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目的:研究尿素对幽门螺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在幽门螺杆菌培养基中分别加入3种浓度(5 mmol/L,10 mmol/L和20 mmol/L)的尿素,然后将培养基pH分别调至3.5、4.5、5.5.将10株Hp分别接种于这9种培养基中,以确定最佳条件组合.之后采用最佳条件进行胃黏膜活检标本Hp的培养.结果:10株Hp在9种含尿素培养基中以尿素浓度为10 mmol/L、pH为4.5时生长最好,其他8种与之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57份胃镜活检标本分别接种于尿素浓度为10 mmol/L、pH为4.5时生长最好,其他8种与之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57份胃镜活检标本分别接种于尿素浓度为10 mmol/、pH 4.5培养基和pH 7.0不含尿素的普通Hp培养基中,32份标本(56.1 %)在尿素培养基中培养阳性,其中22份(38.6%)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阳性.结论:含有适当浓度尿素的培养基可用于胃黏膜Hp的分离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幽门螺杆菌(Hp)培养方法.方法 胃镜下取患者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试验阳性患者胃黏膜进行培养.将胃黏膜组织剪碎后铺在含脑心浸液的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放入自制微需氧罐,恒温35℃培养3~5 d,取菌株用快速尿素酶法、过氧化氢酶法、氧化酶法和革兰染色4种方法 鉴定,4种鉴定方法 同时符合者为Hp.结果 53例患者胃黏膜标本培养后有菌落生长45例,经鉴定均为Hp,培养阳性率为84.9%;平板上的Hp菌落呈针尖样大小,透明湿润,直径为0.1~3 mm.结论 此方法 可以有效地培养出Hp.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常见几种上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几种常见上胃疾病的内镜检查病例,分别取胃镜活检标本做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Hp感染在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起先导作用。而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继而引起胃酸对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施义方  张岳灿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6):268-270,T001
目的 研究突变型 p5 3、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黏膜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典型增生 (GED)及胃癌 (GCA)共 115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突变型 p5 3、PCNA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检测。 结果 突变型p5 3在CSG及CAG表达均为阴性 ,在GED表达阳性 2 4% ,在GCA表达阳性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CNA反映细胞增殖活性 ,在CSG、CAG、GED、GCA的表达有显著递增性 (P <0 .0 5 )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CSG检出率为 36 %、CAG为 48% ,GED为 72、GCA为 80 % ,与 2 0例正常胃黏膜Hp检测率 2 0 %作对照 ,除了CSG外 ,其余几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p感染与PCNA表达强级 (阳性细胞 >5 0 % ) ,与 p5 3阳性病例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结论 突变型 p5 3、PCNA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Hp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经济实用的分离培养方法 ,并分析胃癌高发的西安地区幽门螺杆菌 ( Hp)分离株的指纹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 50例胃粘膜标本 ,同时接种于改良的幽门螺杆菌培养基、哥伦比亚培养基和普通羊血琼脂上 ,分析它们之间的培养阳性率差异。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聚合酶链反应 ( RAPD-PCR)技术对所获得的 Hp进行指纹分析。结果 :分离培养阳性率比较 ,改良的幽门螺杆菌培养基和哥伦比亚培养基之间无差异 ( P>0 .0 5) ,均与羊血培养基差异显著 ( P<0 .0 5)。在所有标本中有 1 2例胃体、胃窦均分离培养出 Hp菌株 ,指纹分析发现 ,3例 6株具有相同的指纹 ( 2 5% ) ,余 9例 1 8株指纹特征不相同 ( 75% )。结论 :改良的幽门螺杆菌培养基完全可以替代哥化比亚培养基进行幽门螺杆菌分离培养。指纹分析表明西安地区人群中以胃窦、胃体感染不同菌株者多见 ,可能存在着多菌株感染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提高胃黏膜活检标本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分离率和复苏率的培养流程.方法 应用145例尿素酶阳性、布氏肉汤培养基运送的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75例随机接种于布氏肉汤固体培养基、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和脑心浸液固体培养基中,在37℃微需氧条件下培养7d,比较各培养基H.pylori阳性率;H.pylori经30%甘油布氏肉汤、30%甘油脑心浸液保存液-70℃冻存、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复苏后,观察不同保存液对H.pylori复苏率的影响.另选70例标本,通过初次培养、2次及3次接种的方法增殖H.pylori, -70℃冻存后再复苏,观察接种次数对H.pylori复苏率的影响.结果 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的H.pylori阳性率明显高于布氏肉汤和脑心浸液固体培养基(P<0.01,P<0.05);H.pylori的复苏率在30%甘油布氏肉汤冻存液中高于30%甘油脑心浸液(P<0.05);经2、3次接种后冻存的H.pylori复苏率显著提高.结论 通过布氏肉汤培养基运送、哥伦比亚琼脂培养基接种和多次传代培养、30%布氏肉汤培养基保存、复苏时用哥伦比亚培养基接种培养的程序,明显提高临床H.pylori菌株的分离培养阳性率和复苏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人血替代羊血用于幽门螺杆菌培养的可能性。方法 :将幽门螺杆菌分别接种于含 7%羊血或人血的培养基 ,培养 5 d后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幽门螺杆菌在含人血培养基生长情况与在含羊血培养基培养结果基本一致 (P>0 .0 5 )。人血中抗 Hp- Ig G阳性对幽门螺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 ,但未经补体灭活人血明显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P<0 .0 1) ,人血对幽门螺杆菌的杀伤活性与补体介导作用有关。结论 :人血可替代羊血用于幽门螺杆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我院建立简易的幽门螺杆菌培养方法。方法:胃镜下取患者胃黏膜,尿素酶试剂盒检测幽门螺杆菌为阳性者进行培养,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5d,取原代传代。原代菌株用尿素酶法、过氧化氢酶法、氧化酶法和革兰染色鉴定,同时符合者为幽门螺杆菌。结果:53例胃黏膜标本培养,45例培养出幽门螺杆菌,成功率为84.91%,通过以上方法鉴定符合幽门螺杆菌标准。结论:建立了简单有效的培养幽门螺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定居于人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与人体许多系统疾病,尤其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国内诊断Hp的方法主要是病理切片染色、病变部位活检组织的细菌培养和胃黏膜尿素酶试验等,这些方法都要借助胃镜获取胃黏膜组织标本后才能进行,自Marshall建立了^14C-尿素呼气试验来代替上述方法检测Hp感染以来,^14C-UBT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它可以简便、  相似文献   

11.
乔辉 《中外医疗》2016,(16):23-2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幽门杆菌感染对急性脑梗死(ACI)诊治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在该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ACI患者150例纳入病例组,并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Hp感染组(n=115)和非Hp感染组(n=35)。另外收集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Hp阳性检出情况。对比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血清Hcy﹑CRP和血脂指标(TC﹑TG﹑LDL-C)情况。分析ACI患者血清Hcy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对照组的H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7%﹑44.0%;病例组的H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Hp感染患者血清Hcy﹑CRP﹑TC﹑TG﹑LDL-C﹑HDL-C水平分别为(27.4±5.9)μmol/L﹑(7.9±2.2)mg/L﹑(6.3±0.8)mmol/L﹑(3.1±0.7)mmol/L﹑(3.6±0.8)mmol/L﹑(1.1±0.2)mmol/L,对照组分别为(18.5±5.3)μmol/L﹑(3.5±1.1) mg/L﹑(5.2±0.7)mmol/L﹑(2.3±0.8)mmol/L﹑(2.8±0.7)mmol/L﹑(1.9±0.3)mmol/L, Hp感染患者血清Hcy﹑CRP﹑TC﹑TG﹑ LDL-C明显高于Hp非感染患者,HDL-C水平明显低于Hp非感染患者(P<0.05)。 ACI患者中,高Hcy血症发生率与Hp感染率有明显正相关性(r=0.562,P=0.00)。结论联合检测Hp感染及Hcy含量利于ACI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重组工程菌pET32a-CR1-SCR15-18/BL21(DE3)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重组工程菌pET32a-CR1-SCR15-18/BL21(DE3)的高密度发酵工艺。方法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扩大至发酵罐发酵,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发酵培养基、培养温度、pH值、活化时间、诱导时间及分批补加营养物质等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采用改良M9-CA培养基、37℃活化4 h后以0.2 mmol/L IPTG诱导表达4 h,以甘油为碳源,在生长期和诱导期分别以40 ml/h和70 ml/h的速率连续流加补料,全程滴加氨水保持培养基pH值保持在7.5,调节转速控制溶解氧在40%左右。最终菌体产量提高至40 g/L以上,CR1-SCR15-18蛋白表达率达28%以上。结论高密度发酵工艺显著提高了工程菌的产量和CR1-SCR15-18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尿素膜通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克隆幽门螺杆菌(Hp)尿素膜通道基因(ureI)和构建能表达UreI蛋白的原核表达工程菌,并初步研究产物的表达特性和免疫特性.方法 用PCR方法从Hp基因组中克隆ureI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ure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BL21 (DE3),构建高效表达UreI的工程菌BL21 /UreI.不同温度条件下用1.0 mmol/L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SDS-PAGE和Gel-Pro Analyzer 4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 克隆到约650 bp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对应菌株的ureI序列100%同源,与其他Hp的序列同源性不低于98.5%.工程菌BL21 /UreI含完整的ureI基因.在37℃、1.0 mmo1/LIPTG诱导14 h后,重组蛋白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20.2%.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免疫印迹证实该重组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Hp ure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可高表达有免疫特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p在胃的定植机制和抗Hp新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影响人工培养条件下桦褐孔菌菌丝体水解鞣质积累的因素。方法以菌丝体干质量和水解鞣质的量为指标,对不同碳源、氮源、pH以及不同金属离子作用下的菌丝体干质量和水解鞣质的量进行测定。结果最适合桦褐孔菌积累水解鞣质的碳、氮源是葡萄糖和蛋白胨,最佳pH是5.5。Cu2 在0.8mmol/L,Co2 在1.6mmol/L,Zn2 在1.6mmol/L,Mn2 在1mmol/L,NH4 在4mmol/L时都能明显地促进水解鞣质的合成。结论以葡萄糖和蛋白胨为碳、氮源,pH为5.5的培养基有利于桦褐孔菌水解鞣质的积累。Cu2 ,Co2 ,Zn2 ,Mn2 添加到上述培养基中是进一步提高培养产物水解鞣质积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儿童,依据胃镜及Hp检测结果将这些患儿分为Hp阳性慢性胃炎组(n=40)、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n=40)和Hp阴性慢性胃炎组(n=40)三组,对三组患儿的缺铁性贫血指标、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113.3±11.4)g/L、(77.5±6.5)fl、(12.3±11.5)μmol/L、(16.5±8.2)μg/L和(116.3±13.2)g/L、(76.6±6.5)fl、(12.5±6.5)μmol/L、(20.3±12.5)μg/L]均显著低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133.5±7.5)g/L、(87.2±6.3)fl、(19.5±5.3)μmol/L、(35.2±11.5)μg/L](P<0.05),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67.5±18.2)mmol/L、(73.5±18.2)mmol/L]均显著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54.2±15.2)mmol/L],缺铁性贫血发生率[42.5%(17/40)、47.5%(19/40)]均显著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10.0%(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患儿的Hb、MCV、SI、TIBC、SF水平、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密切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3种方法不同组合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联合诊断方法 ,以提高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2 5 9例胃镜检查患者除作组织病理检查外 ,在胃窦部取 3块胃粘膜分别作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涂片染色。结果 检测方法中以细菌培养阳性率为最高 [76.19% (175 / 2 5 9) ];快速尿素酶试验次之 [5 8.3 % (15 1/ 2 5 9) ];组织涂片染色最低 [5 1.7% (13 4/ 2 5 9) ];后 2项与细菌培养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以 3种方法平行检测为金标准 ,细菌培养敏感性为 87.1% (175 / 2 0 1) ,快速尿素酶试验为 75 .1% (15 1/ 2 0 1) ,组织涂片染色 66.7% (13 4/ 2 0 1) ;两两平行检测的敏感性 :细菌培养加快速尿素酶试验为 99.5 % (2 0 0 / 2 0 1) ,细菌培养加组织涂片染色为 89.6% (180 / 2 0 1) ,快速尿素酶试验加组织涂片染色为 85 .1% (171/ 2 0 1)。结论 平行检测可提高 Hp感染诊断敏感性 ,细菌培养加快速尿素酶试验是提高 Hp感染诊断敏感性的一个较理想的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高表达禽流感病毒NS1蛋白的实验方法。方法将基因工程菌接种LB培养基,设定IPTG终浓度为0.3mmol/L,诱导温度为37℃,诱导表达6.0h,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确定最佳诱导时间。以o.1mm01/L为梯度,设置不同IPTG诱导浓度,37℃诱导4.0h,分析融合蛋白表达,确定最佳IPTG诱导浓度。设定IPTG至终浓度为0。6mmo1/L,分别于24℃、28℃、32℃、37℃和42℃下诱导表达4.0h,分析融合蛋白表达,确定最适诱导温度。采用最优表达条件,超声裂菌后SDS-PAGE分析融合蛋白,Westernblotting对融合蛋白进行鉴定。结果当培养温度为37℃,IPTG浓度为0。3mmol/L时,融合蛋白GST-NSl在IPTG诱导5.0h时的表达量最高,达28.5%;当IPTG诱导浓度为0。6ram01/L,在37℃诱导表达4。0h时,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可达27.9%。选用优化的表达条件,IPTG0.6mmo1/L,37℃诱导表达4.0h,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可达33.2%。进一步分析显示,融合蛋白大部分以可溶形式表达,其表达量可占菌体总蛋白的25.1%。经SDS-PAGE电泳、电转移后,用小鼠抗GST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出现一条阳性反应带。结论通过实验优化了工程菌诱导表达的最佳IPTG浓度、最适时间和培养温度,实现了融合蛋白的可溶性高表达。  相似文献   

18.
Xu CX  Jia Y  Yang WB  Wang F  Shen SR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23-1527
目的 探讨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Cx32,Cx43表达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成组设计方法将3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8例癌前病变、70例胃癌患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碱性品红染色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PCR法检测Hp细胞毒相关蛋白A(CagA)基因,组织免疫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胃黏膜Cx32,Cx43表达.结果 胃癌组Cx32、Cx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7%与32.9%,癌前病变组分别为51.1%与54.5%,均低于CSG组(100.0%vs 93.9%,均P<0.05).胃癌患者Hp感染组Cx32阳性表达率为16.7%,与无Hp感染组(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x43阳性表达率低于无Hp感染组(25%vs 50%,P=0.039).癌前病变患者Hp感染组Cx32、Cx43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低于无Hp感染组(均P<0.05).Hp感染胃癌患者CagA+组Cx32阳性表达率与cag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vs33.3%,P=0.159);Cx43阳性表达率低于Caga-组(17.9%vs 55.6%,P=0.027).Hp感染CSG患者CagA+组与CagA-组Cx32、Cx43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但CagA+组Cx43表达强度低于CagA-组(P=0.032).58例Hp感染癌前病变患者抗Hp治疗后48例Hp根除者Cx32、Cx43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而Hp未根除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和癌前病变Cx32,Cx43表达降低,其中Cx43表达降低与Hp感染,特别是与Caga+Hp感染有关,Hp根除可上调癌前病变患者Cx32,Cx43表达.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W  Cao C  Meng H  Zhang J  Ma D  Zh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37-1041
目的 研究胃炎患者口腔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口腔内Hp与胃内Hp的基因型的异同。方法 依据Hp特异的尿素酶C和cag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检测和鉴定32例慢性胃炎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每人检查6个牙12份菌斑)中的Hp,并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菌斑和胃内Hp的基因型异同。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7例口腔内至少一份牙菌斑中检出Hp,共计384份菌斑有113份(29.4%)检测出Hp,龈下菌斑中Hp检出率(37%),显著高于龈上菌斑(21.9%)(P<0.01)。同一家庭4例患者中有3例菌斑与胃内Hp的SSCP带型相同,4例患者菌斑中至少有一种相同SSCP带型的Hp。结论 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袁彤 《中外医疗》2016,(1):131-133
目的 探讨在采用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治疗急性脑血管患者时对其肾功能损害情况. 方法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单独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的患者42例(甘露醇组),单纯采用甘油果糖脱水治疗的患者45例(甘油果糖组),采用甘露醇和甘油果糖联合脱水患者43例(联合组),对比三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对患者肾功能损伤情况. 结果 甘露醇组患者用药2周后,出现肾功能损害比例16.67%(7/42),查尿素氮为(24.29±6.17)mmol/L,肌酐为(228.84±30.77)μmoI/L,甘油果糖组出现肾功能损害比例4.44%(2/45),查尿素氮为(14.38±4.71)mmol/L,肌酐为(160.12±29.45)μmoI/L,联合组肾功能损害比例4.65%(2/43),查尿素氮为(15.19±5.54)mmol/L,肌酐为(170.63±32.84)μmoI/L. 发现甘露醇组患者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受损患者平均尿素氮以及平均肌酐均要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脱水效果确切,且用药相对安全,能够减少对肾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