慢性疼痛共病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焦虑和抑郁共病在20世纪90年代精神病学领域中被广泛关注。共病其含义是指两种疾病共同存在,患者同时有焦虑和抑郁症状,若将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符合各自相应的诊断标准,两者伴发率高很难用偶然因素来解释,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焦虑抑郁共病应单独作为一种疾病来认识,因其相对单纯抑郁症和焦虑症有自己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主症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统计发现,烦躁是焦虑、抑郁所共有的、最多见的症状。以烦躁为线索,梳理《伤寒论》中涉及烦躁的条文,发现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可见于《伤寒论》六经病各篇,临床运用六经辨证论治焦虑、抑郁行之有效。六经的生理病理均与心神息息相关,故六经传变的不同阶段均可波及心神引起情志异常。通过分析治疗焦虑抑郁常用方证的病机特点,发现焦虑症的表现多见于三阳病,抑郁症或焦虑、抑郁共病的情况多见于三阴病,焦虑、抑郁的发病过程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可尝试将焦虑和抑郁看作一个整体,是一种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从六经辨证、六经传变规律入手展开研究,这为进一步认识和诊治焦虑、抑郁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8.
强迫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几十年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存在大脑神经环路的异常。本文就目前强迫症神经环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出现的肠道对寒冷、不良情绪等刺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病理过程,但内脏高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D的发病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IBS-D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而长期慢性精神应激易诱发及加重IBS-D内脏高敏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B(Trk B)是研究脑肠互动神经环路的热点,BDNF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上大量表达,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成熟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调节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是引起和导致神经疼痛敏感的重要细胞因子。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反复精神刺激(如抑郁、焦虑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以脑—肠轴为轴线,基于BDNF/Trk B通路,探讨肠道菌群调节IBS-D内脏高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治疗2方面入手探讨中西医对原发性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以期为相关研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心理疾患,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症状高度相关,造成的焦虑抑郁共病也很常见。目前精神障碍的诊断多依赖于精神科医生的主观评估,代谢组学越来越多地聚焦于焦虑/抑郁的研究。代谢组学从代谢层面揭示了焦虑/抑郁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作用机制,涉及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等多个代谢路径。这为焦虑/抑郁的诊断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同时揭示了中医药整体调节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焦虑抑郁症状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时的伴随症状之一,在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较为常见。文章探讨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如何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研究近10年有关文献,国内外专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机体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和机体分泌的5-羟色胺(5-HT)、皮质醇水平、PTA轴调节以及炎性反应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密切的关联。结论 给予患者中医药治疗的个性化方案,通过调整机体免疫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活跃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上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焦虑抑郁患者提供了相应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总结为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miRNA的表达;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及P62蛋白的降解作用。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共性机制进行归纳,其优势在于针对部分既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又有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采取同一种干预手段进行治疗,这将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的又一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 )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功能性肠病,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1-4],多认为与肠黏膜屏障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及精神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提出从抑郁症前额叶皮层-伏隔核-腹侧被盖区(PFC-NAc-VTA)神经环路进行肝郁证研究的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神经环路与抑郁症、中医学肝郁证的关系。分析得出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证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具有相似性,且神经环路功能结构的异常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为中医学肝郁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因此认为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抑郁症与中医学肝郁的相似性,可以从抑郁症PFC-NAc-VTA神经环路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医学肝郁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旨在总结血管性抑郁症(Vascular Depression,VD)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弥散张量成像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通过对VD患者脑组织及脑功能进行实时成像,发现与抑郁相关脑区的神经通路及脑功能活动发生变化。其中脑白质异常高信号是VD主要病理改变,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丘脑环路破坏是VD发病的重要环节。前额叶皮质,边缘皮质(如扣带回,海马回),杏仁核,小脑等脑区的异常功能连接为VD功能影像学的主要表现。血管性抑郁发病机制复杂,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活体检测技术将对血管性抑郁的全面认识发挥重要作用,为VD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脑中主要分布于胶质细胞,生理水平时基本不表达,通常在炎症状态下诱导生成,i NOS为非钙离子依赖合酶,一旦被诱生可以持续产生大量NO。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两组综合征,两种障碍常常在同一个体共存,即称为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CAD)。近年来研究表明,i NOS在抑郁和焦虑的发病与症状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后,海马i NOS的表达量也发生了变化,显示电针对调节焦虑与抑郁双向表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作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分析三者关系,以期对临床针灸治疗抑郁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痛情绪是指因疼痛引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痛情绪相关神经机制非常复杂,但主要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肽和某些神经环路有关,笔者将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分别从以上两方面展开,就痛情绪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在受体分类、脑区通路、共疾病以及各神经递质之间的联系和痛情绪相关神经环路中各个蛋白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在Alzheimer's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星型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在Alzheimer's病发病机制中的异常活化。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较全面介绍了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和Alzheimer's病的重要作用。结果与结论神经胶质细胞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微环境,异常活化的胶质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补体,氧自由基,启动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Alzheimer's病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的变性。神经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可能是A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形神、双心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病机特点与治则治法。焦虑抑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积极地识别、干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降低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在传统医学中称为“胸痹”,焦虑抑郁属“郁病”范畴,胸痹与郁病并存,构成“形体之心”与“神明之心”共病的双心疾患。本病病机责之于瘀毒郁互结,双心失调,形神俱伤。形体之心因瘀毒所阻,神明之心因郁所伤,两者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瘀、毒、郁常相兼为患,互为因果。其中“瘀”贯穿冠心病的始终,为病情转变的始动环节,“毒”为病情转变和恶化的关键,“郁”为冠心病发病及其病情转折的促进因素。该病以瘀、毒、郁为病理因素,故而确立活血解毒以治形,解郁安神以调神的治疗原则。本文将从中医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认识、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主要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