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医证候与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医证候与造影特点.方法:病例为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共计113例.全部患者经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按常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分析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关系.结果:113例患者中51例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62例经股动途径完成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及梗阻病变患者血瘀证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随冠状动脉累及支数增加,血瘀证、痰阻证、痰瘀互阻证及气虚证明显增加.有冠状动脉狭窄及梗阻病变患者暗舌、弦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暗舌、弦脉出现频率随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而增加,滑脉亦有类似变化趋势,与血瘀、痰阻证出现的规律一致.结论:血瘀证是冠状动脉异常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证候,随冠状动脉累及支数增加,血瘀证、痰阻证、痰瘀互阻证及气虚证明显增加,舌脉的变化从中医症状学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冠状动脉病变发展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其体表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变化缓慢的缺血性ST-T改变,即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可伴或不伴T波倒置[1],然而,慢性持续性ST-T改变是否一定存在有病理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即慢性持续性ST-T改变与有病理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如何,目前对此尚无明确定论.本文对210例慢性持续性ST-T改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慢性持续性ST-T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即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隐匿性冠心病是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液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这些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或死亡后尸检,几乎均证实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明显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冠状动脉扫描对评价6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在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间于我院就诊的107例60岁以上疑有冠状动脉狭窄的老年患者,对其中102例进行DSCT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SCA)检查.以SCA的结果为金标准,将DSCT的结果与SCA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DSCT对诊断60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评价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102例患者中SCA与DSCT检查出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狭窄≥50%)的分别为52例和56例.DSCT正确地鉴别出中度或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敏感性98.1%,特异性90.0%,阳性预测值91.1%,阴性预测值97.8%,准确率94.1%.本研究评估了408支冠状动脉的影像,SCA与DSCT检查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分支的分别为96支和104支.DSCT诊断中度或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5.8%,特异性96.2%,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98.7%,准确率96.1%.结论 DSCT在老年患者中是一种有效的、能够准确地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左心室结构的关系. 方法 38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心病患者252例,按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分组,造影前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左室结构的关系. 结果 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扩大,狭窄程度的加重,主动脉内径、左室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质量指数逐渐增加(P<0.05或P<0.01).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对左室结构有一定影响,控制左室重构对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系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常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确诊,在冠状动脉造影(CAG)人群中总检出率为0.82%~1.20%[1-2].由于起源异常冠状动脉解剖学特点,此类畸形在CAG时容易误判,将异常开口的冠状动脉误以为完全闭塞.对此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具有一定难度,常漏诊或因导引导管不能到位、同轴性或支撑力差等而致手术失败.故合理导引导管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对手术者的经验和技术也有较高的要求.本文就近期CAG中发现的起源异常且合并狭窄的部分病例做一分析,与广大同行分享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由于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本病有不同的临床表型.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之分为5型.近年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两大类.现主要介绍心绞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及其心功能变化. 方法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102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用Cuben法检测患儿左室收缩功能;用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图检测患儿左室舒张功能. 结果 102例患儿中,检出41例有冠状动脉病变,其中急性或亚急性期单纯冠状动脉扩张5例.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川崎病有较高的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尤其是在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引起心肌供血障碍.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的程度分为四级:一级狭窄在25%以下,二级狭窄在26%~50%,三级狭窄在51%~75%,四级狭窄超过75%.一般来讲,三、四级狭窄具有临床意义,心电图才出现异常改变.但管腔狭窄的程度、心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并不完全一致,除直接与受损动脉支的大小及管腔狭窄的程度有关外,亦受到侧支循环建立好坏的影响.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指突然发生的冠状动脉供血障碍.正常情况下,心肌的需血和冠状动脉的供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保持着动态平衡.当冠状动脉痉挛、狭窄、闭塞或当心脏负荷加重及需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进一步相应的提高,来满足心肌的需要,便出现短暂的心肌缺血缺氧,其临床表现为心绞痛.根据临床的特点及心电图的特征分为典型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前者表示轻度的、弥漫性的心肌供血不足,后者代表有严重的、大的主要血管供血障碍.本文根据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许卫攀  江洪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0):1433-143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有研究发现[1],与绝经期前女性相比,绝经后期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尿酸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例303例,狭窄50%或以上为阳性病变,其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有病变者118例,2支冠状动脉病变者90例,1支冠状动脉病变者95例.入院后第2天早晨空腹测血尿酸,血尿酸的测定采用酶法.对血尿酸≥400μmol/L患者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支冠状动脉均有病变者118例,血尿酸≥400 μmol/L发生率为48.3%;2支冠状动脉病变者90例,血尿酸≥400 μmol/L发生率为31.1%;1支冠状动脉病变者95例,血尿酸≥400μmol/L发生率为29.5%.3支冠状动脉病变血尿酸≥400μmol/L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支及1支冠状动脉病变者(P<0.05,P<0.01).结论 血尿酸升高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相关性.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测定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急剧加重甚至完全闭塞,其它少见病因有冠状动脉炎症、栓塞、先天性畸形等,冠状动脉造影多有阳性发现,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则比较少见.笔者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2例,现作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动态心电图表现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例43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例30例做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次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 26例患者(60.5%)出现一过性定位相关的ST段压低≥0.2mV心电图改变;32例患者(67.4%)出现一过性T波改变(包括与静息心电图比较T波双向或倒置);21例患者(48.8%)出现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与对照组比较,慢血流组室早或短阵室速的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累及支数与动态心电图发现的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酶变化,选择初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体表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狭窄或闭塞45例,占70%,造影正常者19例,占30%.结论体表心电图简便、常用,能够帮助诊断大多数冠心病,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也有局限性和风险.必须全面分析患者资料,选择性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以减少冠心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15.
16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快速心脏扫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合理的设备参数设置,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了16排CT心脏快速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观察,以显示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等情况.结果 30例患者中,有26例(86.67%)冠状动脉内径≥2mm的部分显影良好,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需要,共显示病变部位45处;4例(13.33%)的部分血管影欠佳或未显影.9例另行DSA检查,其诊断结果与CTA冠状动脉成像基本一致.结论 CTA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质量的CTA冠脉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 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 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方法 109例女性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74例)和非冠心病组(35例).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女性冠心痛组大多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心肌梗死病史,且伴特异性ST-T改变,单纯T波改变者少.两组发病年龄、应激因素无差异.冠心病组危险因素拥有者多于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三支以上血管病变中伴二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100%.结论 女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与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指冠状动脉的起始、走形及分布异常,一般认为是在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异常发育或未能发育完全造成的,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发病率较低.其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罕见,具有潜在危险性.本文报道1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左冠状动脉主干与右冠状动脉共同开口于右冠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的超声表现与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冠状动脉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和(或)手术确诊.结果:42例冠状动脉瘘患者超声诊断正确39例,均为单发瘘口,漏诊1例多发瘘口(3个瘘口)为单发,误诊两例分别为川崎病、主动脉窦瘤破裂.超声诊断冠状动脉瘘单发瘘口准确率92.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及其合并畸形直接、安全、快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