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目的:以人脂肪干细胞(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作为种子细胞,以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rich plasma, PRP)作为载体制备复合物,观察其对裸鼠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吸脂术后健康成人的脂肪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SCs,采用两步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取第6代ASCs与PRP混合均匀,制备ASCs-PRP复合物。取24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n=6),首先在裸鼠背部直径为2cm的圆形区域进行放射治疗(60 Co,20Gy),然后在照射部位中央制备直径为1cm的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模型完成后即刻,各组分别予以以下干预:ACSs+PRP组创面滴加ASCs-PRP复合物0.2ml(1×107个细胞/毫升), PRP组创面滴加PRP凝胶0.2ml,ASCs组创面滴加ASCs 0.2ml(1×107个细胞/毫升),对照组创面不加干预,直接覆盖敷料。术后7、14天各创面愈合情况,并绘制愈合曲线;术后第14天取材,行HE染色观察创面炎性反应及肉芽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CD31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ASCs+PRP组创面第2周时完全愈合,对照组创面愈合最慢,第2周时仍以肉芽组织为主;ACSs、PRP组创面中央未能完全愈合。 ASCs+PRP 组炎性细胞计数较ASCs组、PRP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计数CD31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SCs-PRP复合物可促进裸鼠放射性皮肤缺损微血管新生,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47例病理及临床确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首治前采集空腹外周血1.5ml进行周围血小板计数检查,排除药物及疾病的影响,血小板高于300×109/L为增多,所有病例均接受GP或NP方案化疗4周期,以30例同期保健科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血小板增多发生率为48.3%,与肺癌病理学类型无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358.76±146.52)×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57±52.18)×109/L。肺癌患者中,血小板增多组化疗有效率为43.7%,显著低于血小板正常纽62.1%。结论血小板计数可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辅助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一个指标。在晚期肺癌综合治疗中,要注意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3.
钱晓燕 《中外医疗》2014,(25):187-188
目的分析在高原地区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血小板成分制品,即机采血小板与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血小板的质量有何不同,对患者提升血小板的功能有无差别。方法采用机采血小板50人份,BC法由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50人份,中心质控科检测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评价血小板质量。结果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为(2.50±0.08)×1011/L,白细胞混入量为(3.42±0.70)×108/L,红细胞混入量为(5.86±0.76)×109/L,细菌培养为阴性。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为(2.41±0.28)×1011/L,白细胞混入量为(1.85±0.62)×108/L,红细胞混入量为(6.13±0.58)×109/L,细菌培养为阴性。结论机采或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制品,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可以作为临床血小板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在体外定向诱导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传至第3代分为两组:对照组加入含10mmol/Lβ-甘油磷酸钠、50mg/L抗坏血酸、1×10^-8mol/L地塞米松;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10ml/L富血小板血浆进行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von Kossa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实验组脂肪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形态规则、多角型细胞增多,细胞倍增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诱导7、10、14d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诱导21d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形成的矿化结节数量增多,结节增大。结论在体外PRP能诱导并促进兔脂肪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异常引起血小板破坏加速的出血性疾病。应用大剂量丙球制剂治疗ITP25例,每日400mg/kg,静脉滴注,连用5d,以后每周再用1d,共4周。结果:19例出血症状好转或消失;血小板平均数由治疗前(18.4±8.8)×109/L增高至(119.5±80.5)×109/L;其中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5例,而血小板相关抗体无明显变化,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与激素治疗组24例相比较,血小板计数上升速度快,上升量多。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15例慢性跟腱炎采用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PRP)痛点注射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3~5个痛点共注射2ml PRP[血小板浓度为(1643±180)×10^9/L],治疗后维多利亚医学院跟腱评分和足功能指数(FFI)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显示跟腱炎周围的软组织炎症明显改善;患者恢复了正常步态和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化疗后血小板≤20×10 9/L的12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2个周期化疗,第1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第2周期当血小板≤50×10 9/L时皮下注射rhTPO15000U/d为用药组,连续用药8~14d(血小板升至t〉75×10 9/L停用),监测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11±4)×10 9/L与对照组(9.4±2.9)×10 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20×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为(7.6±2.0)d,和对照组[(8.7±2.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3±86)×10 9/L和(178±5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为(21.7±3.9)u,对照组为(24.2±5.1)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提高血小板恢复后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计数相关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结果与手工显微镜计数法比较,探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判断其准确性。方法收集215例EDTA抗凝静脉血,分别用Coul-ter AC.T 5diff AL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显微镜计数血小板。根据血小板数量多少,将检测标本分成三组,A组88例〉100×109/L,B组58例(50~100)×109/L,C组69例〈50×109/L,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组血小板结果:仪器法(214±69)×109/L,手工法(209±65)×109/L(t=2.713,P=0.023),B组:仪器法(87±28)×109/L,手工法(81±35)×109/L(t=3.523,P=0.008),C组:仪器法(43±12)×109/L,手工法(31±15)×109/L(t=4.346,P〈0.001)。各组仪器法与手工法检测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精密度高、重复性好,但其检测原理和方法还不能完全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血小板数值〈50×109/L时,应同时用显微镜复片或手工法计数,以提高血小板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umanperidontal fibroblasts,hPDLFs)在脱矿的病变牙根表面的附着及增殖情况,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在促牙周组织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选第五代细胞用于实验,制备病变的牙根片并进行脱矿处理。采用二次离心法分离全血,获取PRP,并配制为不同浓度的PRP待用。将制备的牙根片分组植入96孔板,分为包被PRP组和不包被组,对照组不加PRP,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PRP,用MTT法观察细胞附着及增殖的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10%~20%浓度组间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20%~30%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适量PRP能促进人PDLFs在脱矿的病变牙根表面的附着及增殖,当PRP浓度为20%浓度达到最佳,包被PRP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及其与术后急性肺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采用体外循环手术方式的164例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数Et(P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比较手术前后各参数水平.并分析11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PLT、MPV、PDW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的差异。结果:体外循环术后的血小板计数[(106±61)×10^9/L]明显低于术前[(163±51)×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11.21±3.06)fl]和血小板分布宽度[(18.61±2.01)%1高于术前水平[(8.21±2.01)n、(15.21±1.64)%1,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90.36±20.61)×10^9/L]、血小板平均容积[(12.91±1.60)fl]、血小板分布宽度[(19.26±0.93)%1均差于未发生急性肺损伤患者f(107.36±51.20)×10^9/L、(11.09±2.66)fl、(17.76±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会降低患者血小板数目,增加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血小板分布宽度。而且研究提示这与术后急性肺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功能的酶联免疫分析(ELISA)方法 ,并对其灵敏度、批内和批间差异进行方法学考核。方法以抗血小板CD62P单抗SZ51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单抗7E3分别包板,加入经ADP诱导的或未诱导的正常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以生物素标记的抗GPIb单抗SZ2(Biotin-SZ2)反应后,加入亲和素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Avdin-HRP)检测,邻苯二胺(OPD)显色后,酶标仪读取吸光度(A)值。对其灵敏度及批内、批间差异作方法学评估,应用该方法对抑制性单抗SZ-21和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化的功能效果进行测定,并与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方法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6.25×109/L(SZ51包被板)和3.13×109/L(7E3包被板)的标本,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测得50名健康正常人ADP诱导的(未诱导的)血小板的CD62P和GPⅡb/Ⅲa的A值分别为0.68±0.21(0.18±0.09)和0.87±0.29(0.44±0.14)。ELISA测定结果表明,SZ21和阿司匹林可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功能。流式细胞仪测定ADP诱导的(未诱导的)人血小板表面CD62P和GPⅡb/Ⅲa的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0.1±7.12)%[(2.56±0.61)%]和(86.32±17.82)%[(20.25±14.56)%],其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结论该方法可以测定血小板功能活化剂或抑制剂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可以测定血栓性疾病或血栓形成相关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提取脂肪干细胞(ADSCs),对其进行成脂、成骨的鉴定,并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观察移植后的脂肪组织的存活情况。方法取大鼠腹股沟脂肪,磷酸盐缓冲液清洗,0.1%Ⅰ型胶原酶37℃消化1 h,离心,取沉淀,用含10%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传代,取第3代ADSCs用于成脂、成骨鉴定;另取第3代ADSCs用于移植,分为两组:ADSCs(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脂肪颗粒1.5 mL组,分别移植于大鼠背部两侧,共移植24只大鼠,分别于2周、1、3个月时脱颈椎处死8只大鼠,再取出背部脂肪组织。结果大鼠ADSCs成脂、成骨诱导后,经油红O、茜素红染色呈阳性,移植2周、1个月时,两组取出的脂肪组织的体积变化不大;但移植3个月后,取背部脂肪组织,称重:脂肪颗粒1.5 mL组平均重量为(0.4551±0.0024)g,而ADSCs(密度为5×107/mL)0.9 mL+脂肪颗粒0.6 mL组的平均重量为(0.7798±0.0033)g,两组脂肪组织的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代分离、培养的ADSCs生长状况良好,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与脂肪颗粒混合移植后组织的存活率高,并能够改善脂肪颗粒单独移植时的液化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3.
蒋慧  赵会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91-92,95
目的 分析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的临床效果,总结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要点,有效避免和处理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连续式血细胞分离法,根据治疗方案对机器设定程序,分别对16名患者进行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单采术.患者病种涉及血液病、癌症患者辅助治疗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等.结果 16例患者在进行1~3次(共22次)血细胞单采术后,结果显示红细胞单采术后红细胞从(6.1±2.22)×1O12/L降至(4.2±1.72)×1012VL,白细胞单采术后白细胞从(148.2±54.23)×109/L降至(56.3±22.45)×109/L,血小板单采术后血小板从(670±80.45)×109/L降至(320±45.67)×109/L,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能够迅速选择性降低体内血细胞的数量,从而缓解因为血细胞异常增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在采集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挥疗效,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周前、后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S-PE)血常规、凝血及部分生化参数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20~31^+6周发病(早发组)和44例52~36周(晚发组)发病S-PE患者外周血常规、血浆白蛋白(ALB)、血浆总蛋白(TB)、尿蛋白(Upro)、血清钙(ca)、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参数。结果早发组PLT为(192.53土7053)×10^9、L,晚发组为(16970±4828)X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早发组D二聚体为(580.61±1303.22)ug/L,晚发组为(29963±I2762I)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早发组ATⅢ活性为(8404±17.00)%,晚发组为(7325土17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凝血功能指标APTT、TT、FIb、生化指标ALB、TB、Upro及其他血常规指标WBC、MP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2周前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比32周后发病的子痫前期高凝状态更明显,发病越早的重度子痫前期更需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应用库存血制品预充体外循环对体重低于7 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前后凝血机制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25例体重在7 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库存时间2周左右的悬浮红细胞加新鲜冰冻血浆预充,比较患儿体外循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电解质、血糖、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前后患儿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分别由术前的(15.79±4.45)s和(42.45±7.75)s延长至术后的(20.31±5.92)s和(107.36±12.64)s;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分别由(1.70±0.33)g/L和(302±76)×109/L下降到(1.49±0.58)g/L和(87±49)×109/L;血糖由(4.62±3.39)mmol/L升高至(14.94±5.62)mmol/L。肌酐、尿素氮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电解质等其它指标变化不大。结论应用库存悬浮红细胞加新鲜冰冻血浆作为体外循环预充液对婴幼儿凝血机制、血小板计数、血糖等影响较大,术后应加强对症治疗和监护。  相似文献   

16.
苦参碱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内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RLECs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以DMEM为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组以DMEM+50μg/L rhEGF为培养基;Mat组以含50μg/L rhEGF和1.0 g/L Mat的DMEM为培养基。利用50μg/LrhEGF诱导RLECs增殖,加入1.0 g/L Mat培养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50μg/L rhEGF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57.65±4.54μg/L和1.59±0.19μg/L,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at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21.74±3.96μg/L和0.56±0.21μg/L,较rhbFGF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Mat能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提高血小板的效果。方法将101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接受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400 mg/(kg.d),连用3~5 d;B组61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1.0 g,连用3 d,以后每隔3 d减半至9 d后改成强的松40~60 mg/d维持。入院后每天测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显著提高血小板水平;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组(A组)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B组)提升血小板至100×109/L总有效率分别是67.5%和6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PLT≥50×109/L时间分别为(4.88±4.22)d、(5.75±3.79)d;≥100×109/L时间分别为(5.3±2.74)d、(6.71±4.36)d;PLT的峰值分别为(174.48±62.06)×109/L、(242.50±134.92)×109/L。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在早期显著提升血小板,而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使血小板上升峰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提取液对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增殖的影响,为将同种异体PRP提取液应用于创面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组织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通过将获得的细胞向脂肪、骨和神经方向诱导分化,鉴定其干细胞特性;三次离心法制备同种异体PRP提取液,加入DMEM/F12配制成6.67%、3.35%和1.67%的培养液;将第3代ADSCs分为4组:实验组(A、B和C组)分别以含体积分数为6.67%、3.35%和1.67%PRP提取液的培养液培养,对照组(D组)ADSCs用仅含10%胎牛血清、DMEM/F12的基础培养液培养;在培养24和48 h后采用MTT法观察ADSCs生长状态。结果:原代培养成功获得贴壁生长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并成功向脂肪细胞、骨细胞和神经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即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证明所培养的细胞为ADSCs;酶标仪测定,A、B、C、D组在培养24 h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0.434 3±0.084 3、0.351 6±0.076 6、0.258 1±0.060 0和0.259 2±0.073 6,在培养48 h后A值分别为 1.016 8±0.443 6、0.741 7±0.109 7、0.367 8±0.034 2和0.395 7±0.106 2; A组和B组的A值均高于C组和D组(均P<0.05);A 组的A值高于B组(P<0.05);C组A值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和B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而C组细胞增殖率呈负增长。结论:适当浓度的同种异体PRP提取液可显著促进ADSCs体外增殖,有望应用于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HBsAg阳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及其他参数与肝组织纤维增生的关系。方法分别选择乙肝组58例,、肝硬化组109例,以及对照组60例。采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Sysmex XE-2100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其他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组PLT数([89.9±43.5)×109/L]明显低于乙肝组([115±59)×109/L]和健康对照组([176±55)×109/L(]P0.01)。在肝硬化组内,PLT数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下降,S1-S4期分别为:(166.2±31.9)×109/L,(147.4±34.0)×109/L,(113.8±30.4)×109/L,(89.9±19.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随着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呈明显增大,S1-S4期分别为(9.1±1.3),(9.4±0.8),(9.8±0.9),(10.1±0.8)(,P0.05),PDW只有S4与S3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计数及其参数MPV、PDW值对评估HBsAg阳性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可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