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专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对北京市一所中专学校中的学生254名进行了预防艾滋病教育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于教育后预防艾滋病知识得分均值由教育前的9.75上升到16.52(满分19分);对性行为态度得分由教育前的2889上升到30.37(满分36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得分由教育前的7.04上升到8.60(满分9分)。教育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预防艾滋病知识、对性行为的态度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得分没有显著差别(P>0.05),教育后实验组各项目得分明显高于教育前(P<0.001),得分的增长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的增长值(P<0.001,P<0.01)。本研究对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及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辽宁某医科大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信念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216名在校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安全性信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对AIDS的知识和态度得分为27,66±3.52分(满分46),安全性信念知识得分为3,71±1.38分(满分8)。能正确判断共用饮食器皿、共用坐厕、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途径能否传播艾滋病的比例分别为42,65%、37.91%和33.18%。正确的安全性观念的持有率较低。结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和安全性观念还很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的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学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在大学生中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2007年,在滨州医学院分层随机整群抽取69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696人,对艾滋病各种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8.91%~99.43%,对各种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70.69%~85.92%;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69.83%~87.36%).全部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得分(满分32分)为(27.68±2.03)分,对待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态度)(满分7分)得分为(3.03±1.79)分;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与艾滋病知识得分呈正相关(r=0.077,P<0.05).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年级、能得到父母关爱的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高,医学专业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高.[结论]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待艾滋病患者和HIV感染者的态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况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了解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情况,为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沈阳市9所不同专业一、二年级大学生3 018名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24.83±4.09)分(满分为33分),大学生对艾滋病及病人的态度平均得分为(5.41±1.13)分(满分为7分).医学专业大学生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25.98±3.44)明显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24.48±4.21,P<0.01).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来源为电视(76.3%)>书籍(56.4%)>专门宣传(46.9%)>广播(46.2%)>课堂教育(25.1%)>同学介绍(22.5%)>其他(10.7%).沈阳市大学生有异性朋友的比例为31.5%,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6.2%.结论沈阳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还很欠缺.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越多,其对待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就越积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因素,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艾滋病防控工作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中国七个艾滋病低发省份的青年学生进行抽样,开展艾滋病知识和态度问卷调查。采用Q型系统聚类的方法,根据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水平,对人群进行聚类,然后用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5~38岁的学生7992名,平均年龄为19.1岁±2.0岁;男女性别比为0.8:1;主要为未婚(99.4%)、在调查当地居住2年以上(75.9%)、汉族(88.1%);高中文化程度占62.1%,大专及本科占37.9%。本研究将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状况聚成3类,Ⅰ类最好6577人,Ⅱ类其次1033人,Ⅲ类最差382人;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旭分析结果显示,省份、居住时间和教育程度是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水平也相对较高,部分省青年学生知识和态度水平较低,流动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知识态度水平较低;影响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水平的因素地区间存在差异,对青年学生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重点人群,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评价同伴教育对吸毒人群进行预防艾滋病及减少伤害的干预效果,为今后针对该人群提高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收集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同伴教育组和普通宣教组,对同伴教育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同伴教育干预措施,普通宣教组实行常规宣传教育。结果干预前,2组吸毒人员对绝大部分知识知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同伴教育组艾滋病知识的净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正确使用安全套知识(61.7%)、高危行为减少伤害(26.5%)和艾滋病基础知识(16.8%),干预手段和职业是影响吸毒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的2个因素。结论在吸毒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吸毒人员在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高危行为减少伤害、正确使用安全套方面的知识。但同伴教育能否改变吸毒人员对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态度和行为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影响,为大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年10月对驻廊坊一所国家某重点大学和一所全日制普通大学在校大学生618人进行自填式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两所高校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主要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但赞成婚前同居者占33.49%,赞成婚外性行为者占33.98%,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者占10.36%,与两个异性发生性关系者占3.56%。获得艾滋病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为电视占89.81%,其次是报刊占83.98%,广播占65.21%。结论:两所大学大学生对艾滋病3种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但其相应的态度(信念)和行为与知识水平相互脱节,说明在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要提高其知识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其不正确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做到知、信、行3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现状,评价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某高等医学专科学校2006年在校专科与中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现况调查,并对其进行艾滋病社区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培训前后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培训前医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回答率为76.2%,其中二年级学生高于一年级学生,大专生高于中专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培训后医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明显改善,艾滋病知识正确回答率达98.9%,培训前后调查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培训前不同年级和不同学历的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正确回答率间存在差异,对医学专业大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北京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AIDS)、性病(STDs)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为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以北京市13所高校的2 173名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并由他们对大学生实施同伴教育。通过干预前后2次问卷调查,评价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的干预效果。结果6.9%的大学生有过性交行为。干预后,大学生对生殖健康、AIDS/STDs知识的得分从(35.2±5.3)分提高到(40.9±5.1)分(P<0.05);男、女学生AIDS知识知晓率分别增加了10.0%和10.8%,STDs知识知晓率分别增加了9.8%和10.0%,对AIDS/STDs病人的态度也随AIDS/STDs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善。结论同伴教育适用于大学生,近期效果明显,可以在大学生中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之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美国、印度及中国的大学生中进行的关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基线调查表明,大学生对HIV/AIDS的认识和态度存在缺陷与误区。目前,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健康教育包括课堂讲授、角色扮演、同伴教育及Quilt等多种方式。通过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率有明显提高,态度有所转变,但行为的测评则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1.
姚伟红 《现代医院》2007,7(4):148-150
目的了解不同专业硕士新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态度,探讨本科生教育阶段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措施。方法采用问卷对湛江某医学院208名硕士新生和非医学院197名硕士新生在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态度等方面进行现况调查,并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非医学院新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医学院硕士新生远远不足。结论对本科生应进行全面、系统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以提高认知水平,减少对性病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2.
不同学科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关系,为开展营养健康促进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对某高校不同学科(医科、工科和文科)491名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81.5%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营养态度,但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并存在不合理饮食行为。营养知识平均得分为(20.6±5.7)分,医科学生得高分的比例高于其他学科(χ2=33.31,P<0.01)。不同学科学生的食物选择依据及早餐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4,P<0.01)。结论多数学生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应结合不同学科学生特点进行营养知识宣传,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洁  曲波  张阳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6):804-806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学生的艾滋病知识和态度,为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医科大学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0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计341人进行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超过90%,对非传播途径、艾滋病的早期临床症状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低。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农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校课程教育、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是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对待艾滋病患者的问题上,该人群的态度较好,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得分高于农村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之间无相关性(r=0.06,P〉0.05)。结论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较好,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深圳某中专学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辉  黄粤 《职业与健康》2007,23(8):588-590
目的了解中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其态度和行为,评价实施学校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深圳某中专学生于入学时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后1个月,运用自编的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教育前后,中专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对艾滋病相关的态度和行为,教育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伴教育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但在非传播途径和对性行为态度方面存在一定误区。结论对中专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明显成效,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性道德教育应作为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在今后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可重点采用同伴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陈昭  王雪松  姜利杰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31-3133
[目的]了解综合性大学中非医科类和医科类在校大学生对AIDS知识态度与行为现况,为进一步调整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改善其教学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华大学非医科类学生612人,医科类学生754人做为调查对象。[结果]AIDS的基础知识回答正确率,医科类学生明显高于非医科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的相关态度回答正确率.医科类学生明显高于非医科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的行为状态,非医科类与医科类学生均持有正向积极的行为态度。[结论]非医科类学生应增设预防AIDS的健康教育选修课:医科类学生应调整和改善预防AIDS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低年级医学院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为开展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某医学院整群抽取1250名低年级大学生,以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99.68%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4.62%的学生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低年级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报纸杂志和学校教育。他们对艾滋病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知晓率分别为98.88%、97.60%、81.65%,但只有34.08%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待艾滋病病人态度方面,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矛盾和恐惧心理,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隔离的有331人,占26.57%。结论低年级医学生具有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但仍有欠缺,对传播途径存在着认识误区,提示在医学院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Peer education seeks to enroll students in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programs aiming at AIDS prevention.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AIDS prevention methods can lead to behavioral change and also a potential reduction in unsafe sexual behavior,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 people.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role of peer education interventions in improving awareness,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eer educators towards AIDS.MethodsThis is a pre-and post-stud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400 students who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10 gender-balanced schools. They received the information from trained peer educators. 200 peers carried out the intervention (20 peers from each school), which was conducted in phases. The intervention required coordinating with official concerned stakeholders, preparing teaching aids, and four days of training workshops for the peer educators.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program (SPSS). A paired sample t-test was obtained and utilized to interpret the changes observed in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Results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improved participants'' knowledge from 75.5% to 83.2%. This improvement was with specific regard to the following: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IDs (p = 0.017), which improved from 77.7% to 81.5%; the spread of HIV through mosquitos (p = 0.001), which showed an increase from 12.7% to 23.8%; the program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HIV carrier (p = 0.001), and also on the AIDS risk when having multiple sex partners, (p = 0.001), showing an increase of 47.5% to 83.5%. Following the knowledge test, the attitudes of stud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70% to 83% with regards to youth vulnerability to HIV (p = 0.001), while scored dropped from 15.7% to 8.5% concerning the topic of HIV voluntary testing (p = 0.001). The practices of students changed from 70% to 83% when prompted about shaking the hands of an HIV infected person and also from 84.8% to 87.7% about sharing food with an HIV infected person (p > 0.05).Conclusion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school peer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nform students of unsafe sexual behavior with regards to HIV/AIDS. It is clear that peer education enable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to be made with regards to th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the studen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662名大学生通过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高,达到81.2%。57.1%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9.3%的大学生有过性行为,有性行为的学生中29.5%的人每次使用安全套。结论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和较为正确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研究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及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知识的掌握程度,探讨对这两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AIDS相关知识的问卷,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北华大学非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共612人,医学院计754人进行调查。将两者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两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方面的差异。[结果]非医学院校与医学院校大学生在AIDS相关知识、传播途径和对待AIDS的态度等有关认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非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应加强有关AIDS知识的普及教育;在医学院校大学生中应加强有关AIDS仿制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蔡泳  施榕  顾维雄  Short R  高源 《上海预防医学》2001,13(5):214-215,224
[目的 ] 了解文科大学生艾滋病 /性病 /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水平和围绕这一内容开展的同伴教育的效果及适宜性。 [方法 ]  1999年 10~ 11月在上海某文科大学整群抽样选取一年级大学生共 181人为干预组 ,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等内容的同伴教育 ,另设同校 179人为内对照组 ,另一所文科大学的 16 0人为外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方式 ,对教育前后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 干预组在教育后艾滋病、性病知识水平均有大幅提高 ,且对安全性行为的认识及态度有所改变 ,与内、外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在对婚前性行为态度上 ,干预组在教育后有显著改变 ,而内、外对照组改变不明显。 [结论 ] 同伴教育在一年级文科大学生中的开展是十分有效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