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应用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应用电针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肌肉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差异更显著,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42,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治疗中,电针与康复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肌肉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水中运动疗法+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电针治疗),每组31例。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10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5),MAS分级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下肢肌肉力量、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AS分级评分、CSI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联合电针疗法可有效提高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力,改善患者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同时都给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其中治疗组41例,予以拮抗肌运动点电针刺激治疗,对照组39例,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结合Bobath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程度,疗效优于电针常规腧穴+康复。  相似文献   

4.
李连章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20-5321
目的:评估中风二代回春胶囊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与康复训练结合,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前后上下肢经挛程度、Fulg-meyer,Barthel指数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为72%,下肢为60%,与对照组50%,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两组运动功能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风二代回春胶囊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巴氯酚并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巴氯酚(Baclofen)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ADL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144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服用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60例,只接受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分别进行Ashworth,FMA和MBI量表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Ashworth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67.86%(上肢),63.60%(下肢),有效率为86.90%(上肢),89.29%(下肢);对照组显效率为41.60%(上肢),45.00%(下肢),有效率为76.67%(上肢),78.33%(下肢)。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lt;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巴氯酚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保持正确体位,配合适当的理疗和手法活动肩胛骨、减轻肌肉痉挛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3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而对照组为50.0%,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综合康复疗法对偏瘫病人肩关节疼痛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刺结合易化技术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偏瘫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2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接受康复指导)。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两组分别接受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Fud—Meyer(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测。结果:经3个月后,康复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FMA和MBI提高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并有助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40例和康复组(对照组)40例。电针康复组采用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康复组单纯采用作业疗法;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手功能(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定、ADL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定、ADL评定均显著改善;但电针康复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仅用作业疗法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穴位按摩加肌群拍打。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及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周后观察组肌肉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肌群拍打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康复治疗中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可减轻患者肌肉痉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一个月后两组均做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刺配合Bobath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疗法,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时改良Ashworth评级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均减轻,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Bobath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电针足三里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对偏瘫痉挛期患者的疗效。方法63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均予常规康复训练,电针组同时给予电针足三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H/Mmax和肌肉的顺应性。结果电针组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痉挛量表评分、H/Mmax和腓肠肌内外侧头的顺应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针灸治疗可明显降低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肌张力,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1 d时分阶段观察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随着治疗进展,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并且以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期间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缪刺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 min,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缪刺法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5 min,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价肢体痉挛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痉挛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缪刺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铺灸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侧肢体痉挛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及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改良辅灸疗法,每天1次,每周5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价各组患者肘关节、膝关节痉挛程度;采用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shworth评分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铺灸疗法是促进脑卒中后偏侧肢体痉挛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与弛缓状态有质的区别,其针灸治疗方法亦应不同。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一所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对象: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01/2003-1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57例住院患者。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再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在关刺、恢刺、燔针劫刺的基础上形成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24例,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24例,并运用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SIASA、Ashworth和等力测时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SIAS积分。②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③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结果: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其中经筋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8&;#177;3.52),(12.59&;#177;3.36)分,阳明组分别为(7.12&;#177;3.38),(8.75&;#177;3.4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及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结论:痉挛状态应归属于“十二经筋”病候,而不属于“十二正经”病候,宜从经筋论治。经筋刺法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一种疗效确切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效果、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96.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有80.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MA)及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其疗效。选取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电针意念组给予电针结合运动意念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后电针意念组和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电针意念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电针结合运动意念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03-2403
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其疗效。选取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电针意念组给予电针结合运动意念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后电针意念组和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电针意念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4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行运动疗法,B组行运动疗法加电针阳明经穴,C组行运动疗法加平衡肌张力针法,2周和4周后,根据Ashworth痉挛评级和Fugl-Meyer评定(FMA)评定两组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张力提高,但B、C组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4周后B组较C组、A组下肢Ashworth分级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偏瘫患者阳明经穴位主要提高患者肌张力,对软瘫期运动功能康复可能有效,而不适用于痉挛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