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1周后及出院3个月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检测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A1c,HbAlc)水平,根据OGTT结果分为正常组、糖耐量异常 (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观察脑卒中各种后遗症情况。结果入院1周后IGT、DM的检出率分别为27.92%、35.72%,出院3个月后分别为24.68%、30.52%,DM组及IGT组的TG、HbAlC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特别是合并高TG时,通过OGTT与HbAlC的检测可提高糖代谢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王联耀  李江 《西部医学》2012,24(11):2110-2111
目的了解具有糖代谢异常危险症状患者初诊Ⅱ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前期(IFG、IGT)的临床特征。方法242例患者根据空腹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t(OGTT)服糖2小时后血糖分为4组:正常血糖(NOR)、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T2DM,对各组平均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进行分析,并对各组在不同HBAlc浓度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检出IFG24例,IGT79例,T2DM63例,NGR76例,阳性率68.59%。结论加强对伴有糖代谢异常危险症状患者的筛查,行OGTT,可有效提高初诊T2DM、糖尿病前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无糖尿病(DM)症状受检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定DM、糖耐量减低(IGT),同时测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餐后两小时血浆葡萄糖(P2h-PG)浓度以探讨FPG、P2h-PG预测DM、IGT的价值。结果106例中检出DM12例,IGT24例,老年人患IGT达25%。FPG≥5.8mmol/L、P2h-PG≥7.8mmol/L时预测DM及IGT的敏感性分别为33.3%、9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BMI≥25者DM、IGT检出率显著高于BMI<25者。结论:中老年及肥胖者,DM、IGF患病率高;预测DM和IGT,P2h-PG比FPG更理想,故P2h-PG可以取代FPG作为初筛DM、IGT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管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筛查血糖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5例,对照组98例,干预组酌情给予胰岛素强化血糖管理,观察两组患者脑卒中后遗症情况。结果5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后遗症发生率。对照组和干预组各种后遗症的比例分别为68.37%、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加强血糖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低(IGT)者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血脂六项值的变化情况。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控制提供更科学曼合理的辅助依据。方法按1999年WHO公布的标准,根据临床诊断将受检人群分为三组,其中T2DM组61人,IGT组47人,对照组(NGT)56人。测定三组人群的HbA1c和空腹血清中的FPG、TG、TC、HDL—C、LDL—C、ApoA1、ApoB的浓度。结果他DM组和IGT组中的FPG、HbA1c、TG、TC、LDL—C、ApoB检测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ApoB为P〈0.05);HDL—C、ApoA1和ApoA1/ApoB的检测值HbA1c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中ApoA1/ApoB为P〈0.01)。结论T2DM患者和IGT患者血中的FPG、HbA1c、TG、TC、LDL—C、ApoB水平明显升高,HDL—C、ApoA1和ApoA1/ApoB水平明显降低,联合检测HbA1c、FPG和血脂六项能对糖尿病的早期诊断、病情控制和诊疗效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卒中应激性高血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SHG)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及糖耐量异常(IGT)的发生情况。糖耐量异常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将350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评估人院时的病情,对其预后进行对照观察,所有存活患者均行糖耐量试验(OGTT),分析糖耐量异常与应激性高血糖韵相关性。结果: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病情较血糖正常者重,且预后差;糖耐量异常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几率明显高于无糖耐量异常者。结论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可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优劣的重要参数之一。存在有IGT的患者SHG发生率高,且预后较非IGT差。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糖代谢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对152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据血糖值分为正常葡萄耐量(NGT)、空腹血糖受损(IFG)、葡萄糖耐量减低(IGT)和糖尿病(DM)。结果1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DM9.9%,IFG12.5%,IGT33.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较高的糖代谢异常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实行首诊血糖负责制,进行常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减退(IGT)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 从高危人群健康体检中空腹血糖(FPG)5.6—7.0mmol/L及住院和就诊患者中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按1999年WHO符合IGT诊断标准的患者共6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予吡格列酮15mg每天1次,对照组不予吡格列酮及任何降糖药,观察期为1年,两组病人均进行糖尿病教育,强调控制饮食及运动的重要性。结果 治疗组糖尿病的发生率为6.7%;对照组糖尿病发生率为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对IGT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张可 《中原医刊》2007,34(17):74-75
目的观察减重药奥利司他对肥胖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降脂作用及对糖耐量状况的影响。方法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出64例IGT患者,随机分成奥利司他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疗程20周;两组体重、腰围、血糖、血脂等临床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疗程结束时对基线资料进行复查、分析。结果奥利司他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血糖、血总胆固醇(T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利司他对肥胖并IGT患者的干预治疗,能够逆转IGT为正常糖耐量或延缓IGT患者向2型糖尿病(T2DM)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肥胖糖耐量受损人群合并代谢异常及其转归。方法2001—2006年健康体检诊断IGT的肥胖人群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脂、血尿酸等指标的测定,每年随访一次。结果对256例IGT患者5年的随访中,54例转变为糖尿病(占21.0%),13例转变为糖耐量正常(占5.0%),189例仍为IGT(占73.8%)。NGT组、IGT组和DM组在基线状态下的体重指数、收缩压、负荷后血糖(餐后2h血糖、OGTT1h和2h血糖)均逐组增高(P〈0.05或P〈0.01)。基线状态时代谢异常项目越多者转变为DM的比率越高。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负荷后糖对IGT的转归具有独立影响。结论负荷后血糖指标是决定肥胖IGT人群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多项代谢异常也是增加肥胖IGT患者向DM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2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查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正常者则查糖耐量试验(OGTT),然后将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组、糖耐量受损组和正常血糖组.对此3组患者近期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仅糖尿病组预后较正常组差,空腹血糖正常但糖耐量受损的患者预后也较正常组差(P<0.01).讨论了其影响预后的机制并提出在急性脑梗塞早期(24h内)应禁止或慎重使用葡萄糖或含糖液体.  相似文献   

12.
108例糖耐量低减者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5年诊断的108例糖耐量低减(IGT)患者于1997年进行复查。结果显示2年后22.22%的IGT患者转变为DM。本资料显示,IGT转变为DM组人群中,BMI、SBP、DBP、MBP、Ch、TG、空腹血糖、OGTT后1h、2h血糖均有显著性增高(P均<0.001),说明上述各项指标均为IGT转变为DM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芪味糖平胶囊干预糖耐量减低(IGT)人群对糖尿病(DM)发病率的影响以及逆转为正常糖耐量(NGT)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方法,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选,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判定的100例患者进行2年前瞻性研究。初诊时患者按就诊顺序被随机分配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入选的受试者均按正常生活规律工作和生活,不干预生活方式,只进行一般的IGT知识宣教。观察组口服芪味糖平胶囊3粒,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胶囊3粒,每日2次,2组疗程均24个月。观察2组干预后糖尿病发病率和IGT逆转率。结果观察组IGT发展为DM者为4.2%,对照组为25.5%;观察组IGT转NGT者为50.0%,对照组则为1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对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也有改善作用(P<0.01),对照组除空腹血糖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味糖平胶囊是预防IGT向2型DM发展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罗格列酮对不同糖耐量者的内皮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者内皮障碍及罗格列酮对这一障碍的影响。方法应用罗格列酮(4mg/d,16周)治疗IFG、IGT及2型糖尿病病人并观察其对内皮损伤的标记物: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I型血浆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PAI-1)、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结果IFG、IGT及2型糖尿病的UAER、PAI-1、TM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2型糖尿病组的vWF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2型糖尿病组的UAER、PAI-1、TM较IFG和IGT组也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经罗格列酮治疗后UAER、PAI-1、vWF、TM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多具有显著意义。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所致的内皮功能障碍,对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表达水平,研究不同血糖状态下血小板活化的程度.方法分别选取老年T2DM、IGT、IFG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C)各30例,采集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同时运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CM)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 T2DM组、IGT组、IFG组的PAC-1和CD62P较NC组明显升高(P〈0.05),而T2DM组的表达最高.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PAC-1和CD62P与FPG、2hPBG、TG、TC、HbA1c、LDL-C呈正相关,与HDL-C负相关,且与TG和FPG相关性较高.结论血小板活化在糖尿病前期就已经存在,在糖代谢紊乱患者早期血栓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糖耐量减低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长期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 搜集我院2001-2014年资料完整、完全再血管化并且随访期糖代谢类型维持稳定的冠心病患者714例,根据初次空腹、餐后血糖或糖尿病史分为糖代谢正常组(NGT)260例、糖耐量减低组(IGT)229例及2型糖尿病组(DM)225例,平均随访(43.42±33.82)月,比较其血脂、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心绞痛、心衰)、新发严重狭窄病变(≥75%参考血管)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等.结果 随访结束时,在血脂、吸烟量、血压控制相当的情况下,IGT组主要心血管事件、新发严重狭窄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NGT组(分别为18.78%比9.62%,57.83%比38.82%,P<0.05);而与DM组(分别23.11%,63.75%)差别不明显.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是IGT组不良预后的主要影响因子(OR2.146,95%CI 1.558-2.956).结论 IGT血糖异常可能是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波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动态血糖波动特征.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根据连续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选取稳定人群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2例,单纯餐后血糖受损(IGT)组19例,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组1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组21例,正常对照(NGT)组18例,分析其各项临床指标和CGMS动态血糖数据.结果 (1)日内血糖波动:NGT、IFG、IGT、IFG/IGT至T2DM组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平均血糖(MBG)和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依次升高.IGT组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2±1.2)mmol/L较NGT组(1.6±0.5)mmol/L高,较T2DM组(5.2±1.9)mmol/L低(P<0.05);IFG/IGT的有效血糖波动频率(FGE)(5.5±2.5)次/d较NGT组(6.1±3.4)次/d低,较T2DM组(4.8±1.8)高.糖尿病前期3组间IGT组MAGE(3.2±1.2)mmol/L最高,FGE(4.9±1.8)最低.(2)日间血糖波动:与NGT组(0.8±0.3)mmo/L相比,IGT组(1.1±0.4)mmol/L、IFG/IGT组(1.2±0.4)mmol/L和T2DM组(2.0±1.0)mmol/L的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依次升高(P<0.05).(3)不同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波动特征:IFG组空腹血糖受损程度最重,餐后高峰以IFG/IGT组为著.血糖水平曲线由低至高依次为NGT、IGT、IFG/IGT、IFG、T2DM组.(4)不同HbAlc水平的血糖波动:受试者HbAlc<7%时,空腹血糖曲线几乎重合,餐后血糖曲线略微分开;HbAlc7.0%~7.9%时,餐后高峰明显上升;HbAlc≥8%时,空腹曲线明显上移,餐后波动继续升高.结论 (1)随着糖调节受损程度的加重,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逐渐增加.(2)正常人血糖波动幅度小,频率高;T2DM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大,有效波动频率低;(3)IFG组的血糖波动特征最接近于NGT,而IGT组最接近于T2DM;(4)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餐后血糖受损明显早于空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以及对卒中事件发生和影响预后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新入院脑卒中患者(A组)289例,抽取静脉血检查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必要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并将存活者(B组)273例2周后复查。根据血糖结果分为糖代谢正常组和糖代谢异常组,并同时将A组行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结果: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在A和B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7.8%和55.6%。无论A组还是B组患者,糖代谢异常组的MDA升高和SOD降低与糖代谢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糖代谢异常在脑卒中患者发生率较高,其脂质过氧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微量清蛋白与尿肌酐比值(albumin and urinary creatinine ratio,ACR),分析其对患者近期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9例(观察组),其中NIHSS≥10分者31例,NIHSS评分<10分者38例;正常体检人群69例(对照组)。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不同NIHSS评分患者尿液ACR值。结果:对照组ACR值为(1.60±0.62)mg/mmol,低于观察组(5.81±0.74)mg/mmo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0分患者的ACR值为(5.72±0.73)mg/mmol,高于NIHSS评分<10分的患者(4.19±0.50)mg/mmol,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ACR值均呈下降趋势。ACR≥3 mg/mmol患者的NIHSS评分为(12.46±0.68)分,高于ACR<3 mg/mmol的患者NIHSS评分为(9.37±0.82)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CR值显著升高,ACR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