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嗅鞘细胞作为一种可再生且自体取材的移植细胞,在脊髓疾病移植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关于脑出血的移植治疗目前有待实验结果的进一步积累。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脑出血大鼠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评估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疗效。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2-03/2003-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神经研究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只。嗅鞘细胞移植组在制作大鼠尾状核出血模型第3天时,取10μL嗅鞘细胞悬液向大鼠脑内匀速注射(1μL/min)。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μL。方法:大鼠在移植前,移植后第3,7,14,30天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后第1天在两组中各取1只大鼠,制备脑组织切片,神经元轴突髓鞘观察采用髓鞘固蓝染色,神经纤维观察采用神经纤维嗜银染色。各组移植后第3,7,14,30天各取1只大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后存活、迁徙及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情况,并进行神经前体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轴突髓鞘和神经纤维观察。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神经前体细胞计数。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第3,7,14,30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32只大鼠均进入实验分析。①脑出血后第30天时血肿周边及血肿灶中嗅鞘细胞计数:移植组的髓鞘化数量和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②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前体细胞计数:脑出血后第7,14,30天,嗅鞘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前体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41.1&;#177;2.4)个/视野,(34.5&;#177;1.2)个/视野;(43.6&;#177;1.2)个/视野,(37.2&;#177;2.0)个/视野;(19.3&;#177;1.0)个/视野,(14.2&;#177;0.4)个/视野,(t=2.42-4.02,P〈0.05)]。③两组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嗅鞘细胞移植组在脑出血后第14,30天时明显低于第3天[(2.21&;#177;0.20)分,(1.50&;#177;0.21)分,(2.74&;#177;0.21)分,0=2.06,3.27,P〈0.05)],对照组只在脑出血后第30天时低于第3天[(1.96&;#177;0.12)分,(2.76&;#177;0.20)分,(t=2.47,P〈0.05)]。结论:①嗅鞘细胞有增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数量的作用。②嗅鞘细胞可促进脑内神经细胞轴突再生,使其重新髓鞘化并建立突触联系,恢复其运动功能,进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嗅鞘细胞是介于星形胶质细胞和许旺细胞之间的一类特殊的胶质细胞,具有切实有效的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但其相关机制还没确定。目的:观察嗅球成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功能形态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以及嗅鞘细胞移植后脊髓慢性压迫损伤动物脊髓功能的修复。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动物实验,细胞学观察,于2005—11/2007—03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完成。材料:新生SD雄性大鼠采用酶消化法培养原代大鼠嗅鞘细胞,并将其制成细胞悬液。雄性3月龄SD大鼠以螺钉持续性压迫大鼠C4脊髓建立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方法:造模后大鼠分为模型组、嗅鞘细胞组、DMEM/Ham’s F-12培养液组、正常组,每组12只。嗅鞘细胞组在距离脊髓压迫区域上下0.5mm处选4点注射,按1μL/点脊髓内注射10^9L^-1嗅鞘细胞,注入速度为1μL/min。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脊髓形态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以改良的Gale联合行为评分法对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嗅鞘细胞移植能部分改善大鼠脊髓灰质神经细胞的凋亡程度,延缓白质神经纤维的减少,促进髓鞘的修复与再生。与模型组、DMEM/Ham’s F-12培养液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后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DMEM/Ham’s F-12培养液组比较,嗅鞘细胞移植能较大程度的改善大鼠脊髓功能(P〈0.05)。结论:嗅鞘移植能够部分改善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病理形态,促进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减轻脊髓慢性压迫后的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李云  彭春  王廷华 《中国临床康复》2011,(19):3534-3537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GFP转基因小鼠嗅鞘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SD大鼠T9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变化,用β-actin作内参。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造模后3d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7,14,21和28d回到假手术组水平。嗅鞘细胞移植后21d,嗅鞘细胞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全横断脊髓损伤致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mRNA早期表达上调,随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无差别;嗅鞘细胞移植后期可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变化,有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长期实验和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嗅鞘细胞在大鼠完全损伤脊髓内长期存活和修复作用的研究以及嗅鞘细胞移植治疗人类脊髓损伤的观察。方法: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实验室用新生Wistax大鼠嗅球做嗅鞘细胞原代纯化培养,大量增殖后植入完全损伤的大鼠脊髓内,同时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和单纯椎板切除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2,4,8,16和24周进行动物神经功能评定(BBB评分);术后24周取损伤段及其邻近脊髓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同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在体内存活情况。选择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2003—06/12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嗅鞘细胞移植,术后随访。结果:①手术后4周,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开始有运动功能恢复,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好于DMEM注射组(P&;lt;0.01);在各个时间段BBB分值嗅鞘细胞移植组均高于DMEM注射组(P&;lt;0.01)。②苏木精—伊红及嗜银染色显示,嗅鞘细胞移植组,DMEM注射组脊髓损伤区及其近端都有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嗅鞘细胞移植组数量多于DMEM注射组(P&;lt;0.01),但都少于相应节段的对照组(P&;lt;0.01)。③24周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Hoechst标记的嗅鞘细胞仍存在于OEG移植组脊髓损伤段周围。④透射电镜结果见嗅鞘细胞移植组胶质瘢痕近端大量新生有髓神经纤维并形成S型突触连接。⑤患者运动功能无显著改善(P&;gt;0.01),感觉功能恢复明显(P&;lt;0.01)。结论:①移植的嗅鞘细胞可在受体内长期存活(至少6个月)并迁移。②嗅鞘细胞移植能促进轴突再生,并对脊髓功能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神经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4在广东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40~260g。随机分为3组:基因修饰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每组16只。均首先行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基因修饰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分别移植神经生长因子、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修饰的嗅鞘细胞和单纯嗅鞘细胞,脊髓损伤组不做治疗。移植后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对损伤区的脊髓组织切片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主要观察bcl-2(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ax和fas(细胞凋亡诱导基因)阳性表达的情况评估经基因修饰和未经基因修饰的单纯嗅鞘细胞对脊髓神经凋亡的抑制及诱导作用。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结果:基因修饰组细胞凋亡数低于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组最高。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Bcl-2蛋白表达的顺序为基因修饰组&;gt;嗅鞘细胞移植组&;gt;脊髓损伤组(20.79&;#177;6.40,13.54&;#177;3.66,9.34&;#177;2.12,P&;lt;0.05);Fas,Bax蛋白表达的顺序均为脊髓损伤组&;gt;嗅鞘细胞移植组&;gt;基因修饰组【(24.98&;#177;4.32,40.48&;#177;2.05),(18.92&;#177;4.74,25.54&;#177;3.82),(11.78&;#177;3.81,16.87&;#177;3.30),(P&;lt;0.05)】。结论:单纯移植嗅鞘细胞其存活时间与分泌有限。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是神经营养因子的主要成员,用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嗅鞘细胞后可提高嗅鞘细胞的生存时间和提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功能,移植后具有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神经损伤时移植嗅鞘细胞能促进轴突再生,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目的:探讨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中药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自体嗅鞘细胞移植组、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血管源性水肿、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上调,大鼠运动功能缺失,经自体嗅鞘细胞移植及自体嗅鞘细胞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后脊髓水肿明显减轻、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下调,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以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效果更明显。说明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可更有效修复损伤脊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目前尚无共识,或许单一细胞移植可能并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最佳选择。如何选择适当的干预手段予以联合应用,并使之实现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是细胞移植策略中的重点问题。目的:探讨大鼠嗅鞘细胞移植与督脉电针联合应用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8在清华大学二附院脑神经病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0只,取10只用于制备嗅鞘细胞,剩余6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15只/组。方法:各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暴露脊髓,嗅鞘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向填入脊髓横断处的明胶海绵内缓慢注射唉鞘细胞悬液10μL;模型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同法注射等量DMEM-F12培养液。从造摸成功后第2天开始,替脉电针组、联合组动物接受1次/d的督脉电针治疗,选大椎穴(DU14)、命门穴(DU4)进行针刺,针刺深度5mm,大椎穴接正极,命门穴接负极,电针15min,电针频率20Hz,持续脉冲电流12-15mV,连续7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d。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BBB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脊髓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结果:各组动物均成活10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纽、督脉电针纽,联合组BBB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造模后4。10周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组、联合组波幅电压明显升高(P〈0.05或P〈0.01),反应潜伏期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联合组差异变化尤为显著。嗅鞘细胞移植组与督脉电针组各指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联合应用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修复成鼠半横断脑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嗅神经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对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将分离、培养3W的SD大鼠OECs,移植于12只成年SD大鼠胸10水平左侧半横断脊髓两断端;12只对照动物只注入等量DMEM;移植后6月行下肢功能评价、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动物存活率均为83.4%。实验组9只(9/10)动物下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只可以主动攀登。上述9只动物左下肢可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宿主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周围有髓鞘碱性蛋白阳性物质存在。对照组中2只(2/10)下肢功能稍改善,并能记录到MEP;组织学检查见轴突变性,瘢痕形成,无轴突再生。结论:OECs移植后可在脊髓中产生髓鞘样物质,促进宿主脊髓轴突再生及神经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人胚胎嗅鞘细胞(hOECs)与神经干细胞(hNSCs)联合移植修复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制作Wismr大鼠脊髓全横断模型,9-10d后,分别将取材自人胎脑的hOECs和hNSCs移植到脊髓损伤处(联合移植组),并设hOECs移植组、h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术后第1、2、4、6、8、10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取材行荧光化学(Hoechst33342)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75、NF-200、GFAP、Synaptophysin)观察。结果:术后4-10周.hNSCs组、hOECs组和联合移植组的BBB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联合移植组的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免疫组化染色显示,hNSCs可以在损伤脊髓内存活10周以上。并分化为神经元或星形胶质细胞.联合移植组和hOECs组P75染色呈阳性反应。hOECs与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神经突触的形成,恢复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结论:hOECs和hNSCs联合移植可促进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背景:嗅鞘细胞可促进中枢神经损伤修复。将壳聚糖与胶原结合制备复合工程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的构建。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复合壳聚糖用于治疗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方法:建立坐骨神经缺损大鼠模型,用联合培养的原代培养大鼠嗅鞘细胞和壳聚糖支架连接于缺损处,设为嗅鞘细胞结合壳聚糖组;单纯壳聚糖支架组用单纯壳聚糖支架连接缺损;空白单纯壳聚糖支架组不作任何处理。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1-4周分别检测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以及组织学检查发现,与嗅鞘细胞结合壳聚糖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显著升高(P〈0.05),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显著低于单纯壳聚糖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且嗅鞘细胞结合壳聚糖组有新生的神经达到远侧端,周围少有炎症反应。说明嗅鞘细胞结合壳聚糖支架修复坐骨神经损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嗅鞘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嗅鞘细胞所分泌的细胞黏附分子和神经营养因子具有保护脊髓神经元和促进脊髓轴突再生的效应.目的:比较嗅球及嗅黏膜固有层来源的嗅鞘细胞异体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能力.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6在西电集团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随机选取雄性3月龄及23月龄SD大鼠各6只,分为实验组(23月龄)和对照组(3月龄),用于嗅鞘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乳鼠嗅球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移植组、对照组,每组10只.方法:30只SD大鼠制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将体外培养的乳鼠和SD大鼠嗅鞘细胞进行脊髓损伤模型的异体移植,对照组不做移植.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周,进行BBB神经功能评分,诱发电位,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过程中大鼠死亡7只,各组死亡率大致相同.移植后第4,8周时,乳鼠嗅鞘细胞移植组、正常嗅黏膜嗅鞘细胞组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嗅鞘细胞移植2组评分8周高于4周(P<0.01).术后4周,各组动物均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移植后8周时,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动物均可引出运动诱发电位,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动物仍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P<0.001).移植后8周,2组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损伤区有较多细胞浸润,对照组细胞数目较少.结论:来源于嗅球与嗅黏膜的嗅鞘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均有促进作用,且两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嗅鞘细胞移值可促进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后嗅鞘细胞在脑梗死大鼠中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到不同脑区与该脑区的可塑性上调及神经功自旨恢复之间的关系如何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在皮质脑梗死大鼠中的治疗价值及迁移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细胞移植实验.于2002—06/2004-01在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及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5月龄SD大鼠用于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60--90d龄SD大鼠150只,按双肾双夹疗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方法:利用差速贴壁方法纯化大鼠嗅鞘细胞,移植前以Hoechst33342标记。将符合要求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70只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随机选取造模后大鼠根据移植部位分组进行嗅鞘细胞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两侧同时移植。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2.6周进行行为、触觉功能检查观察运动、感觉功能恢复1育况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细胞体内存活与分布情况。结果:两侧同时移植嗅鞘细胞大鼠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P〈0.01),梗死边缘区神经纤维数月、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信号值明屁多于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皮质梗死灶周围移植细胞沿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刘侧皮质区迁徙,梗死灶对侧皮质移植细胞沿胼胝体分别向中线及梗死灶所存的对侧皮质区迁徙,两侧同时移植的细胞沿胼胝体迁徙,且双侧的皮质均可见移植细胞。梗死灶侧明显多于对侧皮质。结论:植入体内的嗅鞘细胞能长期存活,同时可以看到这些细胞并非局限于注射点,可沿胼胝体分别向梗死灶和梗死对侧的皮层区迁徙,并迁移至对侧,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双侧移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Objective. There are two types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 in circulation, early EPC and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 (OEC). Diabetes impairs the function of EPC,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ransplantation of OECs can rescue ischemic myocardium in diabetes.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function of diabetic and healthy OECs in vitro. Then we administered diabetic and healthy OECs intramyocardially and compared their contribution to vasculogenesis in diabetic rabbits. Methods.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 from diabetic and healthy rabbits were isolated and subjected to in vitro proliferation, tube-forming, angiogenic cytokine assays. Exogenous diabetic and healthy OECs were analyzed for therapeutic efficacy in an acute ischemia model of diabetic rabbits. LV function was assessed using echocardiography. The capillary density and fibrosis area were evaluated. MRNA expression of VEGF and bFGF was analyzed using relative realtime quantitive PCR. Results. Proliferation, tube-forming, secretion of VEGF and bFGF of diabetic OEC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healthy OECs. In diabetic rabbits, healthy OECs transplantation could increase capillary density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decrease fibrosis area compared with diabetic OEC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al time PCR indicated that mRNA expression of VEGF and bFGF were augmented more in the healthy OEC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and diabetic OEC group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abetes impairs the function of OECs. Transplantation of healthy OECs may rescue the ischemic myocardium by neovasculogenesis and paracrine effect in diabetic rabbits. Howeve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 of diabetic OEC could not enhance cardiac function.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电针在脊髓损伤的康复过程中有其一定的临床作用,同时以嗅鞘细胞为代表的细胞治疗在部分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两者是否具有协同应用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督脉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对前脊髓综合征大鼠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及P75NT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督脉电针组、嗅鞘细胞移植组、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经嗅鞘细胞移植和督脉电针治疗2周后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75NTR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较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高(P〈0.05);嗅鞘细胞移植组和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的脊髓损伤部位以及相邻的组织内均有P75NTR表达,且督脉电针+嗅鞘细胞移植组阳性表达明显较嗅鞘细胞移植组多。实验证实督脉电针联合嗅鞘细胞移植能够明显增高大鼠前脊髓综合征邻近组织的神经营养因子3水平;督脉电针可以有效促进移植的嗅鞘细胞在宿主内存活。  相似文献   

15.
背景:神经损伤时移植嗅鞘细胞能促进轴突再生,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目的:探讨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中药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自体嗅鞘细胞移植组、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脊髓血管源性水肿、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上调,大鼠运动功能缺失,经自体嗅鞘细胞移植及自体嗅鞘细胞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后脊髓水肿明显减轻、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下调,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以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治疗效果更明显。说明自体嗅鞘细胞移植联合β-七叶皂甙钠可更有效修复损伤脊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A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B组);采用AllenWD法致伤力损伤T8脊髓,B组术后即刻给予嗅鞘细胞局部注射,A组局部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方法)分别检测SCI后基因bcl-2、bax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B组bcl-2mRNA和蛋白较A组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B组baxmRNA较A组在各时间点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bcl-2基因表达和蛋白产物的增加,抑制bax基因的表达和蛋白产物的增加,这可能是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嗅鞘细胞被证明有修复损伤脊髓的作用,但对其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多.目的观察移植的嗅鞘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方式.设计随机对照实验.材料2个月雄性SD大鼠38只,体质量(350±20)g.方法实验于2004-02/05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动物实验中心进行.①取SD大鼠2只用于嗅鞘细胞提取,将嗅鞘细胞用双苯亚甲胺染色.②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近端组,远端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近端、远端组建立大鼠胸髓损伤模型.分别于脊髓损伤近端、远端注入嗅鞘细胞悬液;对照组不损伤胸髓,仅注射嗅鞘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4,6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脊髓中嗅鞘细胞的分布.结果36只大鼠,分为3组,术后近端组死亡1只;远端、对照组各死亡2只.进入结果分析29只.各组大鼠脊髓中嗅鞘细胞分布术后2,4,6周,近端组和远端组的嗅鞘细胞进一步沿着脊髓长轴纵向迁移,最远达8 mm,能够穿过瘢痕,到达断端对侧的细胞数量很少;对照组嗅鞘细胞只是局部的扩散,没有迁移.结论嗅鞘细胞的迁移主要沿着轴突进行,向头端和尾端迁移的数量和速度都没有明显区别,嗅鞘细胞只在损伤的脊髓中进行迁移.  相似文献   

18.
人胚胎嗅鞘细胞植入鼠半横断脊髓的初步观察(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人胚胎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移植对成鼠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培养2周的人胚胎OECs,移植于10只成年SD大鼠半横断胸髓(T10)的两端;对照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等量的DMEM培养液。6周后组织切片,行HE染色、嗜银染色以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和抗神经生长因子受体抗体(NGFR)免疫组化检查。结果OECs移植组6周后脊髓大体标本显示初步愈合现象;组织学观察,OECs呈NGFR阳性表达,显示OECs仍然存活,且与宿主组织整和良好;部分再生轴突长入断端间组织,呈MBP阳性表达。结论人胚胎OECs对成鼠胸髓损伤后的轴突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纯化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嗅鞘细胞的纯化方法以及嗅鞘细胞纯度的不同被认为与嗅鞘细胞移植后的效果有关。因此,开发高效、便于统一的纯化方法对嗅鞘细胞移植研究的标准化非常重要。目的:为嗅鞘细胞移植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一个高效、便于统一的纯化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骨科,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材料:实验于2006-02/08在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28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质量200 ̄250g;DMEM/F-12(GIBCO);2.5g/L胰蛋白酶(GIBCO);左旋多聚赖氨酸(SIGMA);牛垂体萃取液(SIGMA);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试剂公司);兔抗p75抗体(SIGMA);生物素化羊抗兔IgG(武汉博士德生物技术公司);MTT试剂盒(SIGMA)。方法:将SD大鼠嗅球中分离出嗅鞘细胞的原代培养物,体外培养8d,将培养物分为4组:差速贴壁组、免疫吸附组、改良方法组、对照组。①改良方法组细胞悬液接种到未经包被的培养瓶在37℃、体积分数为0.05CO2的环境中孵育1h,将上清液接种到培养瓶中(底面用1mg/L的兔抗p75抗体润湿后在37℃下烘干,再用DMEM/F-12洗涤1次)。上清液在这种已包被兔抗p75抗体的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0.05CO2下孵育45min,DMEM/F-12洗涤5遍以清除未贴壁的细胞,用细胞刮刀收获贴壁细胞、离心、重新悬浮在含20mg/L牛垂体萃取液和10万U/L青链霉素的D/F-10S中;Nash差速贴壁组细胞按Nash的方法进行操作;抗p75抗体免疫吸附组细胞按照Ramo’n-Cueto的方法进行操作;上述纯化方法获得的3组细胞悬液分别接种到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中,在37℃、体积分数为0.05CO2的环境中培养14d。对照组未经纯化的细胞悬液同样重新悬浮在含20mg/L牛垂体萃取液和10万U/L青链霉素的D/F-10S中并接种到包被左旋多聚赖氨酸的24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条件同其他组。②在各组处理结束后2,5,8,10,12,14d进行嗅鞘细胞纯度比较,每组每个时间点都随机选择15个视野计算嗅鞘细胞比例,这15个数值的平均值代表嗅鞘细胞纯度,从而评估这种改良方法的纯化效率。③分别用MTT法检测处理后第14天各组细胞活力。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嗅鞘细胞纯度、处理后14d细胞活力检测结果。结果:①改良方法组每个时间点的嗅鞘细胞纯度都高于其他3组(P<0.05~0.01),各组嗅鞘细胞纯度都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但改良方法组的纯度变化最小,改良方法组最后1个时间点的纯度仍然很高(92.1±1.2)%,而其他组最高只有(85.2±2.2)%。②处理结束后第14天,改良方法组嗅鞘细胞细胞活力与其他组细胞活力差异无显著性(P=0.895)。结论:本组纯化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改良方法是高效的,而且对嗅鞘细胞的活力无额外损害,将有益于嗅鞘细胞研究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