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预防截瘫患者膝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疗效.方法 将70例截瘫患者分为CPM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CPM组应用CPM锻炼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的被动锻炼方法.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膝关节被动屈曲活动范围和股四头肌萎缩的情况.结果 CPM组膝关节活动范围受影响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CPM组患者股四头肌萎缩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应用CPM锻炼方法可改善截瘫患者膝关节僵硬,预防股四头肌萎缩.  相似文献   

2.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国华 《当代护士》2018,(2):126-128
目的探究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将要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观察组给予抬高患肢、踝关节被动活动、腓肠肌按摩、股二头肌按摩、股四头肌按摩、CPM锻炼、足底静脉泵、局部冰敷、中药外敷、中药内服、中医饮食调护等系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抬高患肢、踝关节被动活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按摩、(CPM)锻炼、足底静脉泵常规护理。观察并且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DVT的发病情况。结果手术后观察组DVT发病为0例,对照组DVT发病为4例,发生率为13.33%,两组DVT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治疗措施,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临床效果明显并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镜术后持续被动活动对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PM)在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施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186例,其中123例于术后12--24h即行CPM机功能锻炼(CPM组)163例自行膝关节锻炼(自主组)。结果:术后,2组患者整体效果均良好.伤口愈合I/甲,无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及肿胀消退时间,CPM组明显短于自主组(P〈0.05),患肢关节活动度在2—3周时与自主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但随访3~8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与自主锻炼的患者比较,早期持续CPM被动活动膝关节,可以缩短膝关节术后疼痛及肿胀时间,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56例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术后嘱患者家属按摩患者患侧小腿。术前和术后第7天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观察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后,预防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有1例患者(3.57%)发生DVT,对照组有6例患者(21.43%)发生DVT,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结合深呼吸训练可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活动器(CPM)在下肢手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5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术后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M有效防止了下肢手术后膝关节僵直和肌肉挛缩,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舒适护理在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舒适护理模式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提高患者对功能锻炼的耐受力。方法将2006年1月-2007年7月在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外二科住院的上、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在连续被动运动(CPM)下进行功能锻炼,其中对照组在进行CPM功能锻炼前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治疗组在进行CPM功能锻炼前先采用多源频谱仪或热水袋热敷患处15—20min后再进行CPM功能锻炼。结果在CPM功能锻炼前让患者热敷或采用多源频谱仪照射患肢后,能让患者更舒适、更有效地进行功能锻炼。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其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患者感觉舒适,同时锻炼效果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PM下肢功能训练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PM实验组(134例)和对照组(134例)两组进行对比,CPM实验组应用CPM装置进行训练,对照组不使用CPM,只由专业医务人员指导,鼓励患者主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两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CPM实验组在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优于对着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患者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背景: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以持续主被动活动联合为理论基础,通过模拟人体运动,刺激机体的自然复原力,发挥组织代偿作用。目的:动态观察并了解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在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例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行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被动训练装置CPM机行功能锻炼,治疗间隙2组均采用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2个月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同时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个月后的后续治疗,实验组患者膝关节后屈、前伸活动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说明早期采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或CPM机配合心理疏导、低频脉冲电疗和红外线等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同时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具有恢复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成人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PM)功能锻炼对髌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髌骨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CPM组和对照组各30例,CPM组术后早期接受CPM功能锻炼,对照组接受常规功能锻炼,于术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CPM组和对照组膝关节优良率分别为96,7%和63,3%,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PM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髌骨骨折术后关节粘连,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期对连续被动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缓解关节肿胀方面。目的:探讨连续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凝血状态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方法:8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沿用传统的方法,实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加个人土动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置换后24h开始使用CPM机进行患膝关节持续被动屈曲训练。比较置换后2周两组凝血综合指数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置换后2周试验组凝血综合指数为2.66±1.0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凝衄综合指数为3.98±1.3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试验组凝J衄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应用CPM机进行持续被动活动训练能改善凝血综合指数,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对预防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在骨科膝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膝关节僵硬患者40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每组20例。普通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采用早期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4w后的膝关节主动及被动屈伸角度差异。结果优质护理组主动运动角度及被动运动角度均较普通护理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骨科膝关节僵硬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早期康复锻炼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及被动运动角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性化下肢肌力运动处方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7例半月板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个性化下肢肌力运动处方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6个月功能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术后3、6个月大腿周径萎缩指数低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大腿周径萎缩指数低于对照组(P 0. 05,P 0. 01)。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P 0. 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个性化下肢肌力运动处方指导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术后康复,可明显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肢肌力恢复,改善关节功能,快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康复配合持续被动活动(CPM)机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23例TKA术后患者(28膝)随机分为治疗组(15膝)和对照组(13膝),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对照组仅进行CPM机锻炼。结果术前治疗组膝评分和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两周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KA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配合CPM机锻炼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在改善截瘫患者踝关节屈伸功能和减轻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将60例截瘫患者随机分为CPM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CPM组应用CPM,对照组应用人工手法被动运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和骨密度的差异。结果治疗后CPM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和骨密度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CPM可改善截瘫患者踝关节屈伸功能,减轻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CPM机运作时设置对抗阻力对膝关节康复锻炼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8例膝关节功能受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CPM运作时设置对抗能力,对照组不设置对抗能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最大被动及主动屈曲角度(以不痛为原则)。结果:发现观察组的膝关节实际被动和主动屈曲角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设置对抗阻力提高了膝关节CPM康复锻炼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肢体被动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6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实验组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按照外伤瘫痪患者护理常规进行。常规x线片观察两组患者锻炼前后(入组时和4个月后)腰椎及股骨近端的松质骨密度变化,同时分别检测两组患者锻炼前后(入组时和4个月后)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尿Ca/Cr及尿羟脯氨酸含量。结果腰椎及股骨近端的松质骨密度实测值与入组时比较,锻炼后(4个月后)两组均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组时比较,锻炼后(4个月)实验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钙、尿Ca/Cr及尿羟脯氨酸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尿Ca/Cr及尿羟脯氨酸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4个月)两组间除血清碱性磷酸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尿Ca/Cr及尿羟脯氨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脊髓损伤患者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CPM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4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常规术后抬高患肢及术后24 h鼓励和指导患者做主动肌力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CPM装置进行训练,观察两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治疗烧伤后期膝关节挛缩的疗效,总结护理方法。[方法]将66例烧伤后期膝关节挛缩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CPM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一般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和整体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治疗后4周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整体疗效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M对烧伤后期膝关节挛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恰当的护理有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术前健康知识宣教,包括饮食、功能锻炼的方法、术后早期进行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术后积极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