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五脏相音”理论及其在耳鸣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虹 《北京中医药》2009,28(5):350-352
"五脏相音"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里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中的五味、五色、五体等理论都广泛应用于临床,只有五音理论用者甚少.五脏相音理论的中心是探讨五音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医闻诊的方法 之一.耳鸣是患者自觉耳部发出的声音,也是耳鼻喉科三大难治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以往只能凭借患者自诉.利用现代手段将其再现,并与"五脏相音"理论结合,可以提高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耳鸣的优势,以期弥补耳鸣诊断方法 之不足.  相似文献   

2.
张虹 《北京中医》2009,(5):350-352
“五脏相音”理论是中医五行学说里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中的五味、五色、五体等理论都广泛应用于临床。只有五音理论用者甚少。五脏相音理论的中心是探讨五音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医闻诊的方法之一。耳鸣是患者自觉耳部发出的声音.也是耳鼻喉科三大难治病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以往只能凭借患者自诉。利用现代手段将其再现,并与“五脏相音”理论结合,可以提高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水平,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耳鸣的优势,以期弥补耳鸣诊断方法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首将“五音疗疾”引入中医学,五音经络疗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把五音阶中宫、商、角、徵、羽以音作药,与中医闻诊、针灸等及其他方法相互协调补充,综合预防、诊断和治疗身心疾病的中国传统医疗方式。这种疗法,将五音与五脏经络连属起来,是对音乐与情感及脏腑脏气之间的声音频率和共鸣互动关系的深刻体验和总结。医者根据音变辨病变,取相对应的经络、腧穴来调节,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正> 《难经》论诊法,重在谈脉,其于闻诊,所言不多,但却颇有建树,对闻诊之形成发展,亦为功不可没。首先,《难经》确立了闻诊在诊法中的地位。尽管闻诊的一些重要概念及基本理论,在《内经》已有所载和阐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五音、五声与五脏相配属,奠定了闻诊的理论基础。但是,闻诊作为四诊之一的地位,在《内经》并未得到相应地确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  相似文献   

5.
音乐与养生     
正有不少人听说过音乐疗法或音乐养生。市面上还有一些专门的"五行音乐"音乐碟片,一般是根据五音通五脏的原理编创的。五音通五脏见于《黄帝内经》:肝在音为角,心在音为徵,脾在音为宫,肺在音为商,肾在音为羽。因为五音、五脏都配属五行,所以叫"五行音乐"。但是在历史上,很少见到用这种方式来养生的记载。这有着客观的原因:古代不像今天,人们可以随意选择乐曲播放,如果不是王公贵族,想听一曲都不  相似文献   

6.
祝爱春  刘政  张海燕  王茜 《河北中医》2012,34(12):1803-1805
五音疗法作为一种独特的音乐治疗方法,是根据中医传统五音理论,将角、徵、宫、商、羽五声音阶与五行、五脏、五志有机地结合起来来调治疾病的方法。五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东方生风……在音为角……南方生热……在音为徵……中央生湿……在音为宫……西方生燥……在音为商……北方生寒……在  相似文献   

7.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方法。与望诊、闻诊、问诊三者密切配合,是非常有利于识别病症和推断病情的,它在中医诊断学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上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此研究旨在对五音疗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五音-五行-五脏"关系及五音疗法的临床应用,希望对此方法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有所裨益.方法 以"五音疗法""五行音乐"为主题词在维普、知网、万方3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最终纳入具有临床研究背景的中文文献31篇,且以《黄帝内经》为理论支撑,阐述五行概念、五行与五脏、五行与五音、五...  相似文献   

9.
“闻诊”在四诊中比其他诊法具有需要较多的临床经验的特点,而且声音分级和客观化也困难。著者应用音频电流波形图,搞了闻诊的客观化,证明了五音的存在,确立了音声学的评价标准。这次研究对象是听力障碍的病人,进行了现代医学诊断和针灸医学的闻诊检查,并测定  相似文献   

10.
"角徵宫商羽"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的名词,其定量描述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在中医典籍中,有关"角徵宫商羽"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并将五音与五脏相对应,纳入五行中,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五音理论.  相似文献   

11.
五脏元真通畅之"五脏"代表整个机体,"元真"为正气之代称,"通畅"为正气流通、畅行无阻。五脏元真通畅可理解为人体正气充沛且顺畅。正气通畅为健康的基本前提,正虚或邪阻所致的元真不畅为发病的基本原理,疾病是"元真不畅"的结果。在临证诊察疾病时,要明确脏腑或经络、血脉等何者不畅,审查不畅之因,从而完成对疾病的精确诊断。在临床诊治中,应根据元真不畅的具体原因,随证治之,虚者补之使通,实者攻之使通。通畅元真的方法,应根据正邪双方的状态而定,或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兼顾。方因法立,治法之总目的在于恢复五脏元真通畅,因此,组方之药需具能动之性,即使补虚,亦不可呆补,应补而兼通。除了用药以外,还应适应病证需要,做好药后护理。五脏元真通畅思维可以看作是仲景临证诊疗疾病的核心思维。  相似文献   

12.
五脏概念与五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与五行密不可分,同意五行源自古人时空意识觉醒的观点;中医现代化研究应将五脏概念中的解剖成分与五行模式划分开来,其五行模式的实质是体内气机变化的趋势,这既是中医五脏概念的特色,也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五行子母补泻治法是李东垣运用于临床阐释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理论学说,适用于脾胃内伤所引起的热证和杂病,是结合了脏腑辨证、阴阳五行、升降浮沉、气血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等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辨证体系其产生机制与五脏失调密切相关。李氏重视脾胃与元气,依据《内经》中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独创子母补泄治法以及特色组方用药对消渴病治疗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深远。现代学者仅强调李东垣脾胃学说而不重视脏腑生克制化规律,以至于其脏腑生克辨证及五行子母补泄治法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五行子母补泄对李东垣对消渴病的治疗思路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消渴病机的梳理,探讨火与气机、脾胃及他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5.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宇馨 《河南中医》2021,41(2):166-168
肝虚者,失其温升也.对于肝虚的治疗,张仲景用了 3种方法,"补用酸"为直接补肝法;"助用焦苦"为肝虚补心之法,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子令母实"原则;"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起到了补脾制水,纵火刑金之用,体现了五行相克的用药方法.由张仲景采用气味理论治疗肝虚可知,五脏虚实,源于五行气化,所谓肝气温升、心气热散、脾气湿重、肺气清肃...  相似文献   

17.
从历代主流意识形态出发,探讨主流意识形态对各时代阴阳五行学说与肝脏象理论的影响以及理论所产生的具体变化。汉唐时期,受经学“天人宇宙论”的影响,阴阳、五行指的是气,来源于天,阴阳五行学说属于气的运行模式;肝藏为少阳、木气化生,储藏少阳、木气,化生精气构成相同爪、目等结构与物质。宋明时期,在理学新宇宙图式影响下,阴阳指气,五行指质,生于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属于宇宙发生模式;肝为厥阴风木之气,内寄相火,相火疏泄男子精液出现。清末以后,受西学唯物辩证法与生物学等影响,阴阳、五行为事物与现象的属性,仅仅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非具体物质存在,此时,肝为功能系统,由木的特性推导肝主疏泄为核心功能,即肝气疏泄全身气机、防止郁滞的功能;由阴阳互根及物质与功能关系推导肝藏血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并以肝体阴用阳概括。  相似文献   

18.
“卫气夜行于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卢曼 《河南中医》2002,22(3):5-6
卫气是营养各脏的源泉,是联系整体的纽带,卫气与五脏的整合,反映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以此反映卫气夜行于阴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通过论述五音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临床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论述失眠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梳理五音疗法研究现状及其联合中西医疗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对比中医五音疗法与西方音乐疗法的异同,分析五音疗法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中医理论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及未来展望。结果 目前中医五音疗法联合中西医疗法改善失眠是当前临床研究热点,能弥补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的不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西方音乐疗法相比,中医五音疗法具有独特的中医理论与文化优势,但目前尚未形成五音的“理、法、方、药”体系,阻碍了临床的规范应用与推广,可通过简化五音选曲及扩充曲库、灵活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式,来弥补不够完善的五音“方”、“药”理论,规范五音疗法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结论 中医五音疗法改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可根据中医理论逐步优化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体系及改善失眠的临床应用模式,鼓励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与应用,始终以患者为中心,继承与发扬五音对失眠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孟苗苗 《河南中医》2011,31(4):323-324
天人相应,阳入于阴,阴阳和合是正常睡眠的生理基础和总体规律;不寐的基本病机为卫气循行失常,阴阳失和;而五脏精气不足,或因邪扰,或因五脏相互乘侮均可导致阳不入阴,而成不寐,故不寐与五脏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