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第5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16例第5腰椎横突综合征,12例行第5腰椎横突切除减压术。3例行第5腰椎横突与髂骨关节融合术,1例行第5腰椎横突离断术。结果 随访5~23个月(平均16个月),优10例,良5例,无效1例。结论 横突切除减压术是治疗第5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F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9月应用AF椎弓根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8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48例患者惟体高度恢复良好,神经功能、神经损伤的恢复按ASIA分级,术前E级以上的有7例无变化,余22例均有1~2级恢复,术前E级无变化.结论 AF椎弓根钉多系统能达到很好的复位固定、椎管减压效果.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骨水泥的灌注量与椎体内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对早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该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62例 OVCF 患者按常规行 PKP ,术中注射骨水泥PMMA 。术后将手术椎体做 CT 平扫并分区,将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比较不同等级骨水泥分布情况及灌注量的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后凸 Cobb 角及并发症。结果本组62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0.5±5.3)个月。术前与术后1周 VAS 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各等级间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灌注量大于5 mL 的病例术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有3例、6例出现邻椎骨折。骨水泥灌注量小于3 mL 的病例术后12个月有2例出现手术椎再骨折。术后6个月、12个月骨水泥分布优差等级之间的手术椎高度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椎体继发骨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骨水泥分布不同等级间疼痛、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 OVCF ,按常规操作不同灌注量与分布均有良好的超早期(3个月内)疗效,但骨水泥灌注量适中,分布越均匀、越对称,可能早期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转3D-DA采集重建术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型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完全符合PVP术适应证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PVP术后马上行旋转3D-DA采集,以重建的三维影像来观察骨水泥的分布及作骨水泥渗漏并发症的评估,并与24 h后的CT相对照,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32例3D-DA重建显示27例骨水泥分布于椎体内。3例出现椎旁前方渗漏,2例出现椎管和椎间盘渗漏并伴轻微神经症状,经及时处理后症状消失,本组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3D-DA图像和结果与24 h后的CT相对照是相符合的。结论:旋转3D-DA采集重建术具有术后即时进行而无需过床、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有效等优点,对PVP术后渗漏并发症的发现和及早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2007年6月间收治的脊柱结核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9岁~72岁,平均36.6岁。其中,颈椎结核2例,胸椎结核11例,胸腰段结核16例,腰椎结核6例,骶椎结核1例;累及1个节段8例,累及2个节段17例,累及3个节段9例,跳跃性结核2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8例伴流注脓肿形成,16例患者伴不全瘫,所有病例均在全身抗结核治疗2周后手术。手术方式为: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植骨1例,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前路内固定18例,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后路内固定8例,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前后路联合内固定6例,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后路内固定3例。所有病例术中均在病灶清除植骨区域加用链霉素1g~2g,术后常规全身抗结核治疗超过12个月。结果:32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13.6个月,术后胸背、腰腿痛及局部疼痛均缓解,16例不全瘫患者除1例改善外,其余完全恢复,围手术期伤口延迟愈合2例,经局部换药后愈合,术后3个月切口部窦道形成1例,经窦道切除、局部清创、换药后伤口愈合,未见远期并发症及复发病例。植骨平均于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融合节段矫正角度平均丢失4°。结论:根据脊柱结核病灶的部位、范围以及是否累及椎管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一期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同时重建脊柱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刘建  雷云  何文祥  吴小平  程伟 《西部医学》2007,19(5):846-847
目的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同期前路内固定14例,非内固定35例,对两组病例的疗效、并发症、病灶复发、后凸畸形矫正结果和随访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症状均明显改善,固定组植骨全部融合,病灶无复发,后凸畸形矫正明显优于非固定组,且卧床时间短,后凸畸形无加重。结论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钢板内固定的适应证。方法:10例单一颈椎间盘突出症(包括外伤性单一颈椎间盘突出),2例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一个椎节范围),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9例,8例无脱位的下颈椎骨折(包括4例爆裂型骨折)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2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1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8例,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行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共计45例手术中38例平均随访7.6个月,植骨于术后12~16周骨性融合者36例(钢板固定者15例获随访,均骨性融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者29例。手术总有效率为94.7%(36/38),优良率为84.3%(32/38)。脊髓型颈椎病及OPLL 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4分上升至术后的13.9分。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节段性OPLL(2~3个节段)、不稳定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包括爆裂型骨折、半脱位、全脱位、韧带结构损伤)压迫脊髓者均宜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单一颈椎间盘突出(包括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局限性OPLL(一个节段内),无脱位的下颈椎椎体骨折(压迫脊髓)可行颈前路单纯减压、植骨;若超过1个以上的椎体骨质切除较多时,宜加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病患者均进行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钛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施行心理护理、呼吸功能训练、加强营养支持;术后做好病情观察,病灶部位的充分引流及持续抗痨药物治疗,正确的体位护理,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9例胸腰脊柱后凸平均矫正10°。胸背及下肢疼痛症状消失,8例恢复正常活动和轻工作。结论: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胸腰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之一。手术大,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ecticle screw fixation,PSF)90疗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2例,均采用经伤椎PSF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畸形矫正度、伤椎骨性椎管占位率变换情况及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标准评定脊髓神经恢复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采用经伤椎PSF治疗。所有病例均获12个月至24个月以上时间随访。患者腰背痛症状于术后得到缓解,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和局部后凸畸形、伤椎骨性椎管占住率均得到明显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术后恢复良好,均有1-2级恢复。所有患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折断等现象,伤椎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后凸畸形无复发加重。[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不增加固定节段,能很好的恢复伤椎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达到三平面固定,能有效降低平面四边形效应和悬挂效应,能长时间维持伤椎复位后的位置,无术后伤椎高度再次丢失,后凸畸形复发,甚至断钉、短棒等现象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对夹心椎体进行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的必要性。方法选择“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病人58例,其中观察组29例在常规行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基础上进行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约2 mL)预防性强化,对照组29例未行夹心椎体强化,随访观察夹心椎体骨折情况。结果2组术前骨密度、年龄、体质量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例(3.45%)骨折发生,B组中有8例(27.59%)发生骨折,2组术后骨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 < 0.05)。结论在常规对“三明治”型OVCF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行夹心椎体小剂量骨水泥预防性强化能降低术后夹心椎体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结核后路病灶清除适应症与方法。方法:分析8例病人的治疗效果,叙述后路手术方法。结果:8例病人施行后路病灶清除,神经功能完全恢复6例,明显恢复2例,6例植骨病人获骨性愈合,没有并发症。结论:腰椎后路病灶清除与融合术治疗腰椎后缘结核合并神经损害病人能够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1)目的 探讨Dick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并滑脱症的临床效果。(2)方法 对27例腰峡椎峡部崩裂并滑脱症的病人行Dick钉内因骨税椎体及上下位椎体横突间植骨治疗。(3)结果 全组病人术后经150d~3年(平均480d)的随访,优良率达88.9%,滑脱椎体复位率达68.4%,(4)结论 应用Dick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崩裂并滑脱症效果较好,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体内植骨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04年3月~2006年10月间经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且分为两组:(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内植骨者27例为A组,仅行后路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者为B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2~2.5年,观察两组间术后2周及内固定物去除后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的变化;同时评价内固定的失败率。结果Cobb角及伤椎体高度在术后2周两组间比较无甚昔性差异(P〉0.05),但在内固定去除后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内固定去除后腰背痛发生率较低且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结合伤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降低术后矫正角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一家族内6例骶椎发育不全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在MRI检查影像上,6例患者骶椎均不同程度缺如,其中2例伴有腰椎形态发育畸形,2例骶椎形态发育畸形.1例出现第4、5腰椎和第5腰椎、第1骶椎椎体骨质融合.在X线影像上,4例伴脊柱侧突.6例均未见脊髓栓系、脊髓纵裂及脊膜膨出的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在肾细胞癌(简称肾癌)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肾癌患者术后骨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157例随访资料完整的肾癌患者术后骨显像结果,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CT、MRI及骨显像随访结果最终确定患者是否发生骨转移,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性别、年龄、病理分级、病理分期、骨痛与骨转移发生的关系。结果 157例肾癌患者术后行骨显像检查,共计显像652次,每例患者骨显像次数2~12次。发生骨转移者55例,男45例,女10例。其中多发转移者42例,单发转移者13例。骨显像中转移灶表现为浓聚者35例,浓聚伴缺损者15例,缺损者5例。骨转移发生部位依次为骨盆、腰椎、肋骨、股骨、胸椎、颅骨、肱骨、肩胛骨、胸骨、胫骨、跟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显示,患者病理分期、骨痛与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分级、病理类型与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关系。结论骨显像在肾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病理分期较高、有骨痛的患者,应尽早进行骨显像,以便早期发现骨转移病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椎板间开窗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及远期效果及术后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13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椎间盘突出70例,椎间盘突出伴神经根管或椎管狭窄68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对比术后疗效及椎间不稳发生情况。结果 2种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效果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较好,远期效果相近,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邻近椎间退变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于伴中央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来说,推荐选择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360°融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爱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2920-2921,2924
目的:探讨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1-2010年使用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140例,资料完整的有120例,其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55岁。伤后就诊时间30min~6d。骨折部位:T115例,T1240例,L144例,L211例,L37例,L45例,L58例。椎体前缘压缩程度:1例完全压缩,10例压缩>4/5,23例>2/3,50例>1/2,36例>1/3。结果:120例中,2例合并后脱位下肢不全瘫在整复过程中神经功能无恢复或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后停止,改手术治疗。其余11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3年2个月。120例受伤压缩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整复前的50%恢复至整复后的90%。受伤椎体后凸角由平均13.25°恢复至平均-1.6°,14例合并脱位基本恢复。结论:持续腰椎悬吊牵引治疗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简单,治疗后3、7、10d要根据X线片适当调整复位高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46例,其中经后路32例,前路10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46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不完全性损伤的40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脊髓神经功能术前为A级6例,术后均无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神经损伤情况以及椎管内占位程度。  相似文献   

19.
黄宗贵  毋强华  戴海  劳晨登  肖增明 《广西医学》2009,31(11):1597-1599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强化骨质疏松颈椎椎体内固定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6例颈椎疾患中,脊髓型颈椎病13例,颈椎结核2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例。16例经骨密度检测确定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常规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于上、下位拟行固定的椎体在直视下注射骨水泥,上钢板螺钉固定。观察骨水泥注射剂量、骨水泥渗漏、内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16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每椎体骨水泥注射剂量1.5~2ml,平均1.65ml,骨水泥静脉渗漏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颈椎内固定钢板螺钉无松动,植骨块无移位。13例如期愈合,3例延迟融合,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进步1—2级。结论椎体成形可强化颈椎骨质疏松椎体,防止内固定松动,利于植骨融合。掌握骨水泥注射技术,可预防骨水泥渗漏,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测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测量男性腰椎、股骨颈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24例20~74岁成年男性的腰椎和股骨颈行定量CT骨密度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峰值年龄为20~24岁,35岁以后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速率大于腰椎,二者累积丢失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的测量值较腰椎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