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蔡宛如教授从脏腑之气出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方法] 通过门诊跟师学习,整理蔡宛如教授相关医案,从脏腑气机理论、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蔡宛如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两例。[结果] 蔡宛如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咳、喘”是由于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引起,而“痰”随气病而生。本病多累及肺脾肾等脏。针对慢阻肺患者的“咳、痰、喘”,需从整体出发,调畅气机,使“脏腑之气”升降恢复正常。蔡宛如教授运用肝肺同治、健脾和胃、扶正益气等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所附医案一属肺虚痰热证,一属气阴两虚证,运用补气、降气等法调节脏腑之气,均获验效。[结论] 蔡宛如教授从“脏腑之气”分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颇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蔡宛如教授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方法]分析蔡宛如教授在治疗稳定期COPD的辨证要点及用药特点,总结蔡教授的临证思路,并例举典型案例,阐述蔡教授治疗稳定期COPD的临证经验。[结果]对于稳定期COPD,蔡宛如教授临证时强调扶正益气,脏腑同治,活血通络,治疗始终抓住"气虚"和"痰瘀"为病,组方灵活,同时中西合参,并且运用"治未病"理论预防本病急性加重,用药配伍严谨,临床疗效颇佳。[结论]蔡宛如教授对稳定期COPD的病理病机有深入研究,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析王有奎教授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精读王教授著作及临床相关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肺贵说”理论着手论病因病机,并从五脏五行具体辨治,结合顺四时养五脏,总结王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王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肺系疾病迁延愈久所致,肺体不用,肺气虚损乃本病之基。肺虚则病及五脏,脏腑气机失衡,生克制化失常,故从金土相爱、培土生金,金木交互、泻木清金,金火相持、复金益火,金水相生、生源益精四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用药均为王教授自拟经验方。同时王教授十分注重顺应四时以养五脏,防患于未然。文中所附医案,王教授辨为肺肾两虚证,治以补肾纳气、益气健脾,方用补肾宣肺方。[结论]王教授临证注重先查病之源,再查病之机,从五脏五行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经验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中医蔡宛如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方法]跟师待诊,收集病案,临证分析并学习蔡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辨证思维及遣方用药。【结果】蔡宛如教授根据支气管哮喘不同分期,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发作期清肺化痰平喘,缓解期健脾补肺益气,巩固期提倡冬病夏治;清肺理气贯穿始终,不拘泥古方,善用药对,临床用药简洁有效。[结论]蔡宛如教授长期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对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浙江省级名中医蔡宛如教授治疗肺系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概要,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跟师侍诊,聆听教诲,整理典型医案,探究其临证思路和辨证规律,以及对蔡宛如教授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总结其学术思想,并举验案以证明之。[结果]蔡宛如教授有五个方面独特的学术思想: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明确诊断,中西合参",讲究"病证结合,整体辨治",专注"灵活用药,非轻不举",倡导"继承创新,经方新用"。[结论]蔡宛如教授临证三十余载在治疗肺系病的理论研究与诊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值得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曲妮妮教授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学术经验。[方法]通过阅读导师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论著以及临床跟师学习,总结导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理法方药,并通过病案说明。[结果]导师认为肺、脾、肾三脏虚弱,痰瘀内阻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以补虚祛实为法,常以补肺汤、苏子降气汤等为基本方加减施治,同时,更随证配合中药贴敷,温阳化痰,补虚泻实。所举验案一则,疗效较佳。[结论]导师治疗本病,常以虚为纲,兼顾祛实,内外同治,减少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的频率,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国家级名中医王会仍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验。[方法]梳理王会仍教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通过分析典型验案,探析王会仍教授辨治本病证治选方、用药特点。[结果]王会仍教授多从痰湿内阻、痰瘀阻肺、气滞血瘀、肺脾肾亏虚等证论治,证治要点在“痰”、“瘀”、“虚”,以化痰畅气、豁痰开窍、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为法,在临床诊治中取得良效。[结论]中西结合双重诊治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手段,王老治疗本病的取得了良好疗效,其经验对临床和科研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素问·咳论》最早提出"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强调咳嗽不离肺胃,为后世医家的临证诊治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蔡宛如教授系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肺系疾病临床经验丰富,注重肺胃同治,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摘取一二,以飧读者。1从肺胃论治的理论依据1.1生理相关性蔡宛如教授认为,肺胃息息相关,首先,肺胃经络相通,一膜相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隔属肺,"中焦亦并于胃  相似文献   

9.
蔡宛如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病位多在肺、脾、肾三脏,病程迁延,易出现"痰"、"瘀"等病理产物,常因虚致实从而导致急性加重事件的发生,临床多表现为正气不足、痰瘀内阻所致诸症。因此,蔡师认为"治未病"思想应贯穿该病治疗始末,该思想基于中医五脏生克乘侮规律,根据疾病传变特点,并且结合体质辨证,强调扶正培元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多采取补肺健脾、温肾益气等方法,处方灵活,配伍严谨,在控制病情及预防急性加重等方面收效显著。由此,蔡宛如教授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实用价值,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分析中医络病理论及其与脏腑的关系,阐述络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肌疲劳的中医辨治的意义。认为肺之大络、孙络、浮络、血络等从功能角度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肺细支气管、血管、淋巴管等;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由于经络的作用主要在于输送气血,而气血又是脏腑赖以维持其功能运转的物质基础,故经络病与脏腑病存在因果关系,由此认为COPD呼吸肌疲劳源于经络而成于脏腑,COPD呼吸肌疲劳与络病理论存在着相关性。并根据"肺朝百脉、主治节,脾主肌肉"和"久病入络"理论,提出补益通络、化痰通络的治疗原则。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COPD呼吸肌疲劳治疗,有助于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武维屏教授运用柴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分析武维屏教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的认识,解析肝在本病病机演变中的作用,阐释武老从肝治疗本病及运用柴胡治疗本病的经验,并附医案验证。[结果]武老认为,肺虚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之本,痰瘀是重要病理因素,虚痰瘀贯穿疾病始终。肝肺共司气血之调畅,痰浊瘀血的产生都与肝肺密切相关。故武老临床常以调肝之法治疗本病,包括疏肝理肺、清肝泻肺、解郁化痰活血之法,临证时善用柴胡。柴胡疏肝理气、推陈致新,伍黄芩能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配芍药能理气活血通络,合二陈能解郁化痰,恰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夹瘀血碍气之病机。所举验案辨为痰浊内阻、肺气壅滞、枢机不利之证,治以疏肝理肺、化痰降气,以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临床疗效良好。[结论]武老运用柴胡调肝理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经验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继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探析崔云教授从肺论治前列腺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跟随崔云教授临床侍诊,收集并列举分析崔云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三则代表性验案,结合中医学经典理论,总结探析崔云教授从肺论治前列腺疾病的经验。[结果]基于中医藏象理论,崔云教授认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行水,为水之上源,具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肺与人体尿液代谢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治疗前列腺疾病时常从肺卫不固、肺气郁闭、肺气亏虚等角度辨治,或辨症(即审症)论治、或辨体质论治、或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验案一中肺卫不固、肾虚湿热者治以补肺益肾、固精泄浊,验案二中肺气郁闭、湿热蕴结者治以开郁宣肺、清热利尿,验案三中肺气亏虚、痰瘀互结者治以温肺化痰、逐瘀消癥,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为前列腺疾病的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与方法。[结论]崔云教授将五行藏象理论应用于男科临床,从肺论治前列腺疾病,结合并运用“审症-辨人(体质)-诊病-识证”的诊治模式,于常法中另辟蹊径,往往事半功倍,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宋康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随诊学习,收集老师处方,按主要功效分类为化痰、祛瘀、补肺、健脾、补肾等处方,归纳老师临证心得,探析宋康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学术经验,并附验案举隅。[结果]宋康教授认为痰瘀互结、肺脾肾亏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主张"化痰、祛瘀以祛邪,补肺、健脾、补肾以扶正"的诊疗理念,临证时重视肺脾肾的调治,常用清肺化痰法、活血祛瘀法、补肺润肺法、益气健脾法、补肾纳气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卓著,所举肺胀病案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宋康教授从痰瘀及肺脾肾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对指导临床有实用价值,值得学习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程志清教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事医疗、教学、临床研究工作几十载,经验丰富,精于心脑血管系统疑难疾病的中医治疗,尤其对诊治心悸具有独到的经验和心法。临床辨治紧扣病机,认为心悸不仅是心之疾病,而应从整体出发,分析五脏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从而采用多脏同治之法。现将其从脏腑相关辨治心悸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浙江省国医名师蔡宛如教授治疗慢阻肺气道(下同)粘液高分泌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随诊抄方,并查阅相关文献,列举典型病案,总结蔡师治疗慢阻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辨证思维及遣方用药规律。[结果]蔡宛如教授认为痰瘀阻肺是慢阻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致病核心,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分期,急性加重期重在祛痰,主张祛风止痉、清热化痰、活血行气;缓解期治在补虚,主张益气健脾、滋阴润肺、温补肾阳,对抑制慢阻肺患者气道黏液高分泌具有很好的疗效。[结论]蔡宛如教授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预治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其治疗慢阻肺气道黏液高分泌的经验值得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汪受传教授辨治儿童焦虑障碍的临证经验。 [方法] 通过跟师侍诊,收集整理并记录分析汪师治疗儿童焦虑障碍的医案,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资料,阐述汪师对该病病位、病机的认识,分析其诊治思路,并附验案以佐证。 [结果] 汪师认为,焦虑障碍病位主要在心,不离乎五脏,主要由脏腑功能失调,心神失养或受扰所致,辨证时应首辨脏腑,次辨虚实,后辨兼夹,擅用调和脏腑、宁心安神法,随证以施治。所附验案初诊以实证为主,辨为痰火内扰,心肝失主,治以豁痰清心、安神定志;后转为肺脾气虚,心神失养,以虚证为主,治以益气化痰、养心安神,最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汪师辨治儿童焦虑障碍,详辨病位,紧扣病机,重视痰火,以“调和脏腑,宁心安神”为基本治则,治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临床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总结施维群教授辨治黄疸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方法]通过跟随施维群教授临证抄方,整理相关病例资料,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阐述和总结施维群教授治疗黄疸病证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附以验案举隅。[结果]施维群教授辨治黄疸思维独特,注重疾病本身的致病因素,辨证从脏腑、气血入手,认为黄疸病邪主要在于湿、瘀、热、火、虚,病位涉及肝、胆、脾、肾等脏腑。提出"治湿、治血、扶正"三大治则,以疏导湿热、运脾化浊,消瘀通络、疏肝清热,调治心脾、温补肾阳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所举医案,予以佐证。[结论]施老师治疗黄疸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独到,其治法变通,用药灵活,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值得深入学习与认真体会。  相似文献   

18.
从病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概述了近年中医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研究状况,认为本病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辨证论治采用分期治疗与脏腑辨治相结合,并简述了针刺、雾化吸入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述和总结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和经验,拓展乌梅丸的临床应用领域。[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总结病案资料,从病因病机、遣方用药等角度阐述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理论和乌梅丸论治胆系相关疾病的经验,并佐以临床验案。[结果]陆为民教授结合前人经验,强调病机和辨证,从厥阴病论治胆系相关疾病。在以乌梅丸治疗过程中,强调应遵循"应人、应证、应时"的原则,随证加减,兼顾各脏腑之气,平调寒热,尤护肝脾,以保中正。文中验案包括胆系相关疾病的发热、泄泻、嗳气等,分别辨为寒热错杂证和脾虚寒湿、肝胃郁热之证,从厥阴病论治,酌情选施乌梅丸,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运用厥阴病辨证胆系相关疾病,选用乌梅丸治疗,中医理论依据充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崔云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男科病经验。[方法]通过分析免疫性不育、慢性前列腺炎、阳痿三个不同的案例,紧密结合中医经典理论及临床实践,阐明柴胡类方在现代男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总结崔云教授运用柴胡类方治疗男科病临床经验。[结果]中医传统多从肾论治男科病,现代男性多怫郁,新的时代特点为男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大大拓展了柴胡类方的应用范围。崔云教授擅用柴胡类方治疗男科疾病,或辨病论治,或辨证论治,或辨体质论治,临证思路精巧,用药灵活变通,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崔云教授将《伤寒论》中柴胡类方应用于男科临床,并加以发挥,运用"审症—诊病—辨人(体质)—识证"的辨治思路来选方用药,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