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二千年前《内经》就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麻醉中循经取穴,针刺“得气”是针麻成功的重要因素。故研究“得气”发生的规律及物质基础,不仅对解决针麻镇痛原理具有重要价值,并对认识经络实质及提高针刺疗效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针刺穴他时,受针者产生一种胀、麻、酸、重等感觉,此感觉沿某种方向传导,同时施术者有手下针紧感,称为“得气”,又称“针感”。究竟“针感”产生于穴位的何种组织?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临床上,医生给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要观察与询问患者“得气”了没有?一般临床的经验是只有针刺“得气”之后,才有可能取得疗效。因此针刺“得气”是针灸治疗中一个重要生理学问题。本文就中医学对针刺“得气”的论述和现代医学对针刺“得气”的实验研究分别综述与讨论如下:一、对中医学针剌“得气”论述的认识(一)什么叫做针刺“得气”?明朝针灸学家杨继州对针刺“得气”的生理现象具体描述为:“轻浮、滑虚、慢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沉重、涩  相似文献   

3.
论针刺得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 ,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十分重视 ,笔者结合古代针灸文献的论述和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 ,就针刺得气及其影响因素作简要的论述。1 对得气的认识  “得气”亦称针感 ,是毫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吸则内针 ,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 ,以得气为故。”所言的是当针刺入腧穴后 ,通过施行一定的针刺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对得气感应有了生动描述 :“是谓冥冥 ,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 ,见其稷…  相似文献   

4.
“得气”与“气至”均为针刺过程中的特征性表现,“得气”以医者针下气感与患者酸麻胀痛之感为主,但这种气感并非一定提示“气至而有效”,还须先辨“气”之邪正;“气至”除上述感觉外兼有脉象或表浅症状的改善。针刺的临床疗效通过进入“气至”的境界而实现,而“气至”的前提往往是“得气”。在不同辨证下,“得气”与“气至”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等方面,论述“得气”与“气至”的特点及关系,可为临床医生辨病辨证及判断针刺疗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刺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各种针麻手术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存在镇痛不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针麻手术的效果,必须深入研究针刺镇痛的原理。近年来不少材料认为,针刺镇痛是针刺感觉与疼痛感觉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针刺感觉抑制了疼痛感觉。大脑皮层在感觉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感觉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6.
怎样得气?     
在新针疗法中,外感叫“得气”。所谓得气,就是针刺入穴位后,病人感到酸、胀、重、麻如通电样,医生感到针下沉紧的一种感觉。得气与否能直接影响疗效的好坏。古人所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就是这个道理。镇痛和麻醉,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得气。可见得气在新针疗法中显得特别重要。下面简单介绍几个临床常用的得气方法。一、留针法针刺后,经运计仍无针感,可将针在穴位停留片刻,再把针提至皮  相似文献   

7.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谷气至”。“谷气至”亦叫“气至”。一般都认为“得气”就是“谷气至”。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故不揣谫陋,试谈看法。根据《灵枢》旨意及临床体会,余认为“得气”与“气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行针过程中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患者与医者的不同感觉,最终体现在疾病的转归上。下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谬误之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8.
程文涛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0):128-128
何谓得气 得气是指针刺在一定穴位上,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感觉,故又称得气为针感。临床上常出现的针感,主要有酸、胀、沉重、触电感、灼热感或凉感,也有的如虫行、如流水、如气窜或跳动感等,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如出现上述的一种或多种针感,就达到了得气目的。对医者来说,只要持针的手指(一般用右手)感到针下有沉重、湿滞或紧实的感觉,或者看到病人表情有变化而针刺局部有紧缩、跳动反应时,就是得气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针灸的临床体会,对针刺“得气”的性质及其规律性变化、针刺感传的宽度、深度及速度、外刺感传的方向性。“得气”的性质与穴位的关系、“得气”的时相性反应及持续作用,“得气”性质适度的选择及其与疗效的关系、适应性耐针问题以及影响“得气”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不论是针麻或针刺治疗,针感好的,效果就好。在针麻及针刺疗法中,有很多现象是用脊髓的节段性分布作解释的,但有不少现象,用节段性理论又不能完全解释,例如针感传导为何如此广泛,就是一例。针感是感觉的一种,辩证唯物论认为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那末,就体针的大多数而言,脊髓背根的传入冲动就反映了此过程中的一步。虽然这些传入冲动传到中枢之后,必然还要受到其他冲动的冲击、影响,但了解这一过程的特点,应该是有益的。现有的脊髓支配感觉的节段性的图基本上根据皮肤感觉,即皮节。而针感主要是深部感觉。那么针刺所引起的感觉冲动,其节段性分布情况,是否跟皮节相同?如不一致,对于理解针感现象,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气至而有效”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原文的考释,认为《黄帝内经》所言针刺“气至而有效”,是指对针刺效果的判断,但并不等同于得气,它涉及到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与针下寒热感觉两个方面,而以脉象的变化为主。  相似文献   

12.
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我科自一九六五年起开展了针麻手术。针麻是在总结祖国医学针刺止痛经验基础上,贯彻中西医结合方针创造出来的一门独特的麻醉方法,对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光辉的《六·二六指示》具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及工农兵伤病员的欢  相似文献   

13.
[目的]促使医者重视“押手”的操作技能训练,更全面掌握针刺手法基本功,提升针灸临床治疗的层次和水平。[方法]通过对古籍、近5年期刊文献和近现代书籍的学习,对“押手”在按穴触诊诊断、揣穴精准定位、辅助针刺得气等方面的意义以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押手”在按穴触诊诊断、揣穴精准定位、辅助针刺得气等方面的临床价值。[结果]《难经》“知为针者,信其左”特别强调“押手”在针刺治疗中的作用,而目前临床所指的针刺手法则多注重“刺手”的操作手法,往往忽视“押手”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技能训练。笔者发现“押手”在针刺治疗过程能够参与探穴触诊,协助疾病诊断,并且具有特殊的定位功能,更有利于发挥针灸的治疗效应,而且能够在针刺时发挥促进得气、控制气感的作用,并能参与补泻操作以提高针刺疗效。[结论]在针刺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押手”的作用,尤其是“押手”在按穴触诊、揣穴定位、调控针刺得气等方面的操作及应用,以便更有利地发挥针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针感是在现代针灸文献和著作中产生的新名词,是指当针入腧穴一定的深度或者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后,患者和医者分别感受到的针刺部位和刺手手指下各种主观感觉和自觉反应的概括.传统的观点认为针感与得气的意思相同,并将针感视为得气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界定是否得气的重要指征,笔者认为不妥.试结合古今对得气、得气感、针感的研究和认识,来谈谈针感与得气的差异,并对针刺得气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古今文献多以得气、气至与针感等概念来表述针刺感应,而对于三者含义的异同,有多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分析了得气的内涵,及其与气至、针感的异同及关系。认为得气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分广义和狭义。狭义得气是针灸治疗的前提,气至为广义得气,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是针刺后机体的所有感觉。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针麻临床工作和实验研究资料已经证明致痛和镇痛的矛盾普遍存在于人体之中。众所周知,针刺“人中”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在开始针刺和通电刺激时,患者却有剧痛的感觉,同时伴有扭头和挣扎等躯体反应,只是在针麻刺激持续一段时间以后,针刺“人中”的痛感才消失,并对手术产生镇痛的效果。这就提示“人中”针刺麻醉时也有致痛和镇痛矛盾的斗争,同时,依据一定的条件致痛可向镇痛转化。我组以往的实验表明针刺  相似文献   

17.
前言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效应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在针刺的作用下,参与镇痛的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机制,不仅对阐明针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通过进一步改变这些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机能状态,对于解决针麻“三关”问题,提高针麻效果,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大量的实验证明,环一磷酸腺苷对各种不同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激素合成、释放及其生理作用过程。因此,针麻过程中环一磷酸腺苷在有关器官组织中的变化,以及外源性 cAMP 的  相似文献   

18.
由上海医科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许绍芬、曹小定教授主持的有关针药结合提高针刺镇痛的研究,199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本项目属于中西医结合针灸学领域,包括国家“七五”和“八五”攻关的主要内容,“七五”攻关的重点在于如何恰当选用辅助药物以提高针刺麻醉手术的镇痛效果,采用动物模型对多种临床常用药物进行筛选,根据药物对针刺镇痛的作用,提出了“针麻增效药”,“针麻减效药”和“无影响药”的分类,提出非镇痛药的正确选用可以增强针刺镇痛,同时进行了临床验证,并对针麻增效药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简述气及其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刺治疗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针刺疗效与针刺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应——“得气”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气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气至病所”的针刺方法可以明显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已为古今医家所重视。《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明确地指出针刺时必须“得气”,认为针刺“得气”是针刺治疗取得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针法的技术关键。“得气”就是针刺入体腧穴时,术者感到手下汽重、紧涩。同时患者也有酸、胀、麻、重等相应感觉。《金针赋》:“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针灸大成》:“其病道远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都提出针刺治病不仅要使气至,而且要施行一定技法,激发经气,促进感传,使针按一定的方向,沿一定的经脉循行线路传导,直至病所。即从局部气至向远端发生感传,“走至疼痛之所”。近来有关资料都证明感传直达病所后的针刺疗效确能取得颇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