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20例IVT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0.4±12.419~40岁。病史1~8年。心动过速频率146~240bpm。所有病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并行靶点消融。结果20例病人中,右室IVT9例,其中右室流出道VT8例,成功7例;希氏束下方VT1例,消融成功;左室IVT11例,其中间隔部VT10例,成功9例,左室游离壁VT1例,成功1例,总成功率90%(18/20)。18例术中成功诱发出VT,2例左室IVT患者术中未诱发出VT,采用起搏标测,记录到与自发VT心电图12导联完全一致的起搏心电图,消融3个月后,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左室IVT应以激动标测为主,记录到最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P)或异常电位(AP)提示为成功的靶点,且术中能否诱发出VT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右室IVT应以起搏标测为主。  相似文献   

3.
室性心动过速及顽固性室性早搏的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回顾分析 1991年 3月~ 1999年 10月导管消融治疗 6 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结果。按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顺序 ,将 1991年 3月~ 1993年 10月定为前期阶段 ,共 2 4例 ;1993年 11月~ 1999年 10月定为后期阶段 ,共 43例。采取心内激动和 (或 )起搏标测的方法进行标测 ,行直流电消融 (DCCA)或射频消融 (RFCA)治疗。前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40 % (4/ 10 ) ,低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成功率 95 % (41/ 43) ,P <0 .0 5。前期阶段DCCA治疗的复发率 10 % (2 / 2 0 )、并发症发生率 2 0 % (4/ 2 0 )和术后血CPK峰值 10 32± 36 9U/L分别高于后期阶段RFCA治疗的 2 % (1/ 43)、5 % (2 / 43)和 16 3± 82U/L(P均 <0 .0 5 )。 6 7例患者中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5 2例。右室IVT 2 4例 ,19例 (79%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其中 2 1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2 5 .3± 5 .6ms。左室IVT 2 8例 ,2 1例 (75 % )起源于左室后间隔 ;其中 2 5例成功靶点局部电图提前 2 9.1± 6 .0ms;仅 1例记录到孤立的浦肯野纤维除极电位。前期DCCA治疗IVT成功率为 94% (17/ 18) ;后期RFCA治疗IVT成功率 10 0 % (30 / 30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 (VT) 10例 ,前期DCCA治疗 2例 ,成功 1例 ;后期RFCA治疗 8例 ,成功 6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alr 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 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 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总结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抬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抬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F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形态完垒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抬疗IVT的总成功率92.5%(111/120),ILVT为94.6%(70/74)、右室IVT(IRVT)为89.1%(41/46),复发率为5.4%(6/111),永久性三度房室阻滞1例,发生于ILVT消融时(1.3%)。ILVT分别起自间隔面(65例)、左前游离壁基底部(5例)和流出道(4例)。IRVT分别起自流出道(39例)、流入道(4例)、前壁(2例)及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面ILVT有效靶点处P电位较QRS提前33.4±11.8(18~60)ms,其它部位49例ILVT及IRVT中的病例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ORS波形态完全相同(41例,83.7%)或局部心室激动最为提前(8例,13.3%)。对4例未诱发的IVT尝试消融经随访证实均无效。结论不同起源的IVT采用RFCA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起自左室间隔面的ILVT应以最早P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IVT应采用起搏标测,也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的IVT不宜尝试RFCA。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ycardia,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的方法与结果,并对其方法学进行研究.方法85例IVT行RFCA治疗,ILVT中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5%,ILVT为95.6%,IRVT为97.5%,复发率为3.6%.结论IVT射频消融治疗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IVT发作时体表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异性,可根据心电图表现确定其起源位置.投照体位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标测、消融的成功率.IVT的RFCA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根治性治疗法,但仍然有些因素影响其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研究。方法共收集20例临床诊断IVT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0.5±12.5(21~66)岁,病史7.8±8.8(1~22)年,心动过速时R—R间期为:309±69(240~43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且Ⅱ、Ⅲ、avF主波向上12例。对20例患者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0例均获成功,术后1例起源左心室后间隔,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之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于术后第3、7天复发,余无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亦无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RFCA关键在于靶点标测和标测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与射频消融(RFCA)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表心电图(ECG)起搏标测法、心动过速标测法、窦性心律下P电位(浦肯野电位)标测法.结果 29例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全部经射频消融成功,随诊1个月~36个月无复发,心动过速标测消融组与窦性心律下P电位标测消融组在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起搏标测组与前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RFCA治疗希浦系统起源左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②心动过速下标测消融与窦性心律下标测消融优于起搏标测.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6例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男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岁(4-14.5岁)。临床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VT起源于左室间隔部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2例;选用温控消融导管,4例采用起搏标测结合激动顺序标测,于VT发作时放电,2例采用起搏标测,于窦性心律时放电;6例消融均成功。平均随访12.8个月(1-22个月),1例术后第4周复发,第5周于同一部位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射频消融治疗儿童IVT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2.
总结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 5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的体会。电生理检查与RFCA一次完成。激动或 (和 )起搏标测确定靶点后消融。结果 :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速在右室心底部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 (ECG)之QRS波群提前 34ms的起始碎裂电位 ,室速可被隐匿拖带。 1例肥厚型心肌病术中发作 4种形态室速 ,分别于右室游离壁 ,流出道后侧壁、间隔前下及间隔前上标测到较体表ECG的QRS波群提前 40ms以上的碎裂电位 ,分别以此为靶点消融成功。 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室速于左室游离壁标测到较体表QRS波群提前 46ms的局部碎裂电位 ,起搏标测 12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室速时完全一致 ,以此靶点消融成功。 1例扩张型心肌病 ,诱发束支折返性室速 ,消融右束支。 4例均消融成功 ,随访 10个月至 7年无复发。 1例Fallot四联征矫正术后患者有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 ,术中未能诱发室速 ,在起搏标测下消融 ,1个月后复发。 5例患者共发作 10种形态室速 ,消融成功 9种 ,复发 1种。平均手术时间 144min ,X线曝光时间 6 5min。结论 :对器质性心脏病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RFCA是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Carto系统标测与常规X线下电生理标测指导房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平均年龄 (4 5 5± 15 1)岁 ,进行 33例次电生理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比较Carto组与常规组的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操作过程和放电次数。结果 常规组15例中 12例次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 18例次即时消融成功 ;其中 15例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10例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5例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 ) ,3例为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规组中 2例消融不成功的患者改为Carto系统标测再次消融成功。两组间比较 ,Carto组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 (15 4±6 2 )min对 (2 7 0± 11 8)min (P =0 0 0 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 2~ 2 3个月 ,Carto组有 1例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标测和射频消融房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的优越性 ,特别是对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某些特殊部位 (如希氏束旁、左心房 )房性心动过速 ,可明显减少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5.
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 (RFCA)在儿童及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西京医院住院行RFCA治疗的 14 8例患者 (其中右侧显性旁道并发左侧隐匿旁道者 2例 ,左侧隐匿旁道并发AVNRT者 1例 ) ,年龄 14 .1± 2 .3(6~ 18)岁 ,病史 2 .6± 2 .5 (0 .1~ 12 )年。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14 1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7例。结果 :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 (AVRT) 93例 ,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AVNRT) 5 1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7例。RFCA成功率 93.4 % ,其中AVRT左侧旁道、AVNRT成功率达 97%、96 %。复发 11例再次消融均成功。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RFCA是治疗儿童及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选择 1995~ 2 0 0 2年在我院行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 ,共 32 1例 ,男 2 10例、女 111例 ,年龄中位数 13.4± 3.6 (1.5~ 18)岁 ;其中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2 0 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74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 35例、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心房扑动 (AFL) 2例、不适当窦性心动过速 (IST) 1例。记录所有病例术前未发作心动过速及心动过速发作时的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结合电生理检查 ,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AVRT、AVNRT和IVT分别占6 3.6 %、2 3.1%和 10 .9%。年岁较小的儿童和青少年 ,右侧旁道较多 ,随着年龄的增加 ,左侧旁道相对越来越多。B型预激合并多旁道较常见。 35例IVT ,其中 2 3例为左室IVT ;6例为右室IVT。 1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13例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功能及心脏大小在RFCA术后 3~ 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①AVRT、AVNRT和IVT是儿童和青少年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 3种类型。②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7.
报道 2 5例 (男 14例、女 11例 ,年龄 15~ 6 7岁 )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接受RFCA的治疗结果。采用心室激动顺序与起搏标测法进行室早标测定位 ,标测到室早最早激动点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 30ms以上或消融电极起搏心电图QRS波图形与室早图形完全一致时放电消融。结果 :2 5例患者室早起源分别为右室流出道 12例、右室心尖部 5例、左室游离壁 5例、左室近后间隔部 3例。 2 5例中 2 1例成功 (包括 1例频发室早伴短阵多形性室速患者 ) ,成功率为 84 %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频发单形性室早伴短阵室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起搏标测与激动标测在室性早搏(PVC)的射频消融术(RFCA)中的应用。方法:对16例顽固性、单源性、PVC患行(RFCA)术,按照“起搏标测为主,辅以激动顺序标测”的原则,在心内膜精标PVC起源灶,然后放电消融病灶,使PVC消失或显减少。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电刺激,不再能诱发或自发与术前PVC相同的’PVC或VT,为消融成功。结果:9例患单行起搏标测到与自发PVC形态相同的心电图,7例消融成功,1例在消融出现成功迹象,静滴异丙肾上腺素验证疗效时,出现尖瑞扭转性室速(TdP),立即经胸电击复律,后改行ICD植入,1例消融失败。7例患辅以激动顺序标测,5例消融成功。16例患经5~35月随访,无1例死亡或复发。结论:对PVC行RFCA术中起搏标测获得的定位信息多于激动顺序标测;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是“以起搏标测为主辅以激动顺序标测”。  相似文献   

19.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射频导管消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件,左心室IVT以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蒲氏电位(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采用起搏和激动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刺激不再诱发IVT为消融终点.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ERFCA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无休止型IVT行ERFC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ECG与临床上VT或PVCs的ECG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地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8%),后壁4例(28%),外侧壁2例(14%).Ⅰ、aVL和aVR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