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估脑血流循环时间,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并依据时间-强度曲线计算脑血流循环时间,比较脑梗死侧与非脑梗死侧的脑血流循环时间,分析脑血流循环时间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脑血流循环时间预测急性脑梗死的价值。结果与非脑梗死侧相比,脑梗死侧的脑血流循环时间明显延长[(6.151±1.817)s vs.(4.950±1.2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5,P=0.0015)。脑血流循环时间与急性脑梗死呈正相关(r=0.349,P=0.0023)。以脑血流循环时间5.45 s预测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46%、78.38%,曲线下面积0.702(95%可信区间:0.584~0.802,P=0.0010)。结论超声造影评估的脑血流循环时间反映了脑循环的时间长短,且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侧急性脑梗死后双侧脑循环时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测双侧脑循环时间,比较双侧颈内静脉的超声造影增强的峰值强度.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脑循环时间(5.8±1.9)s较健侧(5.3±2.4)s延长(P<0.05).同时,患侧颈内静脉超声造影增强峰值强度与健侧无差异.结论 超声造影可用于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双侧脑循环时间的对称性.可成为一种便捷检测脑循环时间的无创的检测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滋养血管新生的特点。方法对47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双侧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滋养血管进行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判断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评估观察者之间确定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的一致性。结果脑梗死组梗死侧颈动脉滋养血管以Ⅰ级为主,与脑梗死组非梗死侧和非脑梗死组双侧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4、0.0005、0.0085)。Ⅰ级滋养血管中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0级滋养血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以颈动脉滋养血管Ⅰ级为标准评价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2.3%、61.5%及0.669;观察者间评估颈动脉滋养血管新生的一致性均较佳。结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的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差异明显,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是预测脑梗死的一个有效指标,且观察者间一致性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定量技术,探讨超声造影在兔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皮质血流灌注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于16只新西兰白兔后腿多点肌注50%甘油(12-15ml/kg),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分别在注射前与注射后24h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Q-LAB软件对时间-强度曲线(TIC)进行分析,造影参数包括造影剂始增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变化(A),曲线上升支斜率(β)及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注射前肾皮质A和β值分别为(17.24±10.31dB)和(5.24±2.10dB/s),明显高于注射后24h的(7.32±4.81dB)和(1.62±1.20dB/s)(P<0.05)。注射前肾皮质TTP和AUC值分别为(2.48±1.81s)和(325.27±121.60dB/s),明显低于注射后24h的(6.10±3.41s)和(655.39±271.80dB/s)(P<0.05)。兔肾衰竭前、24h后AT、血肌酐、尿素氮、肾段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和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定量技术能较早并有效地反映兔急性肾功能衰竭皮质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血肌酐、尿素氮生化指标更敏感,有助于对急性肾衰竭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后循环脑梗死(PCCI)的关系.方法 对32例PCCI及1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文献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增强模式分级,比较PCCI侧与非梗死侧斑块分级差异.结果 PCCI梗死侧斑块多为Ⅲ级和Ⅳ级,而PCCI非梗死侧斑块和非脑梗死非梗死侧斑块多为Ⅰ级和Ⅱ级;以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大于Ⅱ级为标准预测PCC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97%和70.91%.结论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是预测PCCI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6.
【】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与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滋养血管新生特点及其一致性。 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和18例非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颈动脉滋养血管进行分级并进行一致性评估。 结果 脑梗死患者梗死侧颈动脉滋养血管以I级为主,与脑梗死非梗死侧和非脑梗死双侧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差异明显(P分别为0.0104,0.0005,0.0085),而非脑梗死和脑梗死非梗死侧颈动脉滋养血管以0级为主,三者间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795,0.2425,0,6889);入选者I级滋养血管患者中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0级滋养血管患者(P=0.0001);以颈动脉滋养血管I级为标准评价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3%,61.5%(AUC=0.669),受试者之间评估颈动脉滋养血管新生的一致性均较佳。 结论 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的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差异明显,颈动脉滋养血管分级是预测脑梗死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机械性血栓清除(PMT)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32例急性期DVT患者置入滤器后分为82例超声组和50例造影组进行PMT及导管溶栓治疗,术后评估并比较两组静脉通畅情况、患肢周径差、血生化指标、手术时间、并发症及疗效随访。结果 超声组、造影组术后静脉通畅率较高,分别为82%、77.7%,术后两组静脉通畅情况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平均手术时间超声组(1.08±0.32h)少于造影组(2.36±0.25h)(P=0.000)。并发症发生率超声组(12.2%)低于造影组(26%)(P=0.016)。术后血红蛋白含量超声组(125.66±15.48g/L)高于造影组(91.53±11.73g/L)(P=0.004)。两组术后患肢周径差、D-二聚体浓度、Villalta评分及VEINES-QOL评分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超声监测对急性DVT行PMT治疗安全有效,与传统静脉造影模式相比具有无辐射、手术时间短及并发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erived factor-1,SDF-1)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脑侧支循环状态的评估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Fine collateral circulation,FCC组)50例和侧支循环不良组(poor collateral circulation,PCC组)32例,选择35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罗氏MODULAR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水平。血清PDGF及SDF-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得到患者的梗死体积,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NIHSS)评价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状态(NIHSS评分),比较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结果 在对照组、FCC组和PCC组中,血清PDGF(pg/ml)和SDF-1(pg/ml)水平分别为163.20±33.19,127.21±27.32,62.37±13.56和596.32±102.37,965.29±323.17,1 231.37±423.67。FCC组和PCC组的SDF-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其中PCC组SDF-1水平增高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8.67,P=0.000)。FCC组和PCC组的PD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其中PCC组的PDGF水平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3, P=0.000)。在对照组、FCC组和PCC组中,收缩压(mmHg)、空腹血糖(mmol/ml)、TC(mmol/ml)及TG(mmol/ml)水平分别为118.23±13.46,147.06±15.19,153.79±16.57; 4.92±0.97,6.33±1.10,6.51±1.23; 4.23±0.57,4.49±0.67,4.46±0.70和1.29±0.37,1.33±0.36,1.42±0.41。在FCC组和PCC组中,NHISS评分(分)和梗死体积(cm3)分别为11.49±5.27,26.75±9.37和6.39±5.03,11.07±7.96。FCC组和PCC组的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32,29.26,均P=0.000 ),而FCC组和PCC组间的收缩压和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CC组和PCC组间的T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0.97,均P=1.000)。PCC组的NHISS评分及梗死体积显著高于FCC组(t=43.20~63.27,均P=0.000)。在FCC组和PCC组中,血清PDGF和SDF-1水平呈负相关性(r=-0.802,-0.826,均P<0.01)。在PCC组和FCC组中,PDGF水平分别与NHISS评分和梗死体积呈负相关性,而SDF-1水平分别与NHISS评分和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性(rPDGF=-0.839,-0.847,均P<0.01; rSDF-1=0.818,0.837,均P<0.01)。结论 分析PDGF和SDF-1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性可以预测侧支循环的发生,评价脑梗死的病情进展,并为脑梗死的诊治研究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声空化辐照时间对高声压超声空化作用下兔肝血流灌注降低的不同影响作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7只随机分为三组,依据声空化作用时间分别分为1min空化组(T1组),5min空化组(T5组),10min空化组(T10组),每组9只。所有动物均采用高峰值负压(P=2.0MPa)超声脉冲联合经静脉脂质微泡注射进行肝脏超声空化辐照处理。超声辐照前、辐照后即刻、辐照后30分钟、辐照后60分钟以及辐照后24小时均进行肝脏超声造影,分析辐照区域造影曲线下面积值以及达峰时间值。24小时造影结束后获取辐照区域肝脏观察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超声造影结果显示,T1,T5及T10各组正常兔肝脏在高声压超声空化辐照后均出现血流灌注量下降和达峰时间延长,曲线下面积分别由(4868.24±1098.47)%s, (4395.27±1784.42)%s, (5522.43±1444.29)%s降低至(1642.71±914.15)%s, (1825.51±874.96)%s, (1097.38±370.24)%s,达峰时间由(21.62±7.07)s, (22.67±5.21)s, (24.17±5.50)s增加至(42.23±19.12)s, (50.04±11.33)s, (51.98±12.06)s。随时间延长各组曲线下面积值逐渐回升,达峰时间值逐渐回落。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造影参数组间效应(P=0.171, 0.432, 0.724)及交互效应(P=0.905, 0.472, 0.230)均无显著差异,组内效应均有显著差异(P=0.000, 0.000, 0.000)。病理结果显示,三组肝脏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细胞变性坏死,辐照10min组坏死范围目测大于辐照5min组及辐照1min组。结论:高声压超声空化作用可显著降低正常兔肝组织血流灌注量及灌注速率,但不同声空化时间对其影响作用无显著差异。随着声空化时间的延长,组织血流灌注恢复减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其定量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S)患者62例(脑梗死组)和与其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住院无心脑血管症状患者54例(对照组),选取颈动脉优势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定量分析获取斑块时间-强度曲线强度均值(TIC-M)、时间-强度曲线拟合曲线峰值(FC-P)及曲线下面积(FC-AUC),比较两组上述各参数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造影参数TIC-M、FC-P及FC-AUC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示:TIC-M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0.582、-0.681,均P0.05);FC-P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呈负相关(r=-0.585、-0.690,均P0.05);FC-AUC与舒张压呈负相关(r=-0.493,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定量指标与血压密切相关;应用超声造影评估易损斑块时应考虑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斑块患者90例,根据有无合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55例、非脑梗死组35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斑块超声造影,根据脑梗死体积将脑梗死组分为大体积和中小体积脑梗死组。检测比较各组斑块厚度、斑块造影峰值强度(PI)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积脑梗死组与中小体积脑梗死组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均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存在线性关系。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PI和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梗死体积大小有关,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侧支循环的急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后首次成功再灌注(first pass reperfusion,FPR)对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急性脑卒中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行磁共振灌注成像及EVT治疗。应用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HIR)评估侧支循环,HIR<0.4为侧支循环丰富,HIR≥0.4为侧支循环不丰富。FPR定义为首次取栓时即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2b-3级。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不同侧支循环卒中患者EVT治疗后FPR对预后的影响。结果HIR≥0.4卒中患者72例,与非FPR组(30例)相比,FPR组(42例)患者3个月致死率(11.90%与33.33%)较低,3个月预后良好率(59.52%与33.33%)较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4.872,P=0.039;t=4.805,P=0.034)。HIR<0.4卒中患者108例,FPR组(73例)与非FPR组(35例)间3个月致死率、3个月预后良好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R为预测急性脑卒中HIR≥0.4患者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OR=2.281,95%CI:1.419~5.286;P=0.018),而FPR在预测急性脑卒中HIR<0.4患者良好预后中无明显统计学意义(OR=1.693,95%CI:0.596~4.798;P=0.319)。结论FPR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依赖于侧支循环,当患者侧支循环不丰富时(HIR≥0.4)FPR对卒中预后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动态增强达峰时间(Tmax)与肝细胞癌(HCC)血管生成变化的关系。方法对3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HCC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通过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记录Tmax;经HE染色进行肿瘤病理分级,应用CD34行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分析Tmax与MVD的关系。结果34例HCC中高分化6例,中分化15例,低分化13例,高分化组、中分化组、低分化组MVD分别为43.5±12.9、67.2±13.3、82.1±17.8,不同分化程度HCC间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46,P=0.001);Tmax分别为(33.0±5.1)s、(27.7±4.2)s、(22.7±3.3)s,不同分化程度HCC间T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8,P<0.001);Tmax与MVD呈负相关(Y=-0.16X+37.9,r=-0.605,P<0.0001)。结论超声动态增强Tmax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提示HCC的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判定HCC的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技术评价缺血性脑卒中(CSI)患者颈动脉和椎动脉(VA)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灌注量(CBFV)的变化,探讨CDFI在CS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2例(脑梗死组)及非脑梗死患者84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采用CDFI技术测量颈内动脉(ICA)血管内径(D)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平均流速(TMV)、阻力指数(RI),并计算ICA、VA血流量和CBFV。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流参数及CBFV差异,脑梗死组前循环与后循环CIS患者CBFV差异,脑梗死组单侧、双侧前循环CIS患者、后循环CIS患者不同供血区血流量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脑梗死组前循环、后循环CIS患者CBFV差异。以CT或MRI作为金标准,绘制全脑血流量(t CBFV)诊断CI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双侧ICA的D、EDV均低于对照组患者,RI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7、2.484,P均0.05;t=5.521,P0.01);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双侧ICA的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双侧VA的EDV低于对照组患者,RI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5,P0.05;t=2.761,P0.01);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双侧VA的D、P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脑梗死组患者t CBFV、前循环脑血流灌注量(a CBFV)、左颈内动脉(l ICA)血流量、右颈内动脉(r ICA)血流量、右椎动脉(r VA)血流量均降低,后循环脑血流灌注量(p CBFV)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0、5.854、3.843、4.419、3.073,P均0.01;t=2.068,P0.05);而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左椎动脉(l VA)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t CBFV诊断CIS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73~0.821)。脑梗死组前循环CIS患者a CBFV高于而p CBFV低于后循环CIS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0,P0.05;t=2.742,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CIS患者与后循环CIS患者t CBF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前循环CIS患者中,穿支型、皮质型和分水岭区型CIS患者间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后循环CIS患者中,近段、中段和远端梗死CIS患者间脑血流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单侧前循环CIS患者病变侧ICA血流量较非病变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1,P0.05);而病变侧与非病变侧VA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双侧前循环、后循环CIS患者左右侧ICA、VA血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FI技术能够对CSI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CBFV的变化进行评估,对CSI诊断与预测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登会  李育臣  王维平 《临床荟萃》2002,17(22):1315-13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核磁共振 (MRI)表观弥散系数 (ADC)的改变 ,与盐酸纳络酮疗效的关系。方法 计算梗死中心区ADC ,按盐酸纳络酮疗效进行分组 ,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非好转组ADC(n =14 ) x±s=(5 .90 2 5± 1.2 336 )× 10 -4mm2 /s,好转组 (n =4 4 ) x±s =(2 .92 5 7± 1.3891)× 10 -4mm2 /s ,t =7.6 30 ,P <0 .0 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盐酸纳络酮的治疗效果与ADC值降低的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89例,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颈动脉斑块的二维回声及新生血管分级,随访1年后入选者脑梗死再发情况,以脑梗死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斑块二维回声分级及新生血管分级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独立风险因素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 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分级(P=0.028)与新生血管分级(P=0.006)为脑梗死再发的风险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是脑梗死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OR=1.916,P=0.043),ROC分析示以新生血管分级>Ⅱ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7.74%、70.69%,其曲线下面积为0.684(95%CI:0.577~0.779,P=0.0017)。 结论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是预测脑梗死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有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70例分成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38例),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将58例有增强患者分成脑梗死增强组(30例)和非脑梗死增强组(28例),比较两组间造影斑块面积(A)、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ED)、血清hs-CRP水平差异并分析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增强组PI、ED均高于非脑梗死增强组(P分别为0.030、0.009)。脑梗死增强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脑梗死增强组(P0.001)。脑梗死增强组斑块A与非脑梗死增强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8)。脑梗死增强组ED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23,P0.001)。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检测二者有助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预测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CT显示大脑中动脉(MCA)血管壁钙化影像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55例怀疑MCA钙化患者(110支MCA)行头颅CT扫描,经1mm影像重建后,采用钙化分析软件计算钙化数目及钙化积分,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钙化组23支血管,非钙化组87支血管。于CT检查后1周内行TCD检查,记录双侧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p)、舒张期流速(Vd)、血管搏动指数(PI),计算MCA狭窄的检出率。结果(1)钙化组与非钙化组的Vp和Vd分别为(114.4±43.3)cm/s、(42.6±22.7)cm/s与(94.1±14.5)cm/s、(35.4±8.7)cm/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26);(2)钙化组Vp与钙化积分呈正相关,随钙化积分的增加而相对升高(r=0.422,P=0.025),而PI与钙化积分无相关性(r=0.045,P=0.820);(3)钙化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6.1%(6/23),非钙化组的发生率3.4%(3/87),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3)。结论TCD可以客观评估CT提示MCA钙化性病变的相关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多模式MRI技术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侧支循环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22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开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以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有侧支循环组(n=26)和无侧支循环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指标水平,分析多模式MRI技术评估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脑血容量(CBV)分别为(4.52±1.12) s、(16.97±2.02) s和(2.51±0.12) mL/100 g,均低于无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侧支循环组患者的脑血流量(CBF)为(58.36±4.12) mL/(100 g·min),高于无侧支循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多模式MRI技术诊断准确率为95.16%(59/62),诊断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多模式MRI诊断的灵敏度为92.59%(25/27)、特异度为97.14%(34/35)。结论: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肝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参数在肝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及ACQ定量分析软件,记录59例患者共70个肝局灶性病灶的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灌注达峰值强度时间,并比较良恶性肿瘤在这些参数上的差异。结果肝良性病灶、恶性病灶及病灶旁肝组织造影剂到达时间分别平均为(15.26±2.79)s,(12.71±2.11)s及(15.88±3.00)s,恶性病灶组造影剂到达时间显著早于良性病灶组及病灶旁肝组织(P=0.000);良性病灶、恶性病灶及病灶旁肝组织造影剂灌注达峰值强度所用时间分别为(39.63±5.36)s,(23.25±4.55)s及(38.04±4.19)s,恶性病灶组显著早于良性病灶组及病灶旁肝组织(P=0.000);良性病灶、恶性病灶及病灶旁肝组织的峰值强度分别为(23.12±4.01)dB,(25.83±3.56)dB及(16.45±3.89)dB,良性组与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病灶旁肝组织(P=0.000)。结论肝局灶性恶性病灶造影剂到达时间及造影剂达峰值强度的时间均显著早于良性病灶,在肝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