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腹主动脉瘤是因各种原因造成腹主动脉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延伸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男性,伴有高血压、心、脑等疾病,常因为瘤体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法有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植入术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等。其中腔内隔绝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0年5月~2004年10月,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7例,其中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术后随访采用彩超和增强CT检查。结果7例病人共成功置入10个支架。随访2~28个月,所有支架位置、形态正常。4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内膜破裂口封闭,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内血栓形成。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2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瘤体缩小。2例术后出现微小内漏,分别在2个月、6个月后内漏自行封闭,1例术后出现髂外动脉夹层经PTA和Wallstent治疗。结论腔内隔绝术能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瘤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纤维成分受损,血管壁失去弹性而变得脆弱,在血流压力的长期作用下,血管逐渐膨胀扩大形成主动脉瘤[1]。临床上把位于肾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瘤称为胸腹主动脉瘤,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称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由于其良好的预后和微小创伤一直是主动脉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如果有内漏发生则仍然存在危险。我院血管外科2012年9月在国内率先用 Onyx栓塞剂对2例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腔内移植物近端内漏进行栓塞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血管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伸延而产生的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近年来开展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的特点。我院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DFI对18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术后进行随访。结果:CDFI显示所有患者人造血管内血流通畅。6例患者术后后瘤腔内显示出异常血流,诊断为内漏。12例无内漏患者后瘤体内径随随访时间延长逐渐变小;6例内漏患者中,2例瘤体内径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2例略增大,结论:CDFI可对腔内隔绝术后手术疗效进行准确判断。及时发现并发症,是术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引流预防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术后脊髓缺血损伤的效果,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20例行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监测患者脑脊液压力并行预防性脑脊液引流。结果所有患者腔内隔绝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胸痛、胸闷等症状均缓解,无截瘫发生,下肢功能未见明显损害。脑脊液引流患者围术期除了要注意进行必要的心理、疼痛、血压控制等护理外,还应注意防止穿刺点感染、颅内低压、脑疝等并发症。结论脑脊液引流可能是胸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预防脊髓缺血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但确切疗效仍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其术后护理中应注意腰椎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时机及操作技巧。方法10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及胸主动脉瘤(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9例、胸主动脉瘤1例)患者行腔内隔绝术,术前行CTA或MRA及主动脉造影检查,判断主动脉夹层裂口位置与数量及胸主动脉瘤范围、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左侧胸主动脉直径、近端裂口至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距离、真腔直径以及腹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血供来源,选支架规格及输送路径,然后在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切开,透视引导下置入支架释放系统,定位准确后释放覆膜支架,完成腔内隔绝术。1例因破裂口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而先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术。结果10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得成功。近端裂口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平均3.5cm,出现Ⅱ型内漏1例。随访1~24个月,术后无截瘫发生,胸背部疼痛症状消失。1例胸主动脉瘤破裂伴食道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感染。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和胸主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经验和效果。方法 4例胸主动脉夹层和2例腹主动脉夹层病人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术前均行彩超、三维重建螺旋CT、MRI等检查确诊。结果术后DSA造影显示:6例动脉夹层消失,覆膜支架近远端与主动脉结合处无内漏,支架无移位。术后3~6个月彩超及CT随访显示腔内覆膜支架无移位及内漏。结论腔内隔绝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治疗胸腹主动脉夹层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适用于研究腔内隔绝移植物及血流动力学的犬肾周型腹主动脉瘤模型。方法通过在犬近肾腹主动脉段移植经0.6%戊二醛浸泡30min去抗原处理后的牛颈外静脉,制作15例犬肾周型腹主动脉瘤模型。将此动脉瘤模型与患者的肾周型腹主动脉瘤进行形态学的相比,并且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15例腹主动瘤患者对比。结果15只动物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死亡0只,术后1天腹腔出血死亡1只,术后2天急性肾衰死亡3只。动物模型与肾周型腹主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形态相似。直径、壁厚的比例相似。瘤体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肾上腹主动脉、髂总动脉和动脉瘤入、出口。动脉壁弹性相似。动脉瘤中都出现了涡流或湍流。结论此模型是适合肾周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移植物及血流动力学研究有较大实用坐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传统手术与腔内隔绝术后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3月入住我院的腹主动脉瘤患者94例,其中51例行传统手术即经腹膜或腹腔后径路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重建术,设为传统手术组;43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设为腔内隔绝术组.结果:与传统手术组相比,腔内隔绝术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缩短,多数患者在手术当日能够恢复普通进食,次日即可下床活动,生活可以自理,大大减少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循环、呼吸监护工作量,且患者再手术率和病死率低(P<0.05,P<0.01).结论: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相对于传统手术具有绝对的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阚峰玉 《全科护理》2014,(25):2359-2360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37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腔内隔绝术,同时给予密切护理配合。[结果]37例病人均成功行 EVG手术,其中分叉型覆膜支架33例和直筒型覆膜支架(4例),手术均顺利,术毕造影均未见明显Ⅰ型内漏、血管出血或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术后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加强腹主动脉瘤行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李海燕  易璐  陆清声 《护理研究》2014,(13):1630-1631
<正>主动脉瘤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壁纤维成分受损,血管壁失去弹性而变得脆弱,在血流压力的长期作用下,血管逐渐膨胀扩大形成主动脉瘤[1]。临床上把位于肾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瘤称为胸腹主动脉瘤,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称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由于其良好的预后和微小创伤一直是主动脉瘤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如果有内漏发生则仍然存在危险。我  相似文献   

13.
张楠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583-1584
腹主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破裂变性后形成永久性异常膨胀、扩张、屈曲延长,是一种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临床上把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上的腹主动脉瘤称为胸腹主动脉瘤,而将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称为腹主动脉瘤[1]262-307。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唯一有效手段。由于腔内隔绝术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愈后效果满意,目前成为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我院2005~2006年对2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34~83岁。临床表现腹痛并伴有腹部搏动性包块13例;表现为腹部不适、饱满感、食欲下降者5例;其中15例合并高血压病史;无症状5例。术前破裂死亡2例,保守治疗1例,其余20例全部治愈出院。本组患者均经过CT、腹部B超明确诊断,动脉瘤直径在4.5~8 cm。1.2手术过程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行左侧股动脉穿刺,置5 F动脉鞘,泥鳅导丝导引黄金标记导管至腹主动脉肾动脉分支上方,高压造影测量腹主动脉瘤直径、长度,瘤颈长度,至双髂动脉分叉距离。取右侧腹股沟切口,逐层切开,暴露并控制右股动脉,全身肝素化后,交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925例主动脉瘤患者行3D 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探讨图像在制定治疗方案中的作用。结果 925例主动脉瘤中,真性动脉瘤479例(胸段138例,胸腹段29例,腹段312例),主动脉夹层407例(Stanford A型84例,B型23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91例),假性动脉瘤39例(胸段21例,腹段18例)。3D CE-MRA立体显示各种动脉瘤类型、形态、部位、病变细节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与行腔内隔绝术的DSA比较,3D CE-MRA所测参数与DSA高度一致(P〉0.05),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925例中,352例行腔内隔绝术(真性动脉瘤195例,主动脉夹层126例,假性动脉瘤31例),115例行手术治疗(真性动脉瘤47例,主动脉夹层63例,假性动脉瘤5例)。结论 3D 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诊断主动脉瘤,为手术或腔内隔绝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主动脉瘤患者,尤其是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为8例主动脉瘤患者实施了腔内修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例,36~75岁。腹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3例;均有高血压病史;3例合并肾功能不全,5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例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段动脉瘤,直径约7.2~9.6 cm,3例主动脉夹层其中2例破口位于胸主动脉隔上段,1例位于主动脉峡部。均行腔内修复术。2结果本组8例腔内修复均获得成功。3例主动脉夹层破口完全覆盖,假腔被隔绝,内脏动脉供血良好;5例腹主动瘤体成功旷置。1例术后1个月发生近端Ia型泄露,经再次植入短的Cuff支架后消失。1例…  相似文献   

16.
腹主动脉瘤是因各种原因造成腹主动脉局部薄弱、张力减退后延伸永久性异常扩张或膨出。95%的发病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主要危害在于瘤体破裂和瘤体内血栓形成后栓塞。近几年来,临床上支架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证实。为此,2003年,我科在省内施行首例腹主动脉瘤支架隔绝术,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威胁病人生命的常见病。传统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和人工血管移植,但因患者多系高龄,多伴有重要器官功能减退或器质性病变,手术复杂,难度较大,而且有相当比例的AAA患者因伴有重要器官疾病而不能进行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经血管腔内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edovasculer exclusion,EVE)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优点。使那些有严重合并症而不能耐受AAA切除术的高危病人获得了救治希望。我科近期开展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7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后超声造影与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0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并进行术后随访的1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腹主动脉超声造影及CTA检查,观察腹主动脉并判断是否存在内漏,以及内漏的类型。结果:超声造影诊断EVAR术后内漏的特异度为100.00%(13/13),灵敏度为75.00%(3/4),准确率为94.12%(16/17),超声造影与CTA诊断EVAR术后内漏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21)。结论:超声造影诊断内漏的特异度、灵敏度高,与CT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对EVAR术后内漏评估准确可靠,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烟囱"技术介入治疗主动脉瘤腔内修复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35例主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烟囱"技术腔内修复介入治疗,分析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并统计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35例手术均获成功,腔内治疗最后显示所有患者的瘤腔隔绝良好,主动脉血流良好;术中2例近端I型内漏,近端增加Cuff后消失,2例下肢麻木,5例出现腔内修复术综合征,经对应处理后均消失。结论注意观察四肢血压及血液循环情况,评估缺血区神经功能状态,鉴别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和术后感染,是"烟囱"技术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1].但腔内隔绝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不良预后甚至死亡的可能.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共行39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4例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现探讨术后出现支架内闭塞的病因、治疗办法和防治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