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1年成蚊生态学调查得到:武进地区常见蚊虫有4属6种,总蚊密度有所下降,优势蚊种是三带喙库蚊占46.50%,骚扰阿蚊每年以22.73%的速度递增,住房内的中华按蚊以21.72%的速度递减,蚊虫密度与气温呈直线相关关系,r=0.5048,0.01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97年3月—1998年2月北海口岸蜚蠊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的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蜚蠊有2科3属6种,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占89.63%。全年均有蜚蠊活动,蜚蠊的月平均密度为0.96只/盒,以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7、8月份为高峰期。蜚蠊密度消长与气温的高低有密切的相关关系(r=0.858 tr=5.828 p<0.001)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武穴市三年来蝇类季节消长、种群、密度、生境构成与蝇媒病的发病关系。共捕蝇1241只,属三科,八种。以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蝇数的89.28%:密度以七月份为高峰,五月份小高峰:生境构成以垃圾场为主,点捕蝇点的44.56%;蝇类季节消长与气温有极显著性意义(r=0.873 P<0.0025)、与痢疾(r=0.64 P<0.05)、伤寒付伤寒(r=0.73 P<0.05)的发病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了今后在蝇类防制工作中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洛阳市5年蝇类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0年对洛阳市蝇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市区以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舍蝇、麻蝇和厩腐蝇为优势蝇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9.10%、21.89%、15.14%、12.98%、8.72%和4.19%;优势种群的构成比逐年不同。从5年月平均蝇密度曲线和优势种群季节消长曲线分析,观察到每年有一个数量高峰期,即夏季(6~9月);不同种群的季节消长曲线不同,舍蝇和巨尾阿丽蝇出现较早(3月份以前),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高峰期较集中,而巨尾阿丽蝇存在两个高峰期;同时,灭蝇工作对蝇密度有影响,如1987年和1990年市区广泛灭蝇,致使该两年蝇密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蜚蠊长期监测,掌握蜚蠊的种群构成、密度、侵害率,分析蜚蠊的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趋势等情况,为南通市蜚蠊防制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 每年在全市不同生境采用粘捕法进行蜚蠊监测,收集整理2018—2022年南通市全市蜚蠊的监测数据,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018—2022年南通市共监测房间总数26 590间,阳性房间数1 423间,共捕获蜚蠊7 641只,平均密度为0.29只/张,平均侵害率为5.35%,蜚蠊种类以德国小蠊为主,构成比为93.12%。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差别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 107.613、945.699,P<0.05),以农贸市场蜚蠊密度和侵害率最高。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各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472、89.246,P<0.05)。蜚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不同,不同生境和不同年份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在5~11月最高。结论 德国小蠊为南通市优势种群,农贸市场是南通市蜚蠊的优势生境,5~11月为蜚蠊活动高峰期。应根据蜚蠊的种群特征、生境特征和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1975~1994年无锡市的蚊相调查结果和蚊密度及其消长情况,从捕获的46547只蚊子分类为5属19种;其中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为我市的优势蚊种;每年6~7月为蚊密度高峰,占52.96%,8~10月为持续小高峰,占36.36%。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的变化与产科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993年至197的步同分娩方式的资料,计算出剖宫产手术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和阴道助产平均每年递减速度,同时同出血率率,新生儿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我院5年中剖 率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递增,而阴道助产率以平均每年13.64%的水平下降。分娩方式变化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1997年比1993年明显下降,而产后出血率、新生儿死亡  相似文献   

8.
临海市区常见蝇种季节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结果表明,临海市区全年成蝇密度有6月和10月两个密度高峰,峰值为25.76只/笼和30.71只/笼;季节消长与气候因素关系密切;蝇种构成以丝光绿蝇(35.54%)、家蝇(32.57%)为主,其次为大头金蝇、巨尾阿丽蝇等;以垃圾箱捕蝇数最多,蝇种构成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种诱饵在笼诱法蝇密度监测中的效力差异做初步比较。方法笼诱法监测蝇密度,诱饵使用腐鱼内脏与糖醋水混合物。使用χ2检验统计蝇种构成比差异,圆形分布法计算诱饵间季节消长。结果 2种诱饵捕获蝇类种类无差异,糖醋饵诱获物中以丝光绿蝇占优,腐鱼饵诱获物仍以丝光绿蝇占优,但两者捕获蝇当中铜绿蝇与大头金蝇占比存在差异。结论 2种诱饵对铜绿蝇(χ2=5.04,ν=1,P=0.02)和大头金蝇具有引诱力差异(χ2=34.29,ν=1,P=0.000),诱饵间蝇类季节消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7,P>0.3),国家蝇密度监测方法可用于成都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006-2010年武汉市江夏区鼠类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鼠类防治及鼠传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 5年内共捕获鼠类165只,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分别占47.9%、41.8%和10.3%。居民区与特殊行业均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且2种生境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υ=1,2χ=45.81,P<0.01)。2种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但均以春、秋季节为活动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江夏区鼠类种群构成与季节消长情况,根据调查应加强春、秋两季及特殊行业的灭鼠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海口市当前的按蚊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从海口市4个区中随机抽取13个乡镇所辖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并选取1个自然村为固定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在13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9种1 684只。棋斑按蚊占61.82%,中华按蚊占34.80%,迷走按蚊占2.61%,乌头按蚊均占0.24%,须喙按蚊占0.18%,美彩按蚊占0.12%,带足按蚊占0.12%,嗜人按蚊占0.06%,多斑按蚊占0.06%;在固定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4—11月捕获数占全年93.31%;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结论 海口市当前主要按蚊种类为棋斑按蚊、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全年均有活动;嗜人按蚊仅在局部地区发现,且密度较低,未发现历史上主要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海口市属于高再传播风险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省基本消除疟疾后媒介按蚊地理分布、种群密度及叮人率,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省东、西、南、北、中历史上发现较多、按蚊种类疟疾流行较严重的居民点作为调查重点,应用人舍、牛棚通宵全诱捕法、帐内捕蚊法、人工诱捕法3种方法对传疟媒介进行调查,每县至少调查2~3个点。结果在广西省14个县进行按蚊种群调查,共捕获按蚊7种3610只,其中在牛棚共捕获按蚊3025只,构成比为中华按蚊占98.84%、嗜人按蚊占0.50%、日月潭按蚊占0.03%,多斑、嵌斑、可赫、美彩按蚊分别占0.21%、0.17%、0.13%、0.10%;在人舍共捕获按蚊585只,仅捕获中华按蚊一种蚊种。在全州、上思、天峨县开展室外人诱按蚊密度调查,中华按蚊密度为54.37只/顶,嵌斑按蚊密度为0.03只/顶;开展叮人率调查,7月中华按蚊叮人率最高,为49.75只/(人。夜)。所有市县均未捕获微小按蚊。结论中华按蚊为目前广西省主要传疟蚊种,嗜人、日月潭按蚊数量大幅减少,微小按蚊不再是广西省主要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澜沧江下游地带不同方位的中华按蚊季节消长、夜间活动节律进行了系统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当地的中华按蚊全年活动;山脚地带与半山腰的中华按蚊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与两地带相对应的村内与野外方位的该蚊种群密度亦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该蚊几乎全夜间活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选择江苏省13个直辖市各1个乡(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通宵室外帐内人饵诱捕法,观察各监测点中华按蚊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并按照监测点的地理位置,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13个疟疾媒介监测点共捕获2044只按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江苏省中华按蚊季节消长密度高峰为7月下半月,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9,P=0.19)。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19:00至22:00间的3h,共捕获中华按蚊1388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所捕获中华按蚊数的的67.91%;中华按蚊在清晨时分又出现一个小高峰,5:00至6:00时间段共捕获中华按蚊184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的9.00%。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88,P=0.000)。结论应做好傍晚和清晨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降低疟疾的传播机会。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为消除疟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 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传疟媒介按蚊种群组成、数量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消除疟疾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18年选择隆林各族自治县历史上发现传疟媒介按蚊种类较多、疟疾流行较严重的村屯作为监测点,于每年4—11月份每月上旬两次、下旬两次在人房、畜舍和户外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开展媒介监测工作,并对捕获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2014—2018年隆林各族自治县在各监测点共捕获按蚊11种35 952只,其中中华按蚊占按蚊总数的99.33%(35 712/35 952);其他按蚊仅占0.67%(240/35 952),分别为多斑按蚊68只、迷糊按蚊21只、嵌斑按蚊和派登按蚊各10只、斯替芬按蚊5只、印神按蚊4只、环斑按蚊2只、美彩按蚊8只、汉南浦亚种94只、微小按蚊4只、无法鉴定14只。未捕获日月潭按蚊。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由高到低为:畜房>室外>人房;不同年度按蚊捕获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按蚊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结论 隆林各族自治县按蚊数量呈逐年减少趋势,畜房密度最高,活动季节以5—8月为高峰;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到日月潭按蚊,但仍存在少量微小按蚊。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能在自然界大型水体和旷野中对中华按蚊种群进行研究。方法:研制出适合于稻田浅水定量研究的实验简,适合于深水的实验网和接近自然状态的大实验笼。应用这些工具进行了自然界中华按蚊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结果:利用系列研究工具定量研究出1988年第8代中华按蚊自然种群生命表。求出各发育历期的死亡数和死亡因素,死亡率,存活率和死亡因素k值,分析出各发育阶段的关键死亡因素,计算下代预计产卵量为8288粒,种群趋势指数I为6.3027。结论:系列研究工具使中华按蚊自然种群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郑州中华按蚊第9代种群数量还趋于增加之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郑州中华按蚊夏季种群数量激增,出现密度高峰的动力学机制。方法:采用数学生态学的方法。结果:求出该蚊的内禀增长能力(rm)为O.1999 05净增殖率(R0)为101.217 3,世代周期(T)为23.196 5 d,有限增殖速率(λ)为1.220 25,瞬时出生率(b)为0.874 45,瞬时死亡率(d)为0.675 5,稳定年龄组配中成虫前期占96.199 2%,成虫期占3.798 7%及各项种群动力学参数值。结论:为控制该蚊种群的繁衍趋势和媒介能量的发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中华按蚊对DDT、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抗药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区分剂量击倒率、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和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定抗性级别。结果广水、京山、襄阳等地中华按蚊对DDT抗击倒力最强,区分剂量击倒率分别为4.86%和0,首只蚊虫击倒时间为24min和60min,其次是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击倒率分别为10.31、2.91、3.12%和15.00、4.90、2.16%,首只蚊虫击倒时间为19、25、32min和20、5、33min,。区分剂量死亡率:DDT、溴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均50%,为高抗群体,马拉硫磷分别为58.66、10.20和25.23%,为抗性群体。结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发展迅猛,对DDT抗性居高不下,可能将成为疟疾媒介控制的最大障碍,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0.
湖北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的现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药性,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击倒率和死亡率,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半数致死量判定抗性程度。结果襄阳、广水、京山、安陆、孝昌、仙桃和恩施等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首只蚊虫击倒时间分别为32、19、25、10、15、10和10min,60min击倒率分别为3.13、10.31、16.04、18.35、7.00、4.95和6.12%;京山、安陆、孝昌、仙桃和恩施等地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Kk分别为227.78、138.41、263.41、6234.72和1575.88min,比1996年提高20~631倍;京山县中华按蚊LT50684.12min,比1998年提高306倍;7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50%,为高抗群体,比1993年提高2~3个抗性级别。结论湖北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击倒力强,抗性程度高,抗性发展快,应加强监测,现场应用宜适当加大使用剂量,确保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