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合并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典型房扑导管消融的32例成人先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消融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情况随访。分析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结果平均随访(35.81±16.16)个月后,12例患者(37.5%)出现了新发房颤。新发房颤的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22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中诱发房颤与新发房颤独立相关(风险比:6.093;95%CI:1.924~19.294,P=0.002)。结论成人先心病患者行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有发生新发房颤的风险,房扑消融术中诱发房颤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的左房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可发生于几乎所有的房颤消融术式,电生理检查表明大部分的房速、房扑为大折返机制,另一些为局灶性房速。初次消融的消融线出现缝隙可能是出现大折返性房速、房扑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些新发的左房房速、房扑再次行消融术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对于部分典型房扑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者或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性房扑,关于射频消融治疗房扑后对房颤的影响国内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接受导管消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4年9月至2019年11月左心房黏液瘤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消融术中参数和围术期严重不良事件,并随访导管消融术后心律失常复发情况和临床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导管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9例患者年龄(55.8±9.1)岁,男性3例(3/9),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3例(3/9),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例(6/9)。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消融治疗,围术期均未发生卒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血管并发症及大出血事件。随访40.0(27.5,55.5)个月,9例患者中有6例(6/9)初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总体窦性心律维持比例为2/3。3例房颤患者中有1例(1/3)出现早期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6例房速或房扑患者中有2例(2/6)房扑患者出现极晚期新发房颤和/或复发房扑(分别为术后19、29个月)。3例复发患者中有2例接受再次消融,其中1例维持窦性心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复发黏液瘤,未发生死亡、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事件。结论左心房黏液瘤外科术后新发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一项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5.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或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目前尚不理想。在部分典型房扑合并房颤或部分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中,服用Ⅰc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房扑,本组前瞻性地观察消融典型房扑并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房颤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 1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其中17例(14.2%)合并典型房扑(房扑组,其余作为对照组),行三尖瓣环峡部消融,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终点为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房颤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发生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结果 房扑组房颤病程(9.8±10.7)年,长于对照组(5.9±6.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房扑组与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91~401(237±79)d,房扑组房颤复发率为47.1%,对照组房颤复发率为12.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校正年龄、房颤病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直径等因素,Cox多因素分析发现消融术前合并房扑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比3.52,95%可信区间1.32~9.34,P=0.012).结论 典型房扑可能增加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颤的复发,房颤导管消融前应对患者是否合并典型房扑进行认真评价.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和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常同时存在,关系密切,但对于这种密切关系内在机制的了解并不多。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广泛开展为阐释房颤和典型房扑的共存机制创造了条件;而机制的阐明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为房颤导管消融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从典型房扑诱发条件这一视角,探讨房颤和房扑的关系及其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择体表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病例 ,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肌袖电隔离的结果 ,探讨短阵房扑与心脏大静脉肌袖和房颤的关系。 2 3例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发作的房扑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2 3例中有 17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标测 ,有 14例标测到短阵房扑和房颤 ,其中单纯短阵房扑发作 8例 ,短阵房扑触发房颤 6例 ,均提示短阵房扑为起源于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其中肺静脉 10根 ,上腔静脉 4根 ,均进行了相关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成功 13例。结论 :短阵房扑的发生机理是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这种机制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短阵房扑可能是房颤由肌袖电活动触发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是治疗这一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 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 2个月至 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 ,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 ,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 ,2例术中房早消失 ,1例房早显著减少 ,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1例术后有短阵房颤发作 ,服用莫雷西嗪 ,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某些持续性房颤用药物后可转复成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早、房扑或房速 ,局部单点消融或单点消融加线性消融可以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 房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及心房颤动(房颤).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特别是局灶性房速、典型房扑效果尤为显著,借助于新的标测工具如三维电磁导管标测(Carto)系统,切口性房速、不典型房扑消融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局灶性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治疗效果尚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HATCH评分系统对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导管消融的110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HATCH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对导管消融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情况随访。分析评分结果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评价该评分系统对典型房扑导管消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结果 平均随访(28.85±18.26)个月后,43例患者(39.09%)发生新发心房颤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HATCH积分与新发心房颤动独立相关(风险比:4.484;95%可信区间:2.152~9.343,P0.001)。ROC曲线显示HATCH评分为2分时,AUC值最大,预激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1.2%、85.1%。HATCH≥2分组新发房颤发生率显著高于HATCH2分组(68.75%vs. 26.92%,P0.05)。结论HATCH评分系统可用于典型心房扑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三尖瓣峡部消融对伴有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和不伴典型房扑发作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13例,根据有无典型房扑分为三尖瓣峡部消融组(CTI组)和未行三尖瓣峡部消融组(Non-CTI组),比较临床特征及手术特点,并随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结果:Non-CTI组左房内径更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的比例、左房线性消融的比例更高.而CTI组射频消融时间较Non-CTI组更长.术后典型房扑和房颤发生率2组无显著区别.结论:无典型房扑发作的房颤患者,不行三尖瓣峡部消融,不会升高术后典型房扑发生率和房颤复发率,同时射频消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始于1981年。20多年来,这项治疗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安全性越来越好,普及度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公认的人类根治心脏病征途中的一个典范。目前,经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一线治疗方法,并且在房颤、非典型房扑和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近年心律失常导管消融领域内的若干重要进展进行概括性介绍,并展望其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1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可行性亦不再有争议。然而…  相似文献   

14.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随着房扑电生理机制的日益明确以及Halo导管等标测、消融器械的进步,使房扑的消融治疗尤其是典型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房扑和房颤的关系。方法86例房扑患者,其体表心电图均提示典型房扑,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50.0±15.6(11~74)岁,病程5.6±6.4(0.1~30)年。将所有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房扑合并房颤患者,共2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患者,共61例;其中A组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10例;B组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例。对峡部依赖性房扑者,线性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旁道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慢径改良术,阵发性房速术中持续或可诱发,予以射频消融。平均随访27.1±14.1(6~63)月。结果A组25例患者中,术后68%(17/25)患者不再发作房颤;其余8例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为术前同时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为合并阵发性房速。61例术前不合并房颤者,术后随访中有16.4%(10/61)新发房颤。86例患者中,6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随访未诉心悸、胸闷,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出现。结论房扑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成功消融房扑后可以阻止房颤的发生。但房颤发生机制多样,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仍会发生房颤,术前合并房颤或房速者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导管消融已成为快慢综合征的重要选择,但其远期疗效尚不清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快慢综合征患者。79例患者接受导管消融治疗(消融组)和71例患者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起搏组)。结果消融组随访时间为(120.67±31.05)个月,起搏组随访时间为(123.01±29.68)个月。消融组患者接受(1.2±0.5)次导管消融治疗,56例(70.9%)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均无长间歇和心动过缓发生而无需植入起搏器治疗。相反,起搏组患者均有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作。起搏组持续性房颤进展率明显高于消融组(9.9%vs 1.3%%,P0.05)。起搏组新发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消融组(15.4%vs 5.1%,P0.05)。结论导管消融术可有效地治疗快慢综合征患者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从而避免继发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导管消融治疗可通过消除房颤和降低持续性房颤进展率而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持续性心房颤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可行性3例房颤患者房颤持续时间2个月至1年4个月。术前口服胺碘酮,1例转为窦性心律伴频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1例转为房早与短阵房颤和阵发心房扑动(简称房扑),1例转为房早与阵发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经导管作点状消融或点状消融加房扑线性消融,2例术中房早消失,1例房早显著减少,经快速心房刺激或静脉点滴异丙肾上腺素均不能诱发房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告一例罕见的心房分离,探讨其发生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方法 心内电生理检查,常规导管放置,测定各部位不应期,诱发房扑、房颤.并对其进行标测,用经典方法消融房扑。结果 本例心房分离表现为右房房颤、左房房扑,心室受右房房颤所控制。射频消融后,房扑不能诱发,同时心房分离现象亦消失。结论 心房分离可能由心房之间不应期不同所致,左右心房自我保护性阻滞使各自节律得以维持。对于房扑始动的心房分离,可经射频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9.
冷冻消融治疗心房扑动和颤动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报道应用冷冻导管消融His束和消融右房峡部、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扑动(简称房扑 )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各 1例。例 1男性, 79岁,因反复心悸伴晕厥入院。心电图示阵发房颤伴快速心室率 190~220次 /分,药物治疗效果差,决定用冷冻导管消融His束。先进行冷冻标测,温度 -30℃,持续时间 <80s,确定靶点后 ( -30℃,冷冻标测 50s,出现房室阻滞,复温后恢复正常传导)开始冷冻消融,温度降至 -80℃,持续时间 4min。成功阻断His束并置入永久起搏器。例 2男性, 65岁,因反复发作典型房扑并房颤入院。术前核磁共振显示左肺静脉严重狭窄,术中先用 8mm冷冻导管消融右房峡部,共消融 5个点后达峡部双向阻滞。再用一种可自动扩张的环形冷冻导管成功隔离右肺静脉。术中患者无疼痛,术后造影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通过冷冻消融的初步临床应用,证明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手段。  相似文献   

20.
老年心房颤动不同方式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方式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老年房颤的治疗效果。方法53例房颤患者,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60-83岁。按接受不同的经导管消融方法将上述患者分为3组:消融隔离肺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组20例、消融典型房扑治疗房颤合并房扑组26例、消融房室传导加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持续性房颤伴药物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和(或)心力衰竭组7例。结果消融隔离肺静脉组中15例采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引导电隔离3~4根肺静脉成功,术后无房颤发作8例(53%),房颤发作明显减少4例(27%);采用电解剖系统引导下环双侧肺静脉线性消融隔离肺静脉5例,无房颤发作4例(80%)。消融房扑组26例典型房扑均消融成功,随访中15例(58%)无房颤发作,8例(31%)房颤发作较前减少。经导管消融房室传导组7例全部成功,4例行右心室、3例行双心室VVI模式起搏,随访中生活质量和(或)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房颤患者采用不同的经导管消融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