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p21ras和Cyclin D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p2 1ras、CyclinD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p2 1ras、CyclinD1蛋白在 6 8例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 p2 1ras在肺腺癌、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6 .6 7%、80 .6 5 %及 4 2 .86 % ,三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直径≤ 3cm的肿瘤p2 1ras全部为阳性表达 ,而直径 >3cm的肿瘤p2 1ras的阳性表达率为 83.82 % ,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p2 1ras在分化较好的肿瘤 (Ⅰ +Ⅱ级 )和分化较差的肿瘤 (Ⅲ级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9.80 %、6 8.4 2 % ,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CyclinD1在肺腺癌、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 0 .0 0 %、4 1.94 %及 2 8.5 7% ,三者之间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CyclinD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P <0 .0 5 ) ,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2 1ras和CyclinD1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p2 1ras表达可能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有关 ;肺癌组织中CyclinD1表达可能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p6 3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随机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标本 4 0例 (其中鳞癌 18例、腺癌 2 2例 ;15例伴淋巴结转移 ,2 0例无淋巴结转移 )及 7例肺癌患者正常肺组织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p6 3蛋白的表达并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6 3蛋白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和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中定位于细胞核 ,呈棕黄色。在肺鳞癌、肺腺癌、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中 ,p6 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7.8% (14 18)、2 7.3% (6 2 2 )、2 8.6 % (2 7) ,肺鳞癌分别与肺腺癌和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相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而肺腺癌和正常支气管粘膜上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p6 3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6 3蛋白在肺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  相似文献   

3.
抑癌基因PTEN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10q丢失的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 (PTEN)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 ,以及PTEN和抑癌基因p2 7Kip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以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 6 2例石蜡包埋的NSCLC组织中PTEN、p2 7Kip1和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2 1例新鲜NSCLC组织中PTEN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TEN的表达在肺鳞癌中阳性率为4 0 0 % ( 12 / 30 ) ,肺腺癌中为 4 3 75 % ( 14 / 32 ) ;中高分化组肺癌中阳性率为 5 4 2 9% ( 19/ 35 ) ,低分化组中为2 5 93% ( 7/ 2 7) ;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 4 0 91% ( 9/ 2 2 ) ,无转移组阳性率为 5 4 84 % ( 17/ 31)。 2 1例新鲜肺癌标本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鳞癌阳性率为 4 1 6 7% ( 5 / 12 ) ,腺癌阳性率为 33 33% ( 3/ 9)。同时检测了 p2 7Kip1和CyclinD1在肺癌中的表达状况。PTEN与p2 7Kip1表达呈正相关 ( χ2 =4 2 6 6 6 7,P <0 0 5 ) ,与CyclinD1的表达呈负相关 ( χ2 =4 5 5 814 ,P <0 0 5 )。结论 PTEN的失表达在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失表达与NSCLC的分化程度 (P <0 0 5 )、淋巴结转移 (P <0 0 5 )有关 ,而与其组织学类型无关 (P >0 0  相似文献   

4.
肺癌中nm23基因表达产物NDPK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 114例肺癌标本中nm2 3 H1基因表达状况 ,分析nm2 3 H1在肺癌不同组织学类型与转移中的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结果 :nm2 3 H1表达率为 5 1.8% ,其中鳞癌 6 6 .7% ,腺癌 6 0 .4% ,小细胞癌 2 0 %。nm2 3 H1在非小细胞癌 (鳞癌 +腺癌 )高于小细胞癌 (P <0 .0 5 )。结论 :①在肺癌发生中nm2 3 H1的作用可能具有组织特异性 ;②nm2 3 H1表达与淋巴结有否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 c- erb B- 2基因产物 p185 neu和 ras基因产物 p2 1ras在肺癌组织的表达情况 ,以揭示 c- erb B- 2和 ras基因在肺癌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法检测 5 5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2种基因产物 .结果  10例小细胞肺癌组织均无 p185 neu和 p2 1ras的阳性表达 .2 8例肺鳞癌中 p185 neu和 p2 1ras阳性表达率分别是 46 %(13/ 2 8)和 5 4% (15 / 2 8) .16例肺腺癌中 p185 neu阳性表达率为 5 6 % (9/ 16 ) ,p2 1ras阳性表达率为 6 2 % (10 / 16 ) .肺鳞癌和肺腺癌中 2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185 neu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相关性 (r=0 .36 ,P<0 .0 5 ) ,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2 1ras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 .p185 neu和 p2 1ras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0 .5 2 ,P <0 .0 1) .结论 c- erb B- 2和 ras基因的改变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发生有关 ,这 2种基因在 NSCL C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同时 ,检测 p185 neu和 p2 1ras还有助于评估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肺癌p53、nm 23-H1基因表达与S-100+DC浸润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 p5 3、nm2 3- H1 基因异常表达及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辅助细胞 S- 10 0蛋白阳性树状细胞 (S- 10 0 + DC)浸润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L SAB法 )检测 6 1例肺癌标本组织中 p5 3、nm2 3- H1 蛋白表达及 S- 10 0 + DC浸润情况 ,以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 结果 :肿瘤组织中 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 5 .90 % ,而正常肺组织无阳性表达 ;肿瘤组织中 nm 2 3- H1 蛋白表达阳性率 (6 7.2 1% )与正常肺组织表达阳性率(90 .0 0 % )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原发灶肿瘤组织中 nm 2 3- H1 蛋白表达阳性率 (46 .88% )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 (89.6 6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p5 3蛋白表达与病理学分型、分化及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性。 nm2 3- H1 蛋白表达与病理学分型及分化之间无相关性 ,而与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 <0 .0 5 )。I期腺癌原发肿瘤组织 S- 10 0 + DC浸润密度均数 (9.1个 / HM)低于 、 期腺癌 (13.2个 / HM) (P <0 .0 5 )。结论:p5 3、nm2 3- H1 基因异常表达是肺癌发生转移中的重要事件。p5 3蛋白检测可以用于肺癌诊断 ;nm2 3-H1 基因是肺癌的转移抑制基因。肺癌组织 S- 10 0 + DC浸润与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1在肺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内皮素 1(ET 1)在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 ,探讨内皮素在肺癌生长及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80例肺癌组织及相应周围淋巴结中ET 1表达情况。结果  80例肺癌组织标本中 ,鳞癌和腺癌中ET 1表达较高 ,分别为 68.7%和 62 .5 % ,小细胞肺癌中ET 1表达较低 ,为 15 .0 %。在转移淋巴结中ET 1阳性表达率为 5 8.0 %。TNM临床分期 ,ET 1阳性率分别为Ⅰ期 19.0 % ,Ⅱ期 65 .7% ,Ⅲ期 75 .0 %。ET 1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直径大于 3cm者与小于 3cm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肺癌组织中ET 1表达阳性者 ,其周围淋巴结转移率 ( 79.1% )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 ( 4 7.8% ) (P <0 .0 5 )。结论 ET 1普遍存在于肺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灶中 ,对肺腺癌、鳞癌生长及转移过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录英  金亦  苏祖兰  任泽肪  何丹 《广东医学》2001,22(10):900-901
目的 探讨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和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 3基因蛋白表达及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 -SSCP)检测其中肺癌患者血白细胞p5 3基因突变。结果 p5 3基因蛋白在 5 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5 9% ,其中p5 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有淋巴结转移者 ( 77% )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 4 5 % ,P <0 0 5 ) ,p5 3蛋白在肺癌癌旁正常肺组织及白细胞中均为阴性 ;5 1例肺癌患者中 2 8例血白细胞DNA均未见p5 3基因突变。结论 p5 3基因在肺癌患者血白细胞DNA未见突变 ,p5 3基因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 Mtp5 3、p16、Bcl- 2的异常表达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以及它们之间的调控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L SAB) 114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 p5 3、p16、Bcl- 2的表达。并用 PCR技术对 6 2例 p16蛋白丢失的肺癌组织中 p16外显子 2 (p16 E2 )的缺失进行分析。 结果:p5 3蛋白异常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 (P >0 .0 5 ) ,但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 (P >0 .0 5 )。 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关 ,但是其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NSCL C中 p16E2的缺失率为 45 .2 %,其缺失水平随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升高 (P <0 .0 5 )。 SCL C(小细胞肺癌 )和正常肺组织中无 p16 E2的缺失。 Bcl- 2在小细胞肺癌中阳性率 6 2 .2 %显著高于 Sq Ca(鳞癌 )的 2 5 %和 Ad Ca(腺癌 )的 9.1%(P <0 .0 5 ) ,与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另外 ,p5 3与 p16蛋白之间存在调控关系。 结论 :(1) p16、p5 3、Bcl- 2的异常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 ) p16基因及产物的异常表达与 NSCL C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 ,可能参与 NSCL 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3) Bcl- 2反映 SCL C的分之生物学行为和临床  相似文献   

10.
肺癌组织p53、HER—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p53、HER-2蛋白在肺癌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癌组织中p53、HER-2蛋白表达。结果p53、HER-2蛋白在51例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2%,56.86%。其中p53蛋白在鳞癌、腺鳞癌和腺癌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淋巴结转移者(77.27%)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4.82%,P<0.05);HER-2蛋白阳性表达在腺癌、腺鳞癌均为75.00%,显著高于鳞癌(34.78%,P<0.05),与淋巴结转移也显著相关(P<0.05)。结论p53、HER-2蛋白阳性的肺癌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HER-2蛋白表达与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变异型跨膜糖蛋白CD44(CD44v)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84例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中CD44v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532%的腺癌和567%的鳞癌有CD44v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CD44v表达的阳性率为96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仅为288%,两者差异具非常显著性。结论:CD44v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关系紧密,CD44直接参与淋巴结的转移过程,是观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4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准型CD44(CE44s)和含外显子v6的变异型 CEA4(CD44v6)在各种肺癌的表达。结果: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的 CC44h4s表达率为 70.7%, CIM4v6的表达率为9.7%,而15例小细胞肺癌(SCLC)无一例表达 CD44s和 CD44v6。提示:(及)CD44s仅在 NSILC中表达,而在SCLC中无表达,可能是NSCLC的一个标记物;(2)CD44v6仅小部分肺鳞癌和腺癌有表达,而在其它类型的肺癌无表达:(3)CD44s在低转移的NSCLC中表达率高,而在高转移的SCLC中无表达,可能在肺癌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 CD44 V6 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 SP法 )检测了 45例非小细胞肺癌 ( NSCL C)和 16例小细胞肺癌 ( SCLC)中 CD44 V6 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13 1例 NSCL C呈现 CD44 V6 阳性反应 ,阳性率为 68.9% ,而 SCLC则全部阴性 ( P<0 .0 1)。 2在鳞、腺癌中 ,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 CD44 V6 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 P<0 .0 5 )。结论  CD44 V6 在 NSCL C转移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并可作为一个预后指标 ,而 SCL C的转移则不依赖于 CD44 V6 的介导 ;而且 CD44 V6 可作为一种新的标志物 ,用于鉴别肺癌的组织学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与肺癌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原位杂交CSA方法,检测65例肺癌组织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随访病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肺癌中CD44v6和nm23H1的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2%和49.2%。CD-44v6mRNA高表达和nm23H1mRNA低表达均与肺癌P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患者>5年存活率越低。肺癌CD44v6mRNA表达与nm23H1mRNA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肺癌中CD-44v6mRNA表达与nm23H1mRNA表达具有负调节的协同作用,均可作为预测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8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H1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预后的联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肺癌石蜡组织中nm23-H1的表达;结果:59.6%的腺癌和54.1%的鳞癌有nm23-H1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nm23-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高达78.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m23-H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其可能抑制淋巴结的转移过程,是观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4v6、nm23-H1基因蛋白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D44v6阳性检出率为69.6%(32/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阳性率为72%(18/25),无淋巴结转移组检出率为66.7%(14/2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淋巴结受累乳腺癌的CD44v6强阳性表达检出率为64%(16/25),明显高于淋巴结未受累乳腺癌的强阳性表达检出率33.3%(7/21)(P<0.05);nm21-H1阳性表达率为71.7%(33/46),其中淋巴结受累乳腺癌和未受累乳腺癌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20/25)、61.9%(13/21),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D44v6、nm23-H1异常表达可能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学改变,CD44v6强表达可能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风险有一定指导意义,nm23-H1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CD44v6在肺癌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79例肺癌组织CD44v6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支气管粘膜上皮基底细胞、鳞状化生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呈阳性表达,原发灶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表达率分别为67.6%(48/71)和0%(0/8);淋巴结转移灶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表达率分别为57.6%(19/33)和0%(0/5)。提示CD44v6表达与肺癌组织学类型、分化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8.
陈艳  张小伟  孙鑫鑫 《浙江医学》2009,31(2):164-165,175
目的探讨标准型CD44(CD44s)和变异型CD44(CD44v6)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组织CD44s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s和CD44v6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不表达,而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且CD44s和CD44v6在鳞癌中的表达强度高于腺癌;在NSCLC患者中CD44s强表达于高分化肺癌组织中,而CD44v6高表达于低分化肺癌组织中;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CD44v6强表达,而CD44s表达水平则较低或不表达;早期肺癌患者多强表达CD44s,而进展期肺癌多强表达CD44v6。结论CD44s和CD44v6可作为一项评价肺癌的组织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CD44v6、C-erbB-2在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CD44v6、C-erbB-2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44v6、C-erbB-2基因蛋白在116例肺癌中的表达.结果在SCLC中,CD44v6、C-erbB-2均不表达.在NSCLC中,CD44v6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7%,腺癌为36.1%(P<0.01).C-erbB-2在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8%,腺癌为66.7%(P>0.05).癌旁正常肺组织均未见CD44v6、C-erbB-2的表达.CD44v6表达与NSCLC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生存率有关(P<0.05),而与病理分级无关(P>0.05).C-erbB-2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生存率有关(P<0.05),而与肿瘤病理分级及肿瘤T分期无关(P>0.05).NSCLC中CD44v6与C-erbB-2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CD44v6、C-erbB-2不仅可作为鉴别SCLC与NSCLC的参考指标,而且CD44v6、C-erbB-2阳性表达的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病期较晚、预后差,故二者还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较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了解其与鳞癌组织深发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32例口腔鳞癌和6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CD44V6的表达。结果 CD44V6在正常口腔结膜组织呈强阳性表达,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明显弱于正常组织,但高表达CD44V6的口腔鳞癌分化较差,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 CD44V6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浸润、转换有关,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