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市高中生对自杀态度的取向以及其自杀意念的水平,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Beck抑郁问卷,对上海市1 695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由学生自评后统一回收问卷并进行评分。结果 41.18%的学生轻度抑郁,19.17%的学生中度抑郁,13.75%的学生重度抑郁,不同性别和地区的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青少年生活事件总应激量、母亲的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度保护均为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0,1.08,1.12;而家庭的情感温暖,学习成绩好是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4和1.38。结论应采用综合性措施从个人、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家庭功能、负性生活事件各应激量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使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家庭功能指数量表等工具对江苏省常州市一所卫生高职院校和安徽省芜湖市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在校学生(包括中职、高职、大专、本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两所院校共发放问卷3700份,回收问卷3675份,其中有效问卷3620份,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7.0%。自杀意念检出率最高的前5类特征分别为:成绩情况差(33.6%)、家庭功能严重障碍(25.8%)、成绩情况中下(11.7%)、经济情况差(10.8%)和就读于三年级(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中"人际关系因子"(OR=1.135,95%CI1.071~1.202)、"学习压力因子"(OR=1.169,95%CI 1.101~1.241)和"外围事件因子"(OR=1.278,95%CI 1.187~1.376)等3个因子应激量高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此外就读年级越高(OR=1.980,95%CI 1.302~3.008)、成绩情况差(OR=7.206,95%CI 1.745~9.789)和家庭功能中度障碍(OR=2.562,95%CI 1.527~2.892)至严重障碍(OR=8.287,95%CI 3.154~6.917)等也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功能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高应激量是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和学校应给予青少年必要和充足的支持,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从而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发生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2585名在校大学生,应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近1周内,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7.9%,抑郁的患病率为39.3%,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5,P<0.001)。患有轻度抑郁(OR=4.34)、中度抑郁(OR=23.00)或重度抑郁(OR=349.85)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均高于无抑郁症者。结论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及时识别大学生抑郁症对预测与预防该人群自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及家属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6月至9月,采用现况研究及偶遇抽样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抑郁量表、Beck焦虑量表和Beck无望量表,对前来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在SPSS 13.0软件的支持下对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Х^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1份,问卷有效率为90.0%.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36.8±13.1)岁,其中男性1074例,女性1717例.近1年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2.8%(77/2791)和1.1%(30/2791).不同职业、有无负性生活事件、有无自杀家族史、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望程度、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的调查对象在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512、53.287、103.922、20.640、77.337、135.918、70.303,P<0.05).不同职业、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望程度、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的调查对象在1年内自杀未遂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954、6.257、29.838、21.352、10.01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OR值分别为2.38、5.55和16.21;95%CI分别为1.07~5.31、2.31~13.37和6.93~37.92)、有自杀家族史(OR=11.68,95%CI:5.03~27.10)、无望(轻度、中度和重度无望的OR值分别为3.65、4.25和5.02;95%CI分别为1.55~8.56、1.70~10.65和1.46~17.26)以及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0R=2.25,95%CI为1.35~4.45)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无望(轻度、中度和重度无望的OR值分别为1.09、5.58和7.62;95%CI分别为0.36~3.34、2.03~15.30和1.50~38.72)、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OR值分别为1.08、0.27和3.02;95%CI分别为0.43~2.75、0.03~2.29和1.05~8.75)以及有精神病家族史(OR=3.00,95%CI为1.07~8.46)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论 无望及抑郁情绪增加自杀的危险;应加强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培养社区医生识别、评估和处理心理危机的技能.  相似文献   

5.
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医学院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并分析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Beck抑郁问卷、Beck焦虑量表、Beck无望感量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对华北某医学院1~3年级2 493名本科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自杀意念发生率.采用单因索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5.56%的医学生报告最近1年内有自杀意念,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自杀意念报告率(7.24%)高于非独生子女(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独生子女、抑郁、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杀持肯定态度.结论 心理障碍和负性生活事件等是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自杀意念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的相关性,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Beck抑郁问卷(BDI)、生活事件量表(LE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自杀态度问卷(QSA)对197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在197例患者中,一周内出现自杀意念的有59例(29.9%).(2)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和正性事件、负性事件、HAMD总分、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等呈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相关(r=-0.689 ~0.420,P<0.05,P<0.01).结论 生活事件、抑郁水平、自杀态度是预测抑郁症自杀意念的补充手段,可用于精神科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辽宁省社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意图的发生状况和分布特征,并分析与抑郁障碍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345名终生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来自辽宁省2004年城乡居民精神疾病调查,使用CIDI1.0问卷调查并根据DSMⅢ-R诊断编码将重性抑郁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未能标明等4组.结果 自杀意念和自杀意图发生率分别为43.48%和24.06%,重性抑郁障碍轻、中、重、及未能标明组自杀意念和自杀意图发生率分别为30.34%,39.62%,57.65%,44.92%和15.73%,16.98%,37.65%,23.73%.结论 该省社区中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约50%患者有过自杀意念,25%患者有过自杀意图,抑郁症严重程度越重,自杀意念和自杀意图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调查济南市两所初中共830人。【结果】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0.7%,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0.05)。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焦虑抑郁情绪、EPQ各人格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自杀意念与焦虑抑郁情绪、EPQ各人格维度在α=0.05水平上显著相关。自杀意念危险因素有焦虑抑郁情绪、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及掩饰性。【结论】有焦虑抑郁情绪和不良人格特征的初中生易产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发生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与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2585名在校大学生,应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近1周内,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7.9%,抑郁的患病率为39.3%,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5,P〈0.001)。患有轻度抑郁(OR=4.34)、中度抑郁(OR=23.00)或重度抑郁(OR=349.85)的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均高于无抑郁症者。结论大学生抑郁水平与自杀意念密切相关,及时识别大学生抑郁症对预测与预防该人群自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抑郁的介导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某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共1145名,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大学生近1周内自杀意念和抑郁症状,通过基本情况问卷了解大学生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包括重大疾病、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人际冲突,并通过中介分析探讨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中的介导作用.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中重大疾病(OR=2.5,P=0.028)、人际冲突(OR=7.2,P=0.002)和经济困难(OR=1.6,P=0.026)均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学业困难与自杀意念无相关性(OR=1.8,P=0.090).调整抑郁变量后,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济困难对抑郁无影响,学业问题对抑郁和自杀意念均无影响,故抑郁是重大疾病和人际冲突与自杀意念的完全中介变量,而抑郁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无中介作用.结论 抑郁在不同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路径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应激事件、负性思维和应对方式对高校研究生抑郁的预测及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DS量表、青少年应激事件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动思维问卷,对659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抑郁检出率为3.49%(23例),研究生抑郁与应激事件、负性思维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235、0.289、0.187,P值均0.01),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399,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应激事件与抑郁无线性关系,负性思维、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抑郁有影响,其中积极应对预测力最强(15.9%)。结论高校研究生存在一定的抑郁人群,应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情况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2020年8月—2022年8月,选取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500名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法调查研究对象个人情况、自杀意念情况、生活事件情况及社会支持情况。结果 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42例,占总人数的8.40%。单亲家庭、有失恋史、有性经历、有堕胎以及父亲文化程度低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有自杀意念组的社会支持总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01),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01)。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r=0.561,P<0.001),与社会支持总分呈现负相关(r=-0.325,P<0.001)。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受负性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的影响,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提高社会支持系统,可有效降低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预防该人群的自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广州某高校88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秩和检验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关系.[结果]近1周内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4%,学习压力,挫折因子与人际关系矛盾是大学生主要的应激源,自杀意念组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平均应激量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想转专业(OR=1.257)、与同班同学有矛盾(OR=1.322)、钱物丢失或被盗(OR=1.470)是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而与班级大多数同学能和睦相处(OR=0.701)是保护因素.[结论]根据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特点,有针对性地减少与自杀意念的产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的发生或减轻其影响程度,同时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及辅导,预防大学生自杀意念以及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了解大学生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与人格特征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吉林和浙江6所高校的1 244名学生,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童年期负性事件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64%,自杀意念得分女生(8.47±2.20)高于男生(5.92±1.25),农村学生(7.90±0.92)高于城市学生(5.68±1.16).有84.57%的大学生至少经历过1种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精神质、神经质呈正相关,与内外向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4,0.42,0.65,-0.58,P值均<0.01).精神质、神经质在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影响和大学自杀意念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43,0.54,效应量分别为13.19%,39.33%.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人格特征在童年期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联合阿戈美拉汀对抑郁症患者临床疗效、抑郁程度及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戈美拉汀治疗,观察组给予CB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抑郁程度及自杀意念。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P <0.05)。治疗后,两组的BDI-21评分、 SIO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BDI-21评分、 SIO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CBT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患者可明显提升临床疗效,降低抑郁程度,减轻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6.
尹璐 《中国校医》2009,23(4):388-390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南京师范大学7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3.4%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在对生活满意程度、对自我心理素质评价、接受心理医生帮助和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上,有无自杀意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无自杀意念者在负性生活事件的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产生的重要因素。结论针对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特点,提早进行自杀预防,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分析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现况进行分析。应用R3.1.2软件建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ROC法对模型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 本次调查人群中44人曾产生自杀意念(20.18%),13人曾计划自杀(5.96%),9人曾尝试自杀(4.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为轻度抑郁情绪、中重度抑郁、轻度焦虑情绪、中重度焦虑情绪,而保护因素为中社会支持度和高社会支持度;ROC法评价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9.50%。结论 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和低社会支持度是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自杀意念的高危因素;社工和美沙酮维持治疗医务工作者有必要对患者进行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事件、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陕西省某大学的506名学生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9.9%,95.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高度孤独的学生占49.8%,中度孤独的学生占45.7%,低孤独感的学生仅占4.5%;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χ2=8.561,P0.01)、以及与父与母关系(χ2=7.927和6.508,P0.05)3个人口变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孤独感和应激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受孤独感和应激生活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应激环境下军人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对军人自杀意念及时进行干预,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用SCL-90问卷对执行重大任务休整后的1 980名官兵进行自杀意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对筛选的第15项目阳性者再进行个体访谈,而后对确认有自杀意念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和干预。结果:筛查访谈确认有自杀意念者29人,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38人。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自杀意念越强,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并与心理健康不良的多个因子显著相关(P〈0.01)。结论:存在自杀意念者的军人其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且自杀意念越强烈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因此重视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预防军人自杀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