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技术(microendose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我科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利用M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6例,利用SPSS17.0软件分别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和术后1年随访的VAS评分。按Nakai标准将患者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时的疗效分为优、良、可、差4级。结果术前、术后首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15±1.24)分、(2.25±1.35)分、(2.28±1.19)分。术前与术后首次随访、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均为0.000),而首次随访与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19)。首次随访时疗效:优50例,良3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4.2%。末次随访时疗效:优47例,良32例,可7例,优良率91.9%。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保留黄韧带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后路椎问盘镜微创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 方法 总结分析开展MED治疗的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早期于术后5.5个月、中期于术后66个月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按Nakai标准评定疗效,分优、良、可、差4级,比较全部病例的早期及中期随访时的疗效优良率.结果 早期随访疗效:优21例,良14例(优良率94.6%);中期随访疗效:优18例,良15例(优良率89.2%). 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早、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万红 《颈腰痛杂志》2006,27(5):400-40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术中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结果 68例得到随访,时间2~22个月,平均11.2个月。其中优58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5.6%。结论 应用ME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具备良好的临床技能和技术,方能防止出现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后路椎间盘镜(MED)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微创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目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至2007年9月收治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均行MED微创治疗.应用JOA评分及改善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56个月,平均18个月.96例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4.45分,末次随访时14.6分,优85例,良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92.7%.[结论]MED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行PELD和MED手术的内镜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其中PELD 30例,MED 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费用。采用VAS评分、ODI评分、改良MacNab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ELD组出血量较MED组少,切口长度较MED组短,而透视次数较ME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3 d时PELD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优于MED组(P<0.05),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PELD组优2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MED组优2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9%;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地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PELD在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早期缓解患者腰痛方面具有优势,MED术中透视次数相对更少。  相似文献   

6.
赵文龙  王刚  王国兴  陈风  刘浩  苏士乐 《颈腰痛杂志》2021,42(5):625-627,631
目的 探讨经皮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3月在经皮双通道内镜下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30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改良JOA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5.0±28.1)min,平均住院(5.1±1.1)d,术后随访(5.0±1.4)个月;术中硬膜囊撕裂2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1例.患者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改良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24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3%.结论 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对照术前、术后情况,根据功能评价(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和Maenab腰椎评价标准,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创口大小等指标。平均随访时间7.5个月。结果33例术后第6小时开始直腿抬高锻炼,术后平均6d下地活动,平均住院时间8d,平均14d生活自理,平均25d恢复工作;优19例(57.6%),良12例(36.3%),优良率占93.9%。结论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好补充,创伤小,康复快,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术(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应用M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共45例,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和Macnab腰椎评价标准,评估腰椎术前功能状况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全部病例得到随访.结果 ODI评分:术前36.6±1.2,术后9.2±0.9;术后随访时间:1~45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平均Oswestry功能评分9.6±0.8.Macnab评分结果:优23例(51.1%),良17例(37.8%),可4例(8.9%),差1例(2.2%),优良率占88.9%.结论 MED术微创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拓展了中央型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术后腰椎MRI影像变化.方法:对232例经显微内窥镜下行椎间盘切除术的单节段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随访,有129例随访成功,其中男71例,女58例,年龄21~67岁,平均40.1岁,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ODI评定,按照MacNab评分法评定未次随访时手术疗效.评价等级为优、良、可、差.59例患者复查腰椎MRI,观察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7年,平均5.2年.129例患者手术前ODI为67.34%±5.68%,末次随访时为9.32%±1.46%,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按照MacNab评分法,末次随访时手术疗效优75例,良40例,可10例,差4例,优良率为89%.59复查腰椎MRI者中评价为优良者无椎间盘突出复发;评价为差的4例患者中3例发现椎间盘突出复发.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中远期疗效好,腰椎MRI影像变化与手术疗效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经后路椎管内椎间盘镜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目的:介绍经后路椎管内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手术系统(M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1999年6月-8月用ME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详细介绍了手术过程、操作技巧及手术适应证。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6.1个月,按Nakal疗效评定分级属优14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娴熟操作技巧是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MED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ILF技术对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情况。结果患者随访6-24(15.67±4.9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5.83±1.4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9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2,P〈0.01);VAS评分术前平均(9.17±0.72)分,术后平均(0.42±0.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1,P〈0.01)。结论应用TILF方法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腹腔镜围手术期机体免疫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围手术期机体免疫生理变化。方法 86例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分为传统开腹组46例和腔镜组40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d、第3d、第8d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LgA、LgM、LgG,CD4+,CD8+,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白介素-6(IL-6)。结果开腹组胃动素术后明显低于腔镜组(P〈0.05)。胃泌素两组术后明显升高(P〈0.05),同时期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腔镜组CD8+术后第8d与同期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LgA、LgM、LgG含量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CRP含量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IL-6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术后第8d腔镜组IL-6降至术前水平,开腹组仍高于术前,且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生理反应的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在免疫功能和生理反应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制椎间孔成形环锯行椎间孔一次成形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PETD中应用自制环锯行椎间孔一次成形治疗7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总结自制环锯椎间孔一次成形的技术特点,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Mac 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8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 m L。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9.6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4.3±2.1)分,末次随访时为(0.5±1.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7.3±3.0)分,末次随访时为(0.5±0.4)分;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为(30.1±6.8)%,末次随访时为(5.3±3.1)%,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 Nab标准疗效评价,优74例,良2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为98.7%。结论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自制环锯进行椎间孔一次成形,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8例,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植骨术;2例颈椎骨折患者无神经症状予前路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术。结果术后Cobb角5.7°~8.3°。8例均获随访,时间8~29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复位无明显丢失。VAS评分:术前为7~9(7.9±0.8)分,术后为1~4(2.3±0.9)分。神经功能:D级2例均恢复至E级,C级1例恢复至D级,B级2例恢复至C级1例、D级1例。植骨部位均骨性融合,时间为9~16个月。结论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AS合并脊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郑龙龙  关凯  刘智 《颈腰痛杂志》2012,33(5):331-335
目的 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Dynesys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10-2011-08,我院采用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3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单节段固定29例,双节段固定共8例(皆为L4-5及L5-S1两节段),对29例单节段固定患者中的16例进行随访(其中L4-5及L5-S1各8例),双节段固定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3个月.疗效评价指标包括VAS、ODI、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ROM).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单节段与双节段相比,术后及各个随访时间段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椎间隙高度与椎间活动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双节段与单节段相比,椎间隙高度减小(P<0.05),椎间活动度增大(P<0.05).结论 Dynesys对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是肯定的,双节段固定和单节段Dynesys系统固定短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是双节段Dynesys固定效果可能较单节段固定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和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ED组(48例,采用MED治疗)和PTED组(48例,采用PTE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疼痛VAS评分及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PTED组长(多)于MED组(P<0.05)。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MED组2例、PTED组3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VAS评分:两组术后第1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MED组优良率为87.50%,PTED组优良率为89.5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D和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良好的效果,MED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但PTED更微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尿动力学评估游离骶囊术治疗小儿脊髓脊膜膨出并TCS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骶尾部脊髓脊膜膨出合并TCS患儿20例,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尿动力学评估。[结果]所有患儿均无术后负损伤。术后残余尿量和膀胱逼尿肌漏尿点压显著低于术前,膀胱顺应性和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高于术前。[结论]应用游离骶囊术治疗小儿骶尾部脊髓脊膜膨出并栓系综合征疗效可靠,并可有效改善难以纠正的泌尿系统症状,降低继发性上尿路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_2骶岬螺钉(S_2-alar screw,S_2-AS)在腰骶椎翻修术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 2011年6月—2014年5月,7例腰骶椎内固定失败患者在本院接受骶骨侧的S_2-AS技术增强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估腰骶椎的融合效果,并对翻修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为180~300 min,平均240 min;出血量450~800 m L,平均614 m L,未出现与S_2-AS相关的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物失败的情况出现,并达到骨性融合或可能融合标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86±1.07)分、(1.85±1.10)分和(1.57±0.87)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ODI分别为(28.29±7.61)%、(8.57±2.64)%和(7.29±2.43)%,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随访期间有进一步改善趋势。结论 S_2-A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加骶骨侧锚定点的外科技术,能对腰骶椎翻修术时S1椎弓根螺钉固定起到辅助增强作用,从而有助于腰骶椎达到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患者术前、术后m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J)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I。ISA法对48例膀胱肿瘤患者及50例正常人lIn清中IGF一1、VEGF的检测,了解膀胱肿瘤患者在术前、术后血清中IGF一1、VEGF的水平变化。以及不同病理分级和不同浸润深度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一1、VEGF水平的异同。结果:术前、术后第7天,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l、VEGF值明显高于正常人;术后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GF-1、VEGF的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或浸润深度的增加,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IGF一1、VEGF的水平也升高;同时膀胱肿瘤患者血清中的IGF1和VEGF水平均升高,且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监测膀胱肿瘤患者妞清中的IGF一1,VEGF的水平的变化,对预测肿瘤恶性潜能和肿瘤的发展情况,以及了解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