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诊断为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不接受干预。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个月牙周状况、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牙周袋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4个月牙周袋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探诊出血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两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牙周基础治疗后能够降低患者牙周炎症,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42例牙周基础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评价牙周基础治疗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42例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行牙周基础治疗加药物治疗,对照组仅行药物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牙周临床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周,各项临床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在短期内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通过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治疗,观察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变化,从临床角度探讨牙周非手术治疗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 选择老年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107例,按糖尿病控制良好、不佳分为A、B两组,经牙周治疗后随访,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4个月的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以及GLU、HbA1c的水平。结果 A组治疗前的牙周状况和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牙周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A组治疗效果好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牙周治疗后患者的GLU、HbA1c与治疗前均有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治疗可影响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牙周健康状况与血糖控制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评估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对牙周临床参数、血糖代谢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牙周基础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40名,于基线水平和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进行牙周临床检查,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其他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参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后出血百分数)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但空腹血糖浓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其他有统计学意义改变的血清生化指标包括:血清磷显著升高、血清钙磷比显著下降、甘油三酯显著下降、载脂蛋白A1显著升高、脂蛋白a显著降低和血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临床参数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有显著改善作用,但对空腹血糖的作用不明显。此外,牙周基础治疗还可能影响血清磷的浓度及钙磷比,并影响血脂的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标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e)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26例糖尿伯伴重度牙周炎患者,于牙周基础治疗前(不包括口腔卫生指导),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OP)、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丧失(AL),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与牙周指标尤其是附着丧失(AL)高度相关。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评价糖尿病患者牙周破坏与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洪胜 《吉林医学》2014,(18):4039-4039
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18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1例,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合并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89例,仅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PLI)、探针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龈出血指数(BI)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观察组牙周情况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牙周情况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01±0.37)mmol/L,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19±0.07)mmol/L,两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好,牙周情况改善程度高,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张凯  笪海芹  汪涌  宁玉洁 《安徽医学》2022,43(9):1062-1065
目的 观察一次性全口超声洁刮治模式治疗轻中度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合肥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就诊的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采用EMS超声治疗仪进行一次性全口超声洁刮治,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出血阳性位点(BOP)、临床附着水平(CAL)以及每次治疗的操作时间,对比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各项牙周临床指标(PD、GBI、CAL、BO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与3个月复诊时治疗操作时间低于第一次治疗时间(P<0.05),两次复诊时相比,治疗的操作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全口超声洁刮治可改善轻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缩短复诊时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至2014年10月广东省第一荣军医院收治的160例伴有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A组(糖化血红蛋白≥6.4%)和B组(糖化血红蛋白<6.4%),各8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拆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B组术前准备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糖水平、住院时间及拆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糖尿病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延长术前准备时间,术后并发症会增多,应将糖化血红蛋白≥6.4%作为高危指标,并给予相应的干预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李荣振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54-55,59
目的研究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后的血糖水平变化和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泰安市口腔医院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51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无糖尿病史牙周炎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牙周基础治疗,研究组同时行良好糖尿病治疗。对比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8、12周的斑菌指数(PLI)、探针深度(PD)、附着丧失(CAL)、龈沟出血指数(SBI)变化,以及研究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和空腹静脉血糖(FP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各牙周临床指标(PLI、PD、CAL、SBI)在牙周基础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1周的HbA和FPG无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8周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有所反弹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在良好糖尿病治疗基础上应用牙周基础治疗.短期疗效与无糖尿病史患者疗效相当,确切而稳定,并能显著改善血糖,可在临床推广应用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牙周炎治疗后牙周状况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患者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变化。方法 选择 19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 5 ~6周分别检测其体重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结果 除体重指数无显著变化外(P>0 05),其余各项临床及血清学指标均显著降低,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5)。其中,龈沟出血指数由 ( 3 50±0 49 )降至 ( 1 57±0 58),探诊深度由(5 74±1 14 )mm降至 ( 2 64±0 84 )mm。糖化血红蛋白由 ( 9 80 ±1 47 )% 降至 ( 8 34 ±0 81)%。结论 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可能降低糖尿病伴发牙周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改善牙周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full-mouth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FM-SRP)与分象限龈下刮治(quadrant scaling androot planning,Q-SRP)对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进行牙周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4例,分为FM-SRP组27例和Q-SRP组27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3,6个月后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周附着水平(Attachment Lev-el,AL)、探诊后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和止痛药使用情况及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结果:两组龈下刮治后3,6个月后PD、AL、BOP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M-SRP组VAS评分高于Q-SRP组(P<0.05);术后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但两组平均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SRP和Q-SRP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FM-SRP术后全身反应稍明显,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在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FM-SRP)或分区龈下刮治(Q-SRP)治疗后全身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将2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FM-SRP组(一次性完成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和Q-SRP组(每次进行单个象限的刮治),每组10例。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菌斑指数(PI)、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及临床附着丧失(CAL)等临床指标的基线值。分别于刮治开始前和刮治完成后2h,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牙龈疼痛程度、是否服用止痛药物以及发热等急性炎症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SRP组和Q-SRP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治疗前分别为(3.17±0.54)mg/L和(3.42±0.71)mg/L,治疗后2h分别为(3.17±0.54)mg/L和(3.46±0.83)mg/L,同一时点两组患者间比较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的术中和术后反应情况分析显示,在同一时点两组患者间比较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自身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SRP和Q-SRP均未引起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全身急性炎症反应,临床医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龈下刮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non-surgical treatment on diabetic Chinese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Methods Moderate to advanced chronic periodontitis (CP) was studied in 36 diabetes mellitus (DM) patients ctassified as 20 with hihg and fluctuating blood glucose level (DM-H) and 16 with relatively low and stable blood glucose level (DM-L). 28 non-DM CP patients acted as controls (Non-DM). Plaque index (PII), gingival index (GI), bleeding on probing (BOP), probing depth (PD) and 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 AL ) of all patients were recorded at 6 sites on each tooth at the baseline and 1,3 and 6 months after oral hygiene instruction ( OHI) , scaling and root planing.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procedure had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resolution of gingival inflammation and pronounced reduction in pocket depth and gain of attachment loss in both DM and Non-DM CP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pilot study suggested that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allowed for favorable treatment responses in a group of Chinese diabetic subjec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and that their various profiles of blood glucose did not influence the short-term healing response to OHI, 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龈下刮治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治疗老年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20),分别使用超声龈下刮治联合手工根面平整(试验组)和超声龈下刮治(对照组)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记录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 、探诊深度(PD)和附着丧失(AL)。结果 治疗两组患者的牙周指标PLI、BI、PD 和AL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PD减少量和AL减少量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减少量和BI减少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龈下刮治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治疗老年慢性牙周炎疗效优于单独超声龈下刮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和常规治疗,分析牙周基础治疗对患者血清中生化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2月亳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及口腔科2型糖尿病伴轻中度慢性牙周炎住院患者共120例,男性58例,女性62例,年龄(56.63±10.96)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牙周基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牙周基础治疗组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宣教、牙周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血糖控制)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菌斑控制、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术后洗必泰含漱(3次/d)],常规治疗只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2组的血清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比值、血钙、血磷、C-反应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水平。 结果 治疗前牙周基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年龄、性别、BMI、腰围、空腹C肽、牙周炎情况、生化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牙周基础治疗组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值、甘油三酯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牙周基础治疗组TNF-α、IL-1β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IL-10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糖、血脂及调节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来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糖脂代谢及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不停药进行牙周机械治疗时给予相应的止血措施,探讨不停药进行牙周机械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69例作为服药组(A组), 20例自行停用阿司匹林1周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作为停药组(B组), 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为对照组(C组),对3组患者进行牙周机械治疗,术后观察牙周局部出血情况。牙周机械治疗术后30 min局部仍有活动性渗血需采取局部止血措施(牙周袋内放置氧化纤维素、纱布压迫、缝合), 采取止血措施30 min(即术后60 min) 仍出血者使用Nd:YAG激光止血。结果: 基线时A组和B、C组的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显著高于C组(P=0.024),也高于B组(P=0.088)。部分研究对象使用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法检测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平均为15.2%,大于B组(60.7%)和C组(62.5%)。3组病例均顺利进行了牙周机械治疗,术后30 min A组有5例,B组和C组各有1例活动性渗血,采取局部止血措施,术后60 min后A组仍有1例活动性渗血,使用Nd:YAG激光彻底止血。结论: 对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可以进行牙周机械治疗,在不停药的前提下,局部止血效果肯定,没有出现术后出血不止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超声龈下清创术和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的临床效果,探讨超声龈下清创术后实施手工根面平整术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例重度牙周炎患者,采用分口设计的方法,洁治后进行基线检查及随机分组,上、下颌各有一个象限为试验组,单纯采用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治疗,另两个象限为对照组,单纯采用超声龈下清创术治疗,每位患者分上、下半口两次完成治疗,间隔1周,在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随访,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和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的变化。结果:基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D、CAL及B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PD减少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个月: (2.13±1.31) mm vs. (1.79±1.33) mm, P<0.01; 3个月: (2.46±1.33) mm vs. (2.17±1.38) mm, P<0.01],试验组CAL减少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个月: (1.89±2.03) mm vs. (1.65±1.93) mm, P<0.01; 3个月: (2.03±2.05) mm vs. (1.83±1.97) mm, 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PD减少量为(2.52±1.40) mm,对照组PD减少量为(2.35±1.37) mm, 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CAL分别减少了(1.89±2.14) mm和(1.77±2.0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及6个月两组的BI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龈下清创术相比,超声龈下清创联合手工根面平整术能更有效地降低牙周袋深度及减少临床附着丧失,临床上有必要在超声龈下清创后使用手工器械进行根面平整,以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伴与不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并分析两组患者牙周基础治疗与白细胞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无系统性疾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2例(CP组),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7例(CP+DM组)。所有患者行全口牙周检查和空腹血液检查,记录患者入院时的数据作为基线资料,包括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LI)、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CP+DM组额外记录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对所有患者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入院时的所有检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临床指标及血液指标的变化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WBC与牙周临床指标及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牙周炎症和破坏程度一致,但CP+DM组WBC水平显著高于CP组[(7.14±1.99)×109/L vs. (6.01±1.26)×10 9/L, P=0.01]。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全口平均PD、AL、BI及PLI均显著低于入院时基线水平,且6个月时CP+DM组的PD比3个月时仍有进一步降低[(3.33±0.62) mm vs. (3.61±0.60) mm,P<0.05]。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相比,两组各项牙周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DM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HbA1c水平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7.09±0.79)% vs. (7.64±1.16)%,P<0.05;(7.06±0.78)% vs. (7.64±1.16)%,P<0.05], 6个月时的FBG显著低于基线水平[(7.35±1.14) mmol/L vs. (8.40±1.43) mmol/L,P<0.05]。CP组的WBC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5.35±1.37)×10 9/L vs. (6.01±1.26)×10 9/L,P<0.05],CP+DM组的WBC水平在治疗后6个月时显著低于基线水平[(6.00±1.37)×109/L vs. (7.14±1.99)×10 9/L,P<0.05]。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显示,WBC水平与PD及FBG呈一定程度正相关。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均能有效改善伴与不伴2型糖尿病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状况,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指标及WBC水平对牙周基础治疗的反应慢于不伴糖尿病的患者,WBC在糖尿病与牙周炎的相互关联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身或局部使用米诺环素加机械治疗与仅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临床牙周指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三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三组的临床牙周指数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4周时,局部给药组的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较全身给药组和机械治疗组有显著性,12周时,局部给药组的上述指标与全身给药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较机械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局部和全身使用米诺环素可有效提高牙周炎的临床疗效,但与局部给药相比,全身给药的疗效需要较长时间方可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