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CVST的患者,均行抗凝治疗和脑室-腹腔分流,随访1~2年。结果 CVST主要症状为外伤、感染后头痛,颅内压增高,视力减退,精神症状;神经影像学表现为CT增强扫描后可见静脉窦内“空三角征”,MRI示静脉窦正常流空影的形态消失,出现长T2、短T1信号;MRV示静脉窦血流不连续或缺失,梗阻远端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或其他引流静脉异常扩张;3例患者经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对临床急性起病的颅高压征,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病人,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MRI及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尽早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对于经济有困难的CVST患者,行抗凝及脑室-腹腔分流短期内疗效满意,不失为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脑静脉窦内血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l)的特征以及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的MRI表现,包括常规MRJ、FLAIR、DWI及MRV,统计静脉窦内出现DWI高信号的部位、数量;以溶栓治疗后1~3个月的MRV确定原栓塞静脉窦是否再通;探讨溶栓前静脉窦内血栓T1WI、FLAIR、DWI表现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14例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中9例出现21个部位的血栓DWI高信号.首诊MRI血栓内有DWI高信号的静脉窦的血管完全再通的几率较低(19.0%),血栓内无DWI高信号的静脉窦冉通率较高(6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颅脑静脉窦内血栓患者血栓DWI信号可能与血栓的进展有关,首诊MRI发现静脉窦内血栓DWI呈高信号能预测溶栓治疗1~3个月后血管再通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等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发病年龄以20~60岁多见,多数患为急性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检查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白细胞数及蛋白质含量正常或增高,但感染性或癌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除外。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病因治疗等方法后,16例患中6例基本痊愈,7例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对临床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乏癫痫发作的年轻患,应高度怀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时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联合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应尽早开始治疗。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科1999年10月~2004年4月收治的11例经MRI、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其中9例进行了介入颈动脉内溶栓,2例进行了静脉溶栓,并同时进行了抗凝等治疗,现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结果采用介入颈动脉内溶栓治疗均获得良好效果.2例1周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大部分静脉窦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治疗后2周颅内压降致250~300mm H2O。结论颈动脉内连续应用尿激酶溶栓并结合全身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是目前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插管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5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在微导丝导引下行静脉内插管溶栓和机械性碎栓,术后予以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分析疗效,并回顾相关文献.结果 治疗后静脉窦完全或部分再通,脑循环时间接近正常,颅内压转为正常,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术后随访3个月、半年、1年,复查MRI、MRV显示静脉窦通畅,通畅率达100%,未出现血栓复发.结论 介入方法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效果显著,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溶栓抗凝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传统治疗方法无效的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2例,采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抗凝与颈内动脉抗凝溶栓联合治疗。结果2例病人临床症状全部缓解,闭塞静脉窦开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溶栓抗凝治疗可能是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和MRV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特征漏误诊原因。方法收集14例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MRI SE平扫检查,2D-PC法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结果 14例脑静脉血栓形成中,MRI SE序列扫描确诊11例,3例急性早期MRI平扫漏诊,后经MRV确诊。MR表现静脉窦内短T1、长T2信号,MRV表现血栓形成的静脉窦闭塞、充盈缺损。结论 MRI联合MRV是诊断CVST一种最佳方法,MRV是当前无创性、准确、敏感、理想的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一重要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02—2016-02收治的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使用美国AVOTEC公司生产的3.0T磁共振视觉刺激呈现系统,对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行常规MRV、MRI检查,比较不同的成像序列对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的显示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MRI)可最直观观察静脉窦血栓病变部位及其并发症;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MRV)可清晰显示出静脉窦内的堵塞情况及血栓的范围,磁共振成像及超高场强磁共振脑静脉窦血管成像联合应用对静脉窦血栓精确确诊率80%以上。结论 MR是最有效诊断静脉窦血栓的检查方法,诊断精确度高,磁共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结合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 MRI与MRV资料。磁共振均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以及液性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并全部行二维时间飞跃法静脉成像(2d-TOF MRV)检查。结果外伤性静脉窦血栓形成最常累及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表现为受累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为不同信号的血栓所阻断。MRV则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管腔的狭窄、中断以及属支的迂曲扩张。结论 MRI结合MRV能无创性的同时显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脑挫裂伤,为外伤性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We describe a 45-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nausea, vomiting, and strong occipital headache on the right side. Although no abnormalities on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or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were found on admission, peripheral blood cell counts showed polycythemia (hemoglobin 20.6 g/dL)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demonstrated atrial fibrillation. Therefore, anticoagulant treatment with heparin was started immediately. On the following day, the occipital headache continued. Brain T2*-weighted (T2*W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to a lesser extent,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howed dilation of numerous cortical veins, suggesting the possibility of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CVT). MR venography (MRV) showed a deficit of the right transverse sinus. Contrast-enhanced MRI revealed partial defects of the right transverse sinus, and led to the definite diagnosis of CVT, and the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was continued. On day 7 the headache disappeared, and MRV on day 16 showed the recanalization of the right transverse sinus.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subsequent to the CVT. On day 25,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with no after-effect. We speculate that the dilation of cortical veins on T2*WI is a helpful sign in detecting acute-phase CVT.  相似文献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9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CV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临床表现:头痛(77%)、癫样抽搐(66%)、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66%)、视乳头水肿(44%)、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2%)。②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1例头颅CT示弥漫性脑水肿,蛛网膜下隙出血合并多发出血性脑梗死,因颅内压持续增高,予外科手术行去骨板减压术,见大脑表面浅静脉怒张呈绳索状并多数点片状出血灶。8例行头颅MRI和MRV,显示直接征像8例、间接征像6例。其中2例同时行DSA,均显示多个静脉和静脉窦充盈缺损。静脉血栓部位:上矢状窦合并浅静脉血栓1例,上矢状窦合并侧窦及多处静脉受累7例,直窦血栓1例。7例行肝素抗凝等对症治疗、1例行血管内局部溶栓、1例行矢状窦手术取栓并抗凝治疗。症状缓解至痊愈7例,病死2例。结论:首诊时诊断不明确,可先作头颅CT,排除颅内非CVT性病变,临床已拟诊CVT时,应首选MRI+MRV,进行综合判断是目前诊断和随访CVT的最好方法,婴幼儿CVT常表现为癫发作起病,提示CVT是婴幼儿重要的未被识别的性发作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CVT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脑脊液、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其诊断治疗方法。结果 此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青年女性稍多,妊娠、感染、免疫性疾病等为常见病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多见(82.7%),其次为癫发作(3.85%)或其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3.5%)。腰椎穿刺检查多数病例压力升高(86.7%),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病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MRI平扫可见病变静脉窦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病变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经抗凝、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部分病例行溶栓治疗后,多数病例病情好转(86.5%),少数病例病情恶化(5.7%)。结论 中青年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腰椎穿刺检查提示颅内压升高时应高度警惕CVT可能。围产期女性为高危人群。疑似病例应尽早行颅脑CT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DSA是CVT诊断的金标准并可指导溶栓路径。治疗上早期应用抗栓治疗,严重病例经动脉或静脉行局部溶栓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此外还应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脑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SE序列和2D-TOF静脉成像(MRV),10例患者做DSA,8例患者做3D-TOF动脉成像(MRA).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共显示34个CVST.SE序列显示9例17个,表现为静脉窦正常流空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MRV显示11例32个,表现为正常静脉窦高信号消失或其内充盈缺损.DSA显示10例30个.MRA显示2例(2/8)脑动脉血管减少.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日明显高于SE序列,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93.3%(相对DSA).MRV示6例经导管内注药溶柃治疗后随访的患者大部分病变静脉窦恢复正常高信号,溶栓前MRA所示脑动脉血管减少的2例患者则显示动脉血管明显增多. 结论 MR脑血管成像在CVS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发和多发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短期预后. 方法 总结分析136例CVT患者的血栓部位及受累静脉窦/静脉数目,依受累颅内静脉窦/静脉数目将患者分为单发CVT组和多发CVT组,采用单变量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结果 单发CVT组44例,多发CVT组92例(其中累及2个部位45例,3个部位35例,4个部位9例,5个部位3例).最常受累的静脉窦/静脉为横窦/乙状窦(86.8%),其后依次为上矢状窦(58.1%)、直窦(18.4%)、大脑深静脉系统(7.4%)和皮层静脉系统(2.9%).单变量分析显示单发CVT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大于多发CVT组,但短期预后好于多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CVT组患者出现颅内实质病变及合并颅外静脉血栓的几率高于单发CVT组,同时治疗前颅内压≥300mm H2O的患者比例高于单发CV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VT中以多发CVT所占比例较高,最容易受累的部位为横窦/乙状窦和上矢状窦.与单发CVT相比,多发CVT患者颅内压较高,多合并颅外静脉血栓,出现静脉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几率较高,临床病情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和经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39例以顽固性头痛、头闷和颅内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采用头部MR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立诊断,并施行经颈内动脉、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静脉窦内支架血管成形术并协同长期抗凝治疗。结果治疗前MR检查显示颅内出血和静脉(窦)内血栓形成;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脑静脉明显扩张、瘀滞,脑动脉至静脉窦间的血液循环时间显著延长(>11s),尤其静脉期(>5s)。治疗后130例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治疗有效率达93.5%(130/139);并发症发生率0.7%(1/139);病死率2.2%(3/139)。对92例患者随访3个月~7年,1例死亡,91例疗效稳定,无明显复发。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可确定诊断;连续应用纤溶药物和长期抗凝治疗可获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分析中国人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国内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 对我国1998~2006年文献报道的461例CV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V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其病因中,继发于感染病灶的占18%;非感染性原因占60%左右,其中产褥期发病占39.7%。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CVT。CVT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占88%,视乳头水肿占48.9%,局灶性或全身性的癫占27.6%,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占21.6%和意识障碍占18.5%。目前抗凝溶栓治疗是比较公认的治疗CVT的方法,可使CVT的死亡或完全致残率下降15%,超过80%的患者可以存活,但仍有13%~20%的患者死亡。结论 中国人CV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临床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