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大小、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大小、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24h内测定血清CRP值,分为CRP正常组(A组)及CRP异常组(B组)。并于入院后24~48h行脑CT检查,确定责任病灶,测定责任病灶最大截面直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30d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A组最大截面直径明显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及其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55例脑梗死患者(按梗死面积分为大、中、小3组)血清CRP含量,中等面积梗死患者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组,于入院7d后复测CRP。结果 CRP含量为大面积梗死组〉中面积梗死组〉小面积梗死组〉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0.01)。中面积梗死组,1周后并发感染者较入院1d时CRP含量增高,未并发感染者降低(均为P〈O.01);中面积梗死者,入院时CRP含量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1周后感染者较未感染者CRP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血清CRP含量反映脑梗死严重程度,动态观察对了解有无合并感染的病情变化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对脑卒中保护的机制。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6例,B组44例,另设正常组(C组)40例。A、B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A组同时予以辛伐他汀20mg口服,1次/d,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高敏CRP的水平。结果治疗前A、B组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C组(P〈0.05,P〈0.01),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血清CRP的水平与治疗前及B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体内存在着炎症反应,辛伐他汀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有可能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脑梗死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没有差异。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血清CRP水平越高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与病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GM132m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2周为一疗程;对照组40例,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加用GM1外,两组治疗基本相同。于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NDS评分及ADL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DS评分和ADL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GM1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预后,降低病人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梗死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7、14、21、28天的血清中hs-CRP水平,并与9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血清中hs-CR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s-CRP可能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清hs—CRP检测对于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机制所知脑梗死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分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为4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hs—CRP,并观察其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同机制类型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16),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动脉栓塞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发病早期NIHSS与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成正相关(P=0.01)。动脉-动脉栓塞型和混合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01,0.022)。结论血清hs—CRP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斑块的稳定性,对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发性缺血预处理(IP)对大脑中动脉(MCA)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0例MCA脑梗死病例按在一周内有无TIA史分为A组(无TIA史)及B组(有TIA史),A组按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腔隙性前循环脑梗死(LACI)的脑梗死亚型分为A1组,A2组,A3组;B组按TACI、PACI、LACI脑梗死亚型分为B1组,B2组、B3组,对患者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第90天后的神经功能进行NIHSS评分,对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CT体积按Streiner公式进行计算。分别比较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及A3组与B3组在发病第1天NIHSS评分,发病后第90天NIHSS评分及发病后第90天脑梗死体积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A1与B1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A2、A3组的脑梗死体积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结论自发性IP能缩小MCA区PACI型及LACI型脑梗死范围,减少致残率,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但对TACI型脑梗死的体积和预后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和66例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Ca^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明显增加(P〈0.01);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Mg^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显著增加(P〈0.01);而血清Ca^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降低,且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Mg^2+下降明显,提示Mg^2+、Ca^2+参与了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Mg^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TNF-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TNF—α的影响。方法将40例自发病至入院不超过24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A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扩血管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20mg加入NS250ml静滴,qd,7d。测定发病24h内及治疗7d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水平。结果两组在起病24h内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7d后B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表迭下调.有减轻急性脑梗死后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EEN对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GCS6~8分者23例,GCS3-5分者7例。随机分为EEN组(15例)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15例)。入院48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入院时及伤后1、4、7和14d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随着伤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更明显,伤后第4、7及14天EEN组血清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5或P〈0.01)。EEN组伤后14d GCS评分明显高于PN组(P〈0.05)。结论EEN可保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其意识状态。如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功能允许,应尽早给予EEN。  相似文献   

12.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程在周内的90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及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分,并将血清CRP水平与NIHSS及B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血清CRP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CRP为(1.23±0.32)mg/L]、B组[(5.04±1.93mg/L]及C组[(25.34±14.27)mg/L];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的NIHSS呈显著正相关(r=0.40、0.42,均P<0.01),与B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0.44,均P<0.01)。结论脑梗死发病后2周内的血清CRP水平可以用于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血糖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并与对照组及治疗2周后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钙、镁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血糖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脑梗死组治疗2周后血清钙、镁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浓度降低,但也高于对照组(P〈0.01);(3)脑梗死组疴隋越重,血清钙、镁浓度越下降,血糖浓度则越升高。结论血清钙、镁离子与血糖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有一定关系,它们的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其病情及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补充镁制剂对其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联合检测G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的急性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颅脑损伤患者依据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依次分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及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伤后24h内血清hCRP、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伤后24h内hCRP、IL-1β及IL-6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下降,三者与GCS呈负相关(r=-0.162,P〈0.05),血清hCRP与IL-1β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47,P〈0.05)。血清hCRP与IL-6应用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196,P〈0.01),三项检测指标之间呈直线相关。GCS不同分组检测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颅脑损伤急性期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浓度在GOS评分分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中hCRP、IL-1β及IL-6是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脑损伤敏感而特异的指标,联合检测对判断病情及预后、早期诊治继发性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01—2012-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脑梗死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症筛查,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125例为实验组(A组),余下单纯脑梗死患者175例中随机选取125例为对照组(B组)。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和病情改变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21.80±6.01)分,治疗后为(14.45±3.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清S100B蛋白浓度(0.32±0.083)μg/L,治疗后为(0.21±0.05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均高于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降低,抑郁症病情改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可作为脑梗死病情、预后、抑郁症发作和抗抑郁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并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发病6~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尿激酶组和尼莫地平组各4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尿激酶组还给予尿激酶治疗,尼莫地平组还给予尿激酶+尼莫地平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30d采用RI量表及治疗前和治疗后90d采用mR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14、30d尿激酶组的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治疗后90dmRS量表评价尿激酶组、尼莫地平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尼莫地平组与尿激酶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小剂量尿激酶合用尼莫地平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盐酸纳洛酮(NLX)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8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2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80mg静滴,2次/d,纳洛酮2mg静滴,1次/d,连用14d为治疗组。另外44例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2组在治疗前、后均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神经缺损程度(NDS)评分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奥扎格雷、盐酸纳洛酮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病情进展,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3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糖尿病组48例,非糖尿病高血糖组86例和非糖尿病正常血糖组192例。按照脑梗死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和缺血性脑卒中CT扫描病灶范围评分法,对照分析了脑梗死后高血糖症与临床表现及脑缺血性损害程度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后高血糖不仅临床表现病情重(P<0.01)和脑缺血性损害范围大(P<0.05),而且对卒中短期预后也有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01-2013-05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NDS、FMA和BI评分比较,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患者经治疗后NDS、FMA和BI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80%(P〈0.01).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无甲状腺疾病史的首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按血清甲状腺素水平(T_3、T_4、TSH)和临床特点、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分类及分析,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低]T_3组患者血清T_3值[(0.65±0.17)nmol/L]低于正常T_3组血清T_3值[(1.34±0.28)nmol/L](P〈0.01);T_4、TSH值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低T3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T_3组(P〈0.01),血清T_3水平与人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低]T_3组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正常T_3组(P〈0.05)。结论血清低T_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严重程度及临床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具有相关性,严重低T_3水平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较差的一个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