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目的采用大黄含药血清体外抗氧化效应动力学结合大黄蒽醌类成分的整合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大黄的日服用次数。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每天分别灌服大黄提取物3.6g/kg,1次/天、1.8g/kg,2次/天和1.2g/kg,3次/天,分别于第一次给药前(0小时)及给药后5、10、15、30分钟,1、2、4、6、8、10、12、24小时眼眶后静脉取血,用于测定大鼠血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以及大黄素甲醚五种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和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计算上述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利用各成分曲线下面积(AUC0-∞)百分率作为自定义权重系数,得到其整合药代动力学曲线,再与抗氧化效应动力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此来制定大黄用于抗氧化时合理的日服用次数。结果大黄蒽醌类成分整合药代动力学与含药血清体外抗氧化效应动力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每日给药2次组整合药代动力学AUC及抗氧化效应动力学AUC均明显高于每日给药1次和3次组。结论大黄用于抗氧化时以每日服用两次为宜。  相似文献   

2.
大黄用于治疗大鼠实验性黄疸的日服用次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黄用于治疗大鼠实验性黄疸(胆汁淤积型肝炎)时的日服次数,验证前期已建立以效应动力学为核心、成分药动学为辅佐,也即是基于PD-PK的中药日服用次数研究模式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继续完善大黄日服用次数研究方法与模式.方法:采用4% ANIT造成大鼠高黄疸模型,48 h后分别每日灌服大黄提取物3.6 g· kg-11次、1.8 g·kg-12次和1.2g· kg-13次,观察8h内胆汁流量变化;眼眶后静脉取血,用于测定其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生化指标TBIL,ALT,ALP,AST,GGT值及大鼠血中移行成分大黄酸浓度.分别以生物效应值(胆汁流量、血清生物学指标)和血中移行成分含量为指标,得到各自时-效曲线和时-量曲线.综合分析时—量关系和时—效关系,制定大黄用于治疗大鼠实验性黄疸时合理的日服用次数.结果:每日给药2次时,8h内胆汁总量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每日给药3次的1.56倍和1.7倍;而8h时TBIL值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23%,22%,ALT值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86%,65%,ALP值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50%,71%;AST,GGT值无显著影响;每日给药2次时,大黄酸血药浓度水平最高且能够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这可能正是大黄发挥显著药理作用的主要原因.结论:前期建立的以效为核心,成分药动学为辅助的方法用于研究中药的日服次数科学可行;大黄用于治疗胆汁淤积型肝炎(黄疸)时,以每日服用2次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便秘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每日灌服不同次数大黄提取物后的药物反应,以药效成分大黄酸药动学为佐证,初步建立日服用大黄次数合理性的研究模式.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造大鼠便秘模型后分别每日灌服大黄提取物3.6g·kg-11次、1.8g·kg-1 2次和1.2g·kg-13次.给药后24h内观察首便时间、统计总排便次数以及总排便质量.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眼眶后静脉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结果:便秘大鼠每日灌服不同次数的大黄提取物后,每日给药两次的排便总次数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2.57倍和2.97倍,排便总质量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1.58倍和2.35倍.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每日给药两次时,大黄酸血药浓度在24h内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保持较长时间,泻下作用明显.效应动力学试验和成分药动学试验都表明,大黄治疗便秘时每日服用两次为佳.结论:以"效"为核心、成分药动学为佐证的模式可以用于中药日服用次数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药大黄对便秘大鼠日服用次数合理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便秘大鼠为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每日灌服不同次数大黄提取物后的药物反应,以药效成分大黄酸药动学为佐证,初步建立日服用大黄次数合理性的研究模式。方法:采用复方地芬诺酯造大鼠便秘模型后分别每日灌服大黄提取物3.6g·kg-11次、1.8g·k-12次和1.2g·kg-13次。给药后24h内观察首便时间、统计总排便次数以及总排便质量。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眼眶后静脉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结果:便秘大鼠每日灌服不同次数的大黄提取物后,每日给药两次的排便总次数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2.57倍和2.97倍,排便总质量分别是每日给药1次和3次的1.58倍和2.35倍。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每日给药两次时,大黄酸血药浓度在24h内能够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保持较长时间,泻下作用明显。效应动力学试验和成分药动学试验都表明,大黄治疗便秘时每日服用两次为佳。结论:以"效"为核心、成分药动学为佐证的模式可以用于中药日服用次数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柴胡疏肝散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柴胡疏肝散醇提物的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体内抗氧化活性。方法:体外抗氧化实验测定了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对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能力;体内抗氧化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水提组(8.2 g·kg-1)、柴a组(1.6 g·kg-1)、柴胡疏肝散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4.1,8.2,20.5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每天接受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共28 d。造模1周后灌胃给药,研究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对小鼠的肝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与水提物做比较,评价其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对自由基清除率达到半数时的抗氧化剂浓度(EC50)分别为0.75 mg·L-1,35.01 g·L-1,52.17 g·L-1;体内实验表明,模型组小鼠肝脏中SOD,CAT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给药剂量越大,SOD,CAT酶活性越高,在本实验设定的给药浓度范围内,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与水提组相比,具有同等生药量的醇提物8.2 g·kg-1组SOD,CAT酶活性显著较高(P<0.05,P<0.01),说明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较水提物高。结论:柴胡疏肝散醇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
该课题通过体外观察大鼠含药血清对肝星状细胞(HSC-T6)增殖的影响,结合复方鳖甲软肝片中芍药苷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研究复方鳖甲软肝片合理的日服用次数。大鼠每日不同次数灌胃给药,分别于给药前及第1次给药后各时间点眼眶后静脉取血,用于测定大鼠含药血清对HSC-T6增殖的影响以及大鼠血浆中芍药苷的血药浓度。综合分析时量和时效关系,制定复方鳖甲软肝片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合理的日服用次数。结果表明,复方鳖甲软肝片含药血清对HSC-T6抑制的效应与芍药苷血药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每日给药2次组对HSC-T6抑制的效应动力学曲线下面积(AUC)及药代动力学AUC均高于每日给药1次组和3次组。因此,复方鳖甲软肝片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每日服用2次为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黄水提物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体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及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大黄水提物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阳性药组(7.5×10-4g·kg-1),大黄高、低剂量组(3.0,1.5 g·kg-1)。每天早晚各给药1次,连续给药7次,末次给药0.5 h后尾静脉注射内毒素(LPS)(5 mg·kg-1)复制模型,然后每间隔0.5 h测定一次动物肛温,于造模后4 h麻醉动物,剖取脾脏、胸腺、肾上腺等组织称取各脏器质量计算其脏器系数,股动脉取血制备血清,采用比色法试剂盒测定血清中SOD,CAT活力及MDA,H2O2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大黄水提物1.5 g·kg-1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体温变化指数(TRI4)(P0.05),明显降低血清中MDA,H2O2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SOD,CAT的活力(P0.05)。结论:氧化应激是LPS诱发内毒素血症的重要环节,大黄可以通过上调SOD及CAT的活性,清除体内过度累积的自由基,干预模型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损伤的信号传导,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桑叶总黄酮抗疲劳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桑叶总黄酮高、低剂量组(桑叶总黄酮1,0.4 g·kg-1)、肌酸给药组(肌酸3 g·kg-1)、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0.9%生理盐水),给药14 d后小鼠进行负重力竭游泳实验(除正常对照组外),采血分离血清,测定与疲劳有关的生化指标,应用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及小鼠肝组织脂质自氧化法测定桑叶总黄酮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小鼠给药桑叶总黄酮后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或P<0.01),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浓度降低,丙二醛的生成受到抑制(P<0.05或P<0.01).结论:桑叶总黄酮具有抗疲劳、清除自由基、抑制小鼠肝脏组织脂质自氧化的活性.其抗疲劳能力与其较强的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9.
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目的:观察麻黄-甘草药对的抗炎作用,探讨抗炎机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0.01g·kg-1),麻黄-甘草药对组(22.4,11.2,5.6 g·kg-1),每天1次,连续ig给药5d,末次给药30 min后采用醋酸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观察抗炎作用;取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地塞米松组(0.01 g·kg-1),麻黄-甘草药对组(22.4,11.2,5.6 gˉkg-1),每天1次,连续ig给药5d,末次给药30 min后采用角叉菜胶诱导胸膜炎实验观察抗炎作用,测定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前列腺素E2( 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肺组织TNF-α,IL-1β和丙二醛( MDA)含量,探讨抗炎机制.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麻黄-甘草药对(22·4,11.2 g·kg-1)可显著抑制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胸膜炎大鼠胸腔液渗出(P<0.01),抑制渗出液白细胞数量增多(P<0.01);22.4 g·kg-1能抑制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麻黄-甘草药对3个剂量组对淋巴细胞比率没有明显影响;麻黄-甘草药对(22.4,11.2 g·kg-1)抑制胸腔液PGE2,TNF-α,IL-1β含量升高(P<0.05);药对22.4 g·kg-1能抑制肺组织TNF-α,IL-1β,MDA含量升高(P<0.01),11.2 g·kg-1能抑制肺组织IL-1β含量升高(P<0.01).结论:麻黄-甘草药对有抗炎作用,抗炎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介质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心开窍方对老年痴呆模型小鼠脑内自由基代谢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150只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模型 中药大剂量组(14.82 g·kg-1)、模型 中药小剂量组(7.41 g·kg-1)、模型 脑复康对照组(0.42 g·kg-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每日灌服AlCl3造摸(200 mg·kg-1),用药各组自造模第7 d起,每日上午给予AlCl3灌胃,下午给予相应的药物,每日1次,连续8周,9周后评定疗效。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内自由基代谢指标(SOD、MDA、LF)及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中药各组能明显减少海马神经细胞的破坏,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及LF含量(P<0.01),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结论:清心开窍方能改善AD小鼠学习记忆的能力,对海马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高痴呆小鼠的抗氧化能力,降低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而对AD具有很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生、熟大黄饮片及其活性组分的双向调节作用特征,为大黄饮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10 m L·kg~(-1)),生大黄组(1.62 g·kg~(-1)),熟大黄组(0.972 g·kg~(-1)),生大黄蒽醌组(0.22 g·kg~(-1)),熟大黄蒽醌组(0.19 g·kg~(-1)),生大黄鞣质组(0.17 g·kg~(-1)),熟大黄鞣质组(0.027 g·kg~(-1)),每组分为3批,每批10只。各组按相应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 d,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泻下指数(EI),并于给药第1,3,7天采取血清检测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肾上腺素(EPI)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生大黄组第3天的EI明显增加(P0.05),熟大黄组在7 d的给药过程中EI较为稳定;生、熟大黄蒽醌组在给药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生大黄鞣质组第3天的EI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鞣质组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第1天,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MTL,VIP,EPI水平均降低;给药第3天,熟大黄蒽醌组的MTL水平明显增高(P0.05),熟大黄蒽醌组及生、熟大黄鞣质组的VI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蒽醌组的EPI水平明显增高(P0.01);给药第7天,生、熟大黄鞣质组的MTL水平增加至空白组水平,生大黄蒽醌组的VIP水平明显增高(P0.01),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EPI水平均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中结合蒽醌及可水解鞣质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泻下的作用,产生涩肠作用的是缩合鞣质经胃肠道消化分解产生的单体鞣质导致的,这可能大黄饮片双向调节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白芷中活血化瘀有效组分的谱效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玉屏风散(YPFS)诱导初期给药对Th2(Ⅱ型辅助性T细胞)型接触性超敏反应的效应,并利用HPLC-MS(液质联用)法测定玉屏风散含药血清中的成分。方法:Th2型接触性超敏反应造模采用Balb/c小鼠第1,2天用1.5%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溶液致敏腹部皮肤,第6天用0.6%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溶液攻击小鼠耳部皮肤,24 h后测定小鼠耳厚和耳重。致敏前给予地塞米松ip 剂量为0.67 mg·kg-1,YPFS(3.25,6.5 g·kg-1,ig),毛蕊异黄酮(0.5,5,10 mg·kg-1,ip),芒柄花素(0.5,5,10 mg·kg-1,ip)2 d,并在致敏第1~3天继续给药3 d,第4天停止给药(诱导初期给药)。含药血清检测采用ICR小鼠每天给予YPFS醇提物,连续给药3 d,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最后1次给药后1 h取血处死动物。血清经过乙酸乙酯萃取处理后,利用HPLC-MS法进行测定。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及耳重显著增加(P<0.01)。玉屏风散醇提物3.25,6.5 g·kg-1诱导初期给药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度(P<0.01或P<0.05),减轻过敏性炎症。玉屏风散醇提物含药血清经HPLC-MS测定出3个主要成分,经鉴定分别为升麻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和芒柄花素5,10 mg·kg-1诱导初期给药能显著抑制Th2型接触性超敏反应模型小鼠耳肿胀度,芒柄花素10 mg·kg-1诱导初期给药显著降低耳重。结论:玉屏风散诱导初期给药能显著抑制FITC诱导的小鼠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耳肿胀度,含药血清测得的入血成分经过药效学实验验证,对Th2型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表明血清中存在抗过敏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金翘热毒清颗粒和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体内、外的抗流感病毒作用,并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制备的金翘热毒清抗病毒作用差异。方法:体外采用四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样品以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感染的细胞)抑制甲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计算治疗指数(TI)。狗肾细胞密度为1×104/孔,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质量浓度为(2.61,1.31,0.66,0.16 g·L-1),金翘热毒清颗粒(6.01,3.05,1.52,0.76 g·L-1),作用时间为5 d,每组4个样本。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利巴韦林组(0.07 g·kg-1),金翘热毒清颗粒(按生药量计)组(11.7 g·kg-1)、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按生药量计)组(5.85,11.7,23.4 g·kg-1),采用流感病毒株FM1滴鼻感染小鼠建立感染模型,感染2 h后连续ig给药5 d,每天2次,以生命延长率和肺指数抑制率为指标,评价二者的保护作用。结果: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组和药物直接作用于病毒感染的细胞组中,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的IC50分别为0.77,0.80 g·L-1,TI分别为11.78,11.34;金翘热毒清颗粒的IC50分别为3.70,3.60 g·L-1,TI分别为6.37,6.55;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23.4 g·kg-1,其生命延长率为60.81%,肺指数抑制率为13.18%,与病毒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翘热毒清颗粒与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相同剂量下的实验结果平行比较,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金翘热毒清颗粒与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都有抗流感病毒作用;体外在相同剂量下金翘热毒清喷雾干燥粉对流感病毒株的抑制作用优于金翘热毒清颗粒。  相似文献   

14.
胆木叶片抗大鼠急性咽炎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胆木叶片对大鼠急性咽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0.20g·kg~(-1))、胆木叶片组(按生药量计,25.8,12.9,6.5 g·kg~(-1)),每天2次,连续ig给药3 d。采用氨水喷雾刺激,观察大鼠一般状态,病理改变情况,测定咽部组织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等指标;采用局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2次后,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测量体温,观察细菌菌落数,测定NO,MPO等指标。结果:氨水喷雾刺激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咽部组织NO,MPO含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胆木叶片高、中、低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咽部组织NO,MPO含量明显降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5)。局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MPO含量明显升高,菌落数增多,体温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胆木叶片高、中剂量组及阿司匹林组血清NO,MPO含量明显降低,菌落数明显减少,体温降低(P0.01,P0.05)。结论:胆木叶片对急性咽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藜芦配伍人参对未成熟小鼠子宫系数、性激素水平、靶器官子宫和阴道的病理学变化的影响。方法:昆明种雌性小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特异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组(5 mg·kg-1)、藜芦组(0.045 g·kg-1)、人参低、中、高剂量组(12,18,24 g·kg-1)、ICI和人参低剂量混合组(混合低剂量组)、ICI和人参中剂量混合组(混合中剂量组)、ICI和人参高剂量混合组(混合高剂量组)、藜芦和人参低剂量配伍组(配伍低剂量组)、藜芦和人参中剂量配伍组(配伍中剂量组)、藜芦和人参高剂量配伍组(配伍高剂量组),每组10只,给药5 d后分别观察小鼠子宫系数,血清中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的水平及子宫、阴道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人参各剂量组能使未成熟小鼠的子宫系数显著增加(P0.05),E2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LH,FSH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还能明显促进靶器官子宫、阴道的生长发育。配伍藜芦后,人参各剂量组的子宫系数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E2,LH和FSH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子宫和阴道的促生长发育作用减弱。结论:藜芦与特定剂量的人参配伍能够妨害人参的雌激素样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西地桃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内抗菌作用。方法:108只KM小鼠随机分成9组,正常组,模型组,地桃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40,20,10 g·kg-1),头孢唑林组(0.5 g·kg-1),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水提物20 g·kg-1,头孢唑林钠0.5 g·kg-1),左氧氟沙星组(0.09 g·kg-1),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地桃花水提物20 g·kg-1,左氧氟沙星0.09 g·kg-1),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滴鼻法建立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模型,小鼠在接种菌液24 h后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4 d,头孢唑林针剂im给药,每日2次;左氧氟沙星片剂ig给药,每日1次;地桃花水提物ig给药,每日2次;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肺组织菌落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免疫球蛋白Ig G,Ig M的含量,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细菌性肺炎模型小鼠的抗菌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桃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的小鼠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7.212±0.578),(6.210±0.570)×108CFU·g-1,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小鼠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3.928±0.165),(2.042±0.076)×108CFU·g-1,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且地桃花+头孢唑林组肺组织菌落数显著低于头孢唑林组(P0.01);左氧氟沙星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肺组织菌落数分别为(5.375±0.837),(4.880±0.233)×108CFU·g-1,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且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菌落数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P0.01)。地桃花水提物中、高剂量组,以及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均可减少支气管炎性渗出物和肺泡炎性细胞浸润,促进肺泡结构恢复正常。地桃花水提物高剂量组,以及地桃花+头孢唑林组、地桃花+左氧氟沙星组均可减少小鼠血液WBC,NEU%,NEU和血清Ig G,Ig M水平(P0.05,P0.01)。结论:地桃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体内抗菌作用。地桃花分别与头孢唑林钠、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不同程度的联合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选取SPF级KM小鼠及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甲醛致小鼠足肿胀法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法来对比考察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高、低剂量(小鼠给药剂量4.5,1.5 g·kg-1,大鼠给药剂量3.0,1.0 g·kg-1),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高、低剂量(小鼠给药剂量4.5,1.5 g·kg-1,大鼠给药剂量3.0,1.0 g·kg-1)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高、低剂量(小鼠给药剂量4.5,1.5 g·kg-1,大鼠给药剂量3.0,1.0 g·kg-1)的抗炎作用;复制小鼠气囊滑膜炎,通过测定炎性渗出物中总蛋白及白三烯B4(LTB4)的含量对比考察大黄高、低剂量的抗炎机制,实验中另外设正常组。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5,4.5 g·kg-1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可明显缓解小鼠耳廓肿胀度与小鼠和大鼠(1.0,3.0 g·kg-1)足肿胀度(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1.5,4.5 g·kg-1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可明显降低气囊滑膜炎渗出物中总蛋白与LTB4的含量,而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抑制炎性渗出物中总蛋白与LTB4的作用明显优于礼县栽培掌叶大黄(P0.05,P0.01)。结论:3种人工栽培大黄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唐古特大黄的部分抗炎作用优于掌叶大黄,而甘南栽培唐古特大黄与西宁栽培唐古特大黄的抗炎作用无明显差异;抑制LTB4生成是3种大黄抗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长叶胡颓子地上部位与地下部位体内外抗氧化作用,进行长叶胡颓子地上部位开发利用价值及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行性评价。方法:测定长叶胡颓子各部位在低、中、高质量浓度(5,10,20 g·L-1)对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率;观察各部位在低、中、高质量浓度(5,10,20 g·L-1)对铜离子诱导的健康人静脉血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的影响,测定LDL氧化延迟时间(lag time)和达最大氧化速率时间(Tmax),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测定反应液中丙二醛(MDA)含量;选用KM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5%D-半乳糖造模8周后,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2,5,10 g·kg-1)长叶胡颓子各部位提取液,14 d后眼眶取血,分离血清,观察长叶胡颓子各部位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长叶胡颓子地上部位低、中、高各剂量组对O-·2清除率分别为(58.26±6.14)%,(68.21±3.47)%和(74.67±4.10)%,对·OH清除率分别为(48.24±6.24)%,(78.21±7.24)%和(90.17±6.58)%,二者对自由基的清除率均高于地下部位各剂量组,同时长叶胡颓子地上部位和地下部位均能显著增加LDL的Lag time和Tmax,其结果与其减少铜离子诱导的MDA生成作用相一致;血清TAC,SOD,GPX活性均升高,能有效降低小鼠血清MDA含量,其地上部位活性升高显著。结论:长叶胡颓子各部位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能明显提高血清及LDL抗氧化能力,同时长叶胡颓子地上部位抗氧化活性显著优于地下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鸡矢藤提取物(EPS)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糖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尾静脉注射120 mg·kg-1STZ建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只动物,分别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鸡矢藤低、中、高剂量组(2.5,5,10 g·kg-1),另设10只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灌胃给药14 d,并于药前、药后7,14 d测定小鼠空腹血糖(FBG)。末次给药后取材,测定小鼠血清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FBG显著升高,而血清和肝组织中SOD和GSH-Px的活性显著降低,MDA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鸡矢藤给药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血糖(P0.01)。经鸡矢藤提取物治疗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SOD和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有所下降(P0.05,P0.01)。结论:鸡矢藤提取物能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