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宇红  黄璇  丁羚涛  陈江  龚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9):2510-2511,2513
目的检测严重烧伤患者血清中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体内免疫状态变化的特点。方法选取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0%的患者64例,按烧伤面积将严重烧伤患者分为2组:Ⅰ组39例(TBSA 30%~50%),Ⅱ组25例(TBSA〉50%);同时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收集烧伤患者伤后1、3、7和21d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G-CSF的浓度。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两组烧伤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G-CSF在烧伤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增高(P〈0.01)。(2)烧伤Ⅱ组IL-6水平在伤后7d明显高于烧伤Ⅰ组(P〈0.05或P〈0.01),并持续较长时间。烧伤Ⅱ组血清中IL-8和TNF-α水平在伤后1d就显著高于烧Ⅰ组(P〈0.01)。(3)烧伤II组IL-4、G-CSF水平在伤后3d明显高于烧伤Ⅰ组(P〈0.05或P〈0.01),并持续较长时间。烧伤Ⅱ组血清中IL-10水平在伤后1d就显著高于烧伤Ⅰ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患者体内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处于失衡状态,并且不同烧伤面积的烧伤患者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早期监测严重烧伤患者的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皮质醇预测恶性脑梗死(MCI)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73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水平,依据临床症状和脑CT检查将患者分为MCI组和非MCI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评价。结果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7.90±4.30)mg/L和(1059.95±226.67)nmol/L,非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分别为(12.87±4.31)mg/L和(858.48±300.55)nmol/L,MCI组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高于非MC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RP诊断MC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1%和85.7%。皮质醇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和64.3%。平行诊断试验:灵敏度为96.26%,特异度为55.11%。系列诊断试验:灵敏度为61.845,特异度为94.89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和皮质醇为预测MCI的敏感指标;联合检测血清CRP和皮质醇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平行诊断试验)和特异性(系列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胖儿童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瘦素、可溶性瘦素受体及胰岛素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12岁肥胖儿童进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瘦素(leptin,Lp)、可溶性瘦素受体(soluble leptin receptor,sLR)及胰岛素(Insulin,INS)的水平测定,与48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照比较。其中,血清Lp、INS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sL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hs-CRP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结果肥胖儿童组血清hs-CRP、Lp、INS水平及BM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sL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肥胖儿童血清hs-CRP水平与Lp、INS、BMI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性(r=0.575,P〈0.01;r=0.504,P〈0.01;r=0.685,P〈0.01),与sLR呈显著性负相关性(r=-0.339,P〈0.01);Lp与INS、BMI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性(r=0.352,P〈0.01;r=0.503,P〈0.01),与sLR呈显著性负相关性(r=-0.467,P〈0.01),sLR与BMI呈显著性负相关性(r=-0.398,P〈0.01)。结论肥胖儿童已存在炎症状态的改变及瘦素、胰岛素抵抗,且三方面密切相关。对这些血清学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儿童肥胖状态的监控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TRAb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采用ECLIA分别检测62例GD患者、65例非GD患者以及4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TRAb的含量,评估ECLIA检测TRAb的精密度、回收率、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及与ELISA的相关性.结果:ECLIA检测TRAb的批内、...  相似文献   
5.
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环境中存活时间长.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及不合理使用,Ab耐药性愈来愈强,出现了大量多药耐药菌株.资料表明,烧伤科多药耐药Ab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部分医院烧伤科Ab暴发流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氨基糖苷类药物是治疗Ab感染的常用抗生素之一,产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Ab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最常见的因素~([2-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人胎盘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取正常剖宫产之足月健康产妇的新鲜胎盘组织,按中央带、中间带、边缘带、绒毛板层、中间层和基底板层分为9组:Aa、Ab、Ac、Ba、Bb、Bc、Ca、Cb、Cc。连续切片,以抗CD166、抗CD44、抗CD29分别做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阳性细胞分布区域,采用HPIAS-1000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CD166、CD44、CD29阳性表达细胞的分布情况较一致,主要集中于血管内皮下及血管附近间质内。胎盘中央带中间层(Ab)阳性细胞较集中,阳性表达的强度较强,其OD值与其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边缘带阳性细胞稀少,阳性表达的强度较弱。结论胎盘各部位均存在CD166、CD44、CD29阳性表达的细胞,但脐带附着处下方胎盘中间层相对其他部位可能为MSCs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与gyrA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20株分离自烧伤科的鲍氏不动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扩增与DNA测序技术分析20株细菌的gyrA基因突变情况,并进一步分析耐药性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结果 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中19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5.0%).10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50.0%);PCR扩增与DNA测序结果显示,20株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第83位丝氨酸均为亮氨酸所替代. 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gyrA基因突变可能为鲍氏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耐药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PN)烧伤分离株的喹诺酮类耐药机制。方法测定1株分离自烧伤科患者血液的肺炎克雷伯菌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进行6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Ⅰb、qnrA、qnrB、qnrS、qepA和gyrA]检测,并对aac(6′)-Ⅰb和gyrA PCR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并作BLASTx比对分析。结果该菌株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对左氧氟沙星敏感;PCR检测发现该菌株同时携带qnrB、qnrS及aac(6′)-Ⅰb,对aac(6′)-Ⅰb基因测序证实为aac(6′)-Ⅰb-cr突变体,对gyrA基因测序证实其83位丝氨酸(S)被异亮氨酸(I)所替代,并有65位丝氨酸(S)发生同义突变,作为新亚型已登录美国NCBI基因库(登录号为GQ422758)。结论首次发现一同时携带qnrB、qnrS及aac(6′)-Ⅰb-cr共3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肺炎克雷伯菌烧伤分离株,同时其gyrA基因66、83位氨基酸均有突变,为一新亚型;这对临床上预防控制多药耐药KPN在烧伤科的流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耐亚胺培南细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耐亚胺培南细菌在临床上的流行情况及耐药谱特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常规方法培养和鉴定,或采用VITEK-AMS鉴定,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无锡市四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000年1~12月临床共分离到对亚胺培南耐药细菌40株,占3.2%;亚胺培南耐药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均>90%。结论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细菌主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其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多发病区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慢性病病房;对常用抗生素多重耐药现象极其严重,治疗宜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耐亚胺培南细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调查耐亚胺培南细菌在临床上的流行情况及耐药谱特性,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方法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常规方法培养和鉴定,或采用VITEK-AMS鉴定,K-B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无锡市四家大型综合性医院2000年1~12月临床共分离到对亚胺培南耐药细菌40株,占3.2%;亚胺培南耐药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 、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率均〉90%.结论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细菌主要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其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多发病区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慢性病病房;对常用抗生素多重耐药现象极其严重,治疗宜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