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患者(Hcy≥10μmol/L,86例)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Hcy<10μmol/L,76例),选取健康对照组72例。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ABMP),计算血压变异指标(BPV),测定患者血清Hcy、MMP-9水平和肱动脉-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比较得到各组差异及关系。结果 H型高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BPCV)、Hcy水平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MMP-9、 baPWV指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两变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组Hcy与baPWV正相关(r=0.326,P<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 对2011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178例监测24 h动态血压,测定血清hs-CRP和血脂等生化指标.根据hs-CRP四分位值将患者分为4组,比较24 h、日间和夜间时段的血压均值及标准差(SD,以SD作为BPV的指标).hs-CRP与不同时段的血压、SD等自变量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与hs-CRP第1四分位组相比,夜间收缩压SD(SBP-SD)在第4四分位组明显增高,舒张压SD(DBP-SD)在第4四分位组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四分位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夜间SBP-SD(β=0.228,P<0.01)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190,P<0.05)与hs-CRP独立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BPV与炎性因子hs-CRP密切相关,提示炎症可能是BPV致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老年(72~89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9例)和非老年〈60岁原发性高血压组(6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计算血压变异系数,对两组心脑血管合并症、肾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老年高血压组24 h血压均值、收缩压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且心脑肾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非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夜间收缩压变异(systolic blood pressurevariation,SBPV)、夜间BPV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变异性增大与心脑血管合病症和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结论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病房高血压患者111例,据血浆Hcy分为正常Hcy组69例,高Hcy组42例;对两组测得动态血压及心彩超参数对比分。结果 ①高Hcy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明显高于正常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②高Hcy组非勺型血压及左室肥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正常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③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示血浆Hcy水平与24hSSD、nSSD、nDSD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Hcy水平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加,高Hcy可加重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射血分数(EF)、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8例。运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1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及hs-CRP,分析血压变异性与EF及hs-CRP的关系。结果 (1)hs-CRP升高组较hs-CRP正常组各时段血压变异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心功能不全组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hs-CRP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呈正相关;LVEF与血压变异性各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压变异性增大的过程中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且血压变异性指标与hs-CRP呈正相关性。血压变异性与LVEF具有相关性,二者呈负相关,即LVEF降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24 h动态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该院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两组Hcy、BPV水平,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浆Hcy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 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cy组dDBP、dSBP、nDBP、nSBP、24hDSD、24hSSD、24hDBP、24hSBP、dDSD、dSSD、nDSD、nSSD均高于低Hc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Hcy水平与4hDSD、24hSSD、24hDBP、24hSBP、dDSD、dSSD、nDSD、nSSD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Hcy水平存在明显升高,其水平升高与24h动态BPV增高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连续性选取2012年6-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血清25(OH)D水平,根据血清25(OH)D水平分为25(OH)D非缺乏组65例和25(OH)D缺乏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和BPV,并分析25(OH)D与BPV之间的关系。结果 25(OH)D缺乏组的诊室收缩压(cSBP)、诊室舒张压(cDBP)、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均高于25(OH)D非缺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24 hSSD、24 hDSD、dSSD、dDSD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3、-0.320、-0.437、-0.301,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5(OH)D对24 hSSD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5(OH)D的缺乏可引起BPV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压变异性(BPV)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UACR水平分为对照组(UACR<30 mg/g)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30 mg/g),进行两组一般资料、BPV和Hcy的对比。结果:对照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昼间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Hcy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与BPV和高血压患者UACR为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UACR水平与Hcy和BPV间关系密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功能损伤有着良好的预测价值,值得展开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潘婷婷  唐礼江  严静 《浙江医学》2018,40(6):589-591,62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BPV)和24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集原发性高血压且完成7d家庭自测血压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患者170例。根据家庭自测BPV三分位分为低变异性组56例,中变异性组59例,高变异性组55例。结果与低变异性组相比,中变异性组ABPM的日间、全天BPV增高(均P<0.05);高变异性组无论日间、夜间还是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与中变异性组相比,高变异性组的日间、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3组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值和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自测BPV与24hABPM、SBPV、DBPV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7d家庭BPV与24hABPM的SBPV、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日间口服缬沙坦组、夜间口服缬沙坦组、日间口服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变异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3个月后三种治疗方案对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3个月后110例患者如期回访,结果显示三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5),在控制血压变异性方面,日间服用缬沙坦组对BPV改善不明显(P>0.05);氨氯地平组和夜间口服缬沙坦组能有效降低24h动态血压变异性(P<0.05);氨氯地平组在改善血压变异性方面仍优于夜间口服缬沙坦组(P<0.05)。结论夜间服用缬沙坦可以有效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小时血压变异性(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血Hcy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A组36例(Hcy15.0μmol/L),B组62例(15.0μmol/L≤Hcy20.0μmol/L),C组22例(≥20μmol/L),分别测定其颈动脉厚度(IMT)及24小时收缩压及舒张压、脉压标准差(SD)。结果三组中血压变异性随着HCY的增高,变异性增大,IMT厚度也随之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血Hcy水平与24小时BPV(收缩压、舒张压)之间存在相关性(r=0.570、0.512,P0.01);IMT与24小时BPV呈直线相关(r=0.653、0.635,P0.01),IMT与Hcy水平也呈直线相关(r=0.1252,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可能与高Hcy、IMT相关,Hcy增高可能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任何菊  倪桂莲  殷平 《右江医学》2012,40(4):455-458
目的探讨早发性脑梗死患者中H型高血压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162例早发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Hcy≥10μmol/L)、单纯高血压组(Hcy<10μmol/L)、非高血压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与单纯高血压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IMT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型高血压组CIMT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在H型高血压组Hcy与CIMT呈正相关,单纯高血压组则无相关;H型高血压组资料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TC、TG、LDL-C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DL-C、Hcy是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y是H型高血压颈动脉内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H型高血压"是早发性脑梗死防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人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非高血压老年病人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血清Hcy水平、动态BPV指标和LVEF,分析Hcy、BPV指标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病人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舒张压相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与LVEF呈负相关关系(P<0.05),24 h收缩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LVEF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相较于血压正常老年群体,老年高血压病人血清Hcy、动态收缩压标准差水平明显偏高,LVEF明显偏低,且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20例,选择未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25例纳入高血压组,以及25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受检者的血清Hcy及hs-CRP水平.结果 血清Hcy、hs-CRP在对照组[(9.83±2.12)μmol/L、(1.42±0.78)mg/L]、高血压组[(14.82±3.05)μmol/L、(5.98±2.24)mg/L]、SAP组[(20.32±4.08)μmol/L、(9.85±3.29)mg/L]及ACS组[(23.24±4.27)μmol/L、(14.35±4.79)mg/L]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与Hcy呈显著正相关(r=0.595,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浓度明显升高,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升高更加明显,其可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侯惠丽  陈瑛  吴萍  许薇  顾海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702-270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展为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体检的高血压前期患者42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采用酶循环速率法测定血清Hcy水平。随访期间每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常规体检,重点关注其高血压的发生情况。根据随访期间高血压前期患者是否进展为高血压,将所有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128)和非高血压组(n=293)。采用四分位法,根据421例高血压前期患者的Hcy水平将其分为4组,分别为Q1组(n=105):Hcy<11.2 μmol/L,Q2组(n=105):Hcy水平为11.2~13.7 μmol/L,Q3组(n=105):Hcy水平为13.8~16.4 μmol/L,Q4组(n=106):Hcy>16.4 μmol/L。比较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的Hcy水平,比较不同Hcy水平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探讨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2.6±0.9)年,421例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共有128例(30.4%)发展为高血压。高血压组基线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Hcy水平高于非高血压组,规律运动锻炼比例低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1、Q2、Q3、Q4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16.2%(17/105)、23.8%(25/105)、33.3%(35/105)、48.1%(51/106)。4组高血压发生率随着Hcy水平的增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8.32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规律运动锻炼、体质指数、收缩压、Hcy水平是高血压前期患者进展至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高Hcy水平是高血压前期进展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提示监测血清Hcy水平有助于此类患者的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homocysteine (Hcy) level for the progression of prehypertension to hypertension.Methods Between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新的危险因素,国内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切点尚有争议,本研究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比较不同切点引起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同诊断切点〔同型半胱氨酸(Hcy)≥10 μmol/L,Hcy≥15 μmol/L〕对高血压患者心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0-1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及健康中心新诊断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cy水平分为:A组50例(Hcy<10 μmol/L),B组52例(10 μmol/L≤Hcy<15 μmol/L),C组66例(Hcy≥15 μmol/L)。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叶酸、Hcy〕、超声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腔隙性脑梗死和冠心病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叶酸高于B组、C组,B组叶酸高于C组(P<0.05);A组Hcy低于B组、C组,B组Hcy低于C组(P<0.05)。C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B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组(P<0.05)。C组冠心病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A组和B组冠心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cy≥10 μmol/L、IMT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Hcy≥15 μmol/L、EDD为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加重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Hcy≥10 μmol/L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Hcy≥15 μmol/L为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脑梗死患者(共200例)为实验组,其中高血压患者100例,非高血压患者100例。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共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各组的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用比浊法测定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并进行差别分析。结果实验组的Hcy、hsCRP分别是(27.0±7.6)μmol/L、(10.5±2.4)mg/L,均高于对照组的(11.2±2.3)μmol/L、(2.2±0.9)μmol/L(P0.01),高血压组的Hcy、hsCRP分别是(33.5±9.8)μmol/L、(13.5±5.2)mg/L,均高于非高血压组的(24.5±4.9)μmol/L、(10.9±4.2)μmol/L(P0.01)。结论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显示有密切相关,提示联合该二项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东升  黄伟  胡玲玲  潘宇红  陆华 《海南医学》2016,(19):3118-3120
目的:检测脑出血(CH)患者血液标志物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5例CH患者作为CH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做健康体检的4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600测定两组受检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的水平,sysmexCA8000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不同组受检者的血清Hcy、hs-CRP、UA及血浆DD、FIB含量和阳性检出率,并对CH组患者血清Hcy、hs-CRP、UA和血浆DD、FIB之间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以研究血液标志物与CH的内在联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组患者的血清Hcy [(7.30±3.01)μmol/L vs (14.52±6.20)μmol/L]、hs-CRP [(2.30±1.11) mg/L vs (4.24±3.64) mg/L]、UA [(231.50±53.80)μmol/L vs (279.01±98.92)μmol/L]、血浆DD [(0.34±0.15) mg/L vs (0.66±0.53) mg/L]及FIB [(2.17±0.57) g/L vs (2.58±0.86) g/L]比较,CH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组患者的Hcy与FIB呈正相关(r=0.305,P<0.05),与hs-CRP、UA、DD无相关性(r=0.012、0.089、0.039,P>0.05);CH组患者的Hcy、CRP、和DD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3%(26/55)、40.0%(22/55)和47.3%(26/5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5/49)、4.1%(2/49)和4.1%(5/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CRP、UA、DD、FIB水平与脑出血密切相关;这些标志物可能参与脑出血的发生、发展;五项指标联合检测对CH早期防治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本地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及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患者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Hcy等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行NIH评分(NIH Stroke Scale)。结果 (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血Hcy浓度分别为(27.16±10.46)μmol/L、(20.11±3.17)μmol/L、(13.35±1.82)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Hcy水平与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血Hcy水平与各指标间无相关性,(P>0.05)。(3)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中高Hcy血症组的NIH评分明显高于非高Hcy血症组[(6.97±3.76)分vs(2.82±1.01)分,P<0.01],而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对于合并高血压等传统危险因素的脑梗死患者应积极筛查高Hcy血症。  相似文献   

20.
曹洁  成威 《安徽医学》2019,40(3):261-264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高血压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44例)和IMT异常组(66例)。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24 h血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AS的影响因素。结果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异常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Hcy、hs-CR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检出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PG、三酰甘油(TG)、HDL-C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Hcy、hs-CRP、24 h平均收缩压的标准差(SSD)、有无血压晨峰为CAS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IMT异常组存在≥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的比例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Hcy、hs-CRP、SSD、血压晨峰与CAS有关,是导致CA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越多,存在CAS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