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21岁。以“持续蛋白尿9年,恶心呕吐半年”于1986年7月5日收入院。临床诊断:慢性肾小球性肾炎,慢性肾功衰竭,尿毒症,当时血压160/100mmHg。入院第三周始,每2周次进行血液透析。透析中应用抗凝剂肝素,每次剂量分别为70—96mg。透析后不久,皮肤出现淤斑,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当进行到18次后,出现搏动性头痛。在第19次透析过程中,数次发作性头痛,伴非  相似文献   
2.
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目的 采用氟西汀(百优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观察百优解对PSD的疗效。方法 PSD患者63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百优解治疗组4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百优解20mg,1次/d,连续口服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密顿(HAMD)评定量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1.0%,对照组总有效率23.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x^2=37.63,P&;lt;0.01)。结论 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效果较好,不但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还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4.
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是维生素B_1缺乏所引起的营养障碍性神经病,实际并不少见。1982—1989年6月,我们遇到25例,其中有韦尼克氏脑病2例,科萨克夫氏综合征1例,其中1例已做报道,现综合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25例均为男性;年龄:就诊年龄35—64岁,平均为51.2岁;饮酒量和饮酒史:平均每日饮酒500ml以上,连续饮酒15—40年,平均为22.6年;既往史:肝病4例,胃切除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例,长期腹泻6例。临床表现:发病:急性4例,亚急性7例,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血栓型成(vertebrobasilar thrombosis,VBT)由于病变部位、梗死速度和侧支循环建立等的不同,临床表现在一定时间内并不典型,而且症状多变。过去静止、孤立、分割的诊断方式,已远不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1],一个动态、连贯、能够依据病情发展,界定出不同时间治疗平台的诊断模式急需确立。本文对216例不同阶段VBT的临床和辅助检查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提出了VBT梯级诊断模式及其标准。  相似文献   
6.
文献中曾有个案报道某些癫痫性高尿酸症的儿童,应用别嘌呤醇治疗后,发作频率戏剧般地减少,甚至消失。作者也观察了1例成人高尿酸血症的癫痫,为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身性发作,每天都有发作。在应用别嘌呤醇治疗约一个月后便得到充分控制。因而促使作者证实该药对重症癫痫病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典型偏头痛病人从视觉先兆症状结束到头痛开始这段时间,称作自由间期。自由间期所出现的神经症状,称作自由间期症状。已往,自由间期常被忽视,自由间期症状更很少为人问及。本文通过对门诊和住院的100例典型偏头痛病人自由间期和自由间期症状的回顾性询问,发现自由间期不但普遍存在,自由间期症状也很复杂,且呈多样化。现将所获结果,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其意义进行讨论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近三年来脑实质和蛛网膜下腔非外伤性出血23例尸检资料。其中16例为脑出血,7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年龄55岁以上占60. 1%,35岁以下26. 1%。大脑出血中以外侧型出血居多,幕上与幕下出血例数比为3∶1。23例中有21例为原发单灶性出血,但半数伴有脑其它部位继发小灶出血。本组资料脑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病因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病,且均可发生单一或多部位脑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2004-02/07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及他汀组(辛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20mg/d,连续用药7d):治疗前后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对入选患者在入院时及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中位数)入院时(NIHSS1,BI1)为:5.00,75.00;8.00,80.00;6.00,85.00;3个月时(NIHSS2,B12)为:2.00,100.00;4.00,100.00;1.00,100.00:各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与3个月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或P&;lt;0.05),但不同组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别。治疗后各组AST及CK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短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好,但对梗死后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的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9岁,农民。1985年11月21日入院。二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无力,排尿困难。翌日行走不能,尿便潴留,胸背部有束带感。16天前,为治疗哮喘,曾在胸背两处皮下包埋家兔脑组织,否认其他感染和接种史。查体:神清颈软,双下肢弛缓,肌力“0”级,胸2以下深浅感觉缺失,腹壁、跟膝反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