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外斐氏OXk试验在恙虫病暴发调查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证实河南省发生的不明原因发热、头痛、皮疹病人的病因。方法对可疑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血清学、套式PCR方法检测病人血清抗体滴度、血清型及立克次体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恢复期病人血清外斐氏OXk阳性率100%。11例病人的双份血清抗体呈4倍升高;恙虫病立克次体IFA检测lgM和lgG抗体,20份均为阳性,最高达1∶2560;恙虫病血清学分型G illiam 4例,Karp 6例,Kato 8例。套式PCR检测病人血标本中特异性R tDNA片段,3份阳性;结论外斐氏OXk试验简便、易行,适用于暴发疫情的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病人第1周阳性率较低,对高度怀疑恙虫病患者在第1周内OXk阴性,在第(2、3)周再作OXk试验,可以得到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首次实验室证实恙虫病暴发疫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以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为主要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病因。方法对可疑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血清学、巢式PCR方法检测病人血清抗体滴度、血清型及立克次体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对发生在农村的32例病人中的20例病人进行血清外裴OXk凝集反应,阳性率达100%,其中11份的第2次病人血清OXk反应呈4倍升高;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IgM和IgG抗体,20份均为阳性,最高达到1∶2560;恙虫病血清学分型Gilliam 4例,Karp6例,Kato 8例。巢式PCR检测病人血凝块,结果3份扩增出Ot特异性DNA片段。结论首次证实河南省出现恙虫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以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为主要症状的不明疾病病因。方法对可疑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血用血清学、免疫学、套式PCR方法检测病人血清抗体滴度、血清型及立克次体特异性基因片段。结果对采集到20例病人进行血清外裴OXk凝集反应,阳性率达100%,11份二次血清OXk效价呈4倍升高;恙虫立克次体IFA检测lgM和lgG抗体,20份均为阳性,最高达到1:2560;恙虫病血清学分型G illiam 4例,Karp 6例,Kato 8例。套式PCR检测病人血结果3份扩增出R t特异性DNA片段。结论首次证实了河南省恙虫病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安徽省1起恙虫病暴发流行的原因和流行状况,为恙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并依据血清学实验结果确认。结果这一起恙虫病暴发流行,自10月28日-11月25日共发病32人,以成人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烧、头疼、皮疹,恙虫病荧光抗体阳性率82.76%。结论恙虫病可能在安徽省部分丘陵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广西阳朔县首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用《恙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外斐氏试验检测患者血清进行诊断.结果 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恙虫病病例13例,罹患率为2.03%,其中实验室诊断病例4例,临床诊断病例7例,疑似病例2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草地坐卧暴露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占76.92%)、皮肤焦痂(占84.62%).共采集7份患者血清进行变形杆菌OXK凝集反应,阳性率为57.14%.所有病例经强力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结论 本次为阳朔县首次报道恙虫病暴发疫情,应该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该地区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首次发现恙虫病病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证实河北省恙虫病的存在。方法 :对可疑病人进行调查、采血 ,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病人血清抗体并分型。结果 :14例发热病人中的 13例被诊断为恙虫病 ,确诊率为 92 .86 %。患者均为成年人 ,年龄在 32~ 6 9岁之间 ,男性 4例 ,女性 9例。发病时间为 1997年 10月 1~ 2 0日。病人血清OXk抗体阳性率为 10 0 % ,GMT为 1∶92 6 .6 ;恙虫病立克次氏体IgG抗体阳性率为92 .3% ,GMT为 1∶94 1.2 ;IgM抗体阳性率为 84 .6 % ,GMT为 1∶1546 .4。对病人血清标本进行血清学分型 ,证实为恙虫病Gilliam血清型。结论 :河北省太行山区首次被证实有恙虫病病例存在。有关本病的流行因素和特征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2015年河南省发生的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发病特点及流行特征,分析恙虫病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搜索病例,填写《恙虫病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血清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搜索到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作为病例组,按1∶2匹配的方式,随机选择与病例所在的同村、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同性别且无临床症状的村民为对照,收集可疑危险因素。结果 本次疫情10月16日至11月20日,共发现病例48例,其中发热≥38.5℃的病例超过83.3%,发现特异性焦痂或溃疡的病例68.7%,有皮疹的病例60.4%,其他临床症状还包括头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寒战等。对采集的16份病人标本进行检测,其中血清抗体IgM阳性15份。外斐氏反应检测OXk血清抗体,抗体滴度>1∶160的13份,最高抗体滴度>1∶640,第二次采集病人恢复期血清有7份抗体呈4倍增高。恙虫病PCR核酸检测,阳性4份。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恙虫病暴发疫情,临床症状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特异性焦痂或溃疡、皮疹、头疼等;外斐氏试验可以作为重要诊断依据,PCR核酸检测方法,作为确诊依据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去参加田间劳动、在屋内堆放柴草或农作物、在家中饲养家禽及在家中饲养宠物为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掌握靖江市恙虫病感染流行状况.方法:对临床诊断的3例恙虫病病人和168名健康人检测血清中恙虫病抗体.结果:健康人群恙虫病抗体阳性率为2.38%,临床诊断病人中,2例双份血清抗体滴度≥1∶1 024,1例72岁女性患者抗体滴度为1:256.结论:证实靖江市仍为恙虫病疫源地.中老年人恙虫病感染率较高,与其田间作业多,且缺乏个人保护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安徽省阜阳市首起恙虫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发病情况。方法应用《恙虫病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外斐氏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抗体进行诊断。结果本次暴发疫情共发现恙虫病病例78例。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有野外暴露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肤焦痂、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等,并发症较轻,经正确使用强力霉素治疗均有效缓解。结论该地区出现恙虫病暴发流行尚属首次报道。为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该地区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野外劳作的安全提供了依据。强力霉素是治疗恙虫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0-2009年福建省两次钩体病暴发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闽南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外来人群因漂流接触疫水发病引起的,发病率44.11%。病人血清阳性率为100%,且早晚期抗体均4倍以上增长。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6.63%。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霞浦某地钩体病暴发疫情是由易感人群清理荒芜稻田引发的,发病率61.70%,黄毛鼠是传染源,携带秋季群。病人血清阳性率为89.66%,抗体滴度高达1:25 600,26例患者早晚期抗体滴度显4倍以上增长,血清群均为秋季群与黄毛鼠携带菌型一致。结论漂流和旅游等非耕作性钩体病感染和废弃田再用时引起的钩体感染是福建省21世纪初钩体病局部暴发流行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恙虫病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河北省恙虫病血清学型别。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对12例恙虫病病人的血汪进行分型,均被证实为Gilliam血清型。同时发现Gilliam血清型与Kato和Karp两个血清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结论:河北省恙虫病属Gilliam血清型。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1997~1999年恙虫病血清学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27例恙虫病病人的血清进行分型,均被证实为Gilliam血清。同时发现Gilliam血清型与kato和karp两个血清型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结论:河北省恙虫病属Gilliam血清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河北省恙虫病疫源地内病例进行血清学分型和抗体动态观察,了解疫源地和非疫源地内人群恙虫病抗体阳性率,初步掌握恙虫病血清流行闰学规律。方法:采集患者病后不同时期的血清标本和疫源地内及非设源地内人群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恙虫病抗体。结果:27例恙虫病患者均被证实为Gilliam血清型。病后第3d即可出现IgM和IgG抗体,20d至1年IgM和IgG抗体阳性率均为100%,抗体滴度高峰为病后10-19d,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疫源地内健康人群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70%和4.81%,提示可能存在隐性感染,非疫源地内未发现抗体阳性者。结论:初步阐明恙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在流行区可能存在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恙虫病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现状,为做好当地恙虫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结果2005年9月26日—11月10日,信阳市淮滨县新里镇大董庄村发生恙虫病暴发。32例患者分布在该行政村的3个自然村,以18岁以上成年人为主。经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血清学、套式PCR方法检测确诊。结论证实淮滨县存在恙虫病立克次氏体自然疫源地,灭鼠、灭螨是有效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信阳地区鼠类感染立克次体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河南省信阳疫区鼠类中恙虫病东方体、斑点热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状况。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对信阳市淮滨县捕获的家鼠肝、脾、肾、血液标本进行扩增恙虫病东方体、斑点热群及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并测序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FA)对家鼠血清标本进行斑疹伤寒病原体、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抗体检测。结果共捕获鼠62只,其中内脏标本中检出恙虫病东方体10份(16.13%),斑疹伤寒立克次体5份(8.06%),斑点热群立克次体4份(6.45%);血液标本中检出恙虫病东方体5份(8.06%),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4份(6.4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份(1.61%)。有5份标本同时检出恙虫病和斑疹伤寒,复合感染率为8.06%。在鼠内脏标本中检测到2株蚤传斑点热病原体R.felis。用IFA检测26份鼠血清抗体,3份恙虫病阳性(11.5%)。结论信阳地区啮齿动物宿主鼠类标本中检测出恙虫病东方体、斑点热群和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存在复合带菌状况,鼠血清恙虫病东方体特异抗体流行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了:了解河北省某恙虫病疫源地鼠宿主的感染状况,确定恙虫病传播宿主。方法:捕捉疫衬内及疫村周围鼠,采集血标本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的荧光抗体,解剖观察肝脾肿大情况,采集肝脾标本接昆明种小白鼠,观察传代鼠的发病情况,涂片或切片检测其肝脾中恙虫病立克次体,检测其血清中的荧光抗体,结果:不同鼠肝脾肿大率为60-100%,鼠的恙虫病抗体流行率为0-50%,传代鼠的发病率为96.23%-100%,传代鼠的肝脾涂片Rt阳性率为25%-50%,仅在褐家鼠肝脾的传代鼠血清中查到抗体,阳性率为9.52%,10份肝脾切片中9份检出Rt,结论:宅区褐家鼠,野外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为当地恙虫病传播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