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疗法与传统疗法预防烧伤后腋窝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将腋窝周围皮肤有深Ⅱ度及Ⅲ度烧伤的患者创面基本愈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56个腋窝)和对照组37例48个腋窝)两组,((治疗组采取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疗法进行康复治疗。测量统计两组个月时肩关节主动活动度(active6rangeofmotion,AROM。)结果:两组康复治疗前肩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的AROM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治疗6个月后肩关节屈曲、伸展、外展的ARO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内收ARO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综合康复治疗前、后肩关节屈曲、伸(展、内收、外展的AROM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即综合康复治疗前、后肩关节AROM基本相同;对照组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传统疗法康复治疗后肩关节AROM小于康复治疗前。结论:应用综合康复疗法能有效预防烧伤后腋窝挛缩畸形的发生,传统疗法预防烧伤后腋窝挛缩畸形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持续被动运动(CPM)和康复疗法改善深度烧伤后肩关节屈曲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36例上肢深度烧伤(包括腋窝周围皮肤烧伤)患者随机分为CPM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CPM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和CPM。比较康复前后肩关节主动和被动屈曲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CPM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康复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用CPM可以促进烧伤后肩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和康复疗法预防及治疗深度烧伤后膝关节僵硬及窝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34例下肢较深度烧伤(包括窝周围皮肤烧伤)患者随机分为CPM组(19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CPM组应用常规康复疗法 持续被动活动器(CPM)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分别比较康复前后膝关节伸屈主动ROM和被动ROM,CPM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PM组与对照组康复后的膝关节主动ROM和被动ROM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常规康复疗法和常规康复疗法 CPM均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膝关节僵硬及窝瘢痕挛缩畸形,但常规康复疗法 CPM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方法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zentrale coordination sstorung,ZKS)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13个月的ZKS患儿101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治疗组、运动发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综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26例.单纯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运动发育治疗组:26例,联合使用Bobath法、Vojta法及上田法;高压氧治疗组:27例,单纯使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组:22例,综合应用药物、高压氧、运动发育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综合应用药物、高压氧、神经发育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95%,药物治疗组、运动发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疗效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4.89.3.91,4.57,P&;lt;0.05);各组治疗前发育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P&;gt;0.05),治疗后发育商值综合治疗组(61.24&;#177;4.35)&;gt;运动发育治疗组(57.41&;#177;6.42)&;gt;药物治疗组(57.32&;#177;8.19)&;gt;高压氧治疗组(56.33&;#177;5.48)。4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t=2.434,2.740,P&;lt;0.05;t=2.828,7.880,P&;lt;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方法的介入有利于提高高危儿ZKS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5.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半年随访。方法 选择4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即开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上述治疗,任其自然恢复。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测评,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入选时、康复1,3,6个月后在FMA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患者治疗前FMA,FI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相比,康复组运动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平稳后给予以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功能训练,对于减轻脑痉挛,预防挛缩畸形及提高患者的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50例胫腓骨骨折术后患者,综合康复疗法对促进术后愈合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康复组患者治疗后愈合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  相似文献   

7.
运动疗法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痉挛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息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 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gt;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 ≤3岁组总有效率95%,&;gt;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30.26,P&;lt;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85.44,P&;lt;0.01)。结论 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董凤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471-4471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低频脉冲等综合治疗后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方法将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均接受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病情稳定后即开始以易化技术为主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和出院前两天用Barthel指数法平衡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的平衡功能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成功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了解其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及冠心病防治知识认知等功能预后因素。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PTCA成功术后患者109例,有78例接受康复运动疗法为康复治疗组,有31例为常规治疗组。由研究对象本人完成冠心病生活质量量表。按Ⅱ期运动方案制定康复运动疗法运动处方。运动强度用靶心率表示,取最大心率的70%~85%,结合使用疲劳程度指示。运动方式为步行、慢跑、踏车、摇臂运动,运动持续时间30~60min。康复运动疗法每周3次,12周为1个疗程。结果:分发量表125份,全部完成有109份,完成率87%。两组在性别、年龄、教育、婚姻、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均衡性。结果显示两组生活质量总分值差异有显著性(t=2.63,P=0.01),两组冠心病综合防治知识认知得分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4.74,P&;lt;0.001),均为康复治疗组QOL分值高于常规治疗组。结合其90%可信区间(90%confidence interval.90%CI)分析显示2组的90%CI未相互重叠。而2组生理状态部分、心理/精神状态部分、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关系支持部分得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0.879.P&;gt;0.05;t=1.04,P&;gt;0.05;t=1.67,P&;gt;0.05),两组的90%CI相互重叠,即未发现2组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TCA术后患者的总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作用。康复运动疗法可以改善PTCA术后患者的活动能力、性生活、复工状况及冠心病防治知识的认知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钱开林  王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10-521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1,3,6个月后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评分的变化。方法: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①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肌电反馈治疗。④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⑤康复护理。⑥针灸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指导。治疗前、治疗1,3,6个月后分别进行FCA评定。并将评定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FC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67.53&;#177;16.81)分,优于对照组(59.96&;#177;20.9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6648,P&;lt;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85.50&;#177;16.52)分,高于对照组(77.84&;#177;16.7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048,P&;lt;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94.73&;#177;13.54)分,对照组(85.34&;#177;12.81)分,差异有显著性义(t=2.3195,P&;lt;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短期及长期功能恢复均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健髋八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验证其康复效果。方法:将条件相同的78例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八法”组39例,常规功能锻炼组39例,“八法”组采用自创的健髋八法进行康复治疗,常规组,术后双下肢并膝伸直,术后一两周下地进行髋关节锻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10&;#177;2.935)&;#176;,(2.308&;#177;3.213)&;#176;.(P&;lt;0.01,t=2.650);(0.436&;#177;2.426)&;#176;,(2.385&;#177;2.358)&;#176;,(P&;lt;0.001.t=3.457);(1.923&;#177;2.728)&;#176;,(3.923&;#177;3.505)&;#176;(P&;lt;0.0l,t=2.721)。随访1~3年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205&;#177;2.567)&;#176;,(1.538&;#177;3.553)&;#176;.(P&;lt;0.05,t=2.031);(0.077&;#177;1.692)&;#176;,(1.256&;#177;2.692)&;#176;,(P&;lt;0.05,t=1.998);(0.359&;#177;2.996)&;#176;,(1.026&;#177;3.399)&;#176;,(P&;lt;0.00l,t=3.4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八法组17.95%(7/39).常规组17.95%(7/39)&;#176;(x^2=0,P&;gt;0.5),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八法组56.4l%(22/39),常规组58.97%(23/39),(x^2=0.052,P&;gt;0.5)。均无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感染。结论: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采用健髋八法康复锻炼,可以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度数的丢失,不增加皮下积液、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冲击波疗法(SWT)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32例下肢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还进行SWT。治疗前后,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下肢关节活动度、膝关节伸展与屈曲肌群等速肌力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VSS评分、VAS评分、ROM、膝关节伸展、屈曲肌群等速肌力和6MWT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进步(P0.05),观察组VSS评分更优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ROM、等速肌力和6MWT距离则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冲击波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患者有一定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但其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护理方法的效果,运用康复护理方法与神经发育疗法结合(康复护理组)治疗脑瘫患儿33例。并设单纯神经发育疗法组32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在治疗两个月后依据Millani-Comparetti小儿运动发育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康复护理疗法组治疗后运动发育率(0.79&;#177;0.39)与治疗前(0.50&;#177;0.4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2,P&;lt;0.01)。康复护理疗法组的显效率为9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5%。  相似文献   

14.
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培强  苗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33-2533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应用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应用电针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肌肉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差异更显著,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42,P&;lt;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治疗中,电针与康复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肌肉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对腋窝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者采用局部皮瓣转移加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及康复治疗,随访观察结果局部皮瓣及移植皮片成活良好。肩关节外展和旋转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1-08/2004-08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收治的脑瘫患儿,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3组,头针组、现代康复组和头针+现代康复组,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智能发育评定。结果:经60d治疗后,3个组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lt;0.01),治疗前后ADL差值头针+现代康复组[(23.7&;#177;3.1)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16.9&;#177;1.7),(17.2&;#177;1.5)分](P&;lt;0.01),头针组、现代康复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后3组间有差异,但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前3组智能发育商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头针+现代康复组好于其他两组。头针组治疗前后分别为(58.46&;#177;3.95).(79.30&;#177;4.86)分,现代康复组为(57.43&;#177;3.78),(80.70&;#177;3.92)分,头针+现代康复组分别为(58.69&;#177;5.53),(89.65&;#177;7.36)分。结论:头针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治疗可改善患儿的ADL、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17.
音乐电疗及心理疗法治疗肠激惹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音乐电疗和心理疗法治疗老年肠激惹综合征(IBS)的疗效,选择130例IBS患者,单纯随机分为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治疗组应用音乐电疗结合心理治疗1个月,对照组口服硝苯地平(10mg,3次/d)、谷维素(30mg,3次/d)。分别于治疗1个月、治疗后2个月(随访)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表明治疗1个月后两组显效率(76%和59%;X^2=1.99,P&;gt;0.05)和总有效率(91%和91%;X^2=0.002,P&;gt;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治疗2个月后,显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2%和38%;X^2=13.38,P&;lt;0.01),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和44%;X^2=11.01,P&;lt;0.01)。提示治疗IBS的药物很多,近期疗效显著,但停药后易复发,而音乐电疗及心理疗法的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显著且巩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康复机器手辅助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部抓握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住院脑卒中患者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7)和试验组(n=18)。两组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康复机器手辅助患手进行实物抓握训练,对照组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实物抓握训练,共2周。训练前后测量手指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手指功能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与手功能相关的活动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脱落3例,试验组脱落2例。治疗后,试验组患手五指伸展AROM和及屈曲AROM和,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及总AROM,各手指总AROM均较治疗前增加(t2.937,P0.05);对照组五指伸展AROM和及屈曲AROM和,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屈曲AROM和及总AROM和,拇指、示指、小指AROM较治疗前改善(t2.528,P0.05);试验组拇示中三指伸展AROM和及总AROM和,拇指、示指总AROM大于对照组(t2.535,P0.05)。治疗后,试验组共同屈曲、共同伸展、拇示对捏、柱状抓握、球状抓握和FMA总分较治疗前改善(Z2.000,P0.05);对照组共同伸展、拇示对捏和总分较治疗前改善(Z2.000,P0.05);两组间各项分及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进食、穿衣、如厕、洗澡、修饰及总分较治疗前增高(Z2.041,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分较治疗前增高(Z=-2.527,P0.05);两组各项分和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的康复机器手辅助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早期患者患手手指主动关节活动度和抓握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采用正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复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92例,首次发病,病程两周以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96例。康复组每天进行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有抑郁症状者应用黛力新进行抗抑郁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FMA)、简式Bathel指数(MB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8d对两组进行康复评价,脑卒中后抑郁状态采用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CNS,FMA,MBI及HAMD积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康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可使脑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改善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0.
综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及流涎症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及流涎的效果。方法:对住院的27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和流涎的患者进行吞咽有关的器官功能训练、摄食训练、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治疗21d,27例经过综合康复,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4/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14.0,P&;lt;0.05);15例b-e级流涎经训练后转为a-c级,流涎控制的有效率为10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r=40,P&;lt;0.01)。治疗前后饮水试验评分与吞咽障碍评分相同。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及流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