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陈奇  魏长宝  徐小峰  曹学书  孟晨  曹兴兵 《骨科》2015,6(4):169-172
目的:探讨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科2010年10月至2013年7月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例116例,其中男67例,女49例,平均年龄(47.3±14.4)岁。车祸伤54例,摔伤50例,高处坠落伤6例,机器绞伤3例,殴打伤2例,重物砸伤1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选取年龄、性别、糖尿病史、原发暴力、骨折程度、开放性损伤、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冠状位胫股角、伸直受限、屈曲受限为初筛因素,先纳入一元Logistic回归模型,再将有关联性的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寻求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结果一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程度、开放性骨折、韧带损伤、关节囊损伤情况、术中出血量和关节屈曲受限与术后关节不稳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关联因素中,关节囊损伤和屈曲受限是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关节囊损伤和屈曲受限是造成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外科治疗过程中,积极修复损伤的关节囊,避免术中切开关节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屈曲受限,能降低术后关节不稳的发生率,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主动快速康复功能锻炼对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的恢复效果。方法将9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锻炼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主动快速康复锻炼膝关节活动度。2组均连续康复锻炼14 d,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和康复锻炼14 d后患侧肢体最大伸直角度与最大屈曲角度。结果手术前2组患肢的最大伸直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锻炼14 d后,2组患肢的的最大伸直角度及最大屈曲角度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主动快速康复锻炼,利于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的术后护理.方法:膝关节镜手术10例.其中2例膝关节腔清理术、5例行半月板修补缝合术、1例游离体切除术.结果:本组10关节镜手术病例经正确护理及完善的康复锻炼,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这满意效果.结论: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功,除需要精湛的技术操作外,术后的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关节镜松解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介绍和评价以关节镜松解手术处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因纤维粘连导致的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对5例平均年龄56岁(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施行了关节镜松解术.本组不包括伴有明显关节疼痛及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而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病例.本组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关节活动度测试正常.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12个月由于关节粘连入院施行关节松解,术前平均屈曲度为70°(60°~85°),2例分别有10°30°伸直受限.以3点标准入路进行关节镜检查,发现屈曲受限的主要原因是髌周和内外侧沟的粘连束带形成,镜下切除粘连束带被动活动膝关节,均获得良好的关节松解.对2例使用保留后十字韧带假体的伸直受限病例行后十字韧带松解.术后当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CPM)锻炼.关节镜松解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8~46个月).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00°~130°),至最后随访时为105°(90°~115°).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与闭合手法松解和开放手术相比,关节镜松解术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为获得更好的效果,松解手术应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6个月内施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GEMINI PS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初期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LINK公司的膝关节假体GEMINI PS行TKA治疗膝关节疾患28例(32膝),术前及术后应用膝关节HSS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及活动度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6~18个月,平均9.8个月,术后3周与术前HSS评分、疼痛评分、膝关节屈曲度及活动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SS评分:优24膝,良8膝,短期优良率100%.结论 GEMINIPS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并且能在术后短期内提升膝关节活动度,达到高屈曲状态.其手术效果取决于适应证的选择,假体的设计改良,成熟的手术技术以及良好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功能锻炼;改良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自行设计的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锻炼方法在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行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良组各50例。对照组予常规功能锻炼;改良组术后使用镇痛药和肌松药,并按自行设计的膝踝屈伸、并膝下蹲及屈膝锻炼等方法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不同时间对照组与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关节置换术后应尽早进行功能锻炼,而改良锻炼法对于提高高屈曲度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如何提高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0月~2010年10月37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1年25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对照组,12例膝关节屈曲度<90°的患者作为实验组。两组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随访时间等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随访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两组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两组的胫骨倾斜度与关节力线对位不良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受肥胖、下肢力线对位情况和术后主动功能锻炼等因素影响,术中术后减少以上因素影响可以提高膝关节术后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King达标理论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效果。方法将62例初次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达标理论干预患者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d的关节屈曲度及术后满意度。结果术后14d时,观察组关节屈曲度较对照组大(P〈0.01),观察组术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King达标理论干预患者行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关节的屈曲度,提高患者的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4):1293-1297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存在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微创关节镜下经皮空心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4例,纵裂骨折3例,横行骨折11例,手术通过关节镜冲洗清除关节内的血肿及碎屑,在关节镜监视下闭合复位,观察髌骨关节软骨面平整后,经皮平行打入2支克氏针做为导针,再经导针拧入两枚中空钉带固定,术后不做外固定,48小时后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1周后可采用CPM机关节被动活动和主动屈曲锻炼相结合进行术后功能康复。结果:14例全部获得7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手术后膝关节功能,终末随访平均95分。全部患膝屈曲活动130°以上,无伸直受限。结论:微创关节镜下经皮中空钉内同定髌骨骨折,手术创伤少,术后康复快,能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是治疗髌骨骨折另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挛缩、内翻畸形患者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及截骨技术和早期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8-02—2015-05对98例(145膝)膝关节内翻并屈曲挛缩畸形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通过分析患者术前畸形程度、术中截骨和软组织松解情况、术后畸形矫正程度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术后内翻矫正136膝,仍有内翻残留9膝(3°~6°);膝关节活动度:伸直0°121膝,伸直受限10°18膝,11°~15°4膝;膝关节屈曲度数90°~120°,HSS评分78~94分,临床及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松动迹象。结论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屈曲挛缩、膝内翻畸形是目前临床疗效较好的方法。术中准确截骨和正确的软组织平衡以及合理的术后康复锻炼是矫正膝关节内翻和屈曲挛缩畸形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90年1月~1994年12月采用改良股四头肌成形术结合CPM持续功能锻炼治疗伸膝装置粘连25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本组25例中男19例,女4例,年龄从23~45岁,平均33.5岁,左膝9例,右膝16例,创伤后至手术时间6月~5.5年.膝关节僵直原因:股骨干骨折术后9例,股骨颈骨折术后1例,股骨两次骨折术后2例,髌骨骨折术后2例,股骨伴髌骨骨折术后1例,膝关节脱位伴交叉韧带断裂修补术后1例,胫腓骨骨折术后5例,股骨合并胫腓骨骨折4例.膝关节术前功能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在0°-0°一10°11例,0°-0°-20°4例,股四头肌肌力均在Ⅳ~Ⅴ级.本组均采用连硬麻醉,驱血,采用髌上2cm正中切口,先将股直肌、内外侧肌钝性分离,然后沿髌骨两侧皮下潜行剪开股四头肌扩张部,再用手法使膝关节屈曲,使关节内粘连得到松解.多数病人可屈曲至90°以上,如果改善不大者可探查股中间肌,如发现挛缩着,将股四头肌肌腹部肌筋膜斜行切开使膝关节屈曲达100°左右,然后确切止血,放置负压引流,3~4天拔除,开始行主动与被动CPM锻炼.膝关节重建术后随访6个月~4年,本组25例病人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4年.膝关节屈膝功能1O0°~130°18例,屈膝功能90°~100°6例,屈膝功能80°~90°1例.股四头肌肌力均在Ⅳ级以上,25例均无膝关节不稳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手术围术期护理和功能锻炼的体会。方法对40例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膝关节疾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和功能锻炼,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9±1.38)d,术后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术后根据lysholm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5.00%(38/40)。结论对接受膝关节镜手术的膝关节疾病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全面护理措施和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关节屈曲畸形严重限制关节活动,手术疗法或非手术疗法如牵引、手法及功能锻炼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1],疗效不确切,我院近年采用延长器治疗外伤性膝关节屈曲畸形,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11~38岁;病因:关节扭伤3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5例,股骨髁部及胫骨平台骨折对位良好采用外固定治疗3例;膝关节伸直受限30°~45°,屈曲正常;病程3~4个月。12 延长器制备 不锈钢制延长器由空心螺杆、实心螺杆及两个弧形脚组成,实心螺杆与弧形脚由可旋转的活动关节连接,空心螺杆中点两侧内螺纹方…  相似文献   

16.
髌骨骨折术后屈膝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髌骨骨折术后屈膝功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 1993年~ 2 0 0 1年得到随访的髌骨骨折患者术后屈膝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得到随访 118例患者中 16例出现屈膝功能障碍。其中膝关节屈曲在 90°~ 130°之间者 10例 ;膝关节屈曲 <90°者 6例。结论 :严格遵循微创或无创原则进行手术操作 ,充分重视髌骨软骨面的平整 ,避免过紧缝合股四头肌扩张部 ,防止术后关节腔内过多积血 ,结合正确的功能锻炼 ,必能有效降低髌骨骨折术后屈膝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股四头肌成形术治疗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的治疗效果。方法:手术在股骨骨折愈合后进行,同时行股骨内固定物拆除术。把股内、外侧肌两旁分离出来,将股直肌与股中间肌分开,再将与股骨粘连且已纤维化挛缩之股中间肌分离出来,可以直接切除,也可以在髌骨上及股直肌起点下各1.5cm处作V-Y型延长,同时切除纤维化之髌上囊,切开髌骨两侧挛缩之支持带及阻碍膝关节屈曲的一切粘连因素。稳妥缓慢的屈曲膝关节。术后第1天起即应用下肢关节康复器行被动屈膝功能锻炼,活动次数与幅度逐日递增,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屈伸膝关节功能锻炼。2周后拆线,开始练习屈膝下蹲。结果:本组29例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6个月~48个月,患肢屈膝活动度为90°~128°,平均115°,较术前平均增加71.4°,伸膝功能良好,另1例2次手术恢复良好。结论:在股骨骨折愈合后行股四头肌成形术,既能取出股骨骨折之内固定物,又能解除股中间肌与股骨间粘连及膝关节内粘连,是治疗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僵直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股骨髁上骨折分类、手术适应症及交锁髓内针操作要领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研讨。方法:在X线监视下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逆行髓内针对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本组9例均一期愈合,膝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标准,优良7例,占77.8%。结论:①股骨髁上骨折,现多主张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创伤大、骨折愈合率低,对膝关节功能影响较大;②交锁髓内针为均分负荷微创手术器械,内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对膝关节功能影响较小,但它也有一定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125例行髋部骨折手术术后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结果本组随访3~28个月,平均12.5个月。2例因基础病加重导致死亡。术后3周出现同侧肢体膝关节功能障碍112例,双侧膝关节功能障碍13例。结论为了降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建议加强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0.
单一小切口带锁钉固定治疗"浮膝"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单一小切口治疗“浮膝”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2例“浮膝”损伤病人采取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膝关节屈曲30°~40°于髌韧带内侧缘做3~5 cm的切口,经股骨髁间窝逆行穿入股骨带锁钉;膝关节屈曲90°经同一切口向胫骨打入带锁钉。[结果]经过1~3年的随访,本组病人均骨性愈合,1例膝关节功能仅屈曲到90°,其它膝关节功能恢复到伤前水平。[结论]该术式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固,能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早期对膝关节功能无影响,有无远期影响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