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叶豆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对叶豆(Cassia alata L.)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正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1D—NMR、2D—NMR、IR、UV、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葡萄糖苷、-生育酚、羽扇豆-20(29)-烯-3-酮、β-谷甾醇、2-乙基-3-甲基-马来酸酐、邻二甲氧基对羟基-E-肉桂酸、2,3-二乙酰基丁四醇分别鉴定。结论:除前三个化合物1、2和3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对叶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牛尾独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牛尾独活(Heracleum hemsleyanum Diels的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尾独活根挥发油,用GC毛细管色谱柱进行分离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鉴定了53个化学成分。结论:牛尾独活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1S)-6,6-二甲基-2-亚甲基[3.1.1]-双环庚烷(12.60%)、8-异丙基-1,5-二甲基-环十碳1,5-二烯(10.42%)、匙叶桉油烯醇(7.63%)、正辛醇(7.35%)、3一甲基壬烷(4.28%),与其他品种独活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去甲基斑蝥素的药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去甲基斑蝥素的药学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方法 分析和归纳了去甲基斑蝥素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探讨,肝损伤研究,新剂型研究及临床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及慢性肝炎的文献报道。结果与结论 去甲基斑蝥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活性和机制探讨及临床应用方面,而对其新剂型方面的研究尚存在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川麦冬须根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及其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方法:对川麦冬须根提取物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其清除超氧阴离子(O2^-)、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的能力。结果:分离得到10个高异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甲基麦冬黄烷酮A(1)、甲基麦冬黄烷酮B(2)、麦冬黄烷酮A(3)、麦冬黄烷酮E(4)、5,7-dihydroxy-6,8-dimethyl-3-(4′-hydroxy-3′,5′-dimethoxybenzyl)chroman-4-one(5)、甲基麦冬黄酮A(6)、甲基麦冬黄酮B(7)、去甲基异麦冬黄酮B(8)、5,7,2′-trihydroxy-8-methyl-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one(9)、5,7,2′-trihydroxy-6,8-dimethyl-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one(10)。结论:化合物8和9首次从麦冬中分离得到,麦冬中多数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清除·OH及H2O2作用,活性与其分子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5.
建立滇姜花(Hedychium yunanen,se)中呋喃二萜类成分滇姜花素A的含量分析方法。方法:C18柱,流动相为水:甲醇(2: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33nm。结果:滇姜花素A的线性范围Y=1.4672X-2.8651(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98.7%,精密度RSD=2.88%(n=5)。结论:本方法简单、有效、可行,可用于滇姜花素A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紫色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紫色姜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分析研究。结果:共得到37个化合物,鉴定出35个成分约占总量的85.5%,其中含量最高的是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其次是2-噻吩甲醛、1-[5-(2-呋喃甲基)-2-呋喃]乙酮、β-倍半水芹烯、1-[5-(2-呋喃甲基)-2-呋喃]乙酮、2-(2,5-二甲基苯基)丙烯酸(3.14%)。结论:首次研究了紫色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7.
柴胡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群  葛发欢 《中药材》2003,26(9):641-64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柴胡挥发油,用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从柴胡挥发油中分离了29个成分并鉴定了22个成分;蒸馏出的水层经静置后未检出任何挥发油类成分;临床所用的柴胡注射液未检出所分析的挥发油成分,只检出呋喃甲醛和5-甲基呋喃甲醛二个成分。  相似文献   

8.
曾报道从日本产姜科植物姜花(Hedychium coronarium)根茎(土羌活)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个达玛烷型二萜内酯姜花内酯(hedychilactones) A(3)、B(4)、C(5),并发现姜花甲醇提取物中的二羟丙茶碱D(6)及其甲基醚对乙酸诱导的小鼠血管透性增强具有抑制作用;成分3、6抑制脂多糖激活小鼠腹膜巨噬细胞产生NO。本次从该植物新鲜  相似文献   

9.
扬子毛茛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香  郭琳  吴春高 《中成药》2005,27(11):1335-1336
目的:分析扬子毛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的方法。结果:鉴定出17个化学成分,鉴出率占全油的43.27%。结论:α-雪松醇(4.69%)、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17.93%)、3-甲基-2-[3,7,11-三甲基-月桂烯基]呋喃(2.62%)、植醇(12.56%)为扬子毛茛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萼果香薷挥发油,用毛细管GC/MS和GC/FTIR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GC/MS分析鉴定了20个成分,占总油量的66.97%,GC/FTIR补充定性了其中12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2-(2’,3’-二甲基丁基)-3-甲基呋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产地何首乌经江西建昌帮炆法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蒸法炮制前后饮片挥发性成分的差异,考察炮制方法对何首乌气味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3个产地不同炮制方法共30批何首乌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条件为程序升温(起始温度40 ℃,以5 ℃·min-1升至150 ℃,再以10 ℃·min-1升至195 ℃),载气高纯度氦气,分流比10∶1;质谱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检测范围m/z 50~650,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精密色差仪测定不同炮制品的色度值,采用OriginPro 2021探讨色度值与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相关性;运用SIMCA 14.1对各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5的原则筛选得到不同炮制品之间的差异性成分,探究何首乌及其炮制品不同气味形成的物质基础。结果 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何首乌34种、炆何首乌33种、制何首乌27种;参数红绿色值(a*)、黄蓝色值(b*)、总色度值(E*ab)与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而明度值(L*)与2-甲基-2-丁烯醛、2-甲基四氢呋喃-3-酮和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的相对含量存在明显负相关(P<0.05)。PCA及OPLS-DA结果表明,何首乌及其不同炮制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同一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样品之间差异不明显。己酸、壬酸、合成樟脑等刺激性臭味成分在炮制后含量降低;而2-甲基-2-丁烯醛、糠醛、5-羟甲基糠醛、甲基麦芽酚、糠醇等成分具有甜香味,在炮制后含量升高。糠醛、5-甲基-2-呋喃甲醇、5-羟甲基糠醛等香味成分的含量在炆何首乌中显著高于制何首乌。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何首乌气味的影响大于产地;颜色参数L*与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何首乌的“生”味可能与己酸、壬酸、合成樟脑等挥发性成分有关,炮制后的“香味”与2-甲基-2-丁烯醛、糠醛、5-羟甲基糠醛、甲基麦芽酚、糠醇等的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 方法: 利用挥发油提取器水蒸气蒸馏提取法提取了青海野生薄荷中的挥发油组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 结果: 共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薄荷酮(26.75%),胡椒酮(16.61%),柠檬烯(6.00%),石竹烯(4.26%),α-毕橙茄醇(4.10%),[s-(E,E)]-1-甲基-5-甲基-8-(1-甲基乙基)1,6-环癸二戊烯(3.63%),6种主要成分占到总提取物的61.35%。 结论: 青海野生薄荷挥发油成分有别于内地产薄荷品种,值得进一步针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葛根素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妊娠5d的SD大鼠,链脲佐菌素(STZ)35mg/kg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注射后72h,测空腹血糖(FBG)稳定在13.5mmol/L以上者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葛根素组、罗格列酮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妊娠大鼠,做为正常对照组。2周后观察大鼠血糖、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葛根素组及罗格列酮组各项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明显好转(P〈0.05或P〈0.01)。罗格列酮组肿瘤坏死因子-α改善程度优于葛根素组(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有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C-反应蛋白及TNF—α.水平有关,葛根素与西药罗格列酮有近似的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研-13-(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三烷酸(1)、(S)-11-(2-羟基-3,4-二甲基-5-氧代-2,5-二氢呋喃-2-基)十一烷酸(2)、羟基二氢博伏内酯(3);1个嘌呤类化合物,鉴定为1,3-二甲基黄嘌呤(4);7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孕甾-20-烯-3-酮(5)、孕甾-1,4,20-三烯-3-酮(6)、3β-羟基-孕甾-20-烯(7)、3p-羟基-孕甾-5,20-二烯(8)、20-羟基-孕甾-1,4-二烯-3-酮(9)、20-羟基-孕甾-1-烯-3-酮(10)、1713-羟基一雄甾-1-烯-3-酮(11)。结论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是首次从该属软珊瑚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而硬棘软珊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东紫苏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东紫苏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各种光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穗花杉双酮(Ⅰ)、β-胡萝卜苷(Ⅱ)、迷迭香酸(Ⅲ)、2羟甲基-5-甲氧基苯基-O-β-D-喃葡萄糖苷(Ⅳ)、2-羟甲基-5-甲氧基苯基-O-β-D-呋喃芹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结论 化台物Ⅴ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东紫苏素A(bodinierine A),Ⅱ、Ⅲ和Ⅳ为首次从香薷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滇产元宝草中的元宝草酮及San酮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金丝桃属植物元宝草Hypericum sampsonii全株的化学成分,并通过药理试验寻找活性成分(或组份)。方法 在细胞毒筛选结果指导下,同步对元宝草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硅胶为吸附剂,多次柱色谱、重结晶;并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出6种成分,分别是:1—苯甲酰基—3—(3—甲基—2—丁烯基)—6,6,13,13—四甲基—11—香叶基—5—噁唑四环[7.3.1.0^3.7.0^4.11]十三烷—2,12—二酮(元宝草酮A,Ⅰ);1—苯甲酰基—5—(1—羟基—异丙基)—6,6,13,13—四甲基—11—香叶基—四环[7.3.1.1.0^3.7]十四烷—2,12,14—三酮(元宝草酮F,Ⅱ);3—(1—羟基—5甲基—4—己烯基)—6,10—二(3—甲基—2—丁烯基)—8—苯甲酰基—9,9—二甲基—4—噁唑三环[6.3.1.0^1.5]—5—十二碳烯—7,12—二酮(元宝草酮K,Ⅲ);1,2—二氢—3,6,8—三羟基—1,1—双(3—甲基—丁—2—烯基)—San—2,9—酮(金丝梅酮,Ⅳ);1,7—二羟基—4—甲氧基San酮(Ⅴ)及1,3,6,7—四羟基—8—(3—甲基—丁—2—烯基)San酮(Ⅵ)。结论 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另外,通过细胞毒试验发现,滇产元宝草的氯仿及醋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GC-MS法分析苍术饮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苍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挥发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油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苍术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依次为莪术呋喃烯(52.093%),3,9-愈创木二烯(6.506%),芹子烯(4.92%),Elixene(4.467%),二氢卡拉酮(3.667%)等。结论苍术饮片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文献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综述HPLC—MS—NMR联用技术几种主要连接模式,HPLC—MS—NMR联用对天然提取物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HTS)及在天然药物的分离和鉴定如天然药物贯叶连翘(Hypericum perforatum L.)提取物中的萘二恩酮、类黄酮类及其他成分的在线分离和结构鉴定、苹果皮中槲皮素糖苷类和根皮素糖苷类成分的鉴定和确认以及南非钩麻(Harpagophytum procambens DC)中萜苷异构体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尖叶假龙胆的入血成分。方法:建立尖叶假龙胆生药材与不同采血时间含药血浆的UPLC图谱,通过比对图谱,确认尖叶假龙胆入血成分。结果:尖叶假龙胆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以原型成分入血。结论:血浆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直接作用于体内,对其进行后续药理学研究,将有助于阐述尖叶假龙胆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鲜何首乌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鲜何首乌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料液比、盐水饱和度、浸泡时间对鲜何首乌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GC-MS对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鲜何首乌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2,盐水饱和度100%,浸泡时间8h,挥发油得率为0.583%。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鲜何首乌挥发油中分离出28个峰,鉴定了其中的20种成分,占总量的86.03%。主要成分是呋喃甲醛、呋喃甲醇、5-甲基-2-呋喃甲醇、苯酚、1-(2,5-二甲基苯基)乙酮、2-异丙叉基环己酮、3-甲基-2-(2-戊烯基)-2-环戊烯酮。结论 :该研究为何首乌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