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能量颈椎间盘等离子刀髓核成形术(CN)效能及安全性。方法对40个C3~T1羊椎间盘按照不同能量分1档(A组,80W)、2档(B组,100W)、3档(C组,120W)3个实验组,每组10个椎间盘;另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10个间盘,仅作穿刺)。分别通过相同时间(40s)不同能量组行羊颈椎间盘CN,观察CN在椎间盘所形成的消融腔截面积大小,记录椎间盘前缘、后缘、椎间孔处温度变化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组手术消融腔、对照组穿刺腔截面积分别为(3.000±0.449)mm^2、(9.436±1.271)mm^2、(27.359±2.001)mm^2、(2.010±0.000)mm^2,其中B、C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3个实验组、对照组温度分别为:(28.697±1.571)℃、(35.470±0.617)℃、(41.733±0.345)℃、(20.600±0.582)℃,3个实验组温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种能量手术时,2档温度在安全范围内,3档形成的有效消融腔截面积最大,消融腔、温度与能量成正相关。结论等离子刀髓核成形术的效能、温度变化与能量成正相关,临床使用2档行颈椎间盘CN消融效能和安全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疲劳载荷对椎间盘形态的影响.方法 取4具年轻猪新鲜脊柱标本,随机分为手术组(A组)和非手术组(B组),各制成8个脊柱功能单位(FSU),A组行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两组在相同的设置参数下(前屈9°,旋转3°,轴向载荷最大载荷取3500N,载荷频率为3Hz)行疲劳加载实验,加载前后均行椎间盘造影,分别测量椎间盘总面积、纤维环区面积、髓核区面积及髓核区造影剂所占面积.实验后均行椎间盘美兰染色观察横截面形态.结果 A、B两组疲劳载荷后椎间盘总面积均增大(P<0.05);A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增大(P<0.05),髓核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缩小(P<0.05).髓核区面积增大(P<0.05);A、B两组疲劳载荷后造影剂所占髓核区面积均增大(P<0.05),B组加载后造影剂所占面积与A组相比较增大(P<0.05);美兰染色显示A、B两组疲劳载荷后均未见有明显的纤维环裂隙,与椎间盘造影图像基本相符.结论 本实验对解释临床上年轻患者术后疗效普遍好于中、老年患者,提供了一定的动物实验生物力学基础. 载荷后椎间盘总面积均增大(P<0.05);A组疲劳载荷 纤维环区面积增大(P<0.05),髓核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缩小(P<0.05).髓核区面积增大(P<0.05);A、B两组疲劳载荷后造影剂所占髓核区面积均增大(P<0.05),B组加载后造影剂所占面积与A组相比较增大(P<0.05);美兰染色显示A、B两组疲劳载荷后均未见有明显的纤维环裂隙,与椎间盘造影图像基本相符.结论 本实验对解释临床上年轻患者术后疗效普遍好于中、老年患者,提供了一定的动物实验生物力学基础. 载荷后椎间盘总面积均增大(P<0.05);A组疲劳载荷 纤维环区面积增大(P<0.05),髓核区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疲劳载荷后纤维环区面积缩小(P<0.05).髓核区面积增大(P<0.05);A、B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在人体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8-01—2018-12诊治的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例同期突发创伤导致腰椎椎体骨折行手术摘除椎间盘的年轻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分组,对照组为Ⅰ级(A组);观察组细分为4组,B组为Ⅱ级,C组为Ⅲ级,D组为Ⅳ级,E组为Ⅴ级。取各组椎间盘髓核组织行免疫组化、Western Blot、PT-PCR检测。结果观察组髓核细胞数量及细胞外基质成分明显少于对照组。LOX在髓核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与Pfirrmann分级、年龄呈负相关。各组LOX蛋白表达量:A组2.69±0.24,B组2.24±0.32,C组1.34±0.19,D组1.30±0.32,E组1.01±0.12。各组LOXmRNA表达量:A组1.06±0.03,B组0.83±0.07,C组0.71±0.09,D组0.53±0.09,E组0.27±0.05。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髓核组织LOX蛋白表达水平、mRNA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LOX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随着人体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降低,LOX可能参与了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退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杜仲腰痛丸对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神经根损伤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伸筋丹组(C组)、杜仲腰痛丸高低剂量组(分别为D、E组),每组10只。将大鼠自身的尾椎髓核取出移植于左侧L5、L6神经根背侧,造成大鼠非压迫性髓核突出模型,观察2周时神经根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B、C、D、E组神经根均产生明显可见的组织形态改变,但C、D、E组改变程度较B组减轻。结论:杜仲腰痛丸可减轻非压迫性髓核突出神经根损伤所导致的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改善或抑制炎症反应,有保护神经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对犬邻近颈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人工髓核柔性稳定一体化系统与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对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犬23只,雌雄不限,犬龄1.5~2.5岁,体重20.0~30.0kg。预实验组5只,测量犬颈椎间盘压力正常参考值。18只实验用犬随机分为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组(A组,9只)及钢板内固定组(B组,9只),均经前路行C3/4椎间盘摘除、内置物置入手术。术中测量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并计算施术前后C4/5椎间盘压力差作为撑开压力,t检验比较A、B组间压力差有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行影像学(Pearce标准)及组织学观察,评价邻近上位颈椎间盘(C2/3)退变程度。结果:A、B组间施术前后邻近颈椎间盘(C4/5)压力差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B组动力位X线片发现C2/3有失稳表现者4例(44.4%)。MRIT2加权像C2/3椎间盘Pearce分级A组(平均1.78级)低于B组(平均3.22级);A组C2/3椎间盘退变组织学分级(平均1.56级)亦低于B组(平均2.78级),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内撑开压力与椎间盘退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过高的撑开压力易导致犬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应用人工髓核柔性稳定系统较钢板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不同阶段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探讨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的学习曲线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7年7月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主刀医师相同,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每组16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例年龄、性别、突出节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P>0.05),A组手术时间(106±22.3)min,B组手术时间(94.1±29.3)mim,C组手术时间(81.6±22.3)min.A组和B组、B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和C组比较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A组有2例术中硬膜撕裂,1例改开放手术,B组3例术后复发,C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学习曲线大约需30例以上经验积累,即可达到较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水渗湿法对大鼠髓核引起的自身免疫及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秋水仙碱片组(C组)、轻腰汤加味组(D组),每组10只。B、C、D组进行造模:通过手术将大鼠尾椎髓核移植于臀部肌中,造成自身免疫及免疫炎症反应;A组只做假手术处理。各组大鼠于术后第3天开始灌胃,A组和B组用蒸馏水(10ml/kg),C组和D组分别用秋水仙碱片混悬液(10ml/kg,0.01mg/ml)和轻腰汤加味水煎液(10ml/kg,1.035g/ml),每天1次,连续18d。于术后21d处死动物,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8(IL8)的含量,并观察移植髓核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与A组比较,B组血清IgG、IgM及IL1β、IL8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比较,C、D组血清IgG、IgM及IL1β、IL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理切片显示,A组手术部位无明显免疫炎症反应,C、D组移植髓核周围组织局部免疫炎症反应与B组比较明显减轻。结论:利水渗湿法对大鼠髓核引起的自身免疫及免疫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轴向循环载荷对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从6具新鲜猪腰椎标本上截取18个脊柱功能单位(FSU),行单侧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根据施加轴向循环载荷峰值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300~500 N、300~2 000 N、300~3 500 N),每组6个标本,观察其轴向循环载荷前后椎间盘高度的变化,以及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弯等运动工况下,椎间盘的应变、位移和轴向压缩刚度变化.[结果]循环载荷前后,A组椎间盘高度、刚度、位移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变增大有显著性差异(P<0.05);B、C组椎间盘高度和刚度的降低、应变和位移的增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循环载荷后三组间比较,椎间盘高度、应变、位移和刚度的变化幅度均随轴向循环载荷峰值的增大而变大(P<0.05).[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轴向循环载荷使腰椎稳定性下降,并且随着峰值载荷的增大,稳定性逐渐降低.提示对于临床病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不宜过早下床负重活动,术后早期较小的椎间盘载荷有利于腰椎稳定性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增龄过程中SD大鼠髓核组织中HSC70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3月龄、12月龄、24月龄SD大鼠各8只,HE染色检测椎间盘组织的退变情况;RT-PCR法测定髓核组织中HSC70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髓核组织中HSC70的表达。结果大鼠增龄过程可部分反映椎间盘的退变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均显示HSC70在不同年龄组SD大鼠髓核中均有表达,且24月龄(1.26±0.21;0.56±0.07)表达较3月龄组(1.60±0.30;0.68±0.07)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但与3月龄和24月龄组相比,12月龄组HSC70变化(1.49±0.29;0.61±0.09)无差异(P〉0.05;P〉0.05)。结论 HSC70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表达降低,提示HSC70的降低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双C臂机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高龄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的优势。方法对79例高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中应用双c臂机47例(A组),单c臂机32例(B组)。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次数及患者对手术过程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15~55(21±10)min,B组26~90(41±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A组7~35(10.5±6.3)次,B组11~41(21.5±11.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穿刺次数:A组2~9(3.2±1.7)次,B组2~12(5.6±2.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满意度:A组3~9(6.6±2.4)分,B组手为2~5(3.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椎体压缩骨折PKP中,应用双C臂机可缩短手术时间,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温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睾丸扭转复位后的生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青春期的雄性SD大鼠(体重140~16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25只。4组大鼠分别扭转左侧睾丸720°2 h,建立单侧睾丸扭转动物模型,各组做如下处理,A组:常温+生理盐水;B组:低温+生理盐水;C组:常温+地塞米松;D组:低温+地塞米松;术后48 h采集睾丸,通过HE染色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的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ICAM1的表达。结果:HE染色光镜下见4组大鼠扭转侧睾丸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其中A组睾丸损伤最为明显,其余3组扭转侧睾丸得到不同程度保护;睾丸组织ICAM1 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A组扭转侧(左侧)睾丸组织ICAM1蛋白表达量(0.68±0.03)高于B组(0.49±0.06)、C组(0.46±0.09)、D组(0.17±0.0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5、P0.01);凋亡细胞染色:细胞核呈深棕黄色或棕褐色,A组扭转侧睾丸可见大量生精细胞凋亡,凋亡指数AI[(33.13±3.21)%]明显高于B组[(17.12±5.23)%](P0.05)、C组[(14.13±2.03)%](P0.05)及D组[(9.05±1.03)%](P0.01)。结论:低温联合地塞米松能显著增强睾丸组织抗损伤能力,较好地保护扭转复位后睾丸的生精功能及降低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椎间盘造影(CTD)诱发青年士兵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一致性疼痛与腰椎间盘MRI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54例盘源性下腰痛青年士兵行MR检查后,共对152个腰椎间盘进行CTD,分析CTD分型、对比剂剂量、诱发一致性疼痛与MRI表现的相关性。结果青年士兵盘源性下腰痛患者椎间盘内破裂类型主要为CTDⅡ型和Ⅳ型,其分型、对比剂注射剂量与诱发一致性疼痛具有相关性(P0.01),腰椎间盘MRI表现与CTD诱发一致性疼痛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CTD能够定性诊断腰椎间盘内破裂,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MRI改变可能与青年士兵盘源性下腰痛的病因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三种膀胱结石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钬激光及超声波负压吸引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在膀胱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2009年8月收治104例膀胱结石患者的治疗方法。A组应用膀胱切开取石23例;B组应用钬激光碎石42例;C组应用超声波负压吸引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碎石39例。分析比较三种方法在膀胱结石治疗中的差异。结果:A、B、C三组碎石清石的操作时间分别为(24.04±3.70)min、(41.88±17.30)min、(34.05±13.03)min,A组显著小于其他两组(P0.01),C组明显小于B组(P0.05),随结石长径增大,微创手术组操作时间明显延长。A、B、C三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13.13±4.79)天、(11.38±3.36)天、(9.51±1.72)天,A组明显大于B组(P0.05)及C组(P0.01);C组明显小于B组(P0.05)。A、B、C三组的术后留置导尿时间分别为(7.00±2.54)天、(5.05±1.51)天、(4.03±0.99)天,A组显著大于其他两组(P0.01),C组显著小于B组(P0.01)。结论:超声波负压吸引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清石系统在膀胱结石治疗中创伤小,安全,高效,患者恢复快;前列腺增生症并发膀胱结石可应用微创方式治疗;结石长径4 cm以上者可考虑行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精氨酸清除率(Arg-CR)对肝组织ATP含量的评价能力,探讨其在梗阻性黄疸时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价值。方法:24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3组,A组和B组开腹结扎胆总管制作梗阻性黄疸模型,分别饲养1周、2周测定Arg-CR,C组(假手术组)仅开关腹,饲养2周测定Arg-CR。所有动物测定术后常规肝功能及肝组织ATP含量。结果:A、B组间常规肝功能检查数值近似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C组间和B、C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组Arg-CR(L/min)分别为3.77±1.10,1.70±0.44和4.27±1.39;肝ATP(mg/dL)分别为4.29±0.68,1.32±1.10和5.78±1.57。A、B和B、C组间Arg-CR和肝AT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但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TP与Arg-CR变化具有一致性,且具有线性相关关系(r=0.7486,P〈0.01),但与常规肝功能检查结果不一致。结论:Arg-CR能较好地反映梗阻性黄疸肝脏的ATP水平,可用于评估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新型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iine,Dex)预注对瓣膜置换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值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Dex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5例。D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微量泵预注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ml的Dex(浓度为4mg/L)0.5μg/kg,输注时间为10min,C组以同样方式输注等体积生理盐水。均以依托咪脂、芬太尼、哌库溴铵、咪达唑仑复合诱导麻醉。记录入室后输注Dex前即刻基础值(T1)、输注Dex后5min(T2)、输注Dex后10min麻醉诱导前时刻(T3)、麻醉诱导后1min(T4)、麻醉诱导后3min(T5)、插管前OPN(T6)、插管即刻(T7)、插管后1min(T8)、插管后3min(Tq)、插管后5min(T10)各时点的心率(heartrate,HR)、有创血压值(artefial blood pressure,ABP)[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和BIS变化。结果全麻诱导前,与T1(92.6±2.5)比较,D组BIS在T2(73.2±1.9)、T3(70.1±2.3)时显著下降(P〈0.05或P〈0.01),C组没有明显变化;全麻诱导期,与T3比较,两组BIS明显下降;气管插管期间,与T6比较,C组在T7时BIS(34.8±2.2)显著增高(P〈0.05或P〈0.01),而D组BIS无明显变化。与C组比较,D组BIS在T2~T5、T7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全麻诱导前,与T1比较,D组在T2、T3时ABP略有增高,HR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全麻诱导期,与T1比较,两组ABP、HR均下降;气管插管期间,与T6比较,D组DBP、MAP、HR在T7、T8略有升高,T9、T10无明显变化(P〉0.05),C组ABP、HR在B~T10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C组比较,D组SBP、MAP在T4-T10和DBP在T3-T10显著增高、HR在T2~T10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静脉预注Dex能明显加深麻醉,BIS降低,减少瓣膜置换术患者气管内插管期心血管反应,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适合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莆田市第一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216例施行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118例,开腹组98例。比较两组术中与术后恢复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253.9±26.1) min比(206.2±23.9) min, P<0.01],术中出血量少[(138.4±34.0) ml比(266.3±58.7) ml, 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10.3±1.4) d比(13.9±2.0) d, 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16.1%(19/118)比29.6%(29/98), P<0.05];而淋巴结清扫数目[(26.2±6.2)枚比(27.6±5.6)枚, P>0.05]、术后局部复发率[1.7%(2/118)比2.0%(2/98), P>0.05]和2年生存率(99.0%比98.6%, 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辅助D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不仅安全可行,而且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成人腰骶段和胸腰椎结合患者188例,随机分成四组,每组47例。A组实施病灶前路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前路内固定手术;B组实施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植骨融合术及病灶前路清除手术;C组实施病灶侧前方清除手术、植骨融合术及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D组实施病灶后路清除手术、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手术及植骨融合术。对各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A组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率(47.5±11.8)%明显低于B、C、D组的(61.5±18.6)%、(58.7±15.9)%和(59.9±17.4)%(P〈0.05);A组矫正角度丢失率(64.8±19.3)%明显高于B、C、D组的(53.6±15.6)%、(56.9±11.8)%和(54.9±5.4)%(P〈0.05)。结论治疗脊柱结核要依据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同的术式,从而将病灶清除、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临床证明同前路固定手术方式相比,采用后路固定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