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飞  陈宏雄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29-530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对64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用胃活捡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Hp阳性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4例,Hp阳性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8例,Hp阳性5例.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3种常见慢性胃炎均可伴有不同程度Hp感染,且不同胃炎中Hp感染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205例及慢性(萎缩、非萎缩性)胃炎374例患者的Hp阳性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0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78例(38.0%),37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275例(73.5%),两组间H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并非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但其致病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慢性胃炎患者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胆汁反流的情况。方法对43例慢性胃炎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行胃内24h胆汁监测,获得胆汁反流指标。分析各类患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以上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时间。结果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胆汁各项监测指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和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感染率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胃镜下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248例,同期随机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进行Hp检测,观察两组Hp的感染率。将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再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正规抗Hp治疗10天,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胃镜下炎症修复情况。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6.21%(65/24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8.00%(96/200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后治疗有效率94.44%,而未根除Hp的治疗有效率7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明显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于合并Hp感染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根除Hp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及胃黏膜组织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分析研究了6375例次胃镜资料,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观察胃底黏液湖、胃窦黏膜及幽门的开放情况;H.pylori-cagA-IgG抗体测定,快速尿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3项中有2项阳性者为H.pylori感染;组织学检查按新悉尼标准观察幽门螺杆菌、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形态学特征,将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级;数据均采用x±s表示,同级阳性率之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7%,胆汁反流性胃炎检出患者镜下均发生了胃窦的炎性病变。80%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功能不全。在H.pylori阳性与阴性组之间的镜下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织学方面:浅表性胃炎108例,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炎症伴肠化9例。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在组织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紊乱导致幽门功能失调所致,它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的Hp阳性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89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33例,占37.1%,214例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者67例,占31.3%,两组间H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等至今尚不清楚,致病因素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Hp检测结果要受到胃酸、胆汁反流频率和时间的不同及胆汁成分、浓度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特征,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反流性胃炎20例,胆囊疾患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31.2%,而非胆汁反流性患者阳性率为51.9%,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简便、快捷;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偏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9.
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特征,探讨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8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反流性胃炎20例,胆囊疾患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31.2%,而非胆汁反流性患者阳性率为51.9%,两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 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简便、快捷;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常见几种上胃疾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探讨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几种常见上胃疾病的内镜检查病例,分别取胃镜活检标本做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结论Hp感染在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胃癌的发生起先导作用。而胆汁反流性胃炎主要由胆盐破坏胃黏膜屏障,继而引起胃酸对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166例胃镜检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谢永武  郑瑞丰 《河北医学》2008,14(2):129-131
目的:了解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Olymus-GIF-XQ240电子胃镜对我院175例慢性腹痛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并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175例胃镜检查有异常者为166例,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为15.43%,小儿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并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胃溃疡以胃窦溃疡多见,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生率为94.86%,小儿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慢性十二指肠炎,其中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最多见,慢性糜烂出血性胃、十二指肠炎也不少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为59.04%,其中消化性溃疡病例检测幽门螺杆菌均为阳性。结论:目前小儿慢性胃、十二指肠炎及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对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要重视胃镜检查,要常规作幽门螺杆菌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叶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液pH值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6月于本院进行常规治疗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为对照组,同期采用常规治疗加叶酸进行治疗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周及12周pH〉7.07及pH3.5-7.0者比例均低手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12周后不同严重程度者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叶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胃液pH值的影响较大,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有积极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探讨H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对策。方法用14C-呼气试验检查HP感染情况,部分患者行14C-呼气试验检查前行胃镜和/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HP感染率用百分数表示,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煤矿工人幽门螺杆菌HP总感染率为62.12%,高于全国平均感染水平(55%);HP感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密切相关(P〈0.05),HP感染与饮食不规律、吸烟饮酒、焦虑抑郁情绪有关(P〈0.05)。结论煤矿工人HP感染水平偏高,属于易感人群,防治HP感染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及意义,我们复习了1342例胃镜活检的病理档案材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P在慢性胃炎的阳性检出率为74.4%。HP阳性率和胃炎的活动性有关。在活动性胃炎为77.4%与非活动性胃炎的63.9%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个结果表明HP感染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原之一。另外,HP阳性率在肝癌为9.8%。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胃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发病的关系,对河南省食管癌和胃癌高发区194例15岁~26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胃粘膜活检和营养素生化测定。发现胃炎的组织学检出率高达93.8%。银染色法检查HP的感染率为85.6%,血清学法检测HP的感染率为50.6%。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为100%,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为65.1%。HP感染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优势比(Oddsratio)为5.5。胃癌家族史、吸烟、高盐饮食也与萎缩性胃炎发病呈正相关。结果表明:HP感染、高盐饮食和维生素缺乏可能是青少年中胃炎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
在光镜下对226例病人胃窦和胃体粘膜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进行了定量学研究。结果显示:HP在胃内主要定居在胃窦部,引起慢性胃窦炎。HP的数量与胃炎的严重程度有关,炎症越重,HP的捡出率越高,HP密度也越大。HP密度与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及上皮病变显著相关。HP是引起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四联疗法和标准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慢性HP阳性胃炎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度大霉素片8万单位,3次/d,口服;黄连素片0.2g,3次/d,口服;法莫替丁20mg,2次/d,口服;复方铝酸铋片1片,3次/d,口服;疗程1周。对照组36例,奥美拉唑20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1.0g,2次/d,口服;克拉霉素0.5g,2次/d,口服;疗程1周。治疗前1周内和停药4周后查胃镜和HP测定。结果二组胃镜检查结果的好转率,HP根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联疗法疗效可靠,价格便宜,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