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1(Id-1)、Masp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Id-1、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8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d-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Maspin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Id-1与Maspin表达有相关性(P<0.05).对8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应用Cox回归分析,Maspin蛋白是保护因素,Id-1蛋白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Id-1、Maspin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Id-1、Maspin蛋白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田南南  杨建新 《海南医学》2013,24(24):3599-3601
目的观察microRNA-146a(miR-146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iR-146a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平台,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65例乳腺浸润导管癌及癌旁正常对照组织中miR-146a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iR-146a阳性率低于癌旁正常对照组织(44.6%vs 66.2%,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miR-146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联(P〈0.01),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ER、PR、c-erbB-2、ki67、p53、E-cadherin过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miR-146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作为重要的抑癌因子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可能成为乳腺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 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石蜡标本,采用S-P法检测PTEN蛋白的表达程度,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并取非癌乳腺组织石蜡标本进行对照.结果:非癌乳腺组织的PTEN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PTEN蛋白高表达率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增高PTEN高表达率依次降低,存在下降趋势;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临床分期无关.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着PTEN蛋白表达降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 PTEN蛋白低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TEN蛋白表达有可能成为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基因C-erbB-2在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石蜡标本,采用S-P法检测C-erbB-2蛋白的表达程度,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ER、PR的关系。并取30例非癌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非癌乳腺组织的C-erbB-2表达率低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腋窝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erbB-2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肿瘤位置、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ER、PR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存在着C-erbB-2蛋白表达增高,C-erbB-2蛋白高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C-erbB-2蛋白表达可以作为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旭伟  缑文斌 《农垦医学》2012,34(2):105-109
目的:探讨癌基因Her-2、抑癌基因nm23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Her-2和nm2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ER表达与癌组织分化、肿瘤TNM分期及肿瘤大小呈负相关,与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2)PR表达与癌组织分化、肿瘤TNM分期呈负相关,与肿瘤大小、患者年龄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3)Her-2表达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4)乳腺癌I期nm23表达阳性率及阳性强度明显高于II、III期乳腺癌,nm2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肿瘤大小及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5)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nm23表达与ER、PR表达呈正相关;与Her-2表达呈负相关;癌组织中Her-2与ER表达呈负相关,与PR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R、PR、Her-2和nm23的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映乳腺癌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张春丽  杨敏 《浙江医学》2009,31(1):18-2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3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标本和20例癌旁组织标本进行MIF、CerBb-2和p53免疫组化检测,观察MIF、CerBb-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F、CerBb-2和p5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3%和25.0%、393%和100%、43.2%和150%,3项指标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IF、p53均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均P〈0.05),与其它病理特征无关(P〉0.05);CerBb-2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均P〈0.05),其低表达与ER、PR高表达有密切关系(P〈0.05),与其它病理特征无关(P〉0.05);MIF、CerBb-2与p53共同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CerBb-2与p53呈正相关(P〈0.05)。结论MIF、CerBb-2和p53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三者同时高表达提示肿瘤具有更高的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青年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癌组织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39例26~45岁中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进行检测,观察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神经周浸润等之间的关系。结果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无明显关系,与神经周浸润之间呈正相关。结论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可能在乳腺癌的早期发生中有重要作用,在肿瘤的发展中作用不太大,可视为乳腺癌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KLF4、p21、p53、APC及CyclinD-1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与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淋巴结转移者或无淋巴结转移者)及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或纤维腺瘤)中KLF4、p21、p53、APC及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KLF4蛋白阳性表达率随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肿瘤大小、不同年龄依次递增(P<0.05),p21表达率随淋巴结转移和APC表达率随TNM分期依次递增(P<0.05);(2)KLF4与p21表达呈正相关(P<0.01);(3)KLF4、p53、p21、CyclinD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P<0.05),而APC的表达率明显低于其在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P<0.01)。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内KLF4、p21、APC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联合检测ER、PR、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C-erb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与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的表达。结果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63.22%,46.28%,34.30%。ER、PR基因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C-erbB-2、p53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C-erbB-2、p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联合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基因表达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联合检测ER、PR、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C-erbB-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与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的表达。结果24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R、PR、C-erbB-2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2%,63.22%,46.28%,34.30%。ER、PR基因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C-erbB-2、p53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C-erbB-2、p53共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联合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C-erbB-2和p53基因表达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ER PR及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Her-2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的表达.结果:ER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R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Her-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复发呈正相关.结论:ER、PR、Her-2联合免疫组化检测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myc、Survivin、P5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 plus法测定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癌旁组织中c-myc、Survivin、P53的表达。结果 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c-myc、Survivin、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00%、68.33%、48.33%,与乳腺纤维腺瘤及癌旁组织相比,三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myc的阳性表达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关。c-myc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6;P〈0.01)。结论 c-myc、Survivin、P53在高海拔地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表达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关,而与海拔高度无关。联合检测乳腺癌中c-myc、Survivin、P53的表达,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提高对患者预后判断的准确性,准确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的蛋白酶9(Caspase-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3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breast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32例乳腺纤维腺瘤及其肿物旁的正常乳腺组织中Caspase-9的表达水平,观察评估Caspase-9的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Caspase-9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明显低度表达(P〈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不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Caspase-9低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化显著相关,该指标有助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判断,其可能成为潜在乳腺肿瘤标志物,并成为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X-2及MU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10例良性乳腺纤维腺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石蜡标本作COX-2及MUC-1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并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OX-2和MUC-1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为65.79%、68.42%,乳腺导管原位癌分别为66.67%、80.00%,乳腺良性纤维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90%,正常乳腺组织均为阴性表达。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d、、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ER、PR和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MUC-1蛋白强阳性表达与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PR和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有关(P〈0.05)。COX-2和MUC-1在乳腺癌组织、导管原位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乳腺良性肿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及MUC-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呈非一致性相关,二者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及MUC-1和乳腺癌的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检测COX-2及MUC-1对乳腺癌预后、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vision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0例(其中伴淋巴结转移者38例,无淋巴结转移者42例)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30例)中TAMS的标记物CD68、CD16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CD68、CD16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75%,53.75%,其中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73.68%,68.42%)与无淋巴结转移组(52.38%,45.23%)及癌旁正常组织(13.33%,13.33%)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MS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 、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CD68的表达与CD163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81,P<0.05).结论 TAMS的异常高表达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利,TAMS表达的检测可作为判断乳腺癌侵袭转移及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117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原发性IDC患者组织标本中CD117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的表达情况,分析和评价乳腺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性别、年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等)对ID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CD117蛋白的表达与IDC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其表达随组织学分级增加而增加,并与ER(r=5.28,P=0.03)、PR(r=4.67,P=0.04)、HER2(r=6.21,P=0.02)的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CD117蛋白的表达在ID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检测是判断ID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us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手术切除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癌组织(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n=61)中SPARC的表达,以远离肿瘤的乳腺组织作为对照(对照组,n=32).对与SPARC表达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上皮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为31.3%,间质细胞未见SPARC表达(0%).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癌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在间质细胞的阳性表达率为70.5%,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淋巴结转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细胞中SPARC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者(46.7%us22.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SPARC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伴有癌转移淋巴结的SPARC阳性表达与原发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SPARC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高,提示SPARC可能通过间质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调控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同时肿瘤细胞SPARC表达与乳腺癌转移相关.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miR-2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2年3月-2013年7月于笔者医院就诊乳腺疾病女性患者共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良性肿瘤组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26例(I期9例、Ⅱ期11例、Ⅲ期6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血清中miR-2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miR-21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检测的血清miR-21浓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miR-21的表达增高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血清miR-2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呈高表达,并与其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D2-40和CD3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二步法检测1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2-40和CD34的表达情况,分别计数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LMD)和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D),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的LMD(12.34±8.201)和MD(23.64±12.738)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P<0.01);LMD在组织学分级分组、淋巴结转移分组及pTNM分期分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D在肿瘤大小分组、组织学分级分组、淋巴结转移分组及pTNM分期分组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MD和MD均与肿瘤大小(r=0.335,0.337)、组织学分级(r=0.580,0.671)、淋巴结转移(r=0.690,0.721)及pTNM分期(r=0.623,0.634)呈正相关(P<0.05),与ER、PR、Her-2表达情况无关(P>0.05).结论 D2-40可以特异性标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内皮细胞,其标记的LMD和CD34标记的MD与提示乳腺癌进展和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密切相关,可望成为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情进展和转移的有效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