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对122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或胸痛待查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计算其积分;对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75例)或者冠状动脉造影(CAG,47例),并将颈动脉超声结果与MSCTA或者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2%、33%、84%;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33%、86%;超声颈总动脉斑块对CAG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55%、89%;对MSCTA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7%、58%、92%。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分和斑块数均明显高于无病变组(P〈0.05~〈0.01),双支和三支病变组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又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间的IMT等级分和颈动脉超声斑块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方便及时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与冠心病 (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 5 2例分为对照组 (10例 ) ,心绞痛组 (16例 ) ,心肌梗死组 (2 6例 )。冠心病依据心电图 ,运动 -静息 99m Tc- MIBI心肌显像 (SPECT)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 ,颈动脉内膜厚度 /腔内径<0 .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其中 1例 (2 ,3% )颈动脉狭窄 >5 0 % ,80 % (34/ 42 )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 ,颈动脉内膜厚度 /腔内径 >0 .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 (IC) /颈总动脉血流速 (CC) >0 .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42例SAE病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观察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变化,并与40例年龄匹配、伴随疾病相似、无明显缺血性心脑疾病症状、体征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①SAE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E组斑块检出率97.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2.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粥样硬化斑块积分SA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管径狭窄皆以轻度狭窄(<50%)为主,但SAE组中度、重度狭窄(>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SAE组SPV、EDV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结论 SAE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多较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流速减慢为主.SAE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13例均无冠心病史),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7例)。冠心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显像(SPEC)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其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80%(38/47)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2例为观察组,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61例为A组,另选取1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观察对比A组不同病变支数间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观察组斑块总发生率为88.52%,高于对照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软斑块最为常见,所占比例为37.36%,其次为混合斑块、硬斑块、扁平斑块;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斑块积分、颈动脉IMT、颈总动脉内径均高于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斑块积分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积分、颈总动脉内径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颈动脉病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测可有效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01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血管数将冠心病组又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进行分析. 结果:冠心病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91±0.13)mm,平均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为(22.13±3.21)mm2,而对照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84±0.06)mm,平均IMCSA为(18.06±1.15)mm2,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为63.7%,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左颈总动脉IMT0.845 mm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67.3%;以左颈总动脉IMCSA19 mm2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4.6%.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 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 S)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0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CHD组,54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CHD组,148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又按其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42例)、多支病变组(76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组之间二者的关系,分析CA S与CAA 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②与NCHD组比较,C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CHD组各亚组之间比较,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均<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软斑和混合斑比例:CHD组的高于NCHD组的(P<0.05);CHD组中多支组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④CAA S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与CA 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A S)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③CHD组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甚于NCHD组患者;而CHD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又甚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8.
李萍  安中平 《山东医药》2013,(42):15-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性痴呆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61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VaD组)及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行高频超声检查,测定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及斑块性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TC、TG、HDL—C及LDL-C水平。结果VaD组颈总动脉IMT及颈内动脉IMT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VaD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Va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01例病人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再根据受累血管数将冠心病组又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91±0.13)mm,平均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为(22.13±3.21)mm2,而对照组的左颈动脉的平均IMT为(0.84±0.06)mm,平均IMCSA为(18.06±1.15)mm2,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为63.7%,对照组的斑块发生率为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左颈总动脉IMT0.845mm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8.8%,特异性为67.3%;以左颈总动脉IMCSA19mm2为界限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4.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子,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香港地区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以探讨香港地区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检测140例患,其中冠心病组70例,无冠心病的对照组70例。结果:在冠心病组,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外,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冠心病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冠心病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香港地区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臂踝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评价价值及绝经后女性发生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8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66例和冠心病组121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40例、多支病变组41例。通过G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检测各组患者ABI、IMT及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IMT明显增厚,ABI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ABI明显降低,IMT及斑块检出率也明显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BI降低(≤0.9)、IMT增厚(≥0.9 mm)是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便秘为独立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等可以增加绝经后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结论 ABI及IMT可以作为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性预测指标。便秘可作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分析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并分析与冠心病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80例、单支病变组102例、2支病变组62例和多支病变组84例。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 颈总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颈总动脉 IMT多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1)、2支病变组与对照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叉部IMT,单支病变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斑块积分,多支病变组与2支病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颈动脉IMT、分叉部IMT、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对129例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浆Hcy含量的测定,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CAN)组50例和冠状动脉狭窄(CAS)组87例,其中CAS组进一步分为1支病变组(41例)、2支病变组(10例)和3支病变组(36例).结果 CAS组血浆Hcy含量显著高于CAN组(P<0.01),血浆Hcy含量越高,则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而与年龄无关.结论血浆Hcy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潞河医院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的21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冠脉造影检查血管为单支病变者纳入对照组,多支病变纳入观察组,两组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AASI、颈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析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32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4组:对照组(80例)、单支病变组(102例)、2支病变组(62例)和多支病变组(84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支病变组分叉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分叉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增厚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增厚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是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OR=2.8,95% CI:1.18~6.6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颈动脉病变情况,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较好的筛查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脱氨酸(Hcy)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2月至2002年6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9例,以未发现任何可辨认的斑块或狭窄者40例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50%者(49例)为冠心病组,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一步分为1支病变组(17例),2支病变组(14例)和3支病变组(18例)。冠状动脉造影前取静脉血,采用荧光衍生化后HLPC分离法检测Hcy。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Hcy水平升高越显著,则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结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黎素军  许春平  曾波 《内科》2007,2(5):735-73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心病不同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18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的测定。冠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血管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78例),血管狭窄<50%者诊为非冠心病组(40例)。冠心病患者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27例),三支病变组(32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多支病变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单支病变组略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1)。结论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Hcy增高越显著,则冠脉病变支数越多。Hcy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的急性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并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FMD在冠心病各亚组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在冠心病组中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血浆hsCRP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结论血浆hsCRP、FMD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脂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CHD)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排除糖尿病的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者。冠心病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至少一支血管狭窄程度≥50%。将80例CHD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50例)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根据冠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26例)、双支病变组(27例)、三支病变组(27例)。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80例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内脂素和MMP-9水平。结果 ACS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脂素和MMP-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血浆内脂素和MMP-9高于与稳定型心绞痛(P<0.05),三支病变组内脂素与MMP-9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单支病变组高于对照组(P<0.05)。内脂素水平与MMP-9水平显著正相关(r=-0.763,P<0.05)。结论内脂素、MMP-9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且对冠心病的诊断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人选患者的内皮功能、动脉弹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多种无创指标,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这些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5岁的95例男性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为冠心病)的结果分为多支病变组(2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单支病变组,及老年对照组(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在造影前检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IMT,并抽血检测内皮功能、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结果各组baPWV、ABI、颈动脉IMT,ET-1和NO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MDA水平及hs—CR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baPWV和颈动脉IMT水平亦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aPWV、吸烟和糖尿病是影响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因素(P〈0.05)。结论在众多无创性检测指标中,内皮功能受损、动脉弹性及颈动脉IMT的改变与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其中baPWV和颈动脉IMT水平可能能预测老年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