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 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 检出致泻病原体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9.83%,病原体顺位依次为A组轮状病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酸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结论 A组轮状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2.
儿童腹泻病原菌检测及大肠杆菌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对儿童腹泻病原菌的检出情况及易感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5-10月在感染消化科就诊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大肠杆菌、志贺菌和沙门菌,同时直接进行3种病原菌检测;采用8对特异性引物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122例腹泻标本中细菌培养法检出率为大肠杆菌80.3%,志贺菌25.4%,沙门菌24.6%;标本DNA直接PCR法为大肠杆菌84.4%,志贺菌41.0%,沙门菌49.1%.大肠杆菌基因型检测为EHEC (47.5%)、EPEC(17.2%)、EAEC(4.9%)、ETEC(3.3%)、EIEC(0.8%).结论 与培养法相比,标本DNA直接PCR法可以提高检出率,建议细菌培养法和PCR法联合应用以互补优势.2013年夏季北京地区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基因型以EHEC和EPEC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 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检出致泻病原体 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9.83%,病原作顺位依次为 A组轮状病 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 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 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 出率。结论A组轮找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 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有关1983年秋冬季与1984年秋冬季汕头市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学研究结果。对85例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应用直接电镜法、ELISA共检出轮状病毒61例,其中2例同时观察到腺病毒。应用组织培养分离到柯萨奇B_1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各1株。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到空肠弯曲菌、志贺氏Ⅰ型、致病性大肠杆菌O_(120)B_(16)和O_(55)B_5型各1株。根据轮状病毒检出率颇高(占71.8%),及在腹泻流行期间未从健康的和惠其他疾病的婴幼儿粪便中检出本病毒,我们认为轮状病毒是汕头市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肠道致病菌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 3家哨点医院符合腹泻病例定义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粪便标本92份,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沙门氏菌、志贺菌、致泻大肠杆菌等多种肠道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从92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14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5.22%.其中致泻性大肠杆菌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2.86%,其次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分别占28.57%、21.14%.夏秋季为发病高峰,3岁以下幼儿居多,占阳性者的64.29%.结论 青铜峡市感染性腹泻病主要病原菌是致泻性大肠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监测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病原体及其构成变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9月作者对武汉市1446例急性腹泻病人进行了检测,检出肠道病原体8种548株,检出率40.39%,其中轮状病毒228株,志贺氏菌183株,肠产毒性大肠杆菌73株,空肠弯曲菌53株,其它病原体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二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者84例,提示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因是多病原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在不同季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检出情况。方法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层析双抗夹心技术对就诊的6岁以下腹泻患儿2662例(男1709例,女953例)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62例腹泻患儿A群轮状病毒阳性率为36.47%,其中6~12个月和>1岁且<2岁患儿阳性率分别为17.8%和12.6%,占了婴幼儿 A群轮状病毒阳性患儿的83.3%;按年龄段分,各个年龄组腹泻患儿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均较高,其中>1岁且<2岁组幼儿的阳性率最高,为41.0%。在秋冬季最易感染,特别是10~12月份和1月份,阳性检出率均超过为50%,占全年轮状病毒感染的81.7%;男女感染率无差异。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对婴幼儿急性腹泻及早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重要的辅助诊断措施,可及早采取相应治疗及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本地区婴幼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本院2 0 0 1年1月~2 0 0 2年12月细菌性腹泻住院患儿15 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 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共检出病原菌7种,其中福氏志贺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致泻大肠埃氏菌;不同喂养方式的患儿福氏志贺菌检出率有显著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对7种病原菌的耐药率高,而丁胺卡那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的敏感率较高。结论 本地区婴幼儿细菌性腹泻以福氏志贺菌感染为主,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注意饮食卫生可减少婴幼儿细菌性腹泻发病率;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婴幼儿腹泻患者进行粪便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以了解A组轮状病毒(RV-A)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腹泻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儿粪便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结果在829例患儿粪便标本中共检出RV-A阳性175例,阳性率为21.1%。全年均能检出RV-A阳性,以秋季阳性检出率最高,占全年阳性率的81.7%。不同性别腹泻患儿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中以0.5~1岁和1~2岁组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以秋季高发,提示临床加强腹泻婴幼儿粪便中RV-A检测,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本地区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为制订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从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收集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RV),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NV).结果 共检测粪便标本431例,阳性数为242例,总阳性率为56.15%,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阳性率分别为29.7%、36.19%,两种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0.05);轮状病毒流行主要在秋冬季,诺如病毒则主要在夏秋季;0~岁组阳性率最高,各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1.39,P>0.05).结论 病毒性腹泻病原体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为主,诺如病毒感染以GⅡ型为主,;婴幼儿和老年人应该加强病毒性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感染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RV检测,分析结果。结果:2 037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RV阳性率为29.5%(601/2 037),〈1个月、1~5个月、6~11个月、1~2岁、〉2岁且≤3岁、〉3岁且≤5岁年龄组患儿中,感染率分别为21.55%(25/116)、18.51%(77/416)、32.79%(319/973)、35.32%(160/453)、30.61%(15/49)、16.67%(5/30);R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高峰期在9~11月,检出率分别为34.29%、47.47%和39.67%。结论:武汉地区腹泻患儿RV感染普遍,以6个月~2岁年龄组最多,新生儿感染情况不容忽视,流行高峰期应尽早对腹泻患儿进行RV检测,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性腹泻沙门菌和志贺菌的分布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和志贺菌培养,病原菌用全自动细菌分析仪VITEK COMPACT培养鉴定及药敏,并进行血清凝集分型,最后用WHONET 5.6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在检测的29674 份标本中,分离出志贺菌属和沙门菌属共 226株,志贺菌属 75株(33.2%),福氏志贺菌33株(14.6%),宋内志贺菌42株(18.6%),未检出痢疾志贺菌和鲍氏志贺菌。分离出沙门菌属 151株(66.8%),共检测出5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 106株(46.9%),伤寒沙门菌25株(11.1%)。腹泻患儿主要分布在4~10月,聚集分布在5~10月。2岁以下是沙门菌感染的易感人群,占72.8%(110/151)。沙门菌属感染引起的腹泻呈逐年上升趋势,沙门菌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志贺菌在2017年、2018年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而2019年以后转变为宋内志贺菌为主。另外,药敏结果显示沙门菌儿童感染性腹泻临床首选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82%),而宋内志贺菌首选药物为头孢他啶(敏感率97.6%)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92.8%),福氏志贺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敏感率仅为60%和40%,提示志贺菌属各血清群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均为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菌株。  结论  沙门菌和志贺菌引起的儿童感染性腹泻以沙门菌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岁以下高发,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经验性用药首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各血清型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需加强腹泻儿童粪便的病原菌和耐药监测,以便临床医生根据药敏结果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3.
S Wu 《中华医学杂志》1991,71(2):65-7,6
The results of stool cultures from 8371 children of 0-13 years old with diarrhea during the years of January 1981 to December 1989 in Shanghai area are reported. 2906 strains of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isolated, with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34.72%. Shigella were still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s in 1981-1984, and Campylobacter jejuni took second place, whereas from 1985 on Campylobacter exceeded Shigella as the first pathogenic bacteria of children's diarrhea. Except in 1987 and 1988 Shigella sounei predominated over Shigella flexneri in detection rate within the past nine years, the detection rates of EPEC and Salmonella were lower. It was significant that Salmonella typhimurium was about half the number for Salmonella non typhi. During 1986 and 1987 we specially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Vibrionaceae bacteria with 130 strains of Vibironaceae detected, occupying third place among pathogens of children's diarrhea in these two years, and among which aeromonas were the most common. This article analyses in detail the distribution of enteropathogenic bacteria with respect to their species, genus and serum type.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太原市5岁以下住院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轮状病毒(RV)、人杯状病毒(HuCV)、人星状病毒(HAstV)和肠道腺病毒(E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山西省儿童医院2012年5岁以下住院腹泻患儿的321份粪便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组RV抗原,巢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RV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采用巢式RT-PCR检测HuCV和HAstV;采用PCR反应检测EAdV。结果 321份样本中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A组RV(53.0%)、HuCV(23.4%)、AstV(7.2%)和AdV(5.3%)。对170份RV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G9型及P[8]型为优势株;1318个月年龄段患儿中RV检出率最高(69.0%),2012年RV发病高峰在12月、1月(76.3%)。4种病毒主要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结论 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以G9、\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2岁以下婴幼儿为发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太原市5岁以下住院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A组轮状病毒(R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和RV血清型别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RV感染性腹泻的防治和疫苗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山西省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组RV抗原,半巢式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结果 989份样本中A组RV检测阳性率为49.5%;2010—2012年分别为53.6%,41.2%,53.0%。RV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之间(65.8%92.0%)。RV感染95.5%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在1392.0%)。RV感染95.5%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在1318个月龄段患儿中RV检出率最高(65.6%)。RV流行株2010年以G3P[8]为主(58.8%);2011年以G3+9P[8](30.6%)、G9P[8](28.7%)、G3P[8](25.0%)三种为主;2012年以G9P[8](60.9%)为主。未检出G4、G8、P[10]、P[11]。世界各地常见组合G9P[8]、G3P[8]、G2P[4]、G1P[8]共占78.6%。结论 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主要的病原之一,G9取代G3在本地区主要流行,以G9P[8]为主要优势株。对RV血清型保持系统性的连续监测对RV疫苗在太原的应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流动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广州市白云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241例流动儿童腹泻患者的人口资料学以及粪便标本,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轮状病毒(RV),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标本中诺如病毒(NVs)、星状病毒(AstV),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腺病毒(AdV)。结果 241例患者粪便标本中RV、NVs、AdV、AstV4种病毒总检出率为56.0%(135/241),各病毒检出率分别为43.6%(105/241)、11.2%(27/241)、7.9%(19/241)、6.6%(16/241)。27株NVs阳性毒株均为GII-4;19株AdV中14株为AdV-41型,并有AdV1、2、3、31型的散在感染;AstV感染15株,均为AstV-1型。结论病毒为流动儿童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其他依次为NVs、AdV和AstV。  相似文献   

17.
苏州地区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蓓蕾  李世红  王天成 《吉林医学》2010,31(32):5769-5770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病例中A群轮状病毒(RV)感染的特点。方法:收集苏州木渎人民医院儿科863例<5岁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检测标本中的A群RV抗原。分析阳性患儿流行病学资料。结果:863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RV抗原检测阳性174份,1~2月及11~12月其阳性率分别达25.56%、37.10%,后两者与其他月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段患儿RV感染率以6个月~2岁年龄段较高,6个月~2岁年龄段与其他年龄段的RV抗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RV感染率为24.62%,女性为16.34%,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05)。结论:苏州地区RV感染高峰期在11月至次年2月,患儿年龄为6个月~2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丽水地区部分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V)和腺病毒(Adv)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本地区流行特征及发病规律。 方法 收集2016年1—12月来浙江大学丽水医院就诊的1 133例腹泻患儿粪便,利用胶体免疫层析技术,快速诊断患儿粪便里的RV和Adv抗原,分析轮状病毒、腺病毒和双重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时间分布特点。 结果 1 133例腹泻患儿的粪便中,检出轮状病毒222例,感染率为19.59%;腺病毒23例,感染率为2.03%;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17例,感染率为1.50%。男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18%(134/664)、腺病毒感染率阳性率为2.79%(18/664)、双重感染的阳性率为1.96%(13/664);女患儿为18.76%(88/469),腺病毒感染率阳性率为1.07%(5/469)、双重感染的阳性率为0.85%(4/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轮状病毒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加而下降(P<0.01),6~12月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38.05%)。本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为11月至次年2月,共检出阳性144例,占64.86%(χ2=57.745,P<0.001);腺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是5~6月,共检出阳性14例,占60.86%(χ2=113.900,P<0.001);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的高发月份是12月至次年1月,共检出阳性12例,占70.58%(χ2=24.852,P<0.001)。 结论 轮状病毒为本地区致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并且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要重视小月龄的婴幼儿腹泻感染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查,选择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的诊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司马贯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59-2760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婴幼儿感染杯状病毒所致肠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我院采集的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2354份,进行轮状病毒(RV)、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检测分析。结果:2354份粪便标本中,RV阳性910份,阳性率为38.7%。G血清型检测355份标本,其中以G3型为主,占57.5%(204/355);对1444份RV阴性标本进行HuCV、AstV和AdeV检测,检出HuCV阳性511份,阳性率为35.4%;AstV阳性342份,阳性率为23.7%;检出AdeV阳性49份,阳性率为3.4%。结论:轮状病毒、杯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感染杯状病毒所致肠炎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武威地区腹泻患儿中A组轮状病毒(RV)和诺如病毒(NV)发病状况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人民医院就诊的585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和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A组RV和NV抗原。结果585例患儿中,A组RV感染205例(35.04%),NV感染120例(20.51%),A组RV和NV混合感染28例(4.79%)。A组RV和NV感染组在发热表现和日均腹泻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0,P=0.003;t=2.258,P=0.025;t=4.981,P〈0.01),其他临床症状如呕吐、脱水和病程等均相似。混合感染组除在发热例数上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50,P=0.003)外,其余临床表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V流行季节为9~12月。NV流行呈现3个高峰,在1~2月、4月及7月。结论武威地区秋冬季婴幼儿腹泻主要由A组RV引起,而春夏季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主要为NV。A组RV腹泻发热表现较NV重、日均腹泻次数较NV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