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自愈期间三叶因子2(trefoil factor family 2,TFF2)在血清、胃液和胃黏膜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溃疡组(n=42)、盐水组(n=42)、正常组(n=6),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组织TFF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验性胃溃疡(GU)期间大鼠胰腺组织中三叶因子3(TFF3)的表达及变化。方法:SD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GU1、GU4、GU10、GU23和正常组5组,每组6只。GU1、GU4、GU10和GU23组通过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GU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1、4、10和23d取材。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胰腺组织TFF3蛋白和胰岛素的表达,RT-PCR法检测胰腺TFF3mRNA,ELISA法检测血清TFF3水平。结果:5组大鼠胰腺组织TFF3蛋白和胰岛素的表达水平、胰腺TFF3mRNA和血清TFF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9.276、12.362,166.600,21.316,P均<0.001)。造模4、10d后胰腺组织TFF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23d时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胰岛素变化趋势与TFF3一致;造模4d后,胰腺组织中TFF3与胰岛素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826,P<0.05)。胰腺TFF3mRNA和血清TFF3水平在造模4d后达最高,10d时略有下降,23d时进一步降低但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胰岛TFF3与胰岛素共同释放入血,参与GU自愈期间胃黏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三叶因子3(TFF3)和CD147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30例正常胃组织、272例病变胃组织的组织芯片,同时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FF3和CD147表达(以阳性表达率和平均积分判断结果).结果 TFF3和CD147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胃癌中分别为3.6%、14.3%;13.3%、43.3%;48.3%、51.2%;51.9%、59.3%和41.7%、78.9%.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各组TFF3阳性表达率和平均积分均高于浅表性胃炎和正常胃黏膜(P均<0.01);浅表性胃炎CD147表达与正常胃黏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P<0.01)和不典型增生(P<0.05).TFF3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CD147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TFF3(+)/CD147(+)者在深度浸润(T3-4)、临床分期TNMⅢ-Ⅳ与淋巴结转移的比率最高,且明显高于TFF3(-)/CD147 (-)者(P<0.05).结论 TFF3、CD147可能参与胃黏膜保护及修复,在癌变过程中被激活而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转移的预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丁胺基罗沙替丁乙酸酯(BRA)对胃溃疡大鼠三叶因子2(trefoil factors2,TFF2)、血清脑肠肽(Ghrelin)、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尼替丁组、BRA组.雷尼替丁组、BRA组大鼠造模.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雷尼替丁组予雷尼替丁灌胃;BRA组以BRA灌胃.ELISA法检测血清TFF2及Ghrelin水平,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SOM mRNA的表达.结果 BRA组血清TFF2水平、SOM mRNA显著高于雷尼替丁组;治疗组Ghrelin水平低于雷尼替丁组P均<0.05.结论 BRA可提高胃黏膜组织再生及修复能力,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愈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三叶因子(TFF1、TFF2)、胃黏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和增殖细胞抗原(PCNA)的影响,探讨艾灸促进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其余40只采用苦寒泻下法+无水乙醇灌胃建立脾虚胃溃疡大鼠模型,模型成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四君子汤组、艾灸组和艾灸非穴位组,每组10只。各组予以相应处理,8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FF1、TFF2的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p-ERK1/2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测胃黏膜细胞PCNA的表达。结果 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能明显提高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TFF1、TFF2的含量,增强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组织p-ERK1/2蛋白和PCNA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 艾灸能促进脾虚胃溃疡大鼠损伤胃黏膜的增殖修复,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提高TFF1、TFF2的含量,激活TFF/ERK信号转导通路,增强PC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三叶因子1(TFF1)蛋白在胃癌和胃溃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组织TFF1蛋白表达水平在胃癌及胃溃疡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56份胃黏膜标本取自18例正常对照者,25例胃溃疡和13例溃疡型胃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中TFF1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溃疡和溃疡旁组织、胃癌旁组织中TFF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均P<0.001),胃癌组织TFF1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胃黏膜(P<0.001);TFF1升高增加患者罹患胃溃疡风险(OR:1.365,95% CI 1.065~1.749,P<0.05); TFF1表达下调则增高患者罹患胃癌风险(OR:3.067,95% CI 1.391~6.757,P<0.01).结论 TFF1在胃黏膜保护、损伤修护具有一定的作用;TFF1蛋白在胃溃疡中高表达,而在胃癌中表达明显降低,检测TFF1蛋白表达有利于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生长激素释放多肽(Ghrelin)和三叶因子1(trefoil factor family 1,TFF1)与胃溃疡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320例胃溃疡患者作为胃溃疡组,另选取同期1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Ghrelin及TFF1水平,分析胃溃疡患者血清Ghrelin及TFF1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胃溃疡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溃疡愈合组和溃疡未愈合组,比较两组血清Ghrelin及TFF1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Ghrelin及TFF1水平预测胃溃疡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胃溃疡组患者血清Ghrelin及TFF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溃疡面积>2cm2、重度炎性反应及重度黏膜炎性反应的胃溃疡患者血清Ghrelin及TFF1水平均高于溃疡面积<1cm2与溃疡面积1~2cm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TFF3)在浸润性乳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5法,分别检测118例浸润性乳癌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TFF3的表达,并对TFF3不同表达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浸润性乳癌组织中TFF3蛋白的高表达率为44.1%(52/118),TFF3表达与病人的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2蛋白的表达相关(χ2=4.11~5.84,P<0.05)。TFF3低表达病人的5年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长于TFF3高表达者(χ2=5.92,P<0.05),5年的总生存期也显著延长(χ2=5.75,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FF3蛋白表达、分期可以作为浸润性乳癌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FF3蛋白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TFF3的表达与浸润性乳癌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有关,其高表达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三叶因子Ⅱ(TFF2)在胃癌和癌前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经病理证实的正常胃黏膜组织20例、胃溃疡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4例和胃癌54例中HSP27和TFF2的表达情况,其表达水平以HSP27和TFF2的平均光定密度测定值表示,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SP27在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光密度值(0.278 ±0.011)较胃溃疡(0.303±0.013)和慢性萎缩性胃炎(0.305±0.010)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正常胃黏膜组织中HSP2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27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0.318±0.022)较前三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SP27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有关(P均<0.05).TFF2在胃溃疡(0.368±0.014)和慢性萎缩性胃炎(0.371±0.019)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胃黏膜(0.346±0.0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胃癌中TFF2的表达水平(0.325±0.020)低于前3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FF2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结论 HSP27和TFF2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该指标可为胃癌诊断、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1(TFF1)、三叶因子2(TFF2)和环氧合酶-2(COX-2)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TFF2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50例癌旁组织和50例胃癌组织中TFF1、TFF2和COX-2的表达。结果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和胃癌组织中,TFF1、TFF2表达呈逐渐减弱趋势(P<0.01),而COX-2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TFF1、TFF2的表达强度与后者呈负相关(P<0.01)。结论 COX-2的表达增加抑制TFF1、TFF2的表达,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最终导致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1(TFF1)在正常胃黏膜中存在的分子形式及其在正常、胃癌、不典型增生及肠化胃黏膜中的表达,探讨TFF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观察TFF1在正常胃黏膜中存在的分子形式,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胃癌、不典型增生及肠化胃黏膜中TFF1的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TFF1在人正常胃黏膜中以3种形式存在,即单聚体、二聚体和Mr21000的TFF1与某种分子结合而成的复合物,其中TFF1复合物的含量最高。TFF1主要在人胃体及胃窦黏膜上皮表面细胞胞质中表达,核周聚集较明显,越靠近腔面的细胞表达越强。胃腺癌患者癌旁组织TFF1表达(0.51±0.07)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0.44±0.06,P<0.001),而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则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比,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弱,低分化腺癌无阳性表达,中、高分化腺癌表达(0.41±0.07)略低于正常黏膜(P>0.05)。不典型增生胃黏膜TFF1表达(0.57±0.03)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肠化胃黏膜无TFF1阳性表达,但肠上皮化生周围的胃黏膜TFF1表达(0.45±0.07)与正常胃黏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FF1在胃黏膜保护及修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胃黏膜中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TFF1可能与肿瘤抑制及分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三叶因子1表达与胃粘膜损伤及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三叶因子1在正常及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在胃粘膜损伤修复及胃癌抑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及不同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TFF1的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TFF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多发/复合性溃疡患者TFF1表达高于单发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患者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炎患者与单一消化性溃疡患并表达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胃腺癌患者癌旁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而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则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比、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弱,低分化腺癌无阳性表达,中、高分化腺癌表达略低于正常粘膜、但二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食管鳞痛及癌旁组织均无阳性表达;各组男女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FF1在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表达升高,且在多发/复合性溃疡中的表达较单发溃疡表达升高,即粘膜损伤越严重其表达越强,提示其在胃粘膜保护及促进上皮重建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TFF1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与肿瘤抑制及分化机制有关,而在癌组织中表达减弱,且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弱可能与癌组织腺体及细胞破坏、TFF1的分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直肠半结扎模型大鼠肺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激肽A(NKA)及肠三叶因子(TFF3)含量变化及通腑中药(大承气汤)对其的调节作用,探讨"肺合大肠"神经肽机制。方法制备直肠半结扎大鼠模型。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持续结扎组、解扎组、解扎给药组、正常给药组,给药组灌胃大承气汤3 g/只。检测各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肺组织中VIP、TFF3、NK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BALF中TNF-α、IL-1β及肺组织中NKA、TFF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经大承气汤从肠干预后,BALF中TNF-α、IL-1β及肺组织中NKA、TFF3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VIP含量明显升高(P<0.01)。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显示肺组织中NKA、VIP、TFF3含量与BALF中TNF-α、IL-1β含量明显相关(P<0.01或P<0.05)。结论通腑疗法可减轻直肠半结扎模型大鼠的肺部炎症,这一效应的产生与肺组织中VIP、TFF3、NKA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三叶因子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TFF2-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方法:应用体外基因拼装方法合成TFF2,然后TA克隆于pGM—T easy载体中.阳性克隆经测序鉴定.再经双酶切消化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上,经酶切鉴定与测序证实.结果:合成的TFF2经TA克隆后,筛选得到的阳性克隆,经测序鉴定,与设计的TFF、2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经酶切连接并成功插入pcDNA3.1上.结论:成功构建了TFF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为以后的胃溃疡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TFF3和PDGFR在人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探讨TFF3和PDGFR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二者可能的相互机制。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染色法,检测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10年7月-2011年6月间,60例胃癌标本及每例标本所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TFF3和PDGFR的表达情况,比较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TFF3和PDGFR表达的差异,分析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结果 TFF3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FF3的表达与TNM分期(P=0.007)及淋巴结转移(P=0.003)因素有关;PDGFR阳性表达位于细胞质中,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GFR的表达与TNM分期(P=0.001)、淋巴结转移(P=0.010)及有无突破浆膜层(P=0.004)等因素有关。胃癌组织中TFF3和PDGFR的表达呈正相关(r=0.348,P=0.007)。 结论 TFF3与PD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协同机制,共同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联合检测胃癌组织中TFF3和PDGFR的表达有助于对胃癌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ⅡA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phospholipaseA2groupⅡA,ⅡAsPLA2)、三叶因子3(trefoilfactor3,TFF3)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二者在90例胃癌、80例胃黏膜异型增生及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ⅡAsPLA2、TFF3在轻度、中度+重度异型增生胃黏膜、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各组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它们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AsPLA2表达降低可能与胃癌的侵袭性以及转移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其低表达是胃癌预后评估的一个潜在指标。TFF3可能是胃黏膜恶性变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在胃黏膜恶性变及其以后的恶性演进过程中起作用.对胃癌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测胃癌发生癌周组织转移可能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起着协同的作用,并对胃癌的预后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三叶因子1在正常及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FF1在胃粘膜损伤修复及胃癌抑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正常及不同病理条件下胃粘膜中TFF1的表达情况,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其阳性信号平均光密度值了解其表达情况。结果 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TFF1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多发/复合性溃疡患者TFF1表达高于单发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溃疡患者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炎患者与单一消化性溃疡患者表达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胃腺癌患者癌旁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而腺癌组织的表达强度则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呈正比,分化程度愈低,表达愈弱,低分化腺癌无阳性表达,中、高分化腺癌表达略低于正常粘膜,但二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均无阳性表达;各组男女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FF1在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中表达升高,且在多发/复合性溃疡中的表达较单发溃疡表达升高,即粘膜损伤越严重其表达越强,提示其在胃粘膜保护及促进上皮重建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TFF1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与肿瘤抑制及分化机制有关,而在癌组织中表达减弱,且分化程度越低表达越弱可能与癌组织腺体及细胞破坏、TFF1的分泌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明确氯吡格雷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并从微血管形成的角度探讨其延缓胃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 以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模型为基础,将22只大鼠分为模型组(n=6)、氯吡格雷组(n=8)和生理盐水组(n=8),观察氯吡格雷对胃溃疡愈合的影响,及对溃疡底部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胃黏膜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165,VEGF A165)表达的影响。结果 制模术后第10天,氯吡格雷组和生理盐水组溃疡面积分别为(11±3.07) mm2、(7±1.85)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 0)。氯吡格雷组溃疡底部MVD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 (P=0.011 4)。氯吡格雷组胃黏膜VEGF A165含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ES含量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溃疡底部MVD与胃黏膜VEGF A165含量正相关(r=0.688 8、P=0.003 2),与胃黏膜ES含量负相关(r=-0.767 1、P=0.000 5)。结论 氯吡格雷可显著延缓乙酸性大鼠胃溃疡愈合,推测可能是通过调节胃黏膜VEGF A165及ES的表达以抑制溃疡底部的微血管形成,从而使损伤黏膜修复受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