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目前中国儿童康复医疗机构数量少,同时很多家庭负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为了能提高这些患儿的疗效,探讨不同年龄组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痉挛性双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的影响。方法痉挛性双瘫患儿89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组和>3岁组;并根据家长参与情况分为参与组和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全部患儿均采用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治疗后肌张力缓解的情况。结果≤3岁组总有效率95%,>3岁组总有效率72%,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30.26,P<0.01)。家长参与组总有效率为89%,家长不参与或不规则参与组总有效率为46%,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85.44,P<0.01)。结论不同年龄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家长有规律的参与康复训练有助于肌张力的缓解,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三甲痉瘫康颗粒对痉挛性脑性瘫痪大鼠肌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11/12在河南中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缺血性脑损伤的方法建立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评定肌张力,药物连续灌胃5d,再分别评定肌张力。结果: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肌张力分级[治疗后(1.00&;#177;0.80)级,(1.40&;#177;0.90)级],与模型组[治疗后(2.10&;#177;0.70)级]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与巴氯芬组[治疗后(1.30&;#177;0.70)级]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大鼠瘫痪肢体活动幅度[治疗后(17.90&;#177;2.80)mm,(16.50&;#177;3.0)mm],与模型组[治疗后(13.50&;#177;2.70)mm]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lt;0.05),与巴氯芬组[治疗后(16.60&;#177;2.70)mm]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三甲痉瘫康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痉挛性脑瘫大鼠的肌张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被动牵张运动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收治的60例患儿分为针刺配合手法组和针刺组,针刺配合手法组采用针刺“颞三针”、“智三针”、“脑三针”、“四神针”配合被动肢体活动,同单纯针刺相比较,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针刺配合手法组的显效率为27%,显著高于针刺组13%,总有效率73%明显优于针刺组47%(P&;lt;0.05);治疗效果与患儿的年龄明显相关,其中&;lt;3岁组与&;gt;6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56,P&;lt;0.01);3~6岁组与&;gt;6岁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X^2=3.99,P&;lt;0.05),治疗效果与患儿智力、性别无显著关系(P&;gt;0.05),各中医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针刺配合手法康复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家长参与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长参与对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作用及其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接受正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强调家长参与(在家中坚持治疗)。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为17.5%,对照组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12个月后治疗组显效率为70%,对照组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家长参与治疗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应加强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家长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在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中的可行性与效果比较。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4例,随机分3组。G1组18例,采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的混合食物作摄食-吞咽训练;G2组22例,吞咽训练时采用传统流质饮食;G3组24例,未行康复治疗。比较3组拔胃管前后的营养状况、肺部感染及康复情况。结果:G1组拔胃管前后各项营养指标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G2组拔胃管后初期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均较拔胃管前显著下降(t=2.594,2.646,2.060,P均&;lt;0.05);而G3组拔胃管后各项营养指标均明显低于鼻饲时(P&;lt;0.05)。G2组和G3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4%(3/22)和42%(10/2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448,P&;lt;0.05),而G1组无1例因误吸发生肺部感染。拔胃管后G1组吞咽障碍明显改善(x^2=38.816,P&;lt;0.01),康复效果最好(x^2=9.675.P&;lt;0.05;x^2=25.936,P&;lt;0.01),住院时间明显短于G2、G3组(t=12.490,19.762,P均&;lt;0.0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早期进行吞咽康复训练,采用凝固剂加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既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以及不同类型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个月~5岁各年龄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74例,采取Vojta法、Bobath法和上田法相结合应用,疗程为2个月,在治疗前、后及随访分别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后运动发育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6,P&;lt;0.01);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q&;lt;1.18,P&;gt;0.05),而与四肢瘫差异有显著性(q≥4.41,P&;lt;0.01);随访中90%以上患儿完成翻身、坐和爬行功能,72%患儿获独立行走能力。结论:运动疗法对痉挛性各型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单瘫、偏瘫、双重瘫疗效较好,四肢瘫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改善早产儿预后。方法:433例婴儿按家长意愿及胎龄分为康复组157例、对照组138例和正常对照组138例。康复组正常对照组为早产儿,此二组均在母亲产后住院时发给致家长信,要求家长在满月时来院听课并接受康复训练指导。按时回院听课并坚持康复训练至1岁者列为康复组,未参与者为对照组,中途退出者剔除。康复组自婴儿满月后即由医生及康复训练师教会抚养者早期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并在家庭进行训练。同期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为正常对照组,本组婴儿家长未给予康复训练指导。三组均在1岁内定期回院由指定医生进行神经运动检查,1周岁进行中国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结果:康复组纠正年龄1周岁精神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为95.46&;#177;13.42,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为91.76&;#177;13.58,与早产儿对照组(86.18&;#177;14.02,85.65&;#177;15.21)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1),康复组MDI与正常对照组(98.20&;#177;10.8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PDI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7.31&;#177;13.31)(P&;lt;0.01);而早产儿对照组MDI、PDI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lt;0.01),并有17例(12.3%)智力低下(MDI&;lt;70),而康复组仅有5例(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8.87,P&;lt;0.01)。结论:早期家庭康复训练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改善早产儿预后,围产高危儿一出生就应开始进行家庭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背景:寻找有效改善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独立步行能力的方法,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是目前脑瘫治疗的热点题目。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对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设计: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单位: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对象: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92例脑瘫患儿。方法:92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2例,予针刺治疗,对照组20例,口服脑复康,1粒/次,3次/d,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儿显效率的比较。②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对92例脑瘫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对照组有效率55%,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74,P&;lt;0.05);3岁以下患儿,针刺组有效率为84%,对照组有效率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5.12,P&;lt;0.05);大于3岁年龄,针刺组有效率57%,对照组有效率5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005,P&;gt;0.05)。针刺后患儿79%可翻身,62%可独坐,47%可膝爬,33%可独站,7%可独走。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4.5,11.1,16.2,10.2,5.17,P&;lt;0.05或P&;lt;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独走项无差异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x^2=4.74,4.81,4.78,4.33,1.46,P&;lt;0.05)。结论: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脑瘫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脑瘫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刺可尽早建立脑瘫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脑瘫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乙哌立松缓解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乙哌立松对脑血管疾病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及其对脑卒中后早期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血管意外后早期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用乙哌立松50mg,3次/d,总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在第2,4周时的Ashworth评分和Brunstrum分级。结果:Ashworth评分显示两组在服药前上下肢肌张力高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42,P&;gt;0.05),治疗后2周,两组上下肢肌张力改变情况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0.42,P&;lt;0.01),4周后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49,P&;lt;0.01)。Brunstrum分级显示两组治疗前运动障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24,P&;gt;0.05),治疗后2周,治疗组运动障碍明显好转(X^2=21.87,P&;lt;0.01),治疗后4周,治疗组1级1例,2级3例,3级9例,4级10例,5级5例,6级2例;对照组1级1例,2级5例,3级13例。4级7例,5级4例,两组差异仍存在非常显著性意义(X^2=22.50,P&;lt;0.01)。结论:乙哌立松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痉挛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应用运动疗法改善脑性瘫痪儿童的尖足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尖足康复的有效方法与对策,对98例有尖足的脑瘫患儿采用了以运动疗法为主要康复训练手段并配合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每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发现:&;lt;1岁年龄组的显效率(47/52,90%)明显高于2岁以上年龄组的显效率(3/18,17%)(x^2=38.525,P&;lt;0.0001)。这说明:早期干预效果好,采用18&;#176;木斜板进行主动蹲立位训练来抑制和纠正尖足,是一种简单、易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外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痪)的治疗手法很多,疗效各异。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2001/1~2003/1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脑性瘫痪康复门诊或住院患儿264例,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②患儿家长知情同意。③符合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标准,并伴有智力障碍。排除标准:其他病因致中枢性运动障碍者;单纯智力低下者。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进行综合治疗,观察组则在其基础上按中医经络理论进行针刺及穴位按摩。针刺方法:主穴取四神聪,上肢穴取肩髑、肩贞、曲池等,下肢穴取风市、伏兔,足三里等。配穴:根据个案不同增加舌三针、耳三针、智三针等。按摩:采用节段性按摩法、异常姿势矫正法。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综合疗效评价(异常姿势改善;Milani运动发育评价;肌张力;智力;头颅CT)。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炎94%好于对照组75%,(x^2=6.723,P&;lt;0.05);治疗后发育对照组76.86&;#177;5.65.观察组83.67&;#177;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284,P&;lt;0.01)。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效果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2.
早期行为干预对重度窒息患儿智力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柯尊宇  明萌  肖玉  梁松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13-111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改善重度窒息患儿智力发育的作用。方法:将70例重度窒息患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干预组自新生儿期开始早期干预治疗至2岁,对照组常规育儿,未予以早期干预措施。所有病例均于1岁、2岁时进行智能发育检测。结果:干预组1岁、2岁时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干预组康复率为91%,对照组康复率为71%;两组患儿预后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82,P&;lt;0.05)。结论:早期干预可促进重度窒息患儿智力发育,预防及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利  王森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28-1129
目的:探讨长期习练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济南市中老年太极拳练习者为研究对象,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得有关心理压力,人际关系和心理年龄的数据。结果:济南市中老年具有运动习惯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实际年龄&;lt;49岁的占6%,心理年龄&;lt;49岁的占100%;太极拳人群与其他人群的心理年龄没有差别(x^2=5.49,P&;gt;0.05);不同活动组中老年人的心理应激能力、人际关系维度得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8.00~41.82;P&;lt;0.01)。结论: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缓解中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显著影响中老年人心理应激能力,促进中老年人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崔毅  周艺  吴帅  刘莹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19-3119
目的 初步探讨喉肌电图(LEMG)对甲状腺手术单侧喉麻痹预后的估价作用,以便能早期进行神经修复治疗。方法 选择行LEMG患者32例。按病程分为&;lt;2个月组,2~4个月组,&;gt;4个月、≤6个月组以及&;gt;6个月组。分析甲杓肌和环甲肌自发肌电波形,自发肌电幅度及最大诱发电位幅度。结果 病程&;lt;2个月组,2~4个月组,&;gt;4个月、≤6个月组以及&;gt;6个月组肌电波幅分男4为(28.2&;#177;28.1).(54.3&;#177;30.5),(53.4&;#177;24.4),(49.6&;#177;20.O)μv;&;lt;2个月组显著低于2个月以上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lt;O.05)。病程2个月以上组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O.05)。结论 LEMG能准确评估甲状腺手术对喉神经损伤再生的程度,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标准的临床分类和评估方法,分析标准化的手法牵伸引对婴儿先天性斜颈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994—06/2004—06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接受牵伸手法治疗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2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06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临床表现,将其分成胸锁乳突肌血肿组(n=113),肌性斜颈组(n=77),姿势性斜颈组(n=16);根据颈部被动活动度受限分成旋转受限≤30&;#176;组(n=107)和旋转受限&;gt;30&;#176;组(n=99);根据年龄分成0—30d组(n=35),31—90d组(n=101),91~365d组(n=70)。所有患儿均实施标准的手法牵伸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姿势性斜颈组患儿中有0例,肌性斜颈组中有4例(5.2%),胸锁乳突肌血肿组中有18例(15.9%)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旋转受限≤30&;#176;组患儿中有5例(4.7%),旋转受限&;gt;30&;#176;组患儿中有17例(17.2%)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0—30d的患儿有1例(2.9%),31~90d的患儿有7例(6.9%),91~365d的患儿有14例(20.0%)干预结果为一般或差,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姿势性斜颈、颈部旋转受限≤30&;#176;,年龄0~30d的患儿疗程显著短于其他临床表现,颈部受限程度、年龄患儿(P&;lt;0.05)。结论:标准化的手法牵伸对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胸锁乳突肌血肿、年龄越大、颈部旋转受限程度越重的患儿干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家庭康复训练配合医院门诊治疗对痉挛性双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0 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按摩、神经肌肉电刺激、熏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家庭康复训练,于治疗12 周后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治疗后2 组患儿的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健髋八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验证其康复效果。方法:将条件相同的78例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八法”组39例,常规功能锻炼组39例,“八法”组采用自创的健髋八法进行康复治疗,常规组,术后双下肢并膝伸直,术后一两周下地进行髋关节锻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10&;#177;2.935)&;#176;,(2.308&;#177;3.213)&;#176;.(P&;lt;0.01,t=2.650);(0.436&;#177;2.426)&;#176;,(2.385&;#177;2.358)&;#176;,(P&;lt;0.001.t=3.457);(1.923&;#177;2.728)&;#176;,(3.923&;#177;3.505)&;#176;(P&;lt;0.0l,t=2.721)。随访1~3年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205&;#177;2.567)&;#176;,(1.538&;#177;3.553)&;#176;.(P&;lt;0.05,t=2.031);(0.077&;#177;1.692)&;#176;,(1.256&;#177;2.692)&;#176;,(P&;lt;0.05,t=1.998);(0.359&;#177;2.996)&;#176;,(1.026&;#177;3.399)&;#176;,(P&;lt;0.00l,t=3.4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八法组17.95%(7/39).常规组17.95%(7/39)&;#176;(x^2=0,P&;gt;0.5),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八法组56.4l%(22/39),常规组58.97%(23/39),(x^2=0.052,P&;gt;0.5)。均无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感染。结论: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采用健髋八法康复锻炼,可以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度数的丢失,不增加皮下积液、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治疗放射性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放射性损伤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 将放射性损伤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比较其疗效,分析高压氧治疗次数、损伤类型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①高压氧组和对照组疗效分别为89.58%和62.50%,P&;lt;0.05。②治疗次数&;lt;6次,有效率73.68%;6~12次,89.47%;&;gt;12次,100%;两组间比较P&;lt;0.05。③放射性溃疡疗效100%,放射性骨髓炎92.31%,放射性脑病82.35%,各组间比较P&;gt;0.05。结论 高压氧治疗放射性损伤较保守治疗效果好,治疗2个疗程以上效果更佳。不同类型的放射性损伤疗效不同,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景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72-5372
目的 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从353例脑卒中患者中选择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129例,分为针灸治疗组89例,多塞平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舒神开郁、调畅气机针刺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评分平均为(19.35&;#177;4.33)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1.12&;#177;5.45)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1543。P&;lt;0.01),其中临床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疗前HAMD总评分平均为(20.02&;#177;4.87)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5.63&;#177;6.79)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228。P&;lt;0.01)。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BI,F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5999。24.2105,P&;lt;0.01;t=12.0491,8.6385,P&;lt;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1930,P&;lt;0.01)。结论 针刺疗法与多塞平均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但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多塞平治疗组。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法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zentrale coordination sstorung,ZKS)的效果。方法:选择年龄4~13个月的ZKS患儿101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药物治疗组、运动发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综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26例.单纯采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运动发育治疗组:26例,联合使用Bobath法、Vojta法及上田法;高压氧治疗组:27例,单纯使用高压氧;综合治疗组:22例,综合应用药物、高压氧、运动发育疗法及引导式教育。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综合应用药物、高压氧、神经发育疗法及引导式教育干预高危儿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疗效满意,总有效率达95%,药物治疗组、运动发育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疗效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4.89.3.91,4.57,P&;lt;0.05);各组治疗前发育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P&;gt;0.05),治疗后发育商值综合治疗组(61.24&;#177;4.35)&;gt;运动发育治疗组(57.41&;#177;6.42)&;gt;药物治疗组(57.32&;#177;8.19)&;gt;高压氧治疗组(56.33&;#177;5.48)。4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t=2.434,2.740,P&;lt;0.05;t=2.828,7.880,P&;lt;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方法的介入有利于提高高危儿ZKS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