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小切口改良"开窗"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5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行腰椎后路小切口改良"开窗"减压融合内固定术,B组行传统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前、末次随访时腰腿痛、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腰腿痛、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及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小切口改良"开窗"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作为对传统手术的改进,可以充分松解神经,实现牢固固定、有效融合,同时手术尽可能保留原生结构,缩短手术创伤及时间,是"微创"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是常见病,很多人饱受其困扰。目前,社会上关于治疗颈椎病的广告宣传形形色色,让患者感到非常困惑。为此,本刊根据读者收集提供的资料,特别邀请有关专家对其中典型的广告语进行解读,以使患者明辨是非,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3.
小鼠卵巢切除术入路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鼠背部皮肤正中切口,以改进小鼠卵巢切除手术入路。结果:75例小鼠卵巢切除术中,3例死于麻醉过深,5例因小鼠间互相嘶咬切口缝合线而导致皮肤切口裂,经再次缝合后未产生其它并发症;72例均卵巢摘除完全。该改良的小鼠卵巢切除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安全且操作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锻炼、负重与石膏固定6周两种方法 对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用2003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根椐床位单双号分为两组:早期活动组和石膏固定组,按照纳入标准两组均选择50例患者.入选的所有患者均根椐AO内固定原则对踝关节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根椐不同的分组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包括Olerud及Tegner评分、骨折后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有无关节疼痛、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 早期活动组46例患者获平均20.3个月(14~27个月)随访.石膏固定组45例患者获平均21.4个月(13~27个月)随访.Olerud评分均达到"好",早期活动组评分平均为(87±21)分,略高于石膏固定组[(79±19)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早期活动组和石膏固定组术后12个月Tegner评分分别为(8.4±2.3)、(8.1±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早期活动组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7.7±1.8)周,而石膏固定组为(11.5±3.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活动组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石膏固定组中有1例出现假关节.所有获得随访的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及回到骨折前的工作岗位,早期活动组花费时间为(9.2±1.9)周,比石膏固定组[(10.4±1.7)周1提前约1周(P=0.47). 结论 术后达到坚强内固定且有较好依从性的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可以采用早期活动及负重等功能锻炼来促进踝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内固定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胸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5.5岁;骨折部位:T11 3例,T12 11例,L1 14例,L2 2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7例,E级15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120枚椎弓根螺钉中,0级螺钉110枚,Ⅰ级螺钉8枚,Ⅱ级螺钉2枚。螺钉优良率为98.3%,无出现Ⅲ级螺钉。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管内占位、椎体高度比值及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随访术后Cobb角丢失<1 °,椎体前缘高度丢失<2 mm,无断钉及内固定松动现象。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伤椎椎体人工骨植骨可以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内置物引导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椎体内植骨和非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09年1月门诊随访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患者63例,术后平均随访26.8个月。其中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2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患者34例。对随访病例行常规X线片检查,患椎行骨密度测定。比较3组病例的术后伤椎高度、后凸角度变化、骨密度及JOA评分情况。结果植骨组伤椎高度及后凸角度丢失与非植骨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椎骨密度则明显高于非植骨组。植骨组术后JOA评分高于未植骨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相比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无显著增加。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椎体内植骨总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且实施简便,不增加手术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盲置法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简化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颈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便于临床的推广。方法应用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11例,共置钉64枚,平均年龄为36岁,其中10例为颈椎外伤,1例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连续型)。结果.平均随访16个月,最后随访时X线片显示骨融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术中出血量平均约500mL,每枚螺钉置钉所花时间平均约为3min,9例54枚螺钉术后行X线及CT扫描进行椎弓根螺钉位置评价,均置钉成功;2例10枚螺钉术后因经济因素仅行X线检查,螺钉位置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在C3-7节段,“一点两垂直法”用于颈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既安全又简便,适用于临床推广,但在术前仍应进行个体化评估,排除手术的禁忌。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了Telamon融合技术在治疗下腰椎不稳定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68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平均年龄49岁,腰椎椎弓崩裂伴滑脱者27例,腰椎退变性不稳者41例,术前病程平均28.6月,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48.5%。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Telamon椎体间融合术,其中全椎板切除者5例,双侧椎板间扩大开窗者63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8个月,最后随访时Oswestry残疾指数平均7.5%,复查X线片均获良好的骨性融合,无明显不稳定征象。结论Telamon融合技术能提供良好的骨性融合并维持良好的椎体间高度和腰椎的生理性前凸,由于其本身并不具有即刻稳定性,故应在坚强内固定的保护下应用,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由于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胸、腰段的脊柱稳定性重建,相关的研究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技术不断得到改进〔1~5〕。与胸、腰段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一样,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较其它任何颈椎固定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三维稳定性,具有  相似文献   
10.
用药物提高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有研究主张在脊髓损伤8小时内静脉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SS)。本文对大剂量MPSS在外伤性脊髓损伤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进行评估,不支持用大剂量MRSS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1 方法 从1966年至1999年12月期间Medline中挑选出在脊髓损伤后12小时内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病例,并根据Guyatt等提出的原则对用与不用激素治疗组的效果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