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晓玲  胡宏东  张欢欢  许学兵 《广东医学》2012,33(11):1667-1669
目的 研究术前肌肉注射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氯胺酮麻醉诱导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术前诊断异位妊娠、处于失血性休克代偿期(心率>100次/min,休克指数≈1,出血Ⅱ级),并拟在全麻下行急诊手术探查患者32例,按术前用药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6)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16),术前30 min C组常规肌肉注射0.1 g苯巴比妥钠,D组肌肉注射右美托咪定2 μg/kg.所有患者采用2 mg/kg氯胺酮、0.9 mg/kg罗库溴铵诱导气管插管,观察患者诱导插管前镇静程度及术前用药前(T0)、氯胺酮诱导前(T1)、氯胺酮诱导后3 min内(T2)测得的最高平均动脉压(MAP)和最快心率(HR)以及气管插管后5 min内(T3)测得的最高MAP和最快HR.记录两组患者心动过缓、镇静过度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T0时点两组患者均表现为HR快、MAP正常或略低于正常;C组和D组患者T1时点MAP和HR与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诱导后两组患者均表现为MAP升高、HR加快,两组患者T2时点最高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组患者HR增加幅度小于C组,C、D组HR最快分别为(119.6±25.4)次/min和(101.7±22.3)次/min(P<0.05),气管插管应激引起MAP升高、HR加快;两组患者T3时点最高MAP均有所升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3时点最快HR C、D组分别为(121.5±28.1) 次/min和(106.7±23.7) 次/min(P<0.05),两组均无出现心动过缓和镇静过度患者.结论 术前肌肉注射2 μg/kg右美托咪定镇静程度适当,并有利于维持失血性休克患者氯胺酮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为麻醉深度指标,探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宫颈锥切手术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宫颈锥切手术病人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n=25)。利多卡因局麻组(L组)宫颈周围以10g/L利多卡因加2.5mg/L肾上腺素20mL阻滞浸润,对照组(C组)宫颈周围以生理盐水加2.5mg/L肾上腺素20mL阻滞浸润,两组均在手术开始前6min静注芬太尼0.5μg/kg,手术开始前3min再次静注芬太尼0.5μg/kg,同时靶控输注异丙酚,起始靶浓度为3mg/L,术中依据BIS变化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每次0.3mg/L),维持BIS50~60,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靶控输注。术中根据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手术开始即刻(T1)、手术10min(T2)、手术20min(T3)、手术结束(T4)、呼之睁眼(T5)以及离室(T6)时记录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和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L组病人T2~T5时间点异丙酚效应室浓度显著低于C组(t=3.915~10.179,P<0.01),L组异丙酚总量也明显小于C组(t=6.591,P<0.01)。诱导后两组SBP、MAP在术前降至最低(F=9.805~13.910,P<0.01)。术中和术后各时间点,L组HR、SBP及MAP控制较为理想,在各时间点均低于C组(t=3.429~9.501,P<0.01)。L组病人的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C组(t=10.915、6.846,P<0.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L组显著低于C组(χ2=4.35~7.71,P<0.05、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中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可使异丙酚效应室浓度降低,用药量减小,血流动力学参数更平稳,不良反应减少,苏醒及离室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变化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40例择期行全麻开胸手术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静注咪达唑仑0.04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罗库溴铵0.6 mg/kg诱导,然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动脉压.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10):分别静注利多卡因1 mg/kg(L1.0组)、1.5 mg/kg(L1.5组)、2 mg/kg(L2.0组)、2.5 mg/kg(L2.5组),注射时间30 s,注射完成后于分别于1min(T1)、2min(T2)、3min(T3)、5min(T5)抽取动脉血3mL供测定血浆利多卡因浓度用,同时记录静注利多卡因前后HR、MAP和心电图.结果 4组病人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前后HR、M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L2.0组1 min时利多卡因血药浓度大于5μg/mL,L2.5组T1、T2、T3血药浓度均大于5μg/mL.结论 单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 1.5 mg/kg各时间点血药浓度均在安全范围内,静注利多卡因2.0 mg/kg可能存在风险,使用时应减慢注射速度,不推荐单次注射2.5 mg/kg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喉罩联合T型密封接头静脉全麻控制通气和静脉全麻保留自主呼吸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6月2010年6月,年龄2~8岁,拟行纤支镜检查的40例患儿随机分为喉罩全麻控制通气组(L组,n=20)、静脉全麻组(C组,n=20).L组患儿通过喉罩联合T型密封接头控制通气,C组患儿在常规静脉全麻下行纤支镜检查,保留患儿自主呼吸,必要时级面罩辅助通气.观察两组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记录检查中呛咳、憋气或肢体运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调查内镜医师满意度.结果 C组患儿HR、MAP在镜检过程中明显升高,SpO2.明显下降(P<0.01),而L组患儿的HR、MAP及SpO2无明显变化.C组患儿检查中呛咳、憋气或肢体运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P<0.05),L组内镜医师的满意度明显高于C组(P<0.01).结论 喉罩联合T型密封接头全麻控制通气用于小儿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复合阿托品在无痛肠镜检查时患者心血管反应及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要求进行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60例,ASA1或2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30)、利多卡因复合阿托品组(B组,n=30)。A组直接注射丙泊酚1~1.5mg/kg及芬太尼0.5μg/kg,B组静脉推注利多卡因1mg/kg及阿托品0.01mg/kg,3min后注射丙泊酚1~1.5mg/kg及芬太尼0.5μg/kg。结果:A组在插镜时(T2)和检查3min时(T3)平均动脉压(MAP)与检查前(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查3min(T3)时心率(HR)出现明显下降(P<0.05),B组患者给药后HR、MAP均较给药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患者丙泊酚的注射痛明显降低(P<0.05)。结论:麻醉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复合阿托品能降低无痛肠镜检查的心血管反应,并且能显著减轻丙泊酚的注射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佐辛不同给药时间对七氟醚复合麻醉患者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n=30):A组麻醉前诱导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麻醉结束前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m L;B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地佐辛0.05 mg/kg,麻醉结束前静脉注射地佐辛0.05 mg/kg;C组麻醉诱导及结束时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5 m L。观察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气管拔管时)及T4(手术结束后10 min)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术后t0(拔管时)、t1(拔管后15 min)、t2(拔管后30 mim)视觉模拟评分(VAS);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及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T3、T4时点MAP、HR均较A、B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T3的MAP、HR较A组升高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各时点VAS、SAS评分低于C组,A组t0及t1时VAS、SAS评分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 mg/kg地佐辛诱导期给药用于七氟醚复合麻醉患者,可安全有效地降低术后烦躁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29-133
目的 探讨纳布啡联合利多卡因切口浸润多模式镇痛对接受单孔腹腔镜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在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行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全麻患儿150 例,随机分成3 组,每组50 例。纳布啡组(N 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 静注0.2 mg/kg 纳布啡,关闭腹膜后在切口推注生理盐水10 mL;利多卡因组(L 组)于术毕缝皮前在切口推注0.5%的利多卡因10 mL;纳布啡+利多卡因组(N+L 组)于手术结束前15 min 静注0.2 mg/kg 纳布啡,术毕缝皮前在切口推注0.5%的利多卡因10 mL。记录患儿在PACU的PAED 躁动评分、拔管后的Ramsay 镇静评分及VAS 疼痛评分;记录入室时(T0)、停药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10 min(T3)患儿MAP 和HR 的变化;记录患儿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N 组和L 组的PAED躁动评分分数和VAS 疼痛评分分数均高于N+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 组和N+L 组的Ramsay 镇静评分均高于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0 和T1 时刻,N 组、L 组和N+L 组患儿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 和T3 时刻,N 组和L 组的MAP 和HR 的数值明显高于N+L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 组和L 组中,T0、T1、T2 和T3 四个时刻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L 组中,T1 和T3 时刻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T1 和T2 时刻的HR 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刻的MAP 和HR 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在拔管后均未发生恶心、呕吐、嗜睡、喉痉挛、皮肤瘙痒和呼吸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纳布啡联合利多卡因镇痛方法效果确切,可有效抑制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不会明显延长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8.
范文杰  吴楠  牛亮 《中国厂矿医学》2013,(12):1358-1359
目的评价帕瑞昔布钠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将48例施行小儿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16例。A组(超前镇痛组):手术麻醉前2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1mg/kg体重;B组(术后镇痛组):手术结束前20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1mg/kg体重;C组(对照组):手术麻醉前20min静脉注射与A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观察麻醉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后5min(T2)、拔管时(L)及手术结束后20min(T4)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RCO2);使用Ramsay评分评价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麻醉诱导前MAP、HR、SpO:及PER,C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1、T2、T3各时点3组患者MAP、HR均呈现一定程度升高,其中B组、C组在T1、T2时点的MAP、HR显著高于A组(P均〈0.05);A组、B组术后1、2.4h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C组(P均〈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论帕瑞昔布钠术前给药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可有效减轻术中心血管反应,缓解患儿术后疼痛程度,且术后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用于骨科下肢手术降低和预防使用止血带痛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骨科下肢手术60例患者,手术开始前C组(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Dex组(右美托咪定组),先经静脉注射泵给予Dex负荷量0.8μg/kg,10min内注射完,再以0.5μg/kg.h速度泵注。记录止血带充气前(T0)、止血带充气10 min(T1)、止血带充气30min(T2)、止血带充气60 min(T3)、止血带充气90 min(T4)、松止血带10 min(T5)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根据患者止血带充气时BP、HR、SpO2的变化对止血带痛不良反应进行三个等级的评定。结果对照组与T0、T5相比T1、T2、T3、T4时间点的MAP、HR明显增高(P<0.05),T1、T2、T3、T4时间点的止血带痛明显(P<0.05)。Dex组与T0、T5相比T1、T2、T3、T4时间点的MAP、HR无明显差异(P>0.05)。C、Dex两组SpO2正常,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Dex组相比对照组T1、T2、T3、T4时间点的MAP、HR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止血带痛不良反应的例数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 Dex可预防和减少骨科下肢手术止血带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全麻诱导时应用利多卡因对依托咪酯引起的注射痛及术后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2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L)组和对照(C)组,每组各100例?分别观察两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痛发生率和术后5天内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两组术毕至气管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气管插管前MAP小幅下降,HR减慢(P < 0.01),气管插管即刻,L组MAP?HR变化均较C组缓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气管拔管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 > 0.05)?L组诱导时注射痛发生率和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及评分均显著降低C组(P < 0.01)?结论:全麻诱导时,利多卡因与依托咪酯同时注射可以降低依托咪酯注射痛发生率和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及程度,并且可以减轻插管反应,而不影响患者术毕苏醒?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在丙泊酚全身麻醉诱导时对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40例,随机分成利多卡因(L)组和0.9%氯化钠溶液(C)组,每组均为20例。L、C组分别在丙泊酚麻醉诱导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达到60时,静脉注射1 mg/kg利多卡因或相同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1 min内注射完毕,即刻每例患者静脉注射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记录肌松起效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L组的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为(188.6±17.4)s,显著短于C组的(207.1±20.6)s(P<0.05)。气管插管后,L组的HR归一化值(即刻HR测量值/HR基础值)、MAP归一化值(即刻MAP测量值/MAP基础值)均显著小于C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静脉应用1 mg/kg的利多卡因可明显缩短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且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波动小。  相似文献   

12.
曲马多、利多卡因气管内用药预防全麻拔管心血管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曲马多和利多卡因经气管内联合给药预防吸入全麻气管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疗效.方法 60例吸入全麻患者随机分入Ⅰ组(对照组)、Ⅱ组(利多卡因组)、Ⅲ组(曲马多组)和Ⅳ组(曲马多+利多卡因组),每组15例.自主呼吸频率>12次/min、潮气量>4 ml/kg时给予气管内用药.记录术前、拔管时、拔管后2、5分钟的SBP、DBP、MAP、HR,记录术后发生躁动例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利多卡因组的HR、曲马多组的MAP和曲马多+利多卡因组的HR、MAP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 min差别显著,P<0.05;与术前比较,曲马多组的HR和对照组的HR、MAP在拔管即刻和拔管后2 min差别显著,P<0.05,利多卡因组的MAP在拔管即刻差别显著,P<0.05.四组躁动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 曲马多1 mg/kg和利多卡因1 mg/kg气管内联合给药能较好地控制吸入全麻气管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硫酸镁对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反应(FIC)的防治作用。方法 120名ASAⅠ~Ⅱ期拟行择期外科、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M、L及S组,每组40名。M组、L组、S组分别静脉注射20mg/kg硫酸镁、1mg/kg利多卡因或5ml生理盐水。3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5s内完成注射。由一位对研究不知情的麻醉医生评估及记录静脉注射芬太尼后15s内FIC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记录各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后3min(T1)、麻醉诱导完成后(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时SBP、DBP、HR。结果 M组FIC发生率为5%,低于L组的25%、S组的80%(χ2=51.96),M组与L组相比(95%CI:-0.388~-0.012)、与S组相比(95%CI:-0.926~-0.574),FIC发生率有差异;M组FIC严重程度秩次为41.63,低于L组的52.48(t=1.84,P<0.05)、S组的87.40(t=7.76,P<0.05)。与S组相比,L组FIC严重程度较低(t=5.92,P<0.05)。各组患者的SBP、DBP、HR基本稳定。结论全麻诱导前3min静脉注射20mg/kg硫酸镁能有效抑制3μg/kg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反应,效果优于1mg/kg利多卡因,且对血压、心率的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手术时舒芬太尼用于骶管阻滞的麻醉及镇痛效果.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0.8%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组(S组:0.8%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kg),气管插管后行单次骶管阻滞,异氟醚吸入维持.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前(T0)、骶管阻滞后(T1)、扩张肛门(T2)、游离肠管(T3)及拔管后5 min(T,)患儿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比较术中异氟醚维持值、肛门松驰程度及苏醒时间,术后2、4、8、16和24h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S组与C组比较:T2、T3、T4患儿HR、MAP低(P<0.05),术中异氟醚维持值低(P<0.05),苏醒时间短(P<0.05),术后2、4、8 h' Ramsay镇静评分高(P<0.05),FLACC镇痛评分各时点低(P<0.05).两组术后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舒芬太尼配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 手术,可提供良好的术中麻醉及手术后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原位肝移植病人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2007年10月—2011年10月,选择原位肝移植病人15例,均有肺动脉高压。麻醉诱导后,从右颈内静脉放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PAP)及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经微量泵持续泵入PGE1 35μg·kg-1·min-1,分别观察无肝前期(T1)、无肝期(T2)、新肝期10min(T3)、新肝期30min(T4)、新肝期60min(T5)时PAP、PCW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结果 T2、T3、T4、T5与T1比较PAP明显降低,T3较T2的PAP明显升高,T4、T5与T3比较PA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8,P<0.05)。T2、T3、T4、T5与T1比较MAP明显降低,T3与T2比较MAP明显降低,T4、T5与T3比较MAP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1,P<0.05)。T2、T3、T4与T1比较HR明显升高,T4、T5与T3、T2比较H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1,P<0.05)。结论经微量泵持续泵入PGE1 35μg·kg-1·min-1,对原位肝移植病人肺动脉高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心血管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超前镇痛组,即观察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静脉麻醉,术中采用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66mg/(kg·h)瑞芬太尼68μg/(kg·h)。D组患者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注射地佐辛5mg,C组患者则静注生理盐水1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出喉罩后10min Prince-henry疼痛评分,拔出喉罩即刻躁动SAS评分及麻醉前(T0,基础值)、拔出喉罩前5min(T1),拔出喉罩即刻(T2),拔出喉罩后10min(T3)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苏醒时间、MAP、HR、T0、T1、Sp O2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2SAS评分及在T3Prince-henry评分、T2和T3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内T2和T3MAP、HR与T0MAP、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苏醒期都未发生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有效降低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并能降低患者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不出现延长苏醒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痛人流术中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和利多卡因静脉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自愿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组(A组)和芬太尼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组(B组),每组40例。A组静注丙泊酚3 mg/kg。B组先静推芬太尼1μg/kg、利多卡因1 mg/kg,再静推丙泊酚2 mg/kg。观察并记录麻醉前、术始及术毕时的MAP、HR、SpO2以及两种麻醉方法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满意,手术过程顺利。两组患者HR、MAP变化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两组间HR、MAP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芬太尼、利多卡因复合丙泊酚可明显减少无痛人流术中的不良反应,是门诊无痛人流术更安全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晓艳  徐子龙 《黑龙江医学》2006,30(12):918-919
目的比较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小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组(K组)和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组(C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K组给予氯胺酮2.0 mg/kg;C组给予异丙酚、氯胺酮、利多卡因混合液(异丙酚60 mg、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40 mg配制成总量10 mL的混合液,简称PKL)0.2 mL/kg,均在1 min内匀速静注。麻醉维持:K组用氯胺酮2.0~4.0 mg/(kg.h)微量泵恒速输注,C组用PKL混合液0.2~0.4mL/(kg.h)微量泵恒速输注,根据手术刺激增减药物剂量。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面罩给氧,术毕停用药。结果K组麻醉后MAP和HR较麻醉前升高(P<0.05);C组麻醉后MAP和HR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SPO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清醒时间C组明显快于K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K组(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利多卡因静脉麻醉较氯胺酮静脉麻醉更平稳,术后清醒快,更适合小儿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麻诱导期不同预处理方式对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收集择期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患者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4.06±5.92)岁(25~45岁)。ASAⅠ~Ⅱ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5),即对照组(C):预注射生理盐水5mL;芬太尼组(F):预注射芬太尼0.004mg/kg;利多卡因1组(L1):预注射利多卡因1mg/kg;利多卡因2组(L2):左肘关节上1寸捆扎止血带,预注射利多卡因1mg/kg,并于静注丙泊酚时松开。所有药物均于静注丙泊酚前30s,按1mL/3s速度静脉推注。当丙泊酚推注量达到5mL(50mg)时,采用VAS评估丙泊酚注射痛情况。记录注射丙泊酚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率压积(RPP)和心电图,肘静脉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结果各预处理组与C组比较,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显著降低(χ2=8.694,P<0.05),MAP、HR、RPP、注射痛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皮质醇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F、L1和L2组间比较,注射丙泊酚前后MAP、HR、RPP、血清皮质醇含量、注射痛严重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痛的特点各异。结论应用利多卡因、芬太尼全麻诱导期预处理均可减轻丙泊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辅助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切除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60例行甲状腺切除的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右美托咪定组(C组),各30例。D组取羟考酮5 mg于颈丛神经阻滞前10 min缓慢静注,随后静脉注射负荷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输注时间10 min,继续以0.2μg/(kg·h)速度持续泵注维持至缝皮;C组不予注射羟考酮,其他用药一致。监测记录两组患者T0、T1、T2及T3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麻醉满意度。结果两组T0时点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1、T2、T3时点,两组MAP、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T2及T3时点,C组MAP、HR明显高于T1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与T1时点MAP比较,t=10.527,P0.05,与T1时点HR比较,t=12.712,P0.05;T3与T1时点MAP比较,t=11.245,P0.05,与T1时点HR比较,t=10.155,P0.05)。D组患者满意度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辅助用于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减轻甲状腺切除术术中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