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便秘(FC)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 FC动物模型采用0 ℃ 0.9%氯化钠溶液对SD大鼠灌胃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EAⅠ组)、电针2组(EAⅡ组)和电针3组(EAⅢ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EAⅠ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EAⅡ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EAⅢ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治疗。观测粪便性状和肠道炭末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蛋白表达,q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 mRNA表达。结果 EAⅡ组大鼠24 h粪便粒数、24 h粪便含水量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显著增加,首次黑便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经EAⅡ干预后显著改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经EAⅡ干预后表达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曲池、上巨虚可能通过降低FC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增加结肠粪便含水量,调节水分转运,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动力,起到改善便秘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I3K/Akt/eNO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作用机制。方法:共纳入60只SPF级8周龄wister大鼠,将50只大鼠运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法"造成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后,随机分成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益气健脾通便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其余10只大鼠设成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连续给药4周,以大鼠一般情况、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粪便含水率、结肠组织一氧化氮(NO)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阳性细胞面积及蛋白水平表达为观察指标。结果:益气健脾通便方各组均能明显提高大鼠粪便含水率(P0.05),缩短首粒黑便排出时间(P0.05),减少结肠组织NO及eNOS含量(P0.05),提高结肠组织P-Akt阳性细胞面积及蛋白表达量(P0.05),从而改善模型大鼠便秘症状,以中、高剂量疗效最为显著。结论:益气健脾通便方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PI3K/Akt/eNOS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理气通便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方法 采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及夹尾激怒法构建功能性便秘气滞证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雌雄各半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2 mg/kg)、理气通便方低剂量组(5.15 g/kg)、理气通便方中剂量组(10.3 g/kg)、理气通便方高剂量组(20.6 g/kg),每组8只,连续给药14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灌胃墨汁后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粪便干湿重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P物质(S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结肠组织中SP、CRF蛋白表达.结果 治疗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P<0.01),粪便含水率降低(P<0.01).经过7 d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缩短(P<0.05,P<0.01),理气通便方高剂量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治疗14 d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均缩短(P<0.01),莫沙必利组及理气通便方中、高剂量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P<0.01).与莫沙必利组比较,理气通便方高剂量组大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P<0.05).经过14 d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5-HT含量降低(P<0.05,P<0.01),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理气通便方低剂量组NE含量升高(P<0.01),理气通便方高剂量组NE含量降低(P<0.01),模型组、莫沙必利组、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VIP含量升高(P<0.05,P<0.01),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和理气通便方低剂量组SP、CRF mRNA及S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理气通便方中、高剂量组S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及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CRF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沙必利组及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5-HT含量升高(P<0.01);莫沙必利组和理气通便方中、高剂量组NE含量降低(P<0.01);莫沙必利组及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VIP含量降低(P<0.01);理气通便方中、高剂量组SP mRNA及S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CRF mRNA及CR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理气通便低剂量组大鼠SP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莫沙必利组比较,理气通便方低剂量组NE、VIP含量升高(P<0.01),理气通便方中剂量组NE含量降低(P<0.01),VIP含量升高(P<0.05),理气通便方高剂量组NE、VIP含量均降低(P<0.05,P<0.01),理气通便方中、高剂量组5-HT含量、SP mR-NA及SP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理气通便方各剂量组CRF mRNA及CR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 理气通便方通过改善大鼠胃肠动力和肠道水液代谢达到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肠肽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九香止泻片对湿热型泄泻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肠道水通道蛋白4(AQP4)、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与环腺苷酸(cAMP)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九香止泻片组、盐酸洛哌丁胺对照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不同药物或蒸馏水连续灌胃7 d,腹腔麻醉取血处死后取结肠组织测定大鼠肠道AQP4、PKA表达与cAMP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肠道AQP4、PK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cAMP含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九香止泻片组和盐酸洛哌丁胺对照组肠道AQP4、PKA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cAMP含量显著增加(P<0.05);九香止泻片组和盐酸洛哌丁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九香止泻片可能通过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调控湿热型泄泻IBS模型大鼠肠道中AQP4的表达进而改善腹泻症状,是治疗湿热型泄泻IBS的有效方药。  相似文献   

6.
增液汤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结肠VIP及AQP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增液汤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结肠血管活性肠肽(VIP)及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影响,并探索VIP与AQP3表达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ICR小鼠60只,随机分成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莫沙必利组,增液汤组。各组给予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小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再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QP3和VIP在各组结肠的分布和表达情况,测定平均光密度值。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AQP3和VIP的表达相关性。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VIP及AQP3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莫沙比利组和增液汤组VIP及AQP3的值均显著增高(P0.05);增液汤组VIP及AQP3的表达与莫沙必利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VIP与AQP3的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增液汤可通过上调小鼠结肠VIP及AQP3的表达来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小鼠结肠组织VIP与AQP3表达存在相关性,VIP与AQP3可能存在同一信号通路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复制大鼠慢传输型便秘(STC)模型,观察水通道蛋白3(AQP3)在模型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进而探讨其与STC的关系。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各20只。模型组灌胃盐酸洛哌丁胺10 mg/kg,空白组灌胃等容量SPF级实验动物饮用水,2组均1次/d,连续灌胃42 d。实验期间各组大鼠自由进食、饮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并检测体质量变化;造模第40天检测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第42天计算小肠推进率,并对结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AQP3阳性染色情况,计算平均积分光密度(IOD)、平均光密度(OD)及模型组的增加率。结果造模第4,5,6周,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均显著减慢(P0.05或P0.01)。模型组第4周左右开始出现固体硬质粪便,粪便成球形、锥形或串珠样,质硬、表面少有光泽。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但小肠推进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呈棕褐色,染色明显;模型组大鼠AQP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OD和IOD增加率分别为11.1%,118.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STC模型大鼠近端结肠黏膜上都有AQP3的表达,且可能在STC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化瘀通便汤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水通道蛋白1(AQP1)和水通道蛋白3(AQP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化瘀通便汤低、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大黄粉灌胃制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计算各组大鼠碳末推进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近端结肠AQP1和AQP3蛋白(相对灰度值)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碳末推进率明显降低,大鼠结肠AQP1和AQP3表达升高,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化瘀通便汤中、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碳末推进率明显升高,各治疗组大鼠结肠AQP1和AQP3表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大鼠便秘的发生可能与结肠组织中AQP1和AQP3的表达升高有关,化瘀通便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机制可能通过降低结肠组织中AQP1和AQP3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车前子对腹泻模型大鼠小肠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水通道蛋白3(AQ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氢氯噻嗪)组,车前子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每日上午予番泻叶药液灌胃复制大鼠腹泻模型,空白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下午各药物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灌胃,连续灌胃14 d。给药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排便情况。灌胃结束后,在麻醉状态下剖取各组大鼠的小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肠组织中AQP1、AQ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全部排水样稀便;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小肠组织中AQP1 mRNA、AQP3 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模型组比较,车前子各剂量组大鼠粪便基本成形;小肠组织中AQP1 mRNA、AQP3 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车前子可通过上调小肠组织中AQP1、AQP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加小肠对水分的吸收量,调节水液代谢,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天枢穴和太冲穴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模型小鼠5-羟色胺(5-HT)信号系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36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与电针组经冰水灌胃法成功建立IBS-C模型。电针组针刺双侧天枢穴、太冲穴,日1次,每次15 min,共治疗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正常喂养,不做其他特殊处理。观察各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粪便颗粒数及含水量,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5-HT的表达以及远端结肠组织5-羟色胺4型受体(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延长,粪便颗粒数及含水量降低,血清中5-HT的表达升高,远端结肠组织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下调;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首粒黑便排出时间缩短,粪便颗粒数及含水量增加,小鼠血清中5-HT的表达量下调,远端结肠组织5-HT4R蛋白及mRNA的表达上调。结论:电针天枢穴和太冲穴可以通过调节5-HT信号系统治疗IBS-C。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洛哌丁胺灌胃建立便秘大鼠模型,观察大黄对便秘模型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大黄组。模型组及大黄组采用配制好的含洛哌丁胺(1.5 mg·kg~(-1)·d~(-1))混悬液2 m L灌胃7 d。模型建立后,大黄组以大黄(5 mg/kg)混悬液2 m L灌胃。检测结肠传输,ELISA检测AQP3含量。结果:(1)造模后大鼠的体重增加、结肠存留粪便增多、粪便含水量降低、肠道传输时间延长(P<0.05);(2)大黄干预组大鼠大便量、粪便含水量增加(P<0.05);(3)大黄干预便秘大鼠,其结肠传输时间缩短,VIP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大黄可加快肠道传输,可能与降低大鼠结肠中VIP水平,促进肠蠕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缩泉润肠方对便秘模型大鼠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的影响.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混悬液(100 mg·kg-1)连续灌胃3周建立大鼠便秘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模型组、乳果糖口服液组(0.670 g·kg-1)、缩泉润肠颗粒剂低剂量组(14.04 g·kg-1)、缩泉润肠颗粒剂高剂量组(28.08 g·kg-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宣肺中药对慢传输型便秘小鼠肺、肠组织神经激肽A(NKA)、血管活性肠肽(VIP)、肠三叶因子(TFF3)含量的影响,从神经肽角度探讨"肺合大肠"脏腑相关联络机制。【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给药组及正常给药组,采用自身粪便与复方地芬诺酯(剂量为2 mg/kg)联合灌胃法复制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模型给药组及正常给药组给予加味桔梗汤灌胃(剂量为12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则以蒸馏水灌胃,连续7 d。第8天处死动物,测定肺、肠组织中NKA、VIP和TFF3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肠组织中NK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VI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给药组肺、肠组织中NKA含量均显著降低,肺组织中VIP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各组小鼠肺、肠组织TFF3含量均无显著变化。Spearman简单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肠组织中NKA、VIP、TFF3含量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48、0.503、0.423。【结论】宣肺中药加味桔梗汤可改善慢传输型便秘的病理状态,其效应机制可能与调节肺、肠组织中神经肽NKA、VIP的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结肠功能紊乱与结肠电-机械活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胃肠调节肽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制备实验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用左旋多巴(levodopa)处理正常大鼠和模型鼠,记录其结肠电-机械活动,观察PD和左旋多巴对结肠电-机械活动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肠肌间神经丛n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IP)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定量检测TH在结肠肌间神经丛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PD组大鼠模型的结肠慢波峰值频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均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左旋多巴组结肠慢波峰值频率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峰值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左旋多巴组运动峰值频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均振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慢波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D组和PD+左旋多巴组结肠肌间神经丛表达nNOS的神经元个数明显增加(P<0.05),灰度值明显降低(P<0.05)。5)各组结肠黏膜下神经丛VIP未发现有异常改变。6)PD组TH染色阳性的神经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NO能神经元可能参与PD结肠活动的抑制过程,而VIP能神经元可能并未参与PD结肠活动的调节。PD还可能造成胃肠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缺陷,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对于PD结肠功能障碍也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探讨AQP1在慢传输型便秘发病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莫沙必利治疗组,麻仁丸治疗组。空白组大鼠用生理盐水灌胃,便秘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分别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模型建立后,治疗组大鼠分别用莫沙必利、麻仁丸灌胃,观察各组大鼠大便粒数及大便湿重。治疗结束后将大鼠集体处死,取大鼠近端结肠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近端结肠AQP1的表达情况。采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便秘组结肠AQP1的平均光密度(MD)值大于空白对照组、莫沙必利治疗组、麻仁丸治疗组的MD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莫沙必利治疗组和麻仁丸治疗组的MD值均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近端结肠AQP1的表达增高使结肠对水分的吸收增加,从而引起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导致慢传输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模型,为实验药理学提供方法.方法 采用复合因素诱导大鼠建立IBS模型,测定模型大鼠体重、摄食量、排便情况、自主运动量、胃排空率和肠推进率,分析血清5-HT、血浆SP、VIP含量以及结肠匀浆5-HT、SP、VIP含量变化,测定血液生化指标,显微观察胃窦黏膜和横结肠黏膜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造模后各大鼠体重减轻、摄食量减少,排便量增多、出现稀便和无定形软便,自主运动量减少,胃排空率减小、肠推进率加快,血清5-HT含量升高、血浆SP和VIP含量均降低,结肠匀浆5-HT和SP、VIP含量升高(P<0.05,P<0.01),血液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胃窦黏膜和横结肠黏膜无明显形态改变;匹维溴铵15.0 mg/kg治疗30 d后,大鼠体重、摄食量增加,排便量减少、稀便减少,自主运动量接近正常,血清5-HT含量下降、血浆SP和VIP含量升高,结肠匀浆5-HT和SP、VIP含量下降.结论 复合因素随机刺激能成功复制IBS大鼠模型,其病理生理特征与临床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便秘模型大鼠小肠和结肠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变化及自然恢复情况,了解大黄所致便秘的可恢复性。方法Wistar大鼠60只,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便秘组、恢复组、对照组各20只,便秘组和恢复组给予大黄建立便秘大鼠模型,恢复组于建立模型完成后任其自然恢复6周。以放射免疫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比较各组大鼠小肠和结肠VIP和S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便秘组和恢复组大鼠的小肠、结肠S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恢复组小肠SP含量显著高于便秘组(P<0.05),恢复组结肠SP含量与便秘组比较无差别(P>0.05)。便秘组小肠和结肠VI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恢复组VIP表达较便秘组高(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期应用大黄等蒽醌类泻剂对肠道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小肠和结肠SP含量降低,VIP反应性降低,停用大黄恢复性饲养6周后肠道神经递质VIP和SP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